南阳春陵县,居住着一个汉朝的远房宗室刘钦,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八世孙。
刘钦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刘演,老二叫刘仲,老三叫刘秀,都是汉高祖的九世孙。
他们一直憎恨王莽篡位,渴望恢复刘家汉朝的统治。
大哥刘演勇敢坚强,敢说敢做;小弟刘秀谨慎稳重。
刘演经常嘲笑弟弟刘秀,说他没有出息,但刘秀对此并不在意。
他觉得想要成就大事,必须与那些官员交朋友。
长大后,他前往长安,进入太学,拜师学习,结识了一些名人。
后来回到家乡,他做起粮食买卖,成为一个大商人。
有一天,刘秀运着一些谷子到宛县去卖,在街上遇到了好朋友李通和李轶。
李通和李轶邀请刘秀到他们家里,对他说:“现在四方纷乱,王莽的统治日益岌岌可危,我们南阳地区,就数你们兄弟俩最有能力。”
“再说你们还是大汉宗室,为什么不趁机发动人马,夺取天下,恢复汉朝呢?”
刘秀一听,恰好符合自己的心愿。
三个人意见一致,就商定在南阳起义。
李通在宛县有一定势力,他发动起义,召集几百人并不困难。
李轶就叫李通留在宛县,自己跟着刘秀到春陵去见刘演。
刘演听说他们的计划,当然支持了。
有了李通和李轶这两位助手,刘演就召集了一百个豪强朋友。
刘演对他们说:“王莽暴虐,百姓们已经起义了,这是上天叫新朝灭亡,咱们平定天下、恢复汉高祖事业的时候到了。”
大家都赞成,立即分头到周围的县城发动亲戚朋友,一起起兵。
刘演公开在春陵号召南阳豪强们起兵反抗王莽,有些人害怕了,有的干脆躲开他,还说:“造反可不是闹着玩的,跟着刘演冒险出去,不仅可能丢掉性命,弄不好全家灭门!”
但后来他们见到一直小心谨慎的刘秀也穿上军装,拿着刀,毫不畏惧的样子,不由改变了主意,一下子就来了七八千人。
这会儿,就等着李通那边的人来会合。
等了几天,李通那边还没消息,刘演不得已派人去打听。
派去的人到了宛县城,在大街上听到人们议论纷纷。
经过询问,他才知道李通还没发动起义,就被官府发现了。
李通逃跑了,李家一门来不及逃跑的都被抓走,一共死了六十四人。
李通那一边黄了,刘演这边只有七八千人,势力不够大。
正好这时候,绿林军的新市兵和平林兵已经到达南阳。
刘演派人去见新市兵的首领王凤和平林兵的首领陈牧,劝他们共同行动,一起进攻长聚。
王凤他们一听,都同意了。
于是,南阳的人马与绿林军联合,三路军队一起向西进攻,第一场战斗取得了胜利,攻下了长聚。
之后,他们又攻下了棘阳,驻扎了军队。
刘演计划进攻宛县,在半路上遇到了王莽的大将甄阜和梁邱赐的大军。
刘演全都是步兵,连刀枪也不齐全,自然不是他们的对手。
这第二场仗,南阳军队惨败,只好退到棘阳驻守。
甄阜和梁邱赐不肯放弃,他们把粮食和军用物资留在兰乡,率领十万大军过沘水河,毁掉了桥,还放出话来,不消灭“绿林盗贼”决不回头。
听到这个消息,新市兵和平林兵的两位首领,前来见刘演和刘秀。
他们忧心忡忡地说:“甄阜和梁邱赐拥有十万兵马,我们如何抵挡得了?还不如放弃棘阳,退到别处去!”
刘演劝告他们不要害怕,可他自己也很着急。
就在此时,一个人突然进来说:“下江兵已经到了宜秋,我们联合起来一定能够打败敌人。”
刘演和刘秀一看,原来是李通。
刘秀兴奋地说:“太好了!你怎么来到这里的?”
李通回答道:“我从家逃出来,四处奔波,听说你们在这里遇到了困难,棘阳也许守不住,正好下江兵到了宜秋,所以我赶来报信。”
“下江兵的首领王常很了不起,你们可以请他帮助,他一定会支持的。”
刘演高兴极了,立刻带着刘秀和李通一起,亲自去宜秋见了王常。
接着,刘演向他说明了两路人马联合起来的好处。
王常爽快地说:“王莽已经失去了民心,讨伐他自然没得说,现在你们起事,我愿意做个助手。”
刘说:“如果大事成功了,我刘家不会忘了你?”
刘演和王常当即签订了盟约。
王常送走了刘演他们,回来就将这件事告诉了另外两位首领成丹和张卬。
成丹和张卬起初不太同意,说:“大丈夫起兵,应该自己做主,不应该依靠别人,受制于人。”
但因为他们一直很佩服王常,而且王常很愿意联合,最终还是听从了他的话。
从那时起,农民起义军与刘演、刘秀他们合在一起了。
王常、成丹、张卬带领下江兵赶到棘阳,与南阳兵、新市兵、平林兵会合,并准备与甄阜他们一决雌雄。
刘演与各路将士签订盟约,举行了盛大的酒宴,休息了三天。
到了年末那天,刘演提出了他的作战计划,说:“咱们当天晚上袭击兰乡,切断官兵的粮草供应,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眼看快过年了,官兵怎么也想不到兰乡会被袭击,他们大吃大喝地庆祝除夕,大家伙儿都喝醉了,睡得死死的。
那天半夜,起义军已经悄悄逼近,他们还没来得及反抗,就被杀散了。
四路起义军将兰乡的士兵杀死,并将留在那里的粮草搬运到棘阳。
来不及搬运的粮草,则被放火烧毁。
第二天就是新年了,起义军继续进攻沘水。
沘水那边,甄阜和梁邱赐得知兰乡丢失后,早已惊慌失措,却没想到起义军如此迅速地来到了他们眼前。
他们手忙脚乱地抵挡一阵,死的死,逃的逃,甄阜和梁邱赐都给杀了,士兵损失了两万多人。
王莽派来援救的另一支大军,也被打败了。
紧接着,起义军趁势围困了宛县。
这时候,四路人马的总人数已经超过十万人,为了统一指挥,他们需要一个最高首领。
四路起义军的首领们,开始商议这个问题。
那些出身贵族的将领,利用农民对汉朝的向往,提出了一个口号:“人心思汉。”
他们说:“人们思念汉朝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我们必须立一个姓刘的人作为皇帝,这样才能符合人们的期望,才能够号召全国。”
然而,在军队中有很多姓刘的人,该立哪一个呢?
南阳兵和下江兵的首领王常,主张立刘演。
但是新市兵和平林兵的首领不愿意,他们担心刘演的势力太大,主张立无实权的刘玄,甚至连下江兵的张卬也同意。
最终,立刘玄这一派占了多数。
刘演心里不服气,可他的兵力不够,只好绕着弯子反对。
他说:“诸位想要立汉朝的后代,我们刘家的子孙非常感激。”
“现在赤眉军也有十多万人马,分布在青州和徐州,如果他们听说南阳立了一个宗室做皇帝,他们也会立一个宗室做皇帝,那怎么办呢?”
“王莽还没有被消灭,宗室与宗室互相对立,会让天下人产生怀疑,同时也削弱自己的力量,我们不如先立一个王。”
“有了王,我们也可以统一指挥了。”
“如果赤眉军拥立了一个明智的天子,我们可以归附于他,他决不会废去我们的爵位。”
“如果他们没有立,我们先消灭王莽,然后再回到东边去征服赤眉军,到那时候,再立一个天子也不迟。”
听到刘演这么说,其他人都没有吭声。
张卬拔出宝剑,砍向地上,大声说:“三心二意的人,成不了大事,今天已经做出了这个决定,不应该再有第二句话!”
刘演见他发火,不敢再反对了。
就这样,大家都同意拥立刘玄为皇帝。
公元23年初春,在淯水(即河南白河)举行了皇帝登基仪式,刘玄改元为“更始”。
更始皇帝刘玄拜王匡、王凤为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演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
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相当于之前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统称为“三公”。
而三公之上,还有名位更高、没有实权的“上公”。
刘秀被任命为“太常偏将军”,其他将士们也分别有了各自的职位。
从那时起,绿林起义军就被称为“汉军”。
汉军的大权掌握在新市和平林的将领手中,这让春陵的刘家军很失望。
他们表面上没有说什么,但内心已经有了其他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