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的琅邪郡海曲县,位于山东日照,有一位名叫吕育的公差。
他没有遵从县官的命令,去惩罚那些交不起捐税的穷苦百姓。
县长因此指责他勾结刁民,反抗官府,将他定罪并处以死刑。
这一行为激起了公众的愤怒。
吕育的母亲,一位有魄力的女性,拿出家产,召集了一百多名穷苦农民,决心为儿子报仇。
她在家乡建立了一个高台,将众人聚集在一起,然后攻入县城,杀死了那个县官。
当官军前来镇压时,她带领手下逃到了黄海上的一座小岛,以此为据点,寻找机会上岸攻击官府,解救囚犯,分发粮食。
等到大批官兵再次赶到,他们早已撤退到海上。
吕妈妈的名声逐渐传开,不久之后,跟随她的人增加到了一万多人。
吕母成为了历史上最早的起义女领袖,她建立的高台后来被称为“吕母崮”。
次年(公元18年),莒县(位于山东)又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名叫樊崇。
由于莒县官兵众多,防守严密,樊崇等人无法攻入县城。
于是,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回打击官府。
不到一年,投奔樊崇的人已经超过了一万。
吕妈妈病逝后,她的一万多名手下加入了泰山,归附了樊崇。这使得起义军的声势更加壮大。
樊崇的起义军越来越强大,让王莽政权备受压力。
王莽派遣大将景尚率军围剿,却遭遇了惨败,甚至连景尚也被起义军杀死。
王莽得知消息后,十分震惊,他对太师王匡说:“荆州的起义尚未消灭,琅邪的起义又起来了,必须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太师王匡建议集中兵力,先打击一方。
王莽赞同这个建议,决定先剿灭琅邪的起义。
他命令王匡亲自出马,率领十万大军前往围剿樊崇军。
樊崇得知消息后,做好了准备,决心与官兵进行一场大战。
为了避免战斗中自己人误伤自己人,他们决定让起义士兵在眉毛上涂上红色,作为标记,同时也显示出起义军的威严。
因此,这支东方起义军被称为“赤眉军”。
赤眉军只反抗官府,不伤害百姓。
他们制定了两个公约:第一条,杀害百姓的人将被处死;第二条,伤害百姓的人将受到责打。
赤眉军严格遵守纪律,受到各地百姓的欢迎。
相比之下,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的官兵却沿途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百姓对他们深恶痛绝,编出了:“宁可碰到赤眉,不要碰到太师;碰到太师已经糟糕,碰到更始性命难保”的顺口溜。
赤眉军勇敢无畏,纪律严明,深受百姓支持。
尽管他们人数较少,武器较差,但力量却比官兵强大。
起初,廉丹还能占上风,取得几次胜利,但后来形势逐渐恶化。
他们在须昌与赤眉军展开了一场大战。
王匡亲自出马,企图一举消灭对手,但他没想到,那些涂着红眉毛的庄稼人竟然敢与他对抗,反而将官兵团团包围。
官兵们不愿意为王莽拼命,而赤眉军却拼尽全力发起攻击。
樊崇是一个大力士,他舞动着长枪,枪头如怒龙般“突突突”地向太师王匡直冲过去,威势无匹。
王匡身为一军之帅,不甘示弱,提起大刀,猛地向樊崇的肩膀劈去。
然而,樊崇仅用枪一架,便将王匡震得双手发麻,心中的惊骇无以言表。
他心中暗想:“此人竟如此强悍!”
于是,他急忙调转马头,企图逃脱。
但樊崇的枪头如影随形,“突突突”地再次逼近,王匡的大腿上瞬间被扎了一枪。
樊崇抽回枪,正欲再次进攻,王匡依靠着骏马的速度,转眼间便逃离了战场。
与此同时,更始将军廉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杀出重围,却不料又遭遇了一支农民军,最终,他在混乱的战场中英勇牺牲。
那十万官兵,失去了主帅,大将也已阵亡,没有统一的指挥,如何能继续战斗?
就这样,士兵们纷纷溃散,有的甚至直接投降了赤眉军。
这一战,赤眉军声势更盛,人数迅速增加到了十多万。
战乱不断,饥荒肆虐,关东地区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数人因饥饿而死去。
难民们纷纷逃离家园,寻找一线生机。
他们听闻长安城有粮食,于是成群结队地涌向关中。
守关的士兵无法阻止这股人流,只得紧急上报,称进关的难民多达几十万。
王莽没办法,只得下令开仓放粮,派官吏前去救济难民。
然而,官吏们层层克扣,粮食怎能真正到达难民手中?
因此,难民们成千上万地饿死,长安街头每天都有倒地的尸体。
这个消息传到了王莽的耳中,他愤怒地将管理长安市政的王业找来,质问道:“我听说有几十万难民进了关,我立刻下令开仓救济,为何直到现在,还有难民饿死?你是管理京城的官员,你知道吗?”
王业心中早有准备,他从容地回答:“这些人都是流氓,不是真正的难民。”
他从菜馆子里买来了一些米饭和肉羹给王莽看,继续说:“这是他们的食物,并不差吧!”
王莽并不相信,他命人再拿些难民的伙食给他看。
然而,这一切早已被安排妥当,让他不得不信。
他松了一口气,说:“这些人吃得这么好,怎么可能还是难民?”
经过这样一番“调查”,他放心了,于是派使者分头去催促各路官兵加紧围剿,一定要消灭绿林和赤眉。
然而,绿林军在荆州,赤眉军在东海,他们打败了王莽的两路大军。
各地的起义农民听到这个消息,都士气大振,纷纷活跃起来。
仅黄河两岸,就有大小起义军几十路。
其中,声势最大的要数河北的铜马军。
然而,这些起义军彼此之间并没有联络,都在各自为战。
虽然人数众多,但却无法形成统一的势力。
在这个农民纷纷起义的时期,一些地方的大族、地主豪强,甚至是汉朝皇室的后代,也纷纷起来反对王莽。
他们有势力,有号召力,后来反而成了大气候。
其中,南阳春陵县的刘家宗室子孙,发动起义后,势力迅速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