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对儒家的喜好并非天生的,关键是老师萧望之的后天培养。
萧望之是萧何的后代,当时的大儒。
汉宣帝无法忍受他一味强调仁义礼教,就把他派到太子刘奭那里担任老师。
不料,他在其他方面表现得平平,却在教书方面十分出色。
最后,他成功地培养出了一个忠实的儒家信奉者——汉元帝。
汉元帝登位后,没有忘记老师的培养之恩,因此让他当自己的辅政大臣。
萧望之非常高兴,辛苦了一辈子,总算出人头地了。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将大汉打造成他心目中的儒家国家。
他兴致勃勃地谋划治国方略,并联合了一群官员,准备大干一场。
可是,有些人开始对他不满,暗自指责一个读书人也能上位,只不过因为教过皇帝几天书,就可以插手国家大小事务了吗?
萧望之并没有察觉到自己已经树立了政敌,其中就包括太监石显。
论到和元帝的关系,萧望之与石显无法相提并论。
元帝的母亲年轻早逝,再加上他是皇子,娇生惯养,没有几个人愿意与他玩耍。
正是在这个时候,石显出现了。
石显很会看人脸色行事,没过几天就把小刘摸透,对他的喜怒哀乐了如指掌,而刘奭渐渐对他产生了依赖感。
久而久之,石显自然比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大儒萧望之更加受宠,否则一个太监怎么能走出后宫,在朝廷中做官呢?
而他的好搭档史高,也是相当不赖。
他是元帝母亲家的亲戚,与元帝从小就有交情,元帝对他也十分信任。
这两个人联手,狼狈为奸,萧望之实在受不了,就去找元帝告状,说:“皇上,现在的局势很不妙,外戚专权,宦官乱政,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元帝听出了门道,老师的意思是不能任用这些亲戚和宦官。
想到这里,他非常不开心,就对萧望之的建议置之不理。
为了防止潜在威胁,石显也在元帝面前诽谤萧望之:“萧望之在朝中结党营私,意图独揽大权,皇上,为了稳固地位,请谒者召致廷尉。”
元帝听得一头雾水,不知道“请谒者召致廷尉”是什么意思。
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他只是随意挥了挥手,让石显去办理。
过了几天,元帝发现情况不对,就问道:“我的萧老师一向勤勤恳恳,从不迟到早退,怎么最近几天都没来开早会?”
石显大声回答道:“皇上,萧大人现在正在监狱里吃早饭呢!恐怕他来不了了。”
元帝当场惊呼道:“好端端的,他怎么跑到监狱里去了?”
石显从容不迫地回答:“皇上您忘了?前几天臣向您请示“请谒者召致廷尉”,您不是答应了吗?
“这“请谒者召致廷尉”,不就是把他抓进监狱的意思吗?”
元帝哑口无言,只好认栽。
他自己莫名其妙地把老师关进监狱,就是想放出来也没有好的理由了。
石显看准时机,献殷勤讨好说:“我就知道皇上您不忍心,要不这样吧,您对外宣称想要从宽处理这件事,饶萧大人一命,只以罢免官职相抵就行了。”
元帝没办法,只好答应此事。
出狱后的萧望之,并没有放弃打击石显的决心。
当时,国家有个地方闹地震,萧望之趁机上书给元帝,他写道:“国家的种种灾难,皆因社会风气日渐败坏,朝中奸臣当道,唯有惩恶扬善,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
萧望之的儿子见到爸爸已经挺身而出,他也毫不犹豫地继续上书,他要为爸爸前段时间被冤枉入狱的事情讨个公道。
石显见到对方的攻势,立刻进行了反击。
他向元帝进言:“陛下,国内发生地震,萧望之不仅不主动请缨前往灾区支援,反而在家中散播谣言,这是何道理?”
“而且,他之前被捕入狱,本就不是空穴来风的事情,现在您宽恕了他,他却来向您讨公道。”
“依我看来,他只记得自己是您的老师,却忘了自己也是您的臣子。”
“对于这种人,您必须严厉对待,给他一个教训。”
元帝犹豫了,他对萧望之还是有些了解的,他迟疑道:“我的老师最看重面子,他已经被关进监狱一次,怎么可能会愿意再进去一次呢?”
“如果他不愿意,会不会做出什么傻事来?”
石显冷笑道:“陛下,面子能值几个钱?现在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元帝听完,下定决心,让石显去处理这件事。
石显带着一群官兵,来到萧望之的住所附近,他们大声喊道:“萧望之犯了大罪,快来抓住他,不能让他跑了。”
喊了半天,就是不下令冲进萧家抓人。
萧望之在家中听到外面的喊声,心中慌乱,他哀叹道:“我前几天才出狱,已经丢尽了脸。”
“如今不知道石显他们又给我安了什么罪名,要让我再次入狱,我还怎么有脸活下去?”
说着,他就想要寻死。
他的妻子连忙拉住他,劝他不要冲动,然后问门生朱云该怎么办?
朱云也没有什么好主意,只是一味地说些失节事大的话。
萧望之叹了口气,说:“好了,你别说了,我知道我该怎么办了。”
“我只是可怜自己已经六十多岁了,却因为莫须有的罪名再次被捕入狱,一想到这个,我就没脸活了。”
接着,他就找到了毒酒,一饮而尽。
萧望之服毒自杀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宫里,元帝听说后,痛哭流涕:“我果然应该三思而后行,现在好了,我的老师都被我逼死了。”
说完,他就大声嚷嚷要绝食,追随他的老师而去。
大家见到这个情况,都纷纷劝他要想开一些。
石显等人听说后,也前来认错,元帝才放弃了绝食的念头,继续过他的逍遥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