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李泌拜访杨牧之
书名:大唐仁心 作者:闲穿径竹 本章字数:3179字 发布时间:2020-07-29

玄宗甚以为然,对张九龄道:“孝子之情,为义而不畏死,然杀人而被赦免,此坏法也,此例不可开,若开此例,恐民间私仇斗殴不止。”于是下诏书:“国家设法,期于止杀。各伸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人!辗转相仇,何有限极!皋陶作士,法在必行。曾参杀人,亦不可恕。宜付河南府杖杀。”

百姓皆怜悯此二子,替其撰写哀文与悼词,悬于大道,又自筹款安葬二子于北邙,恐杨万顷家人挖坟,便造了几处疑冢。

此事传遍天下,一日,赵邕与杨牧之闲聊,说起墨者绝迹江湖多年,不知张琇兄弟在何处学得墨家五锥刀法。

杨牧之道:“在下年幼时曾听家父说过,景龙年间于京城外,有一少年墨者大败吐蕃武士。”

与杨牧之同住一院的军中老医官听二人闲聊,话匣子又关不住了,边以大葫芦喝酒边说:“此事老朽亦有听闻。”便自顾自地侃侃而谈,仿佛自己就是当年大败吐蕃武士的少年墨者: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此时的当朝皇帝是中宗(李显)。这年的正月十四日上元节前一日,长安的天气尚未完全回暖,但丝毫不影响长安百姓过上元节的热忱。长安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百姓忙着挂灯笼,猜灯谜,包汤圆。真可谓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巡逻的金吾卫敲着锣高声叫道:“上元佳节、放夜三日、普天同庆”。长安的安福门外,悬挂着高约一百多尺的灯轮,缠绕五颜六色的丝绸,用黄金白银装饰,悬结花灯两千多盏,火焰灿烂,近看恍如天宫幻境,远望宛若云霞虹霓。数千名宫女打扮得华美艳丽,在此弹琴歌唱。

正月十四日,中宗(李显)和韦皇后用过晚膳后,换上了便服来到街市里巷观赏花灯。皇宫里的宫女们也跃跃欲试欲至宫外游玩,中宗和韦后本也想与民同乐,便未加阻拦,竟有数千名宫女出宫游玩,宫女有去私会情郎的,有回娘家的,有去通宵喝酒的。

正月十五日夜晚,长安城内,百姓也好官员也罢,都走出家门,在长安街头赏花灯猜灯谜,享受着这难得的不实行霄禁的夜晚美好时光,除了看花灯外,长安街头尚有精彩之百戏可赏,如角抵、优俳等等,上元节过后清点宫女,发现竟有很多人未回宫。

正月十六日长安开远门外人头攒动,嚣闹之声不止。长安百姓扶老携幼蜂拥而至,甚至有怀抱婴孩的妇女不理怀中婴儿哭泣,也硬要挤上去凑热闹。

原来是角抵台上,一名吐蕃大汉将汉人武士一个个掀翻在地,或直接扔下台来。这吐蕃人身长六尺有余(唐一尺约合今30cm),皮肤黝黑,两边颧骨的皮肤上有大块红斑。

说话间,吐蕃汉子已掀翻或扔下七、八名汉人武士。口中叫嚣:“中原武功不堪一击,我止贡聂赤打遍中原无敌手。”

台下中原武士面面相觑,惧其之威,不敢上台挑战。

此时人群中闪现一少年,稚声稚气地喊道:“止贡聂赤你休要嚣张”!话音尚未落,少年已飞身跃上了擂台。

止贡聂赤定睛看那少年,恐不满十四岁,身长顶多五尺,瘦骨嶙峋的,听少年适才讲话的嗓音还是童声未变,看似身体还未完全发育,身穿麻衣短褐,脚上着一双草鞋。

止贡聂赤哈哈笑道:“这是哪里来的小屁孩,快滚回家吃奶去!学了两招三脚猫的功夫也敢上得这角抵台来!”这少年也不答话,双手一伸便往止贡聂赤腰间抓来。

说时迟,那时疾,少年出手有如空中闪电相似,止贡聂赤立即出手相拦,少年却突然变换招式,兀地蹲下双拳又逼着止贡聂赤的右腿来。

止贡聂赤暗忖:“这小毛孩想来攻我下盘,看我一脚将其踢翻下台去”。

止贡聂赤抬左脚正想踹这少年,却被少年从右胳膊下穿将过去,止贡聂赤急转身并伸右手想要擒住少年,被少年用急快的身法闪到自己身后去了。

止贡聂赤着急得脚步已然乱了,急忙转身抬起右脚踢向少年,少年却从斜刺里抢将进去闪到大汉左侧,在大汉的左脚踝处用力一踢,这少年也不知是修炼了何种内功,虽看似轻轻一脚,止贡聂赤却顿觉脚踝如同受了千斤之力一般,再也站立不住,四脚朝天摔倒在擂台上。

台下众人看到大汉摔倒,齐声喝彩!此时人群中一老者向少年呵斥:“墨竹!为师才离开了一盏茶功夫,尔小子就在此惹事生非,快给我下来”。

众人见那老者同样是麻衣短褐草鞋打扮,背上背着个大葫芦。

军中老医官讲到此处,把玩了把玩自己手中的大葫芦,赵邕瞥见医官的大葫芦上刻着一个“墨”字,老医官喝了一口大葫芦中的酒,继续讲:

少年急忙跳下擂台,毕恭毕敬地回到老者身旁。老者对少年道:“为师平日里是如何教你的?若天下之人不相爱,强必执弱,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也!汝为何要在此地好勇斗狠?”

少年低头道:“我见那吐蕃大汉欺我中原武林无人,实在气不过就上去跟他较量较量。”

老者责备:“还敢犟嘴!回去之后罚你到后山思过,没有为师的命令,不准离开后山。为师本来以为你天资聪颖,还打算回去之后将墨家巨子剑法传授于你,你真令为师失望,看来为师要另选他人传授巨子剑法了。”

少年急了,连连认错:“师傅,弟子错了,弟子再也不敢了,弟子这就跟您回去思过。”

老者看看少年,慢慢说道:“墨竹啊,不是为师不想传你巨子剑法,这巨子剑法乃本门上乘武功,讲究刚柔并济,最要紧就是内功心法而非剑法招式。你现在年轻气盛,心里老是想着跟人较量比试,这时倘若修炼巨子剑法,则剑法刚强凌厉、柔韧不足,所谓木强则折,要是遇上剑法高手,你这小命就不保了。这次回去,你给我到后山思过,再好好研习《兼爱》和《非攻》两篇。”少年连连称是,两人边说边消失在人群中。

赵邕早已听得不耐烦了,老者还在自顾自地边喝酒边讲。赵邕打断老者的话,对杨牧之道:“这止贡聂赤的师傅乃吐蕃高僧,武功高强,为吐蕃宰相沙门。常带兵滋扰我军,我军不胜其烦。”

杨牧之微笑道:“改日在下倒是想会会师徒二人,叫他们吃些苦头也好。”

赵邕问道:“兄弟可有计策?”

杨牧之笑而不答,在石桌上推演起奇门遁甲来。正推演,忽报东宫待诏翰林李泌与劝农使彭果来寻杨牧之。

“李泌?”二人奇道:“京城神童李泌?这位名满天下的大才子怎会突然造访西凉军?”

原来自杨牧之布阵大破吐蕃军后,西凉军中将士都对他赞赏有加,军中将士多有慕名而来向其请教行军布阵以及天下形势者。

一日,劝农使彭果到李泌府中请教丰粮之法。李泌天资聪颖、才思敏捷,自幼便有神童之称,年仅七岁即深得玄宗和名相张说的赏识,连张九龄都称呼他为“小友”。

李泌幼年时,玄宗曾以“方圆动静”为题,命张说、李泌各自赋诗一首,张说苦思半晌才交卷,而李泌则出口成诗,且诗句极富哲理,其诗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玄宗和张说赞叹不止,由于深得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朝中大臣对朝政有疑惑之处,咸往咨之。

劝农使彭果到李泌府中后,对李泌说:“李翰林,在下愚钝,忝为劝农使,如今关中粮储不足,陛下不得已,每岁末都需携大臣移居东都,不知李翰林是否有法可使关中粮食丰稔呢?”

李泌皱了皱眉,慢慢答道:“实不相瞒,敝人也曾思虑过此事,然终无所得,吾闻西凉军中有一名青年才俊,名唤杨牧之,此人乃东汉侍中杨厚之后,家学渊博,且极善为政,不如你我同去西凉咨之,应有所获。”

彭果点头道:“大善。”二人收拾行装即往凉州出发。李泌和彭果行了十几日才到达凉州,见凉州朔风吹叶、万里烟尘。

二人至西凉军中见到杨牧之。杨牧之正与赵邕推演奇门遁甲,见二位到来,立即出来相迎。

杨牧之道:“小人不知二位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望恕罪。二位长官舟车劳顿,远涉西凉,来到此处,小人惶恐得紧啊。”

李泌打量了一下杨牧之,见他年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仪表飘逸,眉宇间自有一股波澜不惊的气度,暗暗赞叹,因说:“杨大哥,小弟听闻大哥熟读经史,精通易经以及黄老之术,特来请教。”

杨牧之拱手行礼道:“李翰林见笑了,天下人皆知李翰林乃神童,于经史无所不通无所不晓,在下岂敢班门弄斧。”

彭果在一旁说:“二位都是当世少年才俊,快给我想个法子,如何才能令关中粮食充足,以度岁饥?”

赵邕插话道:“二位远来,末将这就去安排晚饭,西凉军中不比京城,无甚好酒好菜,还望二位长官见谅。”

欲知杨牧之可有良策,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大唐仁心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