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昭成六年外务部与英国唇枪舌剑地谈判的时候,晋国国内已经是一片混乱,到处都有战乱,到处都有游行,到处都有罢工。
昭凤六年三月六日,马归华宣布全国自二月六日开始进入紧急状态,并进行举国动员,号召全体军民齐心协力平定各地的叛乱。此外就英国以实际控股方式占据的一些主干道铁路线、电报线,马归华也下令可以由地方政府以保障友邦财产和安全为由,提前强行接手,等待战后再说。
强行接手英国政府控股或者因债务问题经营的铁路,主要牵扯到保宁行省境内的铁路,其次就是电报公司、海英煤气厂改来的电灯厂。虽然并不多,但是这三者尤其是后两者的利润加起来每年就有上百万镑。
另外被地方强行接手的还有英商在永晋府、铭英府、兴京府经营的诸多报社、电灯厂、纺织厂、印刷厂、银行分部等。
英军以晋国擅自接受英国财产为由,雇佣培训当时已经豢养多年的晋国沿海有名的海盗陆晨风、顾子颜部数千人,并资助其各种老旧舰艇二十余艘,并以自己的海军为掩护,强行对晋国沿海进行了封锁,凡是进出晋国港口的商船必须通过英国的检查才可以进出。同时出动部分兵力并招募叛军在三月十日下午就拿下了永宁港、天雄港等主要港口,但是叛军在对安晋港、怀远港、昭文港、宁河港、汉宁港等最重要港口的进攻上,却遭到了失败,而这些港口是晋国几十年来重点经营的地方。
陆晨风、顾子颜虽说是海盗,但实际上都是以前海军的中下级军官。既当兵吃皇粮,又从昭成元年起私下做着海盗和走私生意,而且与英国还有密切的关系。经常替英国从晋国及其余地方走私各种商品,赚取高额利润。马归英、傅筱山等叛臣归来时候就立即投靠,而他们的海军舰队中,除了海盗船外,也有不少正规的军舰。总计有各种新旧舰艇六十余艘,其中有海军淘汰下来的旧式铁甲舰、鱼雷艇、巡防舰等约一半。在英国改装下,还是有一些战斗力的,不是普通的海盗那么简单。其中最大的军舰是一艘五千多吨的装甲巡洋舰,主炮口径一五二毫米,还是有些战斗力的。
安晋港是最重要的港口,然而如今的安晋港防御坚固,外围还有定西岛作为屏障。定西岛历经近二十年的苦心经营,如今有海军驻军五千多人,装备三零五、二零三、一二零等要塞炮三十门,还有陆军两千人,装备机枪、山野重炮。还修有码头可停泊三千吨以下舰艇,另有弹药库、营房、电信局。电报、电话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岛上防务统一由一名海军少将指挥,直接隶属于京畿警备司令部。
虽然英国军队和叛军能因为宁祥港的独特位置可以直接进攻安晋港,但是却因为定西岛的存在始终有后顾之忧。
三月十日,怀远港的驱逐舰、鱼雷艇部队十余艘组团出海突袭叛军封锁舰队,击沉了海盗叛军的一艘铁甲舰,一艘老旧巡洋舰,重伤一艘英国军队的巡洋舰。
五月二日,叛军海军舰艇编队共三十多艘军舰还有英国的少量驱逐舰炮轰汉宁港,炮台守军拼命抵抗,晋军出动海宁舰为旗舰,并以两艘穹甲巡洋舰为主力,配合鱼雷艇、驱逐舰和潜艇编队进行决战。
混战中,海宁舰的三零五重炮表现出色,在十二公里外一炮击沉叛军一艘海防铁甲舰。国产的已经较为落后的绍文号穹甲巡洋舰也以二零三重炮重伤一艘叛军旗舰,是一艘五千吨级装甲巡洋舰,另外还有一艘两千吨级穹甲巡洋舰,其余舰艇还击沉叛军两艘老式巡洋舰,并重伤三艘英国驱逐舰。而晋军自身也损失了一艘巡洋舰,战列舰遭重创,中小型舰艇因为速度快,损失不大,但也耗费了不少弹药和燃料。
经此这两次海上的主要作战,叛军海军主力舰艇虽然并未全部被击沉,但已经元气大伤,短期内都无法修复。毕竟能够修理这些军舰的造船厂都在政府手中,而且工人或者参军,或者逃亡,根本没有人能够修理。而如果拖到英军属地修理,也需要至少半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而晋军海军虽然损失不大,维持有较强的战斗力,而且树立了信心。
如果说英军之前还只是幕后行动,但是五月的海战已经是公开插手并帮助叛军,让晋国及马归华是忍无可忍。
五月九日,在马归华的默许下,晋军出动航空队的飞机向英军驻晋国的永宁市的驻军基地司令部发动空袭,英军一时间损失惨重。
轰炸英军基地司令部,这事情就已经闹大了,也是马归华想试探一下英国的底线,但是不久马归华发现,英国除了抗议谴责和要求赔偿外,并没有出动大部队来进攻。
对此,马归华放心了,决心一方面坚决武力戡乱,一方面外交折冲。
在六月十日开始谈判后,马归华下令军警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戡乱,同时顺势对那些多年来危害晋国地方的非洛巴洲的夷人也进行一番大清洗。
马归华最讨厌这些夷人,他们不过就是英国的奴隶罢了,但仗着有英国的背景,经常惹是生非,比英国的本土人群还可恶,此次反正也闹僵了,顺势将其一并解决。
整个二月到七月,晋国各地尤其是沿海地方完全陷入了一片战火之中。
南方各地大多被马归英的叛军攻陷,但是天雄市和汉京府虽然也被叛军登陆,但仍在坚守之中。
西南都督区司令林文静中将和南方都督区司令苏武昌中将死守不退,还多次反击叛军,颇有斩获。
因为两地有庞大的兵工厂和武器库,储存大量武器弹药,政府官员和驻军充分发动预备役和民众从军抵抗叛军。
除了军队外,天雄市长李元忠、汉京府市长安元龙也调集警察固守后方,并发动百姓捐资捐粮,因此两地虽然遭到了猛烈的战火攻击,却秩序井然,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逃亡现象。
昭成六年一年晋国完全处于内战之中,各地叛军其死党在英国海军的支持下控制了南方各地,而且一度掌握了制海权。
不过马归华仍然控制着北部地方和兴京府、海东市等本土地段和南方最重要的天雄府、汉京府。但是出海口被封锁,所需大量的军民两用物资都无法进口,囤积的大量商品无法出口,普通的民营商家也是大量倒闭破产,困难重重。大族财团的企业因为实力雄厚,作战时候还能得到大批军事订单,因而要相对好过一些。
在这一年的晋国内战中,皇室中最忠于马归华是堂弟马归永,就是马归英的亲弟弟。当得知哥哥叛乱后,他立即和母亲声明断绝与哥哥的关系。同时他还兼任着华阳宫留守。在哥哥被暗杀后,他也公开声明说哥哥这是自取其辱,将始终尊奉皇室,遵守宪法,拥护马归华。
华阳宫所在之地是奉天县,华阳宫又储存有兴京府大量的金钱粮草和军械储备。仅现款就有五千六百万晋圆,外汇一百三十万镑,还有金条三千根,银三百二十七万两。另有军械就有步枪七万多支、机枪二百挺、子弹七千五百万发,各种火炮七十五门,炮弹一百二十一万发,粮食二百七十五万石。如今正是大乱的时候,不少乱民兵匪都想抢劫华阳宫。而华阳宫一旦有闪失,兴京府的粮草、军械乃至前沿的粮草、军械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五月七日开始,奉天县出现了乱民兵匪,刚开始还只是打劫平民百姓,到月底时候已经开始冲击警务局和军营,事情已经不容忽视了。最大的匪首是以前的退伍上尉王祥超部,有兵民三千多人,有枪支六百多条,还有五七火炮两门,机枪一挺。并在月底控制了奉天县北部的电报局,还有火车站,截断了兴京府通往北部的一条交通线。
五月二十七日,县长王正锡越发感觉事态严重,但是光靠手里的警察根本难以应付。为此必须需要华阳宫留守驻军马归永所部和国民防卫军第三团刘孝谦所部的支持。
二十九日,王正锡亲自去华阳宫拜见马归永,将事情和他挑明。
马归永不加思索后,决定毫不犹豫地动用华阳宫留守团,并要求刘孝谦的支持。刘孝谦是国民防卫军第三团团长,军衔少将,是刘良佐之子,属于高配的团长。当时驻守在华阳宫城外围附近。
马归永、刘孝谦对于动乱也是想出兵的,但是刘孝谦一直在观望。而马归永很想出兵,但是其母英格丽.拉曼认为此时不是好时候,要等一个合适的良机。就是说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理由,否则以马归永的身份,他很容易被马归华或者周围的人怀疑为是配合马归英而行动。如今县长亲自去请,他们就有了正当的理由。决定一起坚守奉天县和华阳宫,这样既能立功又能不让马归华和周围的人生疑。
三十日,刘孝谦出兵并斩杀了乱兵数十人,先稳定了奉天县的局势。
六月一日,马归永发华阳宫内仓城的粮食数万石赈济灾民,并在母亲的支持下用自己的私财三十万犒赏手下的一千五百多将士,得到了将士的绝对死命效忠,刘孝谦也出私财二十万犒赏将士。
六月三日,马归永、刘孝谦、王正锡出兵剿灭了盘踞在奉天县北部的乱匪王祥超部。在官军火力优势下,乱匪于六月十日被最终平定。官军于十二日收复了被乱匪控制的奉天县北部的火车站、电报局等要地。这样就彻底控制了奉天县通往都城和北部地方的交通要道,还输送大量军械和粮草前往都城,保障军需。
马归永的这些作为,让马归华极为欣赏和高兴,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心。
六月二十日下令晋封马归永为安亲王。王正锡晋升为兴京府副市长兼奉天县长,刘孝谦晋中将军衔。
到七月初,持续近半年的内战,大族财团之间也发生了分化。顾家、林家、孙家在晋国也是大家族,实力仅次于世袭九大家族,而且对当年没有成为世袭九爵家族对马家皇室一直是耿耿于怀,但马鸿松、卫仲康在的时候他们不敢。如今晋国内乱,纷纷投靠叛军,与英国眉来眼去,尤其顾家。顾家是做海运的,在昭成六年二月就公开与叛军及英国勾结,并出动自己的船只帮助陆晨风的海盗集团运输物资,还出动顾家的私人武装在南方与官军作战,是最为嚣张的大族。林家、孙家倒是没那么明显,但也办公开地与政府作对,危害地方。
世袭九大爵位的家族中,崔、庾两家态度开始是较为模糊的,但庾家从六月份时候开始有所转变,崔家一直是中立态度。而王、郑、卫、刘、邵五大家族因为与皇室关系最密切,坚决支持皇室和政府。
英国驻军司令亨得麦中将对于马归华敢与英军交战,甚至轰炸英军司令部,极为恼怒,主张将马归华拉下皇位,得到了不少人的同意,但却也遭到了部分将领及公使馆许多人的反对,公使馆的人虽然对发动军事行动可以理解,但大多数坚决反对伤害马归华及皇室与宗亲勋贵成员,主张逼迫其让步接受英国的条件即可。
昭成六年八月五日,英军豢养下的原马归英叛乱集团二号头目傅筱山亲自指挥精锐三万人在英国顾问及海军火力掩护下向海东市发动进攻。
考虑到晋军在海东州的东海港、宁阳港经营多年且工事坚固,而且可能会遭到晋军鱼雷艇、驱逐舰的突袭,因此叛军在英军支持下是从北部进行突袭,而且很快就登陆成功了。但是北部港口的条件远不及南部的两大港口,因此叛军虽然突袭成功,但补给要较慢。
进攻海东市,让苏武惠终于佩服了卫仲康当年的预见,幸亏在这里已经提前有了部署。
叛军在英军的支持下声势浩大,晋军在海东市东部的主力不过万人,如果死打硬拼,很容易被叛军及英军的海陆炮火给全解决,故苏武惠下令东南都督司令官赵成庆中将于三月八日果断从东部撤退到海东州西部,依托在那里经营多年的坚固工事进行死守。而兵工厂也在工事后方的西部地带,弹药补给方便。
赵成庆奉命于三月八日夜从海东市东部撤军,临撤前果断下令炸毁铁路,并留下预备役和警察等武装,给他们发放武器,让他们成为游击队,专司在叛军背后进行袭扰和破坏。
八月十二日,叛军开始沿着被炸毁的铁路线向海东州西部进攻,而游击队的袭扰让叛军困难不断,晋军主力则以逸待劳坚守阵地,同时还常派出飞机去叛军前沿进行侦察和空袭。
在八月二十五日,晋军在由禁卫军航空队队长杜文佑上校指挥的十多架飞机组织的一次空袭中,炸弹准确命中了叛军前敌指挥部,而当天恰好地处前线的傅筱山及其一众叛军头目也都身负重伤。
次日,当陆军确定无疑地得知傅筱山重伤的消息后,苏武惠大喜,立即下令对该地区不间断地持续炮击,飞机也继续轰炸,游击队要加大破坏。同时军队开始集结,随时准备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以收复海东州全境。此外就是将消息立即上报内阁和马归华,因为这是最振奋人心的。
马归华得知后大喜,当即下令给杜文佑晋升少将。
八月二十八日,苏武惠、赵成庆得知了确切的消息,傅筱山因伤势过重在前敌指挥部死掉了。
傅筱山被炸死,让战局发生了大逆转。
马归英是皇族出生,有声望,又留学英国,在英国乃至世界也有一些影响,因此能成为叛军的领袖,而英国也乐意支持他。但是他这么 突然一死,让叛军再难找出一个有能力和有威望的统帅。而马归英死后,傅筱山作为海军前少将,其声望、资历是仅次于马归英的,虽然无法如马归英那样,但还是有不少死党的,而且所部战斗力还不弱,因此傅筱山就成为在马归英死后叛军的主心骨,也是英国部分强硬派极力支持的对象。
八月二十九日,内阁首相范世荣、陆军大臣章元松、陆军总参谋长苏武惠和海军总司令李成梅联名下达了反击命令,要求各地晋军立即投入反击,剿灭叛军。如有私通叛军贼寇者,以谋逆论处,不仅本人要判刑,而且会牵连家人。
同时下发的还有一道马归华签署,范世荣副署的命令,呼吁叛军立即投降,如能反正,可既往不咎,但如果执迷不悟,必将严惩不贷。
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各地晋军立即发起了反击。
到九月初,除英军控制的永宁港、宁祥港、天雄港等地外,其余各地不是被收复,就是立即反正投降马归华。连南方四岛也在九月份反正。
马归英、傅筱山相继死后,英国军政高层也失去了共同支持的对象,内部的反对声音此起彼伏,也被迫开始重新反思其对晋国的政策,温和派再度占了上风。而此时的英国在全世界也到处面临着属地起义的情况,不仅是晋国,在非洛巴洲北部,在其本土,也到处发生着反抗英国统治的起义,英国是顾此失彼,没有足够的精力。
马归华内心已经不再恋栈这个帝位,决心退隐并逐步移居到国外,皇位将交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但必须尽量给后代争取一个更好的条件,所以他目前还得坚持下去,而且也在寻找谈判的机会,并通过还在兴京府的斯凯科林斯寻求斡旋,找到一个都能接受的办法。
六月十日开始,双方开始谈判,而作战也在继续。
如上所言,在九月底兰普芮正式到任前,德迈斯的态度非常强硬,马归华和晋军方面为了生存,已经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反击的态度很是坚决。不少人还有所担心,但是马归华想起了父亲马鸿松临终前的嘱托,不到万不得已不可与西洋强国轻言战事,但是如遇万一必须拼死一搏或许才能险中求生。正是在这样的指导下,马归华才默许了对英军基地的轰炸。
九月二十日,马归华在得知相对温和的兰普芮即将上任,而且前线战局已经有所转变,决定一方面在谈判中可以适当让步,但是战场上必须加大对叛军的围剿力度,只有战场上消灭英国所支持的一切力量,才能有取得讨价还价的资本。
为此,在九月二十七日,下令全国由紧急状态进入战时状态。全国除进行宵禁外,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军队的全部总动员,同时颁布战时紧急处分令,停止议会的选举,由内务部、社会联络局、警务部联署对各个党派及工会的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如发现违法者,一律从重处置。
不出意料,马归华的强硬让英国极为不满,而英国方面虽不满意,但又无力干一票大的,反而是只能采取骑墙观察的态度。不过,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区和天竺总督区也准备联合对晋国发动一次攻击,希望能用战场上的胜利为谈判获得筹码。就在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区奉命调集大量海陆军准备开战,要对晋国解除武装的时候,首相、外务部和陆军再度进行了干涉,认为此时大战刚结束不久,英国要处理的事情太多,要与米里加国争霸维持海军优势,要应对中东、非洲和燕宁共和国的各种问题,不宜再对东方一个颇具实力的国家开战,叫停了这场全面战争,改为在武力支持下的的外交谈判,还是只依靠驻军及叛军进行的小股袭扰作战。另外,米里加国明确表示反对英国用武力解决晋国问题。
十月二日,英军三千余人开始亲自下场武装傅筱山的侄子傅雷元对晋国发起攻击,并调集军队由纳斯钦中将统帅英军和集结原来的叛军两万多人,目标是主攻兴京府一带,这是核心,同时由永宁港英军司令森科尔少将指挥海陆军级叛军万人从永宁一带出发,力求尽快占领永晋行省首府,以切断晋国本土南北之间的联络,另外以小股海陆军精兵万人袭扰保宁、东宁两省的港口,并可以相机登陆。并打算用飞机轰炸晋国的华阳宫和晋阳宫两座最大的皇宫,迫使晋国妥协。但公使馆坚决反对军方轰炸晋国的宫廷所在地,认为这会彻底掐断马归华的所有幻想,也让晋国百姓彻底恼怒,会不惜一切代价拼死一搏。
最后军方同意了外交部和公使馆的要求,不对晋国的皇室宫廷和园林等地进行轰炸。
十一日,英军主力五千余人从永宁港出发继续向纵深挺近,希望掐断晋国本土南北之间的联系。
十三日,英军及叛军主力抵达了永宁城下,但在永宁市城下受挫。
永宁市长徐济远、永晋都督区司令郑凤荣中将和永晋省省长安泽隆死守不退,以陆军和国民防卫军在此的主力并招募警察和民兵等两万多人死守永宁市,并做好了炸毁铁路的准备,而永宁的人口,从去年开始就在安泽隆的指挥下,疏散到了永晋市、晋宁市一带。
十二日,英军又向宁河港发起进攻,但宁河港事先堵塞了航道,炮台工事坚固,英军屡攻不克,被迫沿海进行封锁。
宁河港隶属于文林市,文林市市长则是马归华的妹夫李承悦。
宁河港的屡攻不克,原因是多方面的,核心是当地市长李承悦与英国关系素来友好,英国当地官吏、军队也与晋国相处的可以,明显是出工不出力。
李承悦在昭成五年出任市长,任内政绩不错,且与刚升任英国驻宁河港总领事坎尼汀及当地驻军长官哈吉尔中校的私交甚好。在二月开始后,李承悦就与坎尼汀、哈吉尔谈判,在五月就已经私下达成协议。
主要内容是:
英军宁河港驻军千余人不参与对晋国的进攻;
晋军不会进攻宁河港的英军,双方互不侵犯;
晋国保护宁河港及文林市境内各国商民的安全。
故而从五月开始后,东宁行省成为晋国各地最太平的省份。
兰普芮、坎尼汀、哈吉尔都是东方通,他们也利用自己的关系,尽力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而呼吁,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是出工不出力。加上宁河港防守坚固,炮台有大炮上百门,且晋军将主要航道全部堵塞,并布设了水雷,哈吉尔认为光靠现在的少量兵力根本无法拿下,是杯水车薪的。
虽然坎尼汀、哈吉尔相对友好,但是英军飞机还是在不久前的八月十三到十八日的时候向铭英府扔下了炸弹,虽然损失不大,但东宁省省长钱一弘被几枚炸弹吓破了胆龟缩不敢出门,而副省长兼财务厅厅长王烈永(皇后王梦瑶的大侄子)则处变不惊,紧急调用了库款五十万去修复损失,受到了马归华、范世荣嘉奖。
八月十九日,马归华下令由王奎唐代理东宁行省省长,钱一弘则直接在八月二十日被枪决。
考虑到之前马归英叛军和晋军的进攻给海东市东部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因此纳斯钦决定放弃海东州东部的东海港一带,直接进攻保存相对较好的宁阳港和海东市西部地方。
当日清晨六时许,纳斯钦所部在海军舰艇和二十多架飞机的掩护下以空前强大的炮火登陆海东州最大的港口之一宁阳港,晋军海防部队死守了两天,弹尽粮绝,被迫放弃了宁阳港退守西部地带。英军及叛军两万余人携带机枪二百余挺、火炮上百门,沿着被炸毁的铁路线向兴京府推进,另有万余人随后跟进。
十月二十三到二十七日,叛军在英军强大凶猛的海军舰炮火力掩护下接连突破了海东州西部的两岛道坚固防线,直逼第二道防线,在海东市西部与兴京府交界处以东三十里,再往后就是兴京府了。
马归华下令兴京府总动员,章元松、苏武惠、卫衡昆、马培海等高级将领也全部抵达了海东州,只要能守住海东州这最后一道防线,兴京府就无忧,否则难以预料。
十月二十三日,英军及叛军陆战主力两万多人与晋军陆军主力六万人(装备火炮三百门,机枪五百挺)在兴京府与海东州交界地带的工事附近发生了交战,双方互有胜负,晋军死伤近万,形成了僵持战。
英军因为攻占了宁阳港,得以有大批物资跟进,但是晋军工事坚固,工事外围又修建起了工事和堑壕,英军也一时很难突破。
十月十日的时候,在独义志国顾问魏迪尔上校的建议下,认为海东州地形狭长,双方主力七八万人集中在这个狭窄地带,一轮炮击或者一番轰炸都会造成大量的伤亡,属于是添油战术,得不偿失。建议晋军编组成突击群五支,每支少则几百人多则千余人,装备迫击炮、机枪、冲锋枪、喷射器和工兵铲等,趁夜进行短促突击,取得了不错的战果,蚕食了一些阵地。
同时,苏武惠加派游击人员进行袭扰,同时在收复的阵地修筑工事,准备继续坚守。
二十七日夜,晋军除了出动突击群外,还出动了独义志国的雇佣兵。加上游击队的袭扰,还有晋军海军鱼雷艇、潜艇、驱逐舰的袭扰,英军统帅纳斯钦决定以退为进,于九月底退往宁阳港,在那里接受补给,然后诱使晋军脱离坚固工事深入自己的控制区,在港口附近用海陆军的炮火和飞机进行攻击,这样更有把握一些。
英军在二十八日夜基本全部退往了宁阳港,卫衡昆、马培海建议立即出动反击,但是章元松、苏武惠严令继续深入港口附近周围十五里,那样会让晋军还有的这五万人被炸的七零八落。
就这样,从此开始,在海东州西部与宁阳港附近再度形成了僵持的情况,英军多次诱使晋军进攻,但晋军就是不进攻,英军也只得筑起工事进行防守。
白天,晋军躲在要塞和工事当中,晚上则出动小股部队袭扰。
英军也以同样方式应对,但对地形不如晋军熟悉,面对小股部队甚是头疼,大规模炮击会暴露主力位置,而轰炸面对小股部队没多少作用。
在这段时间里,苏武惠从兵工厂和要塞撤回的炮台中调集了大量的重炮,并趁夜秘密构筑炮兵阵地,准备利用重炮射程远的优势轰击港口的英军工事和营区。而之前的小股部队也是为寻找炮兵参数做准备。
到十月七日,前线晋军已经构筑好了三门二一零臼炮、两门二八零臼炮、两门三零五重炮、五门二零三要塞炮、三门三零五要塞炮的阵地。同时还储存了大量的炮弹。
这些火炮组成了一个重炮营,由苏武惠直接指挥。
十月三十日佛晓,晋军这十五门重炮开始向英军控制的港口营区发动了猛烈的炮击,同时在重炮的掩护下,以突击群战术从四面八方向宁阳港的英军营区进行攻击。
此外,晋军也出动了自己有限但不成熟的飞机对英军阵地进行了轰炸。
到当天结束时候,晋军已经突破英军防线近二十里。
当天这一战,晋军虽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因为越靠近英军和叛军的营区,面临的海军舰炮火力也越猛烈,故而死伤近万人,不过士气旺盛,而且距离兴京府不远,有后方医院能够救治。英军死伤也在千人,不过这却是在晋国第一次一天就死伤这么多的人,而且士气大幅度跌落。
此战,纳斯钦中将也为之敬佩,说:“看来我们还是小看这些东方人了,他们比我们遇到的独义志国人还英勇,如果他们有我们这样强大的海军炮火,恐怕我们就会全军覆没。”
晋军取得了突破,然而死伤数千人,这是禁卫军和东南都督区的精锐,虽然死伤的人中有不少还能救治,但是苏武惠还是非常可惜,对卫衡昆说:“令尊苦心经营十几年之精锐,如今不少丧命于此啊。”
卫衡昆:“家父如果得知,也会为他们的牺牲感到壮烈,他们是真正的勇士,为国家之自由而奋斗。”
苏武惠:“话虽如此,然着实可惜啊,夕阳如血啊。”
此战之后,双方再次进行了多次的厮杀。
重炮突袭这个办法只能用一次,毕竟体积太笨重,而且目标已经暴露,为了保留这些重炮,苏武惠下令他们立即撤下。同时放弃已经夺得的前沿阵地退守十余里,在第三道防线之东部五里之外继续坚守。
面对退守,马培海不解,说:“我军士气正旺,怎能退守啊。”
苏武惠:“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
马培海:“难道就这么一直僵持下去吗?”
苏武惠:“我军无有制海权,而英军依托港口握有制海权,想以陆制海,要么足够的人员兵力往里填,要么足够的重炮,我们什么也没有。而且一旦有所闪失,不仅这些精兵保不住,兴京府也难说。”
马培海还是有些不理解,卫衡昆在旁说:“皇子殿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我军没有完全战胜英国的实力,目的是要显示我们的决心,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进而能逼迫他们让步,争取更好的条件。”
苏武惠:“我们不能孤注一掷,我身为总参谋长,要为全军为陛下尽忠,不能拿将士的生命当儿戏。”
苏武惠说的义正辞严,马培海不得不让步。
纳斯钦原以为晋军会趁胜而进,不想再度退了回去,让他无计可施,双只能是继续在前沿对峙。
英军虽然握有制海权,但是大量的物资、弹药需要从原汉宁行省及渤文尼莱国的海峡殖民地运来,而晋军后方并未有太大的损伤。加上晋国兵工厂的产量和战前购买了大量武器,虽然重炮炮弹、飞机炸弹是不够的,但是步机枪子弹产量足够支持晋军继续耗下去。而粮草方面,海东市的粮仓也主要在西部,加上兴京府、永晋行省并未遭到太大的破坏,粮草问题也足以解决。因此,纳斯钦在十月底的时候也认为看来无法短期内能迅速迫使晋国屈服。更为关键的是自己所率领的英军主力不过只有数千人,那些叛军根本没多少战斗力,反而是英军的累赘。
三十日,纳斯钦下令各地英军就地坚守,不要再展开太大的攻击,同时给陆海军部、外务部致电,提出了两个建议。第一是继续调兵,彻底一举消灭马归华政权,扶持傀儡,而要出动的兵力必须再增加三万,大小军舰再增加五十艘,弹药翻两倍。第二是以现有形势进行谈判。
作为军人,他不能直接言和,故而只是建议,并且将打放在首位,足见其虽然是军人,但还是老奸巨猾的,有从政之才。
此时的英国属地西到东,从北到南到处都有反抗,向东方再增兵三万,根本不可能。而原来的先小打一阵取得战场优势后再和谈的策略也被事实上打破,因此,谈判就是必然的选项。
十月份,兰普芮上任后,双方的谈判进展已经加快,但是这场作战无疑又让双方的谈判难度有所加剧。为此,兰普芮致电各方,要求缓和局势。英国外交部、内阁不得不同意,因此此时别的地方也需要军队和弹药,晋国这个地方在英国的全球乃至东方外交战略中虽然重要,但并非最重要的,更不是当务之急。为此同意由兰普芮主导谈判,纳斯钦配合。
十一月,在兰普芮的斡旋下,晋军与英军及叛军达成暂时的停火协议,就地进行武装对峙。英国同时下令将已经升任中将的原驻晋国海陆军司令官威斯麦杰利调回出任纳斯钦的副手,协助兰普芮与晋国和谈。
从十一月到年底,双方前线继续武装对峙,但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冲突,不过随时都准备继续再打。
内战基本上是以陆地作战为主,但这几个月里,海军也不是没有行动。
海军虽然有几艘大型舰艇,但都很宝贵,是绝对不能与英军大型舰艇进行对决的。因此在李绍翔、李成梅的策划下,采取了避重就轻、避实击虚的作战办法。另外就是在主要港口附近布设大量水雷,给英军制造困难。
从八月开始,李绍翔、李成梅就下令海军的两艘战列舰部署于汉宁港,不轻易出港作战,而是对经过汉宁港附近的叛军舰艇和所有国家的商船进行武装“护航”,实际上是武装检查。如果他们不开火,则也不开火,如果他们开火,则坚决反击。这样做是避免有支持叛军的舰艇向叛军输送物资,同时也能够给英国以警告并施加压力,也能借其余国家之手再给英国施压,希望英方尽早为主动结束战事而努力,避免影响航运。而海军主力的中小型舰艇则从昭文港等地不间断地向宁阳港发起了突袭,一时间英军海陆军和叛军同时遇警。
海山、海宁两艘战列舰是晋国的宝贝,英国多次希望围歼这两艘军舰,彻底摧毁晋国的象征。但是晋国对其保护的很好,而且汉宁港附近防御极为严密,且有晋国航空队驻扎,贸然主动进攻不易取胜,最好的方法是引诱其出海,然后围而歼之。
在十月份的时候,海山号外出巡弋,恰好遇到了几艘英国小型军舰,海山号上前进行跟随和检查,英国发现时机已到,驻晋国的海军决定出动主力围歼。
英军计划进行的很顺利,十月十七日,海山号战列舰在汉宁港外三十海里处被英军三艘巡洋舰、八艘驱逐舰、五艘鱼雷艇等十六艘舰艇包围,敌方旗舰是一艘排水量九千吨的巡洋舰,主炮二零三毫米。而海山号周围只有一艘四千三百吨级穹甲巡洋舰,一艘鱼类炮舰和三艘鱼雷艇,形势是非常危急的。
当天下午三点二十分,英军以十余艘舰艇向海山号发起了猛攻,海山号舰长也是这支分舰队的司令曾廷玮少将(昭成二年晋升少将)处变不惊,很是镇定。
他的手下曾建议立即全速撤离,务必以保全战列舰为要,这是国家的命根子和形象啊。然而曾廷玮说:“国家花大价钱买来的军舰难道就是花架子吗,如果是的话,还买他做什么。”
他的手下参谋说:“话虽如此,可是如果有什么闪失,您也担不起啊。何况敌众我寡,难有胜算啊。再说,主动对英人开火,政治和外交上是有风险的啊。”
曾廷玮:“撤已经是来不及了,依我看他们是有备而来,我们中计了,根本不可能撤出去,只能是险中求生,狭路相逢勇者胜,先发制人,打乱敌人的计划,这样才有可能突围。何况虽然敌众我寡,但是这里距离基地并不远,只要能坚守一两个小时,就有机会。”
参谋说:“这能吗?”
曾廷玮:“依我看,没有问题。海山号火力强,防御力也不弱,速度也不慢,而英军虽然兵力多,但并没有大型军舰,没有问题。总之无论如何,一定要树立信心,没有信心,未战先怯,必将失败。海战多少还有些运气成分,而且海战一定要勇敢,海战不像陆战,打不赢能跑,而海战一旦逃离,将绝无生还之可能,必须勇往直前。”
参谋们还有些犹豫,曾廷玮说:“听我的命令,干吧,出了任何事情我担着,杀头也轮不到你们。”
曾廷玮决议主战,同时立即向基地发出求救信号,李成梅当时正在汉宁港海军基地,立即下令出动汉宁港的绍文、绍菱两艘巡洋舰、五艘鱼雷艇、三艘驱逐舰救援。办法是利用速度优势切割英军的阵型,以此来救援海山号。同时紧急要求邻近航空队的飞机立即飞邻相关空域,以此来牵制英军。考虑到航空队飞机不隶属海军,他也立即致电首相范世荣,并紧急上报海军大臣李绍翔。
英军从三点二十分已经完成了攻击准备,英军这支分舰队司令杰尔利少将以三艘驱逐舰在外围警戒,其余舰艇利用速度优势迅速逼近海山号,然后在近距离用速射炮、鱼雷向海山号发起猛攻。
就在英军已经即将完成作战部署时候,曾廷玮处变不惊,在三点二十七分,首先下令用海山号三四三口径的主炮在十二公里外远距离攻击英军旗舰。虽说没有击中敌方舰艇,但这却是几十年来,晋国海军第一次主动向英方开炮。
英军虽说兵力多,但此次参战的舰艇都没有战列舰,也没有速度太快的新式巡洋舰,敢以相对老弱的兵力进攻晋军,足见其海军的自信已经到了何等的程度,近乎于自大了。而且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晋国海军敢主动攻击英帝国的海军舰艇。
主炮开火之后,各舰也迅速开火,曾廷玮下令利用舷侧速射炮猛烈攻击敌方驱逐舰,同时加大航速,拉开距离,用重炮猛烈还击英军舰艇。
在下午四点三十七分的时候,海山号的一二零速射炮在七公里之外一炮击沉一艘英军驱逐舰,击伤一艘巡洋舰,另有数炮击中英军旗舰。
另外,晋军的鱼雷驱逐舰也击沉一艘英军鱼雷艇,海山号也利用三四三重炮击沉了一艘英军驱逐舰。
五点多的时候,晋军援军已经抵达战场,此时晋军总兵力已经有十五艘,兵力上略多于英军。而海山号已经遭受了近两个小时的猛攻,身中敌军大小炮弹一百多发和一枚鱼雷,但索性都没有伤到要害部位。不久,陆军航空队的七架飞机也抵达英军舰队上空。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军在见无法迅速击沉海山号的情况下选择了撤退。
至此,英军计划的围歼战以失败告终,晋军有惊无险算是化险为夷,不过海山号则需要进行一场大修了,短期内无法恢复实力。
此战,英军参战十六艘舰艇被击沉三艘,重伤两艘,其余也都有大小不一的损失。损失其实并不大,被击沉的也都是中小型舰艇。晋军参战舰艇最后也达到了十六艘,一艘驱逐舰和一艘鱼类艇共两艘舰艇被击沉,海山号和绍贤号巡洋舰受损较重,其他参战舰艇轻伤六艘,其余损失不一。
这场海战后,曾廷玮因处变不惊保全了旗舰有功而受到了全军通令嘉奖,并被授予一级海山勋章,升任南方舰队副司令员,仍兼海山舰舰长。
海军大臣李绍翔、海军总司令李成梅等海军的高级将领在三天后就亲自视察海山舰,嘉奖慰问了参战官兵,同时查看了舰艇损失情况。一方面感到惋惜,另外也对独义志国造的这艘具有英式风格的军舰很是满意,其装甲防御力及远距离的观测设备都非常出色。水兵普遍表示满意,但是这三四三口径的重炮,则有一些微词,认为其虽然威力不小,射程也可以,但速度、精度只能说是中规中矩,而且发射药不安全,不如独式、米式炮弹安全。其实三四三毫米主炮是英国的主力舰炮之一,如今已经有更好的炮弹,而晋国购买的时候是该炮刚装备不久,一切还没有最后成熟。而且原厂炮弹并不多,多是自行仿造的炮弹,与原厂的炮弹相比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不过如今该炮的性能还是很不错的,只不过因为战后两国关系恶化,晋国无法得到该炮的改良型炮弹。
除此,海军大臣李绍翔、海军总司令李成梅对曾廷玮的勇敢非常赞赏,已经向马归华为他请功了。
战后,马归华下令晋军海军做好进一步作战的准备,李绍翔、李成梅也恐英军会加大报复力度,拟定好了作战计划,如果英军真的要海陆并进,那么晋国海军将不惜一切代价破釜沉舟,即使牺牲所有的舰艇,也要彻底扰乱整个南海及附近的海域,换言之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将局面无限扩大化,把水搅浑,迫使英方出于整体利益考虑而做出一定的让步。
此次海战虽然规模不大不小,但震动了整个晋国还有英国在晋国的高层,英帝国的海军怎能遭受如此屈辱,英军司令纳斯钦在海东市一带得知此战结果后,曾主张要加大对晋国的攻击,但是遭到兰普芮的反对,即使其副手威斯麦杰利也持保留意见。
十二月二十日,马归华下令,曾廷玮晋升海军中将。
纳斯钦、兰普芮、威斯麦杰利等人从不怀疑如果调集英国海陆精锐进攻晋国兴京府成功与否的可能性,晋国方面也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这样一来,英方认为必将把马归华逼上绝路,虽然晋国海军根本无法与英帝国在附近的海军实力强,但如果其破釜沉舟的话,那么在这个地方每天航行的帝国商船将受到不小的损失,这将是无法想象的政治后果,所以最后大规模反击的计划被取消,仍以和谈为主。
谈判方面,兰普芮刚开始依然坚持斯凯科林斯的实际上的自治国方案,并很坚决地要求晋国裁军,特别是海军。而晋国因为战场上并不落下风,也大概摸清了英国的底线,态度时强时弱,但整体趋向于缓和。兰普芮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英国帝国的整体战略需求,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在获取西南部的岛屿、永久驻军权和战时对晋国的管控权,只要获得了这些,其余方面可以让步,这个方案得到了英国高层的认同,在此情况下,十二月份的谈判明显加快了许多,到年底十二月十七日,最终达成了条约的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