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凤时代、昭成初年是晋国最鼎盛和自由的时代,也是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时代,虽说不是上古所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却也算是粗安之局面。然而在繁荣稳定的背后,却也有隐忧。虽然英、米两国对晋国做出了空前的让步,但是两国的公共租界的治外法权问题、英国的驻军享有的治外法权仍然是大的外患。然而这些都可以预料,最大的隐忧就是昭凤年间的中外和睦粗安的这种良好局面严重依赖卫仲康杰出的个人能力和魅力,尤其是敏锐的预判能力和准备决心。而卫仲康去世后,再无人有这样的能力,尤其是陆海军的矛盾逐渐浮现出水面,成为了晋国面临的最大问题。
卫仲康去世后,对晋国而言,首先是皇帝马归华的进取心开始丧失。
卫仲康在世时候,因其身份、威望、地位加上与马归华的关系,马归华只需在重大问题上过问一下即可,他乐得清闲还能把控局势。而如今卫仲康去世了,许多原来他不需要管的事情都得他亲自出面管了。而他本人虽非无谋无断之人,但厌烦各种俗务。卫仲康在能很好弥补他的这个缺陷,他还有进取心。而卫仲康去世后,继任的人没有卫仲康的能力和影响,马归华必然多方面操心,自然渐渐对俗务产生了厌烦之心,进而导致进取心丧失。然而最重要的是卫仲康死后,晋国的陆海军矛盾日渐公开化,陆海军再无一个共同的能被人信服的和有威望人。而且陆海军矛盾问题非常复杂。海军内部矛盾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北部三省出身的人和南方各岛出身的人之间的矛盾,一类是大中型舰艇的将领与中小型突击舰艇将领之间的矛盾。
海军的矛盾归根结底实际上是两种海防战略的矛盾,虽然萨日朗的主张已经趋向于防御型,不再追求进攻。但是他所追求的远海防御与海军许多将领主张的近海防御仍然有不小差距。
除了籍贯地域矛盾、海防战略矛盾外,随着晋国进口军舰的相对多元化,海军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即亲英派与非亲英派。亲英派仍然是以萨日朗、林成峰为主,主张沿袭传统,继续购买使用英式军舰,而以李成梅、程厚辅等人及其部下因为历练的舰艇较多,有英式,有独式,还有米式,他们在承认英国军舰优点及其特色的时候,也指出了英式军舰和英式舰队的诸多问题。比如英式军舰的炮弹问题、装甲防御力问题,这两点是最突出的。
海军受英国影响很大,奢靡和等级之分有时候较陆军还严重。卫仲康在的时候,因为其出身、战功加上属于顾命大臣,还有高宗宝剑的特权,且与皇帝马归华是表兄弟,有足够的能力、威望和关系,可以压制一切不同声音,然而他去世后,这样的人不可能也不能再有了,陆海军矛盾公开化浮出水面就变得太正常不过了。
而在空前的世界战争期间,也是受国际远洋贸易和英国注意力西移的影响,海军原来能够从英国获得优惠的的原料设备和弹药来源也变的短缺较多,内阁、议会和陆军都要求进行裁减,尤其是耗费巨大的大中型军舰,这让海军很不满。
海军大臣萨日朗是个大舰巨炮派,对内阁、陆军和议会他没有很好的办法,只能是发发牢骚,但在海军说一不二。毕竟他履历完整、留过洋、资格老,马归华、卫仲康对他很是信任,还曾是马归华的英文翻译,也算是马归华的旧交,是当年上台的功臣之一,故而他在海军真是说一不二。
萨日朗虽然对中小型舰艇尤其是鱼雷艇、驱逐舰和潜艇很重视,但他担任过舰长的军舰都是千吨以上的大中型军舰,留学实习时候也是在英国大型军舰上,内心对大舰巨炮是真喜欢,也是真崇拜。正因如此,萨日朗内心也看不起中小型舰艇出身的将领,甚至私下说他们这些只配打杂。而且对兴京府以北地方出生的海军将领更是歧视。加上经费、原材料和弹药紧缺,他更是压缩中小型舰艇的燃煤、弹药供应。这让出身中小型舰艇和思维多样化的将领,如南方舰队副司令李成梅中将、北部舰队司令杜文惠中将、东部舰队副司令刘文博少将、南方舰队参谋长程厚辅少将、海山舰舰长曾廷玮少将、海防团司令林荣坚上校等更为不满,通过各种关系向陆军请求支援。
他们认为两艘战列舰是国家的形象,获得优待他们也就认了。可是那几艘老式的铁甲舰已经缺乏零配件、燃料的巡洋舰就应该裁撤,将经费用于更容易维修的鱼雷炮舰、驱逐舰等,但他们的主张总是不被采纳。
比较而言,陆军内部的矛盾相对较少。受传统影响,陆军中一直以南洋北部三省的本土将领为主,南方各岛较少。而且卫仲康是陆军出身,自出任陆大校长后用人不依赖出身,唯看战功和能力,所以陆军更加团结。
陆军部大臣章元松、总参谋长苏武惠更是希望能够继承卫仲康而控制海军,并且认为与大中型军舰相比,中小型舰艇因为消耗少,弹药补充容易。表示愿意提供援助,并上奏马归华,而且很快得到了同意。这样能够基本保证待遇,这些人也日益倾向于陆军。
昭成二年开始,陆军每年从自己的经费中节约出五百万,皇室内库又抽出五百万,并从关税、专卖收入和财政盈余中提出一千万,总计两千万补充中小舰艇编队,供给他们的燃料和弹药采购。而在陆军支持下,中小型舰艇的战斗力得以迅速恢复。而大中型军舰晋国虽然拥有量不大,但消耗却太大,且弹药生产难度大,远不如中小口径炮弹容易。鱼雷虽然无法自行生产,但可以维修且储备较多,还可以从东町国购买。
至于陆军,其自给自足程度较高,待遇基本不变,海军也有些与皇室貌合神离,成为了晋国最危险的存在。
昭成二年初,鉴于陆海军矛盾不断明显,帝国元帅马归豪和首相范世荣建议在卫仲康当年制定的国防部基础上效法佛朗斯国设立一个统一的军政部门,管辖并协调陆海军的事务,军令系统的陆军总参谋部、海军司令部仍独立隶属于皇帝,但只管作战。日常军政事务全由新的部门管理。得到了马归华同意。
五月,新的部门成立,但是不交国防部,而是叫作帝国国家安全委员会。
按照原来卫仲康的谋划,应该设立帝国国防部,管辖陆海军。但是对于谁出任大臣,陆海军互不相让。最后无奈由首相范世荣上奏退一步成立一个直属于皇帝的帝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由首相兼任国安会主席,设三名副主席。其中第一副主席协助主席处理日常事务,陆海军的大臣同为副主席。而第一副主席由几年前已经退休的陆军将领塔斯达出任,是一个都能接受的人选。另外下设委员若干人,由陆军总参谋长、海军司令部司令、帝国国民防卫军总司令等人组成。另外可根据需要由皇帝下令,由首相召集外务部、内务部、财务部乃至内务部、通传部或者元帅府的重臣大臣进行特别会议,形成扩大会议。
帝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常设机构有总务厅、秘书处、作战指导部、情报部、军备发展署、辎重署、航空署、军法处、交通处、教育处、考校司等,陆海军两部也隶属于国安会。因为成立航空处,原内阁直属的航空署撤销,人员等全部划入帝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陆海军经常有冲突和矛盾,至于互不相告更是常有的事情,为了解决陆海军的这些矛盾,此次设立的帝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就是专司陆海军作战计划的协调,这是最主要的职能,另外就是专司战争中的各种协调事务。
战争持续了四年多,晋国诞生了一大批因军事订货而发家的大富商,大族财团和马归华为首的皇室也发了不少财,但是晋国资源和人口也损失了不少,而且贫富分化和差距日益加重。
战时情况下,英国曾许诺战后将可以考虑并协商撤军、租界问题,然而根本是一句空话而已。战后,仍然想继续控制晋国。
在战争中,英国虽然对晋国的表现比较满意,但是却从来不想放弃晋国的市场、资源和特权,而且对自主心甚强的马归华想予以压制,必要时候换人。人选就是多年豢养的马归英,而且已经今非昔比。
马归英在英国居住期间,时常遭到卫仲康收买的人员的暗杀,也多次几乎成功,但最终都是功亏一篑。而在大战期间,马归英竭尽全力地效命投靠于英国,多次负伤还得到过勋章,对英国可谓“忠勇”,还想加入英国籍,被英国婉言谢绝,因为他的晋国国籍身份更有利英国的长远利益,毕竟奇货可居。但是英国尤其是军方对其表现很满意,给予了海军中将的待遇,战争中还娶了一个小他十二岁英国妻子奥伦纳,实际上人们怀疑他是一个英国间谍。
昭成三年十一月中旬,欧洋巴洲本土的大战终于结束了,英国资本和势力重返东方,晋国不少战时发家的私营民企没多久就迅速倒闭,只有大族财团和官府企业因实力较强生存下去。而英国势力卷土重来,也让失势已久的亲英派再度崛起。
昭成四年,晋国也得以以战胜国身份参加战后和会,外务部大臣顾少信领衔出席,但无功而返,只听到几句无关痛痒的空话。而私下英国军方则密谋重返晋国,牢牢控制这个战略要地。
昭成四年二月,马培海、马培山兄弟二人也奉父亲的命令返回了晋国,结束了在国外十几年的留学从军生涯。而小儿子马培廷则是先在米国,为晋国订购飞机,并购买战时各国留存的大量军需品。
昭成五年六月启程回国。在八月回国途中遇到了在米国时候的故友,华侨大商人黄忠信的女儿黄惠仪。两人已经认识多年,在米国时候,马培廷经商多次遭遇挫折,多赖黄家支持才渡过难关,而且二人年龄相近,迅速结婚。
留学从军十几年里,两个儿子表现的很优秀,不负众望,得到了独义志国海陆军方的赞赏,并被授予勋章。马培海军校学的是步兵,后来改为炮兵。大战开始前已经是少尉,战争四年里,表现应用,提拔为少校,担任一个炮兵加强连长。战争结束前半年内受伤,结束后奉命立刻回国。而他也在独义志国再次完婚,妻子是独义志国陆军骑兵中将埃策尔的女儿名叫莱希娅.安妮,比马培廷小五岁,在昭凤九年的夏天参加一次军校同学会上所认识的,是他一个同学的表妹。其父埃策尔是一个世袭贵族出身,而且是个东方事务通,还会汉语,曾在独义志国驻燕朝使馆做过武官,他们回国时候,长子马铭轩已经三岁多了,出生于昭成二年,但回国时候考虑到国内局势恐怕不大稳定,就将儿子留在了独义志国,由外祖父埃策尔一家照顾。
马培海在和莱希娅.安妮之前是有妻子的,就是卫仲康的女儿卫淑榕。卫淑榕在昭凤九年二月前往了独义志国,并在那里一直陪伴丈夫直到卫仲康去世后才返回了晋国,然后再也没有回到独义志国。而且她也认识莱希娅.安妮,两人年龄相同,还是有些共同语言的。
同卫淑榕一起前往独义志的还有自己的两个侄子。
卫衡昆于昭凤五年去独义志考察学习,次年开始在独义志国做武官时候,妻子随同他出国,两个儿子就是弟弟和妹妹在照顾,而他回国没多久妻子英年早逝。
然后妹妹又在昭凤九年出国。两个孩子也是次子随姑母出国,长子在国内开始上学。
马培海对卫淑榕是亲情,也有爱情,但亲情更浓厚。可他对莱希娅.安妮是真正的爱情,但是在昭成二年要娶她的时候,他还是犹豫的。但最后还是选择了爱情,为此他也想到了后果。
当卫淑榕得知马培海最终在昭成二年秋天娶了莱希娅.安妮后,开始自然有些不满意,但后来还是同意了。而马归华得知不高兴,但是王梦瑶、卫淑榕二人一个劝诫,一个解释,才让马归华逐渐释怀了此事。
莱希娅.安妮对于自己实际上抢了人家的丈夫,也是有内疚的。而且其母坚决反对女儿嫁给一个已经结过婚的男人。但是其父则看的很开,最终同意了女儿嫁给马培海,但是在独义志国,马培海被认为是离婚的人,莱希娅.安妮是马培海真正的妻子。而在晋国则不然。
马培廷学的是海军,开始在驱逐舰部队,后来战争开始后的第二年被调往潜艇部队,参加了多次海战。昭成三年五月,所在部队装备损失殆尽,被安排到后方勤务服务。战争结束后回国。他亲眼目睹了独义志国海军潜艇部队的战斗力及最后不屈的自沉精神,深受感动,也万分佩服。而他也结婚了,妻子是比自己小六岁的尼兰国的女演员,名叫瓦莱丽·海曼。
兄弟二人回国后,立即就被父亲马归华安排到禁卫军和海军,以加强皇室对陆海军的控制。
回国后,莱希娅.安妮自然要面对卫淑榕,卫淑榕也得面对她。不过两人彼此早就认识,也算是有所了解,虽然都很尴尬,但面子上绝对下得来,毕竟都是东西方的贵族出身。
马培海虽然是长子,但是如今并没有什么爵位,更不是什么皇太子,而且常年在国外,所以虽然他有两个妻子,但是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比起大哥的有惊无险,瓦莱丽.海曼则不然,她虽然是马培山明媒正娶的妻子,但是演员这个行当在西洋可能没什么,那就是一直职业。可在东方,在马归华、王梦瑶这两个相对保守的人看来那就是过去的戏子,所以在马培山和妻子回来后一直不想见他。是卫淑榕、英格丽.拉曼特别是卫淑榕不断劝诫和说好话,马归华最后才认下这个二儿媳妇。
昭成五年十月八日,承毅侯庾敬则因病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因其多年来一直忙于事业,家中无子。按道理,马归华可以取消承毅侯的世袭特权。但是考虑到庾家在先帝时代的贡献,他还是决定保留庾家的世袭特权,并在卫衡昆的建议下决定以庾敬则的幼弟,三十七岁的陆军部少校庾敬徽(弘凤二十年)接替承毅侯的爵位。而庾家的家业则以庾敬则的二弟庾敬希(弘凤十二年出生)继承。
昭成年间的马归华已经是花甲之年,在后宫他尊敬皇太后凌菲菲,当然凌菲菲也只比自己大九岁而已。凌菲菲也从不以皇太后身份自居,只是在必要的礼仪场合时候才这样。而除了凌菲菲之外,后宫皇后、侍女还有警卫随从等,他最信任的只有妻子王梦瑶,然后就是曾经照顾父亲有功的桥本艾密,但这主要是尊敬。而真正能让马归华对一个人的话认真思考的除了王梦瑶,还就是卫淑榕。一来卫淑榕符合他心目中的儿媳妇形象,另外也是一种对儿媳妇的愧疚,对卫仲康的遗憾。
战争结束了,自然也留下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直接从英国和战胜的独义志国购买已经不可能,而佛朗斯国、瑞挪芬国、尼兰国、米里加国乃至东町国的购买相对容易。在昭成三年底战争结束前后,马归华、范世荣就下令这几个国家的使臣订购大批军火,还包括聘请退役的将校做晋国的海陆军顾问。同时让马培廷在米国购买先进的飞机和炸弹等。
和会无果,晋国谋求成为永久中立国,也不被同意。
晋国的各种请求接连得不到丝毫的满足,让晋国内部的舆论也大为不满,多年来为英国持续付出,却是这样的回报,晋国的工农百姓和士绅学子自然非常地愤怒,在昭成四年秋季到昭成五年初接连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尤其在兴京府、永宁市、永晋市、铭英市、汉京府、宣文市等地,规模最为巨大,少则数千,多则十余万,并罢工、罢课、罢市,甚至开始冲击英国公使馆,还有永宁市、宣文市的租界,甚至向驻军营地迈进。
晋国开始是默许的,甚至是纵容的,然后害怕影响晋国与英国的关系,下令进行有限度的弹压,务必不能让他们进入永宁市租界和英军营区,否则后果将无法想象。
晋国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罢工、罢课、罢市也让英国的租界和驻军营区的生活需求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英国高层中,处事冷静与温和的外交部以及公使馆为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酿成真的无法预料的后果,在昭成五年二月开始与晋国进行秘密协商,并愿意做出一定的让步,而他们开出的条件是:要求晋国成为英国帝国变相治理下的一个有限的自治之国,名义上仍维持独立自主,具体是:
晋国皇帝仍然可以管理晋国,内政完全自主;
英国尊重、承认并保护晋国皇帝的权力;
晋国的陆海军裁军到十万以内;
英国在晋国设外交和军事顾问;
外交服从英国并听从顾问建议;
军队使用并优先购买英国武器,海军接受英国顾问训练;
英军继续驻扎晋国部分地方,人数万人。
双方商议了,实际上是顾少信和外务部的副大臣唐刚勇等人和斯凯科林斯等人争吵、辩解了整整九个月,商谈三十余次,每次少则一个小时,多则三个小时,而最多的一次长达六个小时,唐刚勇与斯凯科林斯争的是口干舌燥,最后大体已经达成协议,只是在军队人数和顾问形式上有些许差异,其余基本都谈妥了。
然而此时,英国军方在马归英挑唆下极为不满,因为一旦谈妥,马归英的价值将大幅度降低。而英国首相也受制于议会和军方压力而态度大变。谈判虽还在继续,但条件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剧变,新的条件是:
要求晋国必须将军队裁减到三万人,不得有五千吨以上军舰和一零五口径以上重炮,其余武器也需要限定数量,同时外交完全服从英国,内政要有顾问指导,不得购买除英国之外的设备和武器,英军永久驻扎并保护晋国,并开放三个新的军事基地。
顾少信、唐刚勇收到后对斯凯科林斯大发脾气,说:“这俨然是把我们作为战败国,我们四年来为你们做了多少,自天凤年间到如今几十年,我们又为你们做了多少,你们就这样对盟友。这个协定我们断然无法接受,宁愿战死,也不能接受。”
另外,关于军舰和潜艇的问题,战时被征用,而且已经拟定好了战后归还的办法。英国公司本打算修好后归还,但是又被英国政府从中干预。晋国方面对此大为不满,干脆打算放弃,要求偿还款项,但又被英国政府拒绝。其实英国不在乎这一艘军舰和一艘潜艇,而是要以此为筹码来要挟晋国。
马归华对此极为不满,大骂是背信弃义,晋国各界的主流报纸也一片谩骂。认为这是将晋国视为战败国对待,坚决反对。民间好不容易被压制的罢工、罢课、罢市再度起来了,而英国此时决定彻底铲除这个东方隐患,因为他们认为如今的晋国海陆军近二十万人,已经威胁且是严重威胁到英国在东方渤文尼莱国等属地的利益。
英国于昭成五年十一月二十日照会晋国外务部,十二月十日前必须同意,否则后果自负。
原定的时间是十二月一日,但斯凯科林斯竭力要求推迟到十二月十日,他希望再做一次努力。
就在各种谈判艰难进行的时候,昭成五年十二月三日,帝国元帅马归豪因突发疾病在家中去世,时年仅六十一岁。
马归华听说后,立即前往探望,但已经太晚了。
对于这位在军中极具影响力的堂弟去世,马归华更是悲伤不已,不亚于卫仲康去世时候。下诏追赠为晋阳王、追授大勋位,谥号忠武,国葬。
虽然给了堂弟以最高的礼仪,然而这也无法挽回他的生命。而堂弟的去世,更是对马归华的又一次打击。
马归豪和卫仲康都是马鸿松临终安排的辅佐马归华的军界巨头,相互合作也相互牵制,十多年来确实配合的很好,但如今几年里二人先后去世。马归华的执政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危险。何况眼下除了堂弟的葬礼外,更重要的还是与英国的交涉问题。
然而在十二月五日,马归华在思索了很久之后就决定断然拒绝。
昭成五年十二月八日,叛贼马归英在英国海军掩护下突然回国,受到了亲英派的隆重欢迎。英国还在次日突然出兵兴京府地方,并大举集结晋国海面和港口地带,大有与晋国一触即发之势。并断绝各种供应。
昭成五年下半年未发生大的事情,但罢工、罢课、罢市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已经是一触即发。原以为会开战,但是英国相府、军方、外交部、公使馆和东方地区的总督们意见不一。除了高层的相府和军方外,普遍反对开战,认为晋军实力不容小觑,如若开战损失太大,不如外交诱导更划算。
为了缓和与英国关系,外务部有人曾建议马归华任命其马归英为海军司令部司令,晋上将军衔,海军部副大臣。
马归华坚决反对,并于十二月八日下令宣布马归英为叛贼、国贼,将其彻底从皇族除名,如果登陆后有人能擒获斩杀叛贼马归英,封伯爵,赏晋圆五十万,可以说是高额悬赏,也可见仇恨。
马归华也知道看来与马归英已经难免要有战事了,在十二月十日直接下了好几道军令:
刘良佐晋升陆军元帅,帝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副主席;
陆大校长卫衡昆出任禁卫军第一副司令员,协助陆元卿指挥禁卫军;
苏武昌出任南方都督区司令员;
刘铁春出任东宁都督区司令员;
林凤荣出任永晋都督区司令员;
林文静出任西南都督区司令员。
这几个人都是马归华、卫仲康昭凤时代竭力培养的绝对亲信。
刘良佐、卫衡昆、苏武昌自不待言,其余人也都是各有背景。
刘铁春曾是马归华的侍卫,虽然才能不及二人,但忠心绝对没有问题,而且擅长防守。林凤荣也曾做过自己的侍卫,还做过卫仲康的参谋。林文静是马归华的堂弟马归兴妻子沈凝彤的大表哥。
可以说这些都是自己人,平时看起来都在普通的职位上,但关键时候都会被火线提拔。
而马归英也在英国支持下大力扩充陆战部队,到昭成六年初的时候已经有五万多人。
对于马归英,马归华极为痛恨,也后悔当时没听卫仲康的多下精力去对付他,没有把他解决掉,也想起了袁隆安临终的告诫。
昭成五年到七年初,英国煽动晋国内部各种罢工、学潮和起义,而矛头直指马归华,并暗中收买陆海军将领倒戈,策划兵变,并给马归英造舆论。而不满马归英的陆军将领和海军则发生了多次大小规模不等的交战,晋国已经陷入了内战的边缘,基本可以说已经开始了内战。然而这都是小行动,英国最大的行动是一项暗中策划的行动,即从昭成二年二月开始就收买、雇佣兵训练了保宁行省多股匪寇白仁威、李辅成、程德旭等人,并加以组织和训练。到昭成五年初时候,这股匪患已经拥有兵力三万多人,装备英式快枪两万多支,机枪十余挺,新旧火炮五十多门。盘踞在昭顺、康南两地的山区,开始对沿边地区进行渗透破坏。
昭成五年十月二十七日,对政局持中立立场但对陆军不满的海军大臣萨日朗被马归英和亲英派秘密暗杀,然后却嫁祸给了陆军和内阁。
此事让海军和全国一派哗然。马归英在回国后先住到了永宁港的英军基地当中,并自称内阁首相、海军大臣兼海军总司令,以其死党傅筱山为副首相兼外务部大臣。
本来他想直接称帝的,但被英国“劝阻”了。
萨日朗的被杀也并非完全没有益处,至少在陆军方面看来萨日朗之后海军缺乏了一个有战功的威望高的能让众人信服的大舰巨炮的领袖人物。海军的凝聚力大幅度下降,给了皇帝马归华和陆军以分化瓦解的机会。
十月二十八日,马归华下令以海军南方舰队总司令李绍翔出任海军部大臣、帝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晋升大将军衔。
李绍翔资历比萨日朗略微欠缺,但历练也完整。而且为人情商很高,不像萨日朗那样高高在上,锋芒毕露。在海陆军和外交界乃至洋人那里都有好人缘,都认为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而卫仲康活着时候也很是器重他,对他的评价是顾全大局。而在陆海军的发展方面,他主张海军要均衡发展,但是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发展大舰巨炮成本太高而且收效不明显。认为该维持一支以少量大型军舰为主,辅以大量中小型快艇军舰为主力组成的突袭破交舰队为职能的海军。李绍翔的这个主张很让陆军满意,陆军、财务部也答应会尽力满足海军现有大型军舰的补给。
自从马归英回国后,不少对陆军不满的失势的军中及各界的亲英派和对政府不满的地痞流氓等纷纷到永宁市的租界或者英军营区报到,英军给予其武装,并帮助训练他们。其实这些早就开始了,不过马归英回来后,更加公开化和扩大化了。
一场内战看来似乎已经是不可避免了,而年过花甲的马归华也已经在准备。他明白如果能平定马归英发动的叛乱,则和谈尚有转圜的余地,而如果无法平定,自己将下台。他对皇位不算太留恋,但是如果自己失败,妻儿老小和跟随自己多年的人也都将遭殃,为此他只能拼死一搏。而此时他分外想念卫仲康,还有马归豪,多次当着许多人的面说:“表哥、归豪若在,贼不足虑。”可见其内心对卫仲康、马归豪的那种特殊感情至今也无法消散,而且看来也永远不会消散了。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马归华这方面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多,而且儿子学过军事,上过战场,如今也正是考验他们的时候了。
在十一月二十五日,马归华再度下令,对军队进行了新的变动:
以长子马培海出任京畿警备副司令、禁卫军副司令兼参谋长;
以李成梅出任海军总司令兼南方舰队司令,升上将;
次子马培山为南方舰队副司令,统辖最忠诚的鱼雷艇、驱逐舰和潜艇部队,并管辖海防炮台。
昭成四年、五年,尤其是五年下半年开始,晋国局势已经走向了混乱,但是正常的外贸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
而两年多里有大量晋国购买的武器被运了回来,据海关统计两年多来运回的武器有:
独义志国七九步枪两万支配子弹五百万发;
手枪五千支配弹五十万发;
独义志国零八式新型重机枪一千挺配子弹两千万发;
独义志国冲锋枪八千支配子弹三十五万发;
独义志国一六式轻机枪一千挺配子弹一百万发;
山野炮一百五十门配炮弹十五万发;
野战重炮三十门配炮弹三千发;
重型攻城炮弹一万五千发;
高射炮三十门配炮弹一万八千发;
轻中型迫击炮三百门及炮弹三十万发;
汽车两千辆,装甲坦克车三十辆;
火焰喷射器三千具配带燃料;
海军大中口径炮弹五万发;
军用和军民两用飞机共一百五十架,钢盔三十万顶;
还有飞艇、气球、望远镜、防毒面具、手表等装备,另有自行车一万辆。自行车虽不及汽车,但他轻便能适应任何地形,而且也比普通步兵能搭载更多的物品,也是具备军事用途的,所以也大量购买了自行车。除此还利用这几年外贸收货单外汇储备从国外大量购买了粮食、布匹和食盐等生活所需的物资,随时要准备一场作战。
除此,另外还聘请有陆海军顾问三十多人也返回了晋国。
这些购买的枪械弹药多是从佛朗斯国、米里加国购买的,大多是独义志国装备。佛、米两国不可能有这么多独式装备,不过他们战时从独义志国、奥鹰国手中缴获非常多。从他们手里买,费用相对要便宜一些,因为他们手里留着这些没多大用处。其中从佛朗斯国购买的占一半以上,晋国为了急着得到军火,索性免除了一部分战时佛朗斯欠下的债务,这样能够更快的得到军火。而从米里加国购买的,则多用现汇支付。
而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马培海兄弟利用自己在独义志国的关系,还招募了一千多人来晋国,编成一个直属于皇帝指挥的八百人雇佣兵加强营,其余二百人作为顾问或者是教官,这些人全部都是百战余生,实战经验极为丰富,而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反英情绪极为强烈。
昭成六年正月初三,斯凯科林斯请辞驻晋国公使,由较为强硬的政务参赞德迈斯出任英国驻晋国的临时代办。
斯凯科林斯虽然辞职了,但仍在兴京府,他还想卷土重来,但已经不可能了,没有这个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