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的母亲薄氏,她是一个没有地位的妃子,怕在宫中受到吕后的陷害,就跟儿子一起住在封地上。
薄氏是个吃过苦的女人,她和儿子对百姓的疾苦有所了解。
汉文帝登基后,首先大赦天下,然后召集大臣商议一件重要事情。
他说:“一个人犯了法,定了罪就好了,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妻子也一同逮捕和惩罚呢?”
“我不相信这种法令是公正的,请你们商议改变的办法。”
大臣们商议后,同意了汉文帝的观点,从此废除了全家连坐的法令。
汉文帝还下了一道诏令,开始帮助各地的寡妇、孤儿和无依无靠的老年人。
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米、肉、布料,地方官员必须按时按节去慰问年迈的人们。
多年来,老百姓不允许谈论政治,更别提对皇帝进行批评了。
然而,汉文帝下令让老百姓多提意见。
因此,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上呈书状,亲自规劝皇帝。
无论是在朝廷上,还是街道上,只要有人上书,汉文帝都会下车,接过奏章。
他说:“可以采用的就采用,不能采用的放一边,这有什么不好呢?”
因此,任何人都可以上书。
公元前167年的时候,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给汉文帝上书。
事情是这样的,山东的齐国临淄有个读书人,名叫淳于意。
他对医学很痴迷,并且非常擅长治病,因此声名远扬。
后来,他成为了齐国太仓县的县令。
他有个脾气,不喜欢与官员交往,更不会拍马屁。
因此不久后,他便辞去了官职,继续从事医生的工作。
有一天,有位大商人的妻子生病了,请淳于意治疗。
然而,这位女子吃了药后,并没有好转,几天后就去世了。
大商人便指责淳于意是庸医,谋杀了自己的妻子。
当地官员将淳于意逮捕起来,判为“肉刑”。
那时的“肉刑”,包括在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掉左或右脚。
由于淳于意曾经做过官,因此将他押送到长安接受刑罚。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却没有儿子。
离开的时候,他感叹道:“唉,只生女儿,没有儿子,困难时刻,没有一个有用的!”
女儿们一听,个个低着头直哭。
其中最小的女儿缇萦,既伤心又气愤。
她心想:“为什么女儿就没有用呢?难道我不能帮助爸爸吗?”
于是,她决定跟随爸爸一同前往长安。
没想到,这会儿爸爸反而心疼她,劝其留在家中。
差役也不愿意带上这小姑娘,担心会带来更多麻烦。
缇萦说什么也不愿意,寻死觅活地跟着去。
差役担心在押送罪犯期间发生意外,只好带着她同行。
缇萦到达长安后,想要进入宫殿,面见汉文帝。
然而,守门的人说什么也不让她进去。
于是,她写了一封信,将信交给了守门人。
他们将信传递上去,汉文帝打开一看,才知道写信人是个小姑娘,字写得歪歪扭扭,有些稚嫩,但内容令人动容。
信中写着:“我叫缇萦,是太仓县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爸爸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
“这会儿他犯了罪,就要受到肉刑的惩罚,我不仅为爸爸伤心,更为受到肉刑的人们感到心痛。”
“一个人被砍断了脚,就会成为残废;割去鼻子后,就不能再安装回去了。”
“即便他以后想要改过自新,也已经没有机会了。”
“我愿意让公家没收我为奴婢,来替爸爸赎罪,以便让他有机会改过自新,恳请皇上开开恩!”
汉文帝不仅同情这位小姑娘,也深深感到过去的肉刑,实在是不合理。
他召集大臣们,对他们说:“犯了罪,受到惩罚,这是无可争议的。”
“可是罪犯接受了惩罚,接受了教训,我们应该给他重新做人的机会。”
“现在惩罚罪犯,在他们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们的身体,这太过分了,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向善呢?”
“所以我决定废除肉刑,你们商议出一个合适的替代方法。”
大臣们一番商议,制定了三条办法:废除在脸上刺字的肉刑,改为苦工;废除割鼻子的肉刑,改为打三百板子;废除砍左脚或右脚的肉刑,改为打五百板子。
汉文帝一看,点头同意,下发了一道诏书,正式废除了肉刑。
小姑娘缇萦不仅救了爸爸,也为全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汉文帝减轻刑罚后,有人担心犯罪人数会增加,然而事实正相反,犯罪率反而下降了。
据说有一年,全国只发生了四百起重罪案件,这得益于汉文帝采取了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