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柱石离去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0841字 发布时间:2023-12-14

昭凤年间以来,身为内阁首相的卫仲康虽然权力极大,也倍受马归华的信任,可以说俨然古时的摄政,但也让他的身体严重透支。尤其是六十岁以后,身体机能更是日渐衰弱,而大战开始后,卫仲康更加的忙碌。

卫仲康身体情况的不佳,最担心的就是马归华了。

马归华多次下令让卫仲康安心静养一段时间,日常事务由其他人去做,重大事情再上报卫仲康。然而卫仲康总有些不放心,而且手下人在许多事情上也确实拿不定主意,只能继续不断让卫仲康劳累。

自成为首相后,卫仲康平日都是白天处理政务或者外出,晚上查看军务简报,每天基本上都是晚上十一点半才能回家,早的话也得十点多。第二天最早九点半,最晚十点肯定出现在相府,十三年来从未间断。

这一年演习结束后,卫仲康的身体就已经是每况愈下了,但还再坚持。

昭凤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二十二时五十五分,陆军元帅、内阁首相兼帝国议会议长、陆军大臣、陆军总参谋长卫仲康在陆军部大楼准备回家时候突然感到非常难受,侍卫和随从立即将他送往陆军医院。而在车上,卫仲康只说了六个字,贴身秘书傅承飞上校也果断地记下了这六个字。

就在前往帝国陆军医院后不足十分钟就去世,时间为二十三时十五分,年六十五岁。

马归华当时已经睡觉了,但五分钟后电话打到了皇宫,马归华听闻后立即起床,然后立即驱车前往。

二十三时三十五分,马归华及随从等来到了陆军医院,抱着卫仲康的遗体不停地哭泣,说:“表哥,表哥,你怎么就这样走了,你走了,国有疑难可问谁啊。”

马归华问大夫,说卫仲康为何会突然去世。

医生说:“首相平日虽然看起来身体不错,但是十三年来操劳过度,身体看似健康,但实际上已经严重透支。在日积月累之下,一口气上不来就容易造成突发性疾病而去世,根本无药可救。”

马归华对卫仲康的去世极为悲伤,追赠安定郡王,追授大勋位,谥号忠武,下令国葬,全国及驻外使馆还有海军所有军舰下半旗七日,十五日内全国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百官全部前往祭奠。

这种规格是从未有过的,也说明卫仲康在马归华心中无与伦比和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且也不会再有了。

二十八日上午,马归华召来了卫仲康最后见的大臣,一个是内政部大臣范世荣,一个是陆军第一副总参谋长苏武惠,还有秘书傅承飞。

马归华:“仲康没有留下任何的话语,是遗憾,告诉我,他最后处理的公务是哪些事。”

苏武惠:“军务方面臣是在晚上九点多向总长报告的,主要是关于加强海东市防御的问题。”

马归华:“海东的防御?”

苏武惠:“是的,在大战开始后,总长一直担心有朝一日英国会逼迫我们,甚至武力胁迫,所以要陆海军总部、司令部做好防御计划。而其中总长最担心的就是海东市的防御。”

马归华:“用兵大胆又谨慎,这就是他啊。”

马归华:“找你是什么事。”

马归华在问范世荣。

范世荣:“臣是下午五点多去的内阁,直到晚上七点多,晚上和首相一起吃的饭,主要是日常的内政事务,如交通、赋税、政党等方面。”

马归华:“承飞,仲康临终留下过什么话,还是什么吗。”

傅承飞看看身边,除了他们四个外再也没有人了,说:“首相去的太突然,最后只说了六个字。”

马归华:“哪六个字,你可听清了。”

傅承飞:“臣记得,绝对不敢忘记,是马归英、海东市。”

马归华明白了,范世荣、苏武惠也都明白了。

马归华:“两件事看来恐怕还是有联系的,你们说,仲康身前关于此事还有些什么计划,实说。”

三人面面相觑,都不敢说,但又不得不说。

范世荣开口了,说:“从昭凤十一年开始,就命令驻外使领馆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是雇佣杀手也要除掉马归英。”

苏武惠:“总长生前担心的外患有两件,一件事英国直接进攻,但他认为不到万不得已,此事可能不大,而另一家就是马归英回国叛乱,而英国就会火中取栗。”

马归华:“老成谋国,承担一切,再无此人了。”

马归华说罢,让他们离开,而范世荣等人离开的时候发现马归华眼角湿润了,他和卫仲康的关系太深了,非比寻常。不是一般的君臣之情,也不是一般的表兄弟亲情,也不是儿女亲家之间的感情,是多种感情综合起来的还要深的感情。

卫仲康为相十二年,手握军政大权,马归华基本上乐得其所,几乎什么也不管,绝对的放心。而如今卫仲康去了,他也不可能找到这样的人了,这是父亲给他选择出来的培养了三十二年,也是他亲自观察了七年才最后任用的人,这样的人,绝对不可能再有了。

二十八日下午,马归华宣布明年改年号为昭成,他说:“昭凤时代的光荣是卫仲康成就的,这个年号及光荣属于他。”

除夕之夜,新的内阁名单出炉。

内阁首相:范世荣

内阁副首相:王德胜、顾少信

内政部大臣:李敏峰、外务部大臣:顾少信

陆军部大臣:章元松、海军部大臣:萨日朗

财务部大臣:王德胜、警务部大臣:王秉诚

农工商部大臣:周恭敬、文部大臣:梁博闻

通传部大臣:于福康、法政部大臣:郑成维

内务部大臣:安重信

海关总务部大臣:唐文博

海山银行总经理:刘诚毅

帝国大法院:袁振德

帝国总检察院:戴锦华

帝国审计院:程松宽

兴京府市长:韩联勤

汉京府市长:沈思源

京畿警备司令兼禁卫军司令:陆元卿

宫内省总管大臣:马归信

第一副总管兼华阳宫留守:马归永

副总管:李元英、傅有林、徐思明

顾问官:桥本艾密

范世荣是卫仲康当年最信任的人,十几年来也在军中有一定的威信,故而他是最适合的接班人,也能维持整局的稳定。范世荣的优点是稳重,也颇有办事能力和一定威望,但读书不太多,缺乏与媒体、议会打交道的那种应变能力。而其余各大臣也多是多年历练起来的,普遍的特点就是平稳。然而他们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对时事的预判能力,不及卫仲康那样有远见。也正因为如此,马归华安排了王德胜、顾少信作为副首相进行协助。

马归信成为了宫内省总管大臣,他实际上只是给大哥赚钱而已。但日常事务的权力则在在马归永手中,武装的权力在傅有林、徐思明手中,二人控制仪仗司。且马归华的侍卫力量则在绝对可靠的李元英手中,他是宫内省副总管兼侍卫长,实权不在马归永之下。而内事厅则在绝对放心的凌菲菲之心腹桥本艾密手中。

对于这一点宫内省格局,马归信倒是也乐得省心,精力多放在了在米里加国的生意上。他在昭凤五年在米国开办了烟草厂、食品厂,还和米国的朋友一同开办了一个小的机器厂,生意做的是风生水起。到昭成三年,完全属于他个人名下的资产已经有近百万镑了,成为全皇室家族中最为富有的人了。生活完全西化。而且将儿子马培阳(思文五年出生)、马培光(思文七年出生)也全部送往米国读书,接受西洋的教育。他深信米国将来更有前途,但同时也和英国商界保持了密切的关系,毕竟英国还是如今的第一强国,也是晋国的最大支持者。

马归华对亲弟弟和堂弟们们都很重用,但实际上也是互相牵制。唯一能让他放心的弟弟实际上既不是同父同母的马归信,也不是感念自己恩德的堂弟马归永,而是同父异母的马归兴。

在昭成元年三月,马归华任命弟弟马归兴出任海山远方贸易公司的总经理,让他执掌这个依然拥有数千万资产的庞大海外贸易集团。而且这个公司自他上任后直属于马归华,不再隶属于宫内省。

海山远方贸易公司在马怀锡时代达到了顶峰,但是在天凤、天翔年间日渐衰落,在东大洋的海外属地尤其是最大的波瑠岛和速绍岛在弘凤晚期和思文年间被独义志国悄悄占领。大战期间,东町国又首先对东方的独义志国地盘进行攻击,将其占领。

马归兴在昭凤晚年和妻子沈凝彤逐渐掌管了海山远方贸易公司,在他们从昭凤十二年到昭成三年的努力下,海山远方贸易公司一改主要做远洋生意的传统,专心做近海的贸易,并主动和顾家、邵家的运输公司合作,并在外务部的撮合下与英国海军及公司合作,达成利益分配协定。这样既避免了大洋上没有海军保护和海外属地的危险,又能够节约一大笔开支。而节省出来的经费主要购买新船,主要以兴京府为中心,核心是南海贸易和到东天竺的近海航行线路。虽然近海贸易利润不及远洋,但是有燕宁共和国和英国的属地天竺的广大市场,也是非常可观的。

到昭成三年底,海山远方贸易公司总资产有两千五百多万,员工三万多人,轮船二百多艘。在原汉宁行省的宁京府、渤文尼莱国、米里加国东方总督区、英国管辖的东天竺、东町国和燕宁共和国之地都设有分部。大战期间盈利总计三千多万晋圆,利用盈利首先还清了欠下的一千多万内债、外债,还新购买了数十艘近海轮船,生意做的有声有色。

不同于别的公司一有钱就到处投资,马归兴不盲目投资,尤其是不盲目投资到危险和难度大的钢铁、银行、机器等领域,而是利用盈余中的部分款项做慈善,建学校,培养专门的航海人才,而且还能有一个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即使是投资入股,也是选择保险领域,毕竟航海这玩意儿风险最大,最需要保险。其次就是新兴的航空领域。

马归华信任弟弟马归兴,马归兴也感恩这个大自己二十多岁的哥哥。凌菲菲也从小教导马归兴,一定要忠君、敬爱兄长。马归兴一直做的很好,小事情不表态,平时就仿佛这个人不存在似的,但大事上绝对站到哥哥一边,虽然他不起多大作用,但心理上的作用极大。

昭成元年正月十七日,马归华再次下令追封卫仲康为梁国王。

按照晋国律法,异姓功臣最高也就是郡王,能活的封郡王的异姓功臣几乎不存在,大多是死后追封。卫仲康去世后,被立即追封安定郡王、大勋位,已经是破例了。因为安定郡王是郡王之首,接近于亲王的。而大勋位之前也只有三朝元老邵文贤去世后才被追授。卫仲康没有邵文贤的资历,但是昭凤时代的功劳倒也配得上大勋位。而此次下葬前,又破例追封梁国王,更是明显地显示出马归华对卫仲康去世的极度悲哀。因为晋国的律法虽然规定亲王之上有国王的最高追封爵位,马鸿慷当年去世后就是被追封大国爵位的魏王,但是卫仲康是追封梁国王,加了一个字,无疑是更加的器重,以及更加的不舍啊。

昭成元年正月二十七日,卫仲康的灵柩才被马归华下令安葬,这一个月来,他多次前来,多次只有一个人,那种依依不舍之情谁也无法理解,他们也根本不可能理解。而他也不愿意相信卫仲康就这样离去了。如果说有人能理解,可能凌菲菲是唯一有所理解的,毕竟当年在宣读对先帝马鸿松对卫仲康的任命令和密诏的时候,卫仲康的威望和忠诚,她是亲眼见证到的。

灵柩由从独义志国购买的高级轿车从其家中运往墓地,一路上街道全部戒严,而且军警荷枪实弹进行守卫。马归华还让灵柩车专门绕了一次凯旋门,在马归华心中,这个表哥一辈子不会失败,也不允许失败。然而在生与死面前,没有人不会失败。

灵柩下葬的时候,百官和军人还有许多特邀的人员都到场了。

马归豪、马归凯、范世荣、苏武惠、章元松、萨日朗、王德胜、梁昭文、沈以诚、杜如风,还有已经致仕的郑晋泽等军政显要无不神情肃穆。范世荣还哽咽了,他是与卫仲康感情最深的一个下属,从小就相识。若无卫家的提携,他一辈子只能是个家丁。而其余人也都与卫仲康有不一般的交情。陆海军素来不和,已经是人们都知道的秘密了。然而海军大臣萨日朗这一天也十分悲伤,萨日朗虽然对卫仲康平日有些偏袒陆军有一些怨言,但就个人而言,他对卫仲康是感恩的,若不是卫仲康举荐,他根本不可能出任海军大臣。而梁昭文、沈以诚,一个能成为国民议会议长,一个是帝国议会副主席,也都与卫仲康的支持有莫大关系。王德胜是卫仲康昔日的下属,退役后又是卫仲康的坚定同盟,出任了帝国议会副主席,昭凤十年卫仲康又举荐他出掌财务部,如今又是副首相,对他的恩情也算的上是山高海深了。

而其余的人,包括陆海军一些低级将领,还有一些军校学生,也都面带悲伤之色,卫仲康在任时期,日理万机,但也经常去学校特别是军校巡视,十分关爱这些年轻人。

马归华在葬礼上的致辞中,将卫仲康与其祖父卫长庆并列。说卫长庆辅佐太祖建立了禁卫军的前身雄威军,而卫仲康则辅佐先帝和自己建立了帝国现代化的军队,二人都是帝国和军队的功臣。是真正的忠武之臣。勉力他们继续学习其精神,并发扬光大。

马归华都这么说了,官方控制下的宣传机构更是开足马力为卫仲康唱赞歌,也实际上是为马归华唱赞歌。毕竟卫仲康的功劳,也都说明马归华有识人之明。

卫仲康去世后,马归华下令原来还保留的殿阁大学士、三师、三公等古代的名号全部予以废除,从此无论是谁,都将不再授予这些称号。这也就意味着卫仲康成为最后一个拥有大学士头衔和追授太师的大臣了,也就是永远的留作了纪念了。

卫仲康去世后,军队尤其是陆军人事方面必须要调整了。苏武惠出任陆军总参谋长,在陆军中,他的威望还是可以的。但是海军大臣萨日朗、海军司令林正峰则对二人并不感冒,从此海军与陆军的矛盾也日渐加深。

卫仲康去世了,他身前竭力防范英国,但在明面上和公开场合却与英国、米里加国、独义志国、佛朗斯国、尼兰国等强国打的火热,关系很好。他去世后,英国公使斯凯科林斯曾说:“这是一位强人,是一位能够让皇帝充分放心且信任的军事政治强人。他能够上位,首先是因为其骄傲的出身,他的父亲是总参谋长,祖父是元帅,是南洋晋国开国皇帝马玉隆最信任的首席将领。虽然有着显赫的出身,但他自身历练完整,又有战功。是马鸿松一手将他提拔上来交给儿子的,可以说是马鸿松留给儿子的柱国大臣、托孤大臣。而他在位十三年,确实不负马鸿松所托,晋国能有今天的成就,他的贡献无疑是最大的。虽然我们都知道他对我国(英国)在晋国的特殊利益不满,但是他很冷静务实,并没有做损害两国友谊的事,反而很努力、认真、小心地维护两国间的关系。”

昭成元年,战争依然看不出谁会赢,晋国在坚决支持英国的同时也并未做出太出格的举动,不过这一年,马归华又以个人名义捐款三十万镑。并资助给英国步枪两万支配子弹五百万发,山野炮三十六门,炮弹三万六千发。作为英国保卫在燕宁共和国南部的岛屿和租借地之用。

昭成二年,随着战争局势变的明朗化,晋国对独义志国的态度更是强硬了起来,宣战将是迟早的事情了。

这一年的六月底,晋国在昭凤十二年底向米里加国订购的一艘标准排水量为两万七千吨级的战列舰抵达晋国安晋港交付海军使用。命名为海宁号,编号Z002。该舰装备五座双联装倍径三零五主炮,二十一门一二七副炮,六门七六炮,主机功率三万两千马力,航速二十三节,舰员一千一百余人。虽因大战爆发等原因,但总算还是被交付了,没有被扣留或者征用。

这艘军舰的吨位、尺寸等,晋国原计划是要求米里加国完全按照英国的样式而来,但因为战时情况的原因,被迫进行了修改,同意按照米里加国的样式进行建造。故而这艘军舰在吨位、火力、航速等方面都与海山号有一定的差异,不过米国工业能力很强,其军舰的制造技艺很强,而且还有自己的一些优势,只是经验上相较于英、独两国还差一些罢了。

就这艘战列舰来说,纸面数据确实不如海山号,但是其舒适性要好。最重要的火力方面,五十倍径三零五主炮的有效射程也达到了二十一公里,与英式四十五倍径三四三主炮的射程十分接近。火力实际上相差无几。炮塔布置采用成对背负式的方式布置,这种布置方式主炮口爆风对舰体上层建筑影响较小,另外舰体舯部两座主炮塔呈阶梯状布置,舷侧火力不错。主机采用蒸汽轮机,动力系统布置在前后分散的机舱中。另外该舰还加强了防御装甲,整体性能并不比海山号差。差异其实主要集中于航速和防御力上了,可以说海山号名义上是一艘战列舰,但更像是一艘高速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类似。而海宁号是一艘真正的战列舰,防御力要强于海山号,但速度较慢。

七月十一日,晋国宣布对独义志国正式宣战,并将完全彻底地没收独义志国在晋国所有财产,包括他们的船只等。并全部将其纳入皇族内库和国家府库,同时海宁电话局中的独义志国股份也被晋国所接收。对独义志国商业银行的欠款也由暂停偿还变为了停止偿还。

不过为了以后两国关系,私下范世荣、李敏峰和陆军则保护独义志国商民,并庇护军中的三十多名顾问,说他们是私人方式,并立即给他们办理并让其加入了晋国的国籍,得到了独义志国顾问商民的一致好评。而对于与陆军有密切商务合作关系的军火工业商,也全部参照顾问形式办理,或者把他们悄悄送往中立国地区。这遭到了海军、外务部的反对,但是没有用。马归华也是默许的。

昭成三年三月,马归华又向英国捐助了三十万镑,四年来,马归华总计向英国捐助了近百万镑。

同年六月,卫衡昆被授中将军衔,调任陆军大学校长。苏武昌则在七月被升任为南方都督区副司令兼参谋长。

可见,马归华对卫仲康的感情还是很深的,对卫仲康之子和其亲信是非常关照的。

到昭成三年,晋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顶峰,当年晋国的总人口两千六百万人,财政收入达到了最高的五亿三千万晋圆,还有一亿两千万的财政盈余。有铁路五千多公里,本土各省都有了铁路、公路,各省府都有了电灯、电报、电话。兴京府还有了飞机场、飞机修理厂,永晋、铭英两地也有了飞机场,天雄、广宁、汉京三个大都市也在筹集资金准备修建飞机场。留声机、汽车、电影院、照相馆、自行车等西洋新生事物在兴京府也并不稀罕。

交通工具方面,晋国基本淘汰了马车,而且也不怎么使用轿子了。除少数显贵和官府、军队拥有汽车外,也有了有轨电车,当然更多的交通工具是东町国而来的人力车,方便简单制作也不太难。除了人力车外,还有一种新式的交通工具,即自行车。弘凤晚年进入了晋国,并谋划开始自行生产。昭凤三年,刘海涛开办了晋国的第一家车行,叫海涛自行车行。专司进出口自行车和维修零配件的生意,而当时一辆车价格最低也要三十五晋圆,贵的话需要六七十。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到昭成三年,刘海涛的自行车行已经具备了一些修理和组装能力,规模也越来越大,而且还生产并控制了兴京府的不少人力车行。

到当年,全国有大小钢铁厂十一家,每年的生铁产量一百三十八万吨,钢产量二十三万吨。其中海山钢铁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规模最大,总资产五千万晋圆,可年产生铁六十二万吨,钢材十二万吨,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而战争期间钢铁价格大涨,到昭成三年钢铁价格达到了三百八十晋圆,较战前增加了十九倍。海山钢铁公司获利一亿七千万。而盈利主要用于扩充设备,革新技术。不仅可生产铁轨和日常各种工具钢,还可以自行生产步机枪和子弹炮弹用钢,火炮和中小型舰艇的钢材技术也在瑞诺芬国、尼兰国、米里加国的技术人员帮助下取得了一些进展。

除了海山钢铁公司外,永新钢铁公司增长也很快,昭凤十二年底,在卫仲康、卫衡昆父子的撮合下,永新钢铁公司和宁阳炼钢股份公司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名称不变,但增加了一些股东,但大股东仍然是当时的五家,而其中王家最大。到昭成三年,永新公司的总资本达到了一千七百万。每年可产生铁二十八万吨,钢材七万吨。战争四年里,收购兼并了其他一些小的钢铁厂或者铁匠铺以及小煤矿、小铁矿等,加上战争期间钢铁价格飙升,永新公司获利共五千多万。这些获利除少部分分给股东之外,主要就是革新技术设备。昭成二年从米里加国购买了两座三百五十吨的炼铁炉,又购买了三座各七十吨的炼钢炉,还有两座三十吨的电炉以及各种轧钢的设备,淘汰了原有的旧设备,加上原有合并而来的宁阳公司的轧钢设备,一跃而成为成为全国的第二大钢铁厂,不仅能生产许多常规钢铁产品,还可以代工制造某些军品,在某些方面完全有能力与海山钢铁公司向抗衡。

除此,黄金产量十七吨,铜产量三万七千吨。而这些也大多控制在卫家、庾家的财团之中,他们主要经营的就是矿业。

而在所有产业中,兵工厂是发展最快以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这当然是因为备受重视有关系了。最大的海山兵工厂经过改进后到昭成三年,有设备六千多台,设备专业化程度更高了。并在昭凤元年从米里加国购买了两台五千吨的大型水压机,一个装备海山兵工厂,一个装备造炮厂。同时在昭凤十三年,陆军部向米里加国布莱德公司购买了一条现代化的步枪、子弹和山野炮弹生产线,一条机枪和一条火药生产线。标准是每条生产线可日产步枪五百支,子弹五十万发,山野炮弹五千发,月产无烟火药二十吨、苦味酸和梯恩梯炸药一百吨,机枪五十挺。还购买了生产重炮炮弹的设备。到昭成三年,晋国年产步枪二十万支,子弹两亿三千万发,七五口径火炮三百七十门,炮弹三百五十三万发,陆军一零五以上大口径重炮一百八十门,炮弹五十五万发,机枪两千挺,火药炸药八百吨,海军大中口径炮弹二十三万发,还可以维修航空炸弹。

其中经过整理合并后的保宁、东宁两地的兵工厂,设备得以更新,产量也得到了提高。保宁兵工厂的人员三千多人,设备一千三百多台,可年产步枪三万支,子弹两千七百万发。东宁兵工厂设备一千七百余台,人员五千多人,可年产步枪三万八千支,子弹五千万发。两地成为了除海山兵工厂之外最重要的步枪和子弹生产厂,能充分保障保宁、东宁和永晋三省的军警步枪及子弹需求。而永晋府的炮兵工厂可年产重炮一百门以上,炮弹三十万发以上。是晋国陆军重炮的主要产区。而海东市的兵工厂经过调整扩建后,有设备一千余台,人员三千多。可年产海军的中小口径炮弹上百万发,还可以生产手榴弹三百多万枚,是东南主要的军需来源地。

海山兵工厂仍然是最大的兵工厂,年产步枪已经在十万支以上,子弹上亿发,还有山野炮弹二百万发以上,七五口径山野炮二百门以上,手榴弹五百多万枚,是陆军禁卫军和南方各地驻军的步枪、子弹及全国陆军山野炮的主要供应商。

海宁造炮厂是晋国主产海军大中口径炮弹的兵工厂,在昭凤时代以前,海宁造炮厂只能生产二零三口径的炮弹,也能仿制一些舰炮、岸炮,但价格过高,质量也一般,还不如进口。昭凤时代开始,加大了对海宁造炮厂的投入,买入了成套的生产大口径炮弹的设备。经营方针也改为主产大中口径炮弹和维修、储备这些重炮的零部件、炮管等。到昭成三年,海宁造炮厂大体上具备了可以生产海军除三四三口径外所有大口径炮弹的能力,当然质量与原厂相比还有不足,但产量已经逐步上升。可年产、维修海军的大中口径炮弹十万多发,得以满足日常需要。

海晋造船厂和汉宁港的船坞是晋国最重要的造船厂和维修基地。两地也是晋国仅有的两家具备对战列舰、潜艇在内的所有舰艇进行维修和停泊的大船厂。昭凤年代,也引进了不少先进的设备,聘请了不少西洋人员。可以自行设计建造一些中轻型舰艇,并在谋求具备维修、改装战列舰和潜艇的能力,但是目前还不可能。

军工产品方面,轻武器和中小口径的山野炮弹和手榴弹基本得以自给,其中子弹的产量和质量最高,与西洋布鲁斯国原产的基本无异。而这些进步与海山钢铁公司产量和技术提高以及晋国的铜矿丰富和品质佳有很大的关系。除了产量增长外,晋国库存有大量的兵器,陆海军部的武器库中还储存有步枪五十万支,子弹三亿发以上,机枪一千七百挺,陆军大口径炮弹二百六十万发,山野炮弹五百万发,海军大中口径炮弹五十五万发,航空炸弹上万枚。每年生产的各种大小舰船十七万吨。但是关键部分的核心技术与火炮、大型军舰的钢材仍需大量进口。

战争期间,列强的军火消耗极大,光靠本国的产能已经无法应付,因此英国也要求其属地和盟国大量支援武器,并为自己的佛朗斯、露西亚盟国寻求购买武器。而四年的战争里,晋国的兵工厂也是加班加点生产,仿佛自己也在打仗一样。四年里,晋国向英国及盟国出售了步枪近十万支、子弹两亿多发、山野炮二百余门、炮弹五十万发、机枪七百多挺,还有各种常规的零配件等军事订货,兵工厂也获利不少。而获得的利润,绝大部分都用于购买米里加国新的设备,来提升产能。

金融方面,海山银行总资本达到五千万晋圆,为全国最大银行,而民间大族银行中,袁家的银行最大,资本达到两千三百万。全国一千万以上的大银行有八家。分别是官府的三家,即海山银行(五千万)、海宁通商银行(四千七百万)、大晋交通银行(三千八百万),袁家的诚友银行(两千三百万)、皇室控股的汉海银行(一千七百万)、王郑两家控股的通远银行(一千五百万)、崔杜顾三家控股的联合银行(一千三百八十万),沈以诚、李维熙、梁昭文等主要民间资本家合作控股的民生银行(一千一百二十万)。

而在军备方面,晋国陆海军在东方仅次于东町国。到昭成三年,陆军有十五万人,装备机枪千余挺,轻重火炮六百门。其中陆军最为精良的禁卫军人数近两万人,装备步枪一万七千支、战马三千匹、机枪二百三十五挺、七五山野炮五十四门、一零五、一五零重炮三十二门,另有航空队飞机十五架,一百多辆各型汽车、卡车也隶属于禁卫军,还有上千辆的自行车也装备了禁卫军,作为汽车的补充力量。陆军总部直辖的部队被编为两个步兵团,一个炮兵营,一个重炮旅。人数也有万人。装备山野炮十八门,野战重炮六门。而重炮旅人数五千多人,有二一零、二八零、三零五重炮共三十门。

海军有近三万人,其中两艘两万吨级战列舰、两艘重型铁甲战列舰(两艘七千吨级)、八艘快速巡洋舰(一艘五千三百吨,四艘四千吨,三艘两千五百吨快速巡洋舰)、两艘三千五百吨海防铁甲舰、两艘潜艇(三百吨、五百吨级各一艘),鱼雷炮舰、驱逐舰二十五艘,各型鱼雷艇三十六艘,另外有运输船、侦察船、训练船、布雷船等辅助船只,总计各型军舰一百余艘,吨位约十二万吨。

海军与思文三年相比,除了原有的舰艇外,主要是增添了两艘战列舰、两艘自产的穹甲巡洋舰和一艘轻巡洋舰等大型舰艇,其余新增的都是鱼雷艇、驱逐舰、潜艇。这些多是昭凤年间新购买的,替代了原来已经老旧的鱼雷巡洋舰和服役较早的快艇部队。不过还保留有海防舰、老旧的巡洋舰等一些舰艇。辅助船只方面没有太大更新换代,不过是更换了零配件,加装无线电通讯装置等。

而在这几年里,因为战争影响,英国输入晋国的商品在晋国消失了不少,自己的商品增加了不少,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原来大多购买的是西洋的机器设备,而如今则不少是晋国自产的设备。而国外的商品增加最多的是米里加国和东町国的,晋国也从两国大量订货,从东町国购买了不少海军所需的大口径炮弹,这些炮弹原来是向英国购买,但如今只能是从东町国购买,毕竟两国海军都是学的英国。

而工业品方面,则主要从米里加国购买。有民用商品,机械品,还有兵工厂的设备。更主要的是购买了不少飞机以及汽车这些最新式的科技产品。四年里从米里加国买回来的有飞机一百多架,轿车卡车等各种汽车三千多辆,并买入设备扩充汽车和飞机的维修厂。

昭凤十二到昭成三年,晋国利用空前的大战带来的商业机会,加上昭凤十二年开始实现了关税自主,收入大幅度增加,在昭成二年终于是还清了所有的欠西洋各国的五千二百万镑折合两亿六千万晋圆的外债,每年还有了大量盈余,多年的入超也变成了出超。黄金储备从不到两亿晋圆增加到十二亿多,翻了有六倍之多,还第一次成为了英国、佛朗斯国的债权国,手握有两亿八千七百万晋圆的英国、佛朗斯国的外债、国债。

英、佛两国所欠的晋国债务中,佛朗斯国不多,为五千二百万晋圆。主要是向晋国购买粮食、烟草、钢铁所拖欠的费用。当时商定以佛朗斯国在晋国公司的资产、股份做抵押,因此这一部分是有保障的。而英国欠晋国的债务最多,有两亿三千五百万晋圆,其中有一半约一亿两千万是晋国手中持有的英国国债,这些实际上没多大用处。而其余的一亿一千多万中,有三千七百万是拖欠从晋国购买粮食、烟草、蔗糖、蕉麻及钢铁的费用,是应该用现金支付的,但拖欠了下来。又有两千万是英国替露西亚盟国从晋国购买军需品所欠下的费用,这两千万随着露西亚半途退出战争,实际上已经不可能了。另外有五千多万是纯粹的借款,是英国在东方的总督区从晋国的海山银行、诚友银行、通商银行等银行的借款,用于购买商船将东方的物资运往本土的运输费用。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