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3年,丞相萧何病逝,朝廷上下弥漫着一片悲痛的气氛。
但是,就在这哀伤的氛围之际,有一个人却显得与众不同,他就是曹参。
曹参曾跟随高祖白手起家,随他南征北讨。
后来高祖登基,萧何位居功劳排行榜榜首,而曹参紧随其后,被封为平阳侯。
这一天,萧何去世的消息传来,曹参立刻吩咐手下:“快快快!赶紧收拾收拾,准备出发去京城。”
众人疑惑不解,问道:“老大,您不会是因为昔日的战友去世,而精神失常了吧?”
曹参翻了个白眼,说:“你们懂什么?萧老头死了,这朝中上下还有谁能比我强?我这是为进京做准备,试问这普天之下,还有谁比我更适合丞相之位的?”
他信心满满地说着这番话,在场人员都不由得跟着点头附和。
那么,曹参到底说错了没?
这事得问他的一帮手下,众人一致认定:“老大的话,果然有真理!”
于是,在众官员还惶惶不安的时候,曹参已经打点好行装,踏上了进京的路程。
曹参的丞相之位来得很是容易,等到他坐上相位后,那小日子更是过得轻松惬意。
刚一上任,他就从全国各地找来一些忠厚质朴的人才,让他们当自己的下属。
这些新官,大部分人口才都算不上好,属于埋头苦干型。
而他们中如果有不干实事、只追求虚名的人,曹参便将其辞退。
等到官员的调配问题解决后,曹参便开始呼朋唤友,整日跟人喝酒聊天,不理政事。
有的官员看不下去,就上门来劝他。
谁知曹参一见他们,便热情地上来招呼:“好哥们,咱们好久没见了,快进来喝一杯!”
说着,曹参就拉着同事入席,并给他们斟酒。
那些人刚想骂他堕落,他又开始絮絮叨叨,要大家跟他干杯。
众人无奈,只好陪着喝酒。
等到后来喝得起劲儿,大家都忘了正事,索性一醉方休。
这件事很快传到汉惠帝耳中,小皇帝有些不开心了。
有一天,他跟曹参的儿子曹窑说:“小曹啊!你爸爸现在在全国执事,地位可谓最高。”
“然而他整天只是陪人喝酒,享乐无度,完全没有在认真履行职责,这样做不太好,你回家的时候,可否私下里问问他,何时能够振作起来,专心于国家大事?”
曹参战战兢兢地回到家中,一把抢去爸爸的酒壶,急切地问道:“爹,您的丞相之位可是萧丞相举荐的,如果不是他的帮助,您现在或许还不能进京城呢。”
“您是不是应该考虑做点实事,不要再整天都只顾着喝酒了?”
曹参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抄起家中的板子,就朝曹窑身上打去,一边打,一边怒斥:“你个小兔崽子,国家大事也是你能管的?”
“也不看看自己有几斤几两,你现在能把侍候皇上的工作做好,你爹我就满足了,你居然还来管我,看我不打死你!”
曹窑被老爸按在地上,挨了两百个板子,才哭哭啼啼地进了宫。
他一见到惠帝,就哭哭啼啼地说:“皇上,我爸爸压根儿不听我的话,您交代的任务,我怕是完不成了。”
惠帝看到这一情景,心中充满了疑惑。他暗自思索,难道萧何这个人已经老了,脑子也开始迷糊了吗?他竟然推荐一个无能之徒来接任。
不久之后,惠帝趁着上朝的空档,对曹参说:“丞相,请您不要责备您的儿子了,他只是替我转达了一些话,希望您不要再喝酒作乐了,免得影响不好。”
曹参连忙摆手道:“皇上,您这样体恤下属,臣实在是愧不敢当啊!”
“只是,臣有一个问题,皇上您觉得高祖皇帝跟您相比,谁更英明?”
惠帝有些纳闷对方问这样的问题,但仍然回道:“那还用说,当然是朕的爸爸更加英明了。”
曹参又问:“那您认为,臣和萧何相比,谁的才能更高呢?”
惠帝看了他一眼,说:“瞧瞧你这样儿,萧何要略胜一筹。”
曹参对他行了一礼:“皇上,您的看法是没错的,高祖皇帝打下江山后,便任命萧何总领朝政,这自然是有他的道理。”
“而萧何任职期间,明确法令,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
“既然这样的话,臣除了要遵循原有的法令和制度外,难道还需要再做什么吗?”
惠帝听到这里,恍然大悟,而后笑道:“爱卿的话很有道理,朕今天受教了。”
从那以后,曹参更是一直谨守萧何在高祖时期制定的法令法规,按着萧何的治国方针办事,从无偏差错乱。
因为政治上的稳定,大家各尽其职,种地的种地,做生意的做生意,上班的上班,大汉的经济仍然有条不紊地发展着。
过了三年,曹参因病去世,“萧规曹随”这一典故也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