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凤十二年七月底到八月初,欧洋巴洲的大战爆发,主要强国相继宣战,是大打出手。
对于大战,卫仲康认为可暂时中立,但根据条约必须支援英国,不过要有条件。马归华同意,由内阁首相卫仲康操作。
此外,晋国还面临一个独义志国在南塞港的租界问题,本来内阁和马归华不打算急着解决独义志国的租界问题,但是在八月中旬的时候,从外务部、陆军部、海军部得到了一个可靠的绝密情报,即英国打算出兵独义志国的南塞港租界,并要强行占为己有。
在这样的情况下,卫仲康和陆海军、警务部的大臣将领在八月十二七日进宫觐见马归华,建议立即出兵占领南塞港的独义志国租界,并秘密拟定作战和接收计划,主要是没收租界内的所有独义志国财产,拘留其人员,解除其可能拥有的武装。但只限于对租界内,暂不涉及租界外的的独义志国人员。
马归华还是有所犹豫的,担心英国反对。但是卫仲康坚决要求必须立即执行,这样造成既成事实更为有利,即使是谈判也有了本钱。而如果英国占领了,再谈判就失去了先机,而且必定这里将成为英军的基地。
马归华在八月二十九日上午最终同意了计划,当日下午三点,马归华在内阁相府召开了紧急军警外交高层联席会议,出席的人员为陆军部第一副大臣章元松上将、海军部大臣萨日朗上将、陆军第一副总参谋长苏武惠上将、海军司令林成峰上将、内政部大臣范世荣、外务部第一副大臣顾少信、警务部副大臣王秉诚、内务部副大臣兼国民防卫军司令安重信。
内务部大臣还是德森泰,但已经老了,内务部日常事务已经由安重信接管,安重信也是马归华的侍卫出身,很受信任。
警务部大臣庾永波在去年开始就常年生病,各种事务已经是由王秉诚来代理,故而由他代表警务部参会。
卫仲康召集他们来,已经不是商议,而是安排行动。会议极为简单,持续时间只有不到一个小时,并在八月三十日零时即行动。
八月三十日零时整,海军大臣萨日朗奉命派海军以保障近海航行为名,派出军舰封锁了从南塞港到波克岛之间的所有海域,无论哪里的船只在没有得到许可前禁止通行,否则将击沉,时间暂定截止到十月一日前。
同时在两点,禁卫军一部由禁卫军司令陆元卿率领作为后援,前出到海东州西部。以禁卫军一部和东南都督区的陆军及海东州警务局的警察为主力,共五千多人在东南都督区副司令安诚和中将和海东州警务局局长赵荣飞率领下从南塞港北部完成了集结,随时准备出兵占领租界。
执行任务的陆军、国民防卫军全部要求不得穿着陆军的服装,统一着警察服装,这样就是一场治安行动,而非军事行动,能将影响降到最低。
此外,在这期间严密封锁消息,不许任何人报到。
凌晨三点三十五分,在海军已经全部到位的情况下,卫仲康下令军警部队出动占领租界。
随后,在安诚和、赵荣飞的率领下,军警部队五千多人出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南塞港的独义志国租界地方。
独义志国在此是有一些驻防的,但只有一千二百人不到,装备陈旧,且平时与晋国士绅商民的关系还不错。所以根本措不及防,到早上七点多这一千二百人几乎被全部拿下,除有十余人死伤外,其余全部被活捉。另外海东州警务局也派人将独义志国驻海东州的总领事雷洁森也软禁了起来。兴京府警务局也软禁了独义志国驻晋国的公使卡德斯,并逼迫其写下了请晋国出兵收回租界的请求信,并盖上大印。
外务部副大臣顾少信、警务部副大臣王秉诚对卡德斯是好言相劝,卡德斯与晋国的关系和顾少信乃至卫仲康的私人关系是很不错的,原则上也不反对晋国收回租界。但在没有高层允许下是不敢答应的。
顾少信:“卡德斯先生,你是明白的,让我们接管租界,总比将来英国接管要强,这样对你我,对两国都是有利的。”
卡德斯:“我当然知道,可是没有命令我不敢啊。”
王秉诚:“东方有句古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是全权公使,是可以做到的。”
卡德斯:“那我们在租界和其余地方的商民怎么办?”
顾少信:“此次只涉及租界内,界外不论。在履行必要的手续后,我们绝对会保证贵国正常商民的安全。”
卡德斯犹豫了许久,最后同意了。
在拿下租界后,安诚和、赵荣飞立即奉命以内阁的命令发文,宣布晋国军警部队将接管并维护租界的治安,没收租界内的独义志国财产,所有独义志国商民到原租界的公署报到,接受登记,然后根据情况予以安排。
九月二日,卫仲康让内政部、外务部联合发表声明,称为了维护地方安全和确保此地的航行通畅和保障盟国的利益为名,且是应独义志国的请求,晋国军警部队从八月三十日开始正式接管了独义志国在南塞港的租界地方,并维持当地的治安。
这道声明,英国自然不久后要求晋国予以充分的解释。
外务部的解释很明确,是应独义志国的请求,而且晋国接管这里,也是有利于英国的利益和安全的。
英国此时发觉现在说什么已经太迟了,而且目下战争阶段,尚需要晋国的一些支持,故而对此忍了下来,只发表了一道简短的声明,希望晋国收回租界后能够确保列国在这里的正常贸易和航行畅通。
到九月十五日,租界内的独义志国财产基本清点完毕,商民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独义志国在租界经营了近十二年,投资还是不小的,接收的各类企业和资产总计有三百多万晋圆,独义志国的商民在此两千余人,也全部妥善安置。有愿意返回的顺其自然,有不愿意返回的则可以在遵守晋国律法的前提下仍可自由居住经商。而驻防的一千余人全部送往中立国区域,而储存在这里的军械有步骑枪三千余支、小炮十二门、机枪三挺,子弹十五万发和炮弹两千多发全部被收缴到当地的军火库储存。
这次突然行动虽然规模不大,但卫仲康安排的非常周密,英国事先虽不能说毫无察觉,但毕竟反应慢了半拍,而错失了机会。
战争是灾难,但却也是机遇。因为战争爆发,连带的各种商品如粮食、钢铁、铜乃至木材、食盐等都会大幅度的涨价,对于中立国而言,却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因此,晋国又迫切需要这场战争,打的越久越好。
战争开始后,钢铁价格大涨,每吨由原来的三十晋圆疯涨到年底的一百晋圆。晋国的海山钢铁厂当年就能有近千万的盈利,得以从米国购买新的设备来进行技术更新。晋国兵工厂也得以购买大量先进设备来生产武器,还可以出口给英国。
除了海山钢铁公司外,永新钢铁公司也获利不小。当年底就盈利一百万晋圆以上。如果战争继续,获利会更大。
九月十日,内阁首相卫仲康代表晋国宣布对欧洋巴洲本土的作战表示中立,并表示会继续履行原有贸易方面条约权力和义务。保护各国在晋国侨民与合法商民,一致公平对待。但在私下和与英国公使斯凯科林斯的会面时候,则也公开保证根据条约将向英国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主要是想英国出售了粮食、烟草、铜、铁和军用物资,并从中获取了大量利润,大族的财团企业发了大财。
鉴于晋国抛开英国单方面拿下独义志国租界的行为,英国很是恼火,也对晋国采取了单方面的突然行动。
十月十七日,英军强行登陆并占领了巴克岛附近的晋国岛屿,并派兵进入北仑港、维美港、宁河港地方,声称是根据条约保护晋国,实际上一是对晋国单方面占领独义志国租界的回应,二是为了防范独义志国在燕宁共和国境内海军南下袭扰所致。晋国地方完全没有准备,而且英军行动迅速,且为了保障速度,还单方面强占了不少晋国土地,自然也免不了伤亡。
对于这一点,卫仲康已经有所预料,但没想到会这么快。
另外,十月十五日,卫仲康从外务部得知还未交付的一艘战列舰和一艘潜艇也被英国以战时紧张而被征用了,并表示可等到战后交付,但并未提及赔偿和补偿事宜。
英国的造船工业发达,其军舰生产能力极强,舰艇的生产速度实际上是快于独义志国的。如当年的那几艘快速巡洋舰,从开工到交付只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而此次虽然说战列舰的建造难度、工期都要长,但从昭凤八年秋冬到如今也已经过去四年了,至少是可以完工交付了,但是如今迟迟不能交付,很明显还是英国对晋国当年没有全交给英国这几艘订单,以及对晋国及马归华这几年越来越强的自主心的一种变相警告,是一种故意的拖延。索性当年没有全将订单都交付给一方,还有海山号回来时候已经携带回来了不少弹药及维修设备等,否则真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卫仲康对英国擅自出兵和征用军舰两事大为恼怒,但多年的军政历练,让他迅速冷静了下来。他必须要冷静,他下令外务部先向英国公使馆抗议,但并没有做什么过激举动。而且他还将此事压下了好几天。直到十月底,卫仲康才将此事上报马归华。
按理说这样的军政大事,还牵扯到外交,卫仲康向来是第一时间上报,但此次故意压了十天才上报,马归华很是有些不高兴,在二十八日专门召他进宫,本准备进行责问,但是看到只比自己大十岁的表哥十二年来天天劳累已经苍老的不成样子时候,又不忍心了。
马归华没有先说事情,而是关心他的身体,说:“昨晚又忙到不早了吧,总这样怎么行呢。”
卫仲康:“臣知道陛下召我来何事,英军行动确实出乎意料,臣有意压下来,也是希望自己冷静,也是希望陛下冷静。”
马归华:“为什么?”
卫仲康:“人在急躁的时候,总容易出错,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何况面对这样的耻辱。”
马归华:“那你有什么办法,对局势有何看法?”
卫仲康:“战争实际上打的是钱粮,打的是银子。虽然独义志一方陆军有优势,但这种优势不是压倒性的,也非决定性的。而且独义志所需的诸多资源都需要海外进口,而海外运输要依赖海运,而海上优势是在英国、佛朗斯国一方面的,且独义志是两面作战。从最简单的兵法上讲,两面作战是兵家大忌啊。”
马归华:“那你认为英国一方会取胜。”
卫仲康:“臣认为整体上是如此的,但是毕竟独义志行动迅速且突然,而且准备多年,开始阶段确实不好说。但是就我们所处的区域而言,英国则是占据压倒性的绝对优势。臣认为不宜与英国闹僵,反而可以与之协商,利用其需要资源、需要朋友的时候多争取一些我们的利益。毕竟在花钱如流水的打仗方面而言,谁也不敢打包票认为自己有绝对把握,认为自己的钱够用,人够多。”
马归华:“话虽如此,可是眼前怎么办。”
卫仲康:“从英国的声明来看,他们并不像长期占领这几个地方,而且还是留有余地的,如果不留余地,完全可以突袭永宁市、安晋港哪怕是海东市一带,这些地方价值更大。”
马归华:“那被扣留的军舰呢。”
卫仲康:“此事可由外务部和驻英公使馆继续交涉,总之我们不能盲目,不能失去冷静。不久前,鄂图曼国在英国订购的两艘军舰也被扣了,之后竟然加入了独义志国一方。”
马归华:“你想说什么。”
卫仲康:“我们不能做鄂图曼国那样盲目的事情,且我国与鄂图曼情势不同。鄂图曼可通过铁路在陆地上与独义志国、奥鹰国相联系,而我们没有陆地,且在东方,独义志国的势力远不及英国。何况北方的东町国与英国关系大不相同,他们已经借口同盟条约攻取了燕宁国的山东之地。如果我们一着不慎,他们完全也可以如法炮制,一北一南夹击我们,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盲目跟从独义志国。”
马归华:“有道理,你看着办吧。”
这就是卫仲康,始终保持高度的冷静、理性,而且所说的理由非常有道理,逻辑上毫无破绽,也只有他能说服马归华,马归华也只信任他。
昭凤十二年八月开始到年底的几个月的世界作战,独义志国占据上风,陆军以苏武惠为首的强硬派受到鼓舞,竭力主张对英作战,海陆军联合拿下英军基地,并想要收复汉宁行省地方,然而沉稳的卫仲康则只让他们拟定拿下英军基地的作战计划,绝对不许涉及汉宁行省。而且要求各界舆论必须公正,不可偏袒任何一方,否则会招惹祸端。
卫仲康内心也是一个亲独义志国的人,但却更是一个理性的人。毕竟独义志国虽强,但是海军不如英国。且资源储备方面也无法与有庞大幅员和海外属地的英国、佛朗斯国相比。如果无法速战速决,打成了拉锯战的话,那胜负就很难说了。而且即使是在东方,仅东天竺和原汉宁行省、渤文尼莱国等地的英国陆海军,还有数万之众,战舰如云,晋国并无胜算。何况晋国还得防范北方的东町国。毕竟东町国已经控制了海山洲,与晋国是隔海相望,不得不防啊。如若晋国对英国开战,东町国趁虚而入,会腹背受敌的,所以不宜贸然行事。
十月底开始,英国公使馆就奉命和晋国外务部磋商,两个多月里见了卫仲康五次,与顾少信的见面更是数不胜数。英国公使斯凯科林斯一再声明无意侵犯晋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表示只是暂时需求,在局势明朗后就会撤军。同时明确表示晋国加入英国一方,并提供粮食、人员、物资的援助,只要做到这些,英国将以“国家信用”做出了如下保证:
支持并协助晋国对反对派及土人部落的镇压,不再予以干涉;
放弃在宁河港、天雄港的租界,妥善协商永宁市租界问题;
以国家信用保障晋国的领土完整,绝不允许任何国家侵占晋国的领土;
只要立即对独义志国宣战,其航海运输可给予足够的补贴;
切实保障晋国臣民在英国东方海外属地的利益。
另外,在被扣留的军舰问题上,英国表示遗憾,并提出了几个切实可行解决的办法:
大战结束后,两艘军舰在被修复如新后将被交还晋国,修船的费用由英国承担;
如果任何一艘军舰沉没,停战宣言后英国会立即向晋国支付灭失战列舰的全额费用;
在仲裁庭确定后,英国会立即向晋国知府为接收战列舰所支出的人员开销和其他一切费用;
自十月十五日被扣留之日起,英国每保有军舰一天,向晋国支付一千镑每日的赔偿金;
如果任何一艘军舰沉没,由晋国提供所需的同类军舰或者价格等同于两艘军用舰艇的名单,英国支付建造和运输费用。
不得不说,英国的“承诺”还是很有诱惑力的,而且军舰的解决方案也确实可行。
军舰方面的问题虽然很大,影响力很不好,但更多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此事上,外务部倾向选择将这两艘舰艇卖给英国,英国立即迅速地支付费用。而海军部不能答应这种办法,同意第一条,或者是最后一条。最后,卫仲康上报马归华,也倾向于海军部的方案。最后在十一月八日就军舰问题达成了协议,首选方案是第一条,次之是最后一条。
虽然军用舰艇的被扣问题暂时得以搁置,但是海军部认为光有一艘战列舰根本不足以使用,必须紧急再购买一艘。萨日朗提议从尚未参战的米里加国购买一艘与英国所建造的性能差不多的军舰,卫仲康思索后同意。在当年十二月初,通过驻米里加国公使馆向米国订购了一艘与海山号性能基本相同的战列舰。
在参战问题上,卫仲康则并不急于表态,而是一直在观望。他心里已经打好了主意,即如果到年底前独义志国取得突破决定性的胜利,则继续维持中立的态度。而如果不能,则将逐步选择站队到英国为首的一方。
昭凤十二年底,独义志国虽然接连获胜,但战争已经注定不可能迅速解决,必然是僵持战了,而僵持战是独义志国最担心和害怕的。在这个时候,马归华和卫仲康开始了站队和表态。
昭凤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马归华召见英国公使斯凯科林斯,重申了晋国的政策,一方面表示对欧洋巴洲本土战事的中立。但是在东方将坚决捍卫与英国的友谊,并支持英国。同时还以个人的名义捐款二十万镑。并会根据商业贸易的原则及方式向英国出售各种物资,特别强调是各种物资,军用、民用的都有。尤其是大力向英国出售可以制造军舰缆绳的蕉麻,还有重要的民用生活品,如椰子、蔗糖、稻米等,另外还包括铜、铁、金等矿产资源。
对于马归华的这番表态和实际行动,斯凯科林斯表示感谢与欢迎,这是在英国能接受的范围内的,是双方都能够接受的。
昭凤十三年三月九日,马归华、卫仲康决议与独义志国断绝外交关系,基本算是站队到了英国一方面。不过马归华、卫仲康的断交更多的是外交宣示,并没有完全宣战,只是暂停偿还以前的外债款项。私下里依然与独义志国在晋国的企业保持着一定的联系,藕断丝连,也没有没收独义志国在晋国经营的公司股份。
本来马归华、卫仲康也是不急于这样的,但是昭凤十二年底和十三年初的时候,东町国的海军已经不断从海山洲南下,已经深入到了距离宁河港以北十余海里的地方,驱赶晋国的渔民,多次与晋国发生武装对峙,而晋国也强硬以对,但并不愿意与之开战,为此他们决定站队英国,利用英国这杆大旗,一方面保护晋国,一方面协商解决,同时争取一些立即能到手的实惠。而且他们判断战争始终是在欧洋巴洲本土,烧不到东方。而如果不及早站队,东町国在东方实力越来越强,会严重影响晋国的生存。而且当时晋国也得知东町国正趁着西方大打出手的机会不断施压燕宁共和国政府,其政府不断与之交涉,但实力有限且无强援,只能是委曲求全。而晋国无有庞大的体量,只能是拉大旗作虎皮靠站队了。
当然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晋国方面除了站队英国之外,还与米里加国不断协商,以那峨岛的利益做让步,换取米里加国的支持,尤其是资金、技术支持,毕竟米里加国是如今第一经济强国,而且还有一艘大型军舰的订单要等米里加国顺利完成。
晋国基本站队英国一方,英国表示了感谢。作为回报,表示前述所做的“国家信用”保证将会继续有效,同时协商与东町国的纠纷,在八月份的时候终于划定了晋国和东町国的活动区域。以三屿县中北部为界,北部是东町国区域,南部是晋国区域。晋国以让出三屿县北部几个已经无法实际控制的岛屿为代价保障了三屿县中南部的核心地带,为宁河港争取了一个上百海里的安全缓冲区域。
除此之外,英国公使馆还表示晋国商船如有商贸运输到英国,只要有军需品的话,英国海军均可护送,只要打一面英国旗帜。同时会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乃至补贴。另外关于租界的问题,表示将会先行商议归还天雄港、宁河港的租界。另外,晋国可以在得到英国许可的条件下,进入英租界抓捕犯人。
不同于以往,英国这次确实动了些真格的。
八月份开始,进入维美港、北仑港基地区外的驻军开始撤退;
九月份,进入宁河港基地区外的英军也开始撤退到基地以内;
九月份,晋国首次进入永宁市租界抓捕了帝国自由联盟的残余党徒及毒贩、刑事犯、政治犯等数十人。
可以说,这几个月也许是天凤晚年以来晋国与英国打交道的时候最愉快的一段时间,双方真是“友谊”到了高峰啊。
昭凤十三年的作战果然陷入了僵持,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卫仲康的老辣和远见。卫仲康在昭凤十三年里做了两手准备,一来是与英国继续协商交涉,以全面支持英国为代价,要求英军在三年内逐步撤出晋国,完全承认晋国的独立自主,晋国可以在英军撤出时候给予适当报酬。另外就是制定作战计划,以随时对英开战,即使英军不撤或者反悔,也能做到有备无患。
让英军逐步撤出,其实无论是谁都知道做不到,但卫仲康提出来是马归华要求的,所谓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不过是抬高价码用于讨价还价罢了。另外,卫仲康建议马归华可以向英国继续表示道义还有财力上的有限支持,以博得英国的好感,避免其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因为根据情报,英国也已经有计划,如果晋国不顺从或者反悔,可能武力占领,逼迫晋国追随英国参战。
昭凤十三年,晋国更加公开地加大了对英国的支持和出口的力度,并在五月向东方海峡殖民地总督区的英国军队赠送了步枪一万七千支、子弹三百五十万发,火炮三十六门,炮弹三万六千发,还有机枪十二挺及子弹一万两千发。
对此,英国驻晋国公使斯凯科林斯和驻军司令威斯麦杰利及东方总督府、外交部等高层都表示了真诚的感谢,而对于晋国的支持,英国也有所表示,最大的表示就是在当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决定放弃在宁河港、天雄港的租界,并表示等战争结束后将与晋国“充分、友好、坦诚”地商议永宁市的租界问题、驻军地位和驻军的治外法权问题,这样晋国的租界问题就只剩下最大的永宁港租界问题。但是,英国并不打算放弃租借巴克岛,也从不打算放弃这些地方,晋国也知道这些地方在英国眼中最重要,不愿意触及这个敏感雷区,也有意避而不谈。
宁河港的租界是很重要的,英国虽然放弃了宁河港的租界,但是驻军却并没有撤出,相反以调解晋国和东町国矛盾为由强行驻扎了下来,不过基于外交考虑,声称只是暂时驻扎。
昭凤十三年七月,陆军第一副总长苏武惠将拟定好的万一情况下与英国作战的计划提交到了兼任总参谋长卫仲康手里。
卫仲康看后,大体上是满意的,但是他认为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
苏武惠:“总长认为哪里还需要改进。”
卫仲康:“兴京府、永宁市的确是重点,你们考虑到了,也重点进行了攻守安排,汉京府也做了安排,但海东州的防御太弱了。”
苏武惠:“海东市实在没有多余的兵力了。”
卫仲康:“海东市是最薄弱的,也是最需要加强的。必要时候甚至要从永宁州及其他各地抽调增援。”
苏武惠:“我下去之后立刻派人研究。”
卫仲康:“抽时间我前去看看。”
八月中秋节过后,卫仲康在苏武惠、萨日朗、陆元卿等人陪同下前往视察海东州的海陆军防务,整整巡视了三天的时间。
回来后,卫仲康说:“可惜重炮旅只有一个,如若能再有一个,部署于海东州,就可以让兴京府万无一失了。”
萨日朗:“实在不行,可以从海军的要塞炮中抽调或者从退役的火炮中改装,这样至少是聊胜于无。”
卫仲康:“可行。”
卫仲康接着说:“海东市看起来不起眼,但地形狭长,实际上最危险。如果这里有事,必须毫不犹豫增援。”
苏武惠等人:“是。”
外交光靠嘴皮子不行,是需要军力支持的。
晋国不能参加大战,没有本钱,只能是积极防御。但是如何能用有限的军力发挥最大的效能呢,那就只能是靠演习了。
虽然这一年多来,英国对晋国很是“友好”,但这不过是战时的不得已罢了,晋国不能不有后手。为此,卫仲康在去年大战开始后就向马归华建议进行一场规模较大的军事演习。目的一来是彰显如今晋国的实力和晋军的战斗力,二来是以此震慑英国、独义志和东町国,避免他们轻举妄动,三来是凝聚国人的信心。马归华同意,卫仲康随即开始准备。次年正好赶上了东町国对晋国有所挑衅,因此卫仲康打算就将演习区域设在宁河港以北海域。但随着后来局势有所缓解,为了不产生外交麻烦,地方还是选择在了安晋港附近。
马归华对卫仲康的建议很是同意,时间定在了昭凤十三年的九月二十七日。核心内容是反登陆作战,此次演习代号是“捍卫一号。”
卫仲康为了此次演习,在去年八月就开始下令调集陆海军和航空部队。总计动用陆海军兵力三万余人,飞机三十多架,各种军舰二十余艘,征调民用运输船只数十艘。
演习参演兵力分为西军和东军,西军是攻方,东军是守方。
西军总指挥是海军大臣萨日朗,副指挥是海军参谋长李绍翔。东军总指挥是陆军第一副总参谋长苏武惠,副指挥是禁卫军司令陆元卿。
这个规模看起来并不大,但是对于晋国这种小国而言,已经是出动了正规军总兵力的将近三分之一了。
九月二十七日,演习如期开始。
演习是反登陆作战,九月二十七日上午十点正式开始。
当日上午十点,海面万里无云,天气晴朗。突然在定西岛西部外海近十海里处,晋军守军发现了大量敌军舰艇编队,立即下令守军进入战备状态。同时紧急给京畿警备司令部发电。以新购买的海山号战列舰和原有的各型巡洋舰在内的大中型军舰模拟“敌军”从汉宁港方向出发向安晋港方向登陆,目的是先“拿下”定西岛,以此为基地,向安晋港登陆。
炮火非常猛烈,三四三毫米口径的巨炮在距离炮台十五公里外的绝对精确有效射程内就开始猛烈开火,轰击炮台。炮台的守军猛烈反击抵抗。同时海军派出鱼雷艇、驱逐舰以高速冲向“敌军”舰艇。
在“敌军”大型舰艇猛烈火力的掩护下,有数千人登陆了定西岛较为薄弱的北部地带。晋军改变作战部署,以鱼雷艇、驱逐舰封锁定西岛东部到安晋港之间的海域,同时派出巡洋舰掩护登陆舰队从兴京府调集大军增援定西岛,集结的兵力达到上万人。
“敌军”登陆后,在海军舰艇炮火掩护下,海陆夹击进攻定西岛。但是定西岛防御严密。而晋军增援部队在苏武昌率领下登岛很迅速,同时征调的商船、民船运送了大量的物资弹药。同时,为支援反登陆作战,陆军航空队的飞机也向登陆的“敌军”投掷炸弹,并低空以机枪扫射,给“敌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到九月二十八日下午,登陆的“敌军”基本被歼灭,而海上的敌军仍然不甘心,准备再登陆。
二十八日夜,海军出动鱼雷艇、驱逐舰夜袭敌军登陆船队。同时重点攻击航速较慢、吨位较大且防护能力缺乏的运输船队,一举重创“敌军”登陆船队,“敌军”在陆战兵力受损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弃了登陆。
到二十九日中午,“敌军”开始逐渐撤退,晋国的反登陆作战取得了胜利,成功“守护”了定西岛,“守护”了安晋港,“守护”了兴京府。
除了实弹演习之外,卫仲康还在十月一日请马归华在兴京府外检阅了参加演习的海军舰艇,并在当日夜宴请参加演习的海军部分将领。
十月二日,又检阅了陆军部队,同样宴请陆军将领。
除此之外,这两天,卫仲康还安排记者撰写大量报道,另外让人用最新式的电影胶片将演习中壮观的海陆军火力展示场面和队列操演场面全部拍摄了下来,随后拍成了一部电影,在全国各大影院放映。
这场演习从军事上而言,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对于军事行家里手的卫仲康等人通过演习就能看出晋国陆海军的配合能力还很差,虽然破袭战的理念被认为是可行的,但仍需进行继续演练以及完善。而陆军方面相对还可以,尤其炮兵表现很不错,但步兵的战斗意志却有所欠缺。不过就政治和宣传而言,这场演习很是成功,让西洋诸国感受到了晋国的实力,不敢对其有过分的举动,同时凝聚了国内的民心。
可以说昭凤十二、十三年的两年之间,晋国的军政外交方面玩儿的是游刃有余,自天凤晚年以来从未有如今这样,一时间,内外各方面对卫仲康内阁,对马归华这个皇帝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马归华很明白这不过是妥协的产物,他给这两年的外交定义为是游刃有余的妥协外交。顾名思义,外交本身就需要妥协,只不过处理是较以前游刃有余一些罢了。
一年多的战争加上在大战前于鄂图曼帝国故地范围内爆发的几场局部大型作战以及东方之前的东町国与露西亚国的战争,还有不久前的演习让卫仲康感觉到现代战争已经不同于以往,光靠以前的经验和办法已经无法适应了。因此需要更强的动员力度和统一的指挥。为此在昭凤十一年底就提议设立新的国防部或者新的军务机构,统一管辖陆海军乃至整个国家的武装、情报力量,得到了马归华同意。近两年的时间基本准备就绪,但就在一切成行要实施的时候,卫仲康却已经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