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凤十年到十一年,在鄂图曼帝国及其原附属地境内发生了多场大小规模不一的战争,晋国也在以各种方式时刻关注着。
昭凤年间,晋国也有匪患,但主要是南部的南安行省。
南安行省有自己的都督区,但是范文明素来以怀柔为主,不愿动用军队。而南方都督区司令刘良佐以南安行省邻近汉京府并时常有匪患海寇骚扰汉京府为由,经常奏请甚至私自动用军队进入南安行省北部戡乱。并在昭凤五年奏请从汉京府乃至本土一带进行向南安行省北部的武装移民。
昭凤八年底,南安行省北部的归化府、崇海州遭到了邻近州府的米里加国武装支持下的西部和南部土人两万多人的入侵。两地无力抵抗,民众危急。在不等朝廷授权的情况下,刘良佐强行征调民船和逼迫海军运送六千人的陆军南下,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平定了叛乱。并自作主张将归化府、崇海州的夷人、土人部落全部清剿。
对于刘良佐擅自跨区域行动,不少人要追究他。但是马归华和主管军务的马归豪、卫仲康在调查了前因后果后,不仅未处分,而是认为其有功。因为经过调查和各种情报显示,如果刘良佐不迅速出兵,这些土人会到处生乱,米里加国将趁机外交介入,然后进行实际控制整个南安行省。并特别授予刘良佐可以拥有介入南安行省军务的特权。
外交问题也一直是重中之重,而外交的核心问题就是与英国的问题,而重点交涉的就是关税自主和租界问题。
租界问题中,独义志国的问题不大,而英国方面,还剩下三个,即天雄港、宁河港与永宁港。然而比起租界问题,马归华、卫仲康更在乎的是关税自主问题,只有实现真正的关税自主,晋国才能保护本国的工商业,才能增加税收,来发展自身的实力。
自思文七年底晋国与英国签订条约后,虽然双方还有不少矛盾,但是马鸿清去世和马归英出走后,英国在晋国境内已经没有了可以对抗马归华、卫仲康的势力。另外在昭凤年间,晋国先后与佛朗斯国、瑞诺芬国、尼兰国签署了新的通商条约,列国承认了晋国已经是现代立宪国家,而不是传统的君主专制国家。
教案是东方国家与西洋最容易发生冲突的事件,毕竟东西方国家的信仰、思维、语言习惯完全不同。而晋国鉴于燕朝的教训,在教案问题上分外慎重,举轻若重。另外加上晋国如今的律法制度已经逐步西化,百姓也对西洋不是那么过于的抵触,官吏也有了一些西洋常识,加上外务部不断组织或者派人前往调查,使得昭凤时代晋国的教案较之于天翔、弘凤时代大为减少。这都让民众感到安心,也让西洋这些列强们满意。
当然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昭凤五年在海东州就发生了一次教案,因双方两国人在教堂门前的车马费多少而引发争执,最后造成殴打事件,结果是英国死伤三人,晋国死伤五人,但索性外务部和海东州地方官处理及时,且证据链比较清晰,最后没有弄成什么太大的外交风波。
昭凤七年三月,外务部大臣刘希成去世,陆征儒接任外务部大臣,更是力主修约,而修约的核心放在了关税自主和租界问题上,驻军问题可从缓。
昭凤十年十二月十五日,历经多年的谈判,晋国与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米里加国签署了新的通商友好条约,根据条约,米里加国承认晋国拥有绝对必要的对所有国家的关税自主权,并放弃在晋国除那峨岛租界地外的治外法权。同时条约规定双方贸易之间平等互利,互相给予对方最惠国的待遇,条约有效期十二年。
这个条约虽然还有一些不平等,但已经大体上是平等了,很难得了。
米里加国本来在晋国是没有租界的,但是在昭凤五年,米里加国向晋国提供了一笔五千万晋圆的低息贷款,用于晋国军备扩充和铁路、水电站建设。而条件就是晋国要确保那峨岛的特殊化,并允许米里加国在昌安府港口地段开设占地一千亩的租界,并享有治外法权。
当时的晋国急需贷款,被迫同意了,但是担心英国会干预,米里加国则保证如有问题,自己会摆平英国干预。但是晋国也要求米里加国做出切实的六条保证:
租界不影响晋国的主权;租界不能歧视晋国臣民;
租界不能收纳晋国的反对派;租界不能在租界经营福寿膏等毒品;
租界不得部署军队;如需部署军队要与晋国商议并得到许可。
对此,米里加国自然应允,随后双方签订了宣文府租地章程。从此,这六条也成为晋国方面对处理租界问题的纲领性方针。
在米里加国与晋国签约后,英国为了确保晋国这个东方除了东町国之外重要的“盟国”不脱离自己的势力范围,也在昭凤十一年五月十五日与晋国签署了新的通商友好条约,主要内容是:
英国承认晋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英国同意晋国关税完全主;
英国军队可继续驻扎晋国;
除驻军基地和永宁市等租界外,英国放弃在晋国的治外法权;
晋国同意全境向外国国民开放,解除外国人在晋国进行旅游、工作、居住之一切限制;
签约双方互相承诺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及国民待遇;
英国将继续在海军、煤炭、设备方面向晋国提供优惠待遇;
英国将帮助晋国扩建港口,更新海军装备,提供人员培训;
一方如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
如一方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其他国家作战时,另一方应立即给与全面协助助,媾和时也需与同盟国协商;
条约的汉文和英文具有同等效力;
条约有效期十二年,次年生效。
能取得这样的成效,对如今的晋国已经是很难得的了,除了驻军和永宁州这个最大租界问题较为麻烦外,晋国的主要诉求尤其是关税自主和其他地方的治外法权晋国终于收回了。而能够成功,核心原因是自马鸿松以来晋国不断强化西法变革,如今在各个方面虽说不可能达到西洋的标准,但在许多方面已经非常接近了。而一向注重务实和现实利益的英国才会让步,否则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条约的汉文、英文具有同等效力,这也是晋国多年来在签约时候所坚决要求的,如今也得以实现。因为在以往,晋国总会被英国的英文文字陷阱而损失利益。
而关于最后的地域,双方曾有分歧。
双方最后都限定在东方的范围内,但是这个东方的概念和界址在哪里,有分歧。晋国的范围是南海地方。而英国的范围是其东天竺以东到晋国以西地方。在这个地方内,如有第三国威胁英国的利益,晋国必须权力协助,提供所需的作战物资。晋国认为范围太大,最后经过妥协,这个东方的范围是以东天竺之东部边界到晋国以西地方,在满喇波以西地方。
密约中这样规定:
如若有第三方威胁到晋国的安全,英国可应晋国请求出动武装力量保护晋国的安全;
如若有第三方威胁英国东方属地的安全,晋国需要出动武装力量协助保护之,并提供作战物资,接受英国军队将领的指挥。
这个条约包括密约实际上还是不平等的,但也只能是如此了。晋国目前能做到的也只是这样了,因为能争取到关税自主和最惠国待遇是最主要的诉求,而战争,应该是不大可能波及到晋国本土的。
通过这个条约,晋国获得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当然也付出了一定的牺牲,晋国此时在东方是一个接近于完全独立自主的但还留着一个不大不小尾巴的国家,比燕朝略强一些,但还不及东町国。
晋国与英国达成这样的“盟约”后,自然引发了米里加国的担忧,米里加国要晋国做出解释,晋国保证第三国并不针对米里加国。而米里加国知道晋国还不是完全自主的国家,也与英国私下秘密协商,最后在昭凤十一年的十月份达成妥协,英国与米里加国都尊重晋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持现在的状况。
英国承认米里加国在南安行省的特殊利益,不予干涉。米里加国在昌南府的租界不应排斥英国,英国出面要晋国再划出一部分地方加上米国租界的地方,作为两国共同享有的公共租界。
十一月底,英国、米里加国将要在宣文府设公共租界的办法告知了晋国,并做出了“切实保证”,晋国极为恼火,但是两国威胁如果不答应,将影响友好条约中官员最惠国待遇和关税自主的实施,晋国被迫答应,但原有的租界六项保证,两国必须切实遵守。
当然,两国自然是“同意”了。
十二月初,晋国南安行省与英米两国总领事在宣文府签订了新的宣文府租地章程,公共租界在当年正式成立,而此时的租界面积已经由最初开始的米里加国租赁的一千亩经过多次扩界加上英国强占的地方,已经达到了六千多亩,而且占据了宣文府的大多精华地带。宣文府的总人口从昭凤元年的五十余万增加到了六十多万,而租界占据了近三分之一。
到昭凤十二年之前,晋国进入了自马玉隆时代以来的鼎盛阶段,而这些功劳几乎都是马归华和卫仲康共同决策,卫仲康再实施的。对于表哥的功劳,马归华从未忘记,而且更为信任。
在昭凤十二年中秋节,特意下发诏命,给卫仲康晋升为帝国元帅,梁国公位列公爵之首,待遇等同亲王,会议之时,班列宗室亲王之前。并赐晋圆二十万,还有田产一千顷以及郊外一座占地百亩的山庄别墅,并赐名为永康山庄。
按照晋国法律,外姓功臣虽然生前可封为最高的爵位是郡王,但是他的祖父卫长庆功劳巨大,也只是死后追封的郡王,所以卫仲康生前最高就只能是公爵了,而且他已经是世袭公爵了。可是为了凸显卫仲康的特殊,给予田产、庄园、金钱的赏赐以及亲王的待遇,也无疑意味着他的地位是最高的了,是彻彻底底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对于这样的殊荣,卫仲康不敢接受多次请辞,马归华不许。最后卫仲康接受了爵位、军衔和二十万的晋圆以及山庄,但是田产拒绝了,马归华同意。
卫仲康接受了二十万的晋圆赏赐,但是他家不缺钱。最后建议马归华将这笔钱赏赐了禁卫军将士,马归华欣然同意。而禁卫军将士对马归华、卫仲康的忠心也更加高了。
除了卫仲康之外,马归华还在同日下诏,褒奖这么多年来的有功人员。尤其是自己最信赖的核心成员,如:
荣亲王、帝国元帅马归豪食亲王双俸,赐晋圆二十万;
近卫团司令员马归凯晋陆军上将军衔,封郡王;
南方都督区司令刘良佐晋陆军大将,赐晋圆十万;
原帝国议会副主席,财务部大臣王德胜赐晋圆十万;
李元英晋陆军大将军衔,改任宫内省总管副大臣兼皇宫侍卫长。
可以说这些人是马归华最信赖的核心人员。而王、刘两家后代也因为战功或者是参与整倒马鸿清有功,而被赏赐大量财富。这样,卫、王、刘三家成为帝国境内除了皇室之外最有权的家族。
昭凤十二年五月十七日,晋国从英国、独义志国订购的两艘战列舰中的一艘战列舰和一艘轻巡洋舰及配套的部分弹药及设备等终于抵达了晋国的安晋港交付,内阁首相卫仲康、海军大臣萨日朗亲自出席了接收仪式。晋国终于拥有了两艘战斗力强大的先进军舰,不久后正式编入海军服役,然后开始了紧张的训练。
战列舰被命名为海山号,舰上编号为Z001,足见其重视程度,轻巡洋舰被取名为绍龄号,编号为ZX007。
这艘军舰的舰长,萨日朗刚开始提名的是自己的老部下刘廷安,军衔是上校,出生于天雄市。马归华考虑到这艘战列舰的意义很重要,又问了卫仲康。卫仲康思索后提出了他的人选,海军中校曾廷玮,并列举出了多项理由,尤其是那年出访回国后他敢直接找首相提建议的那份勇气,就让卫仲康欣赏。马归华最后同意,决定由曾廷玮出任舰长,军校晋升为上校。
而在此之前,所采购的驱逐舰、鱼雷艇、潜艇也大部分都已经运回了国内。未回来的还剩下一艘战列舰和一艘潜艇以及部分弹药、设备、零配件等。
此次交付的这艘战列舰是晋国的水兵自行开回来的,当然上面也有部分英、独两国的技术人员等。这艘军舰是由独义志国船厂按照英方设计建造的,在交付前都经过了海试和火炮试射。海试时候甚至跑出了二十九节的极限航速,速度上没有问题。火力方面也经过了试射,威力很大。而装甲防御方面,从晋国的水手反应和将士来看,他们惊叹独义志国的装甲钢防御能力。可以说,独义志国建造的这艘军舰性能是非常优良的。
为了这几艘巨舰,晋国花费了大量的金钱,皇室还捐款,还发动富商、大族捐款,这是晋国的象征。而他们的到来也标志着晋国昭凤时代的光荣达到了一个顶峰。
虽然晋国达到近世几十年来的巅峰状态,但是晋国还是有隐忧的,其中与洋人的关系就是个大麻烦。虽然晋国艰难的取得了关税自主权和最惠国待遇,但是英国在境内仍有驻军、租界和治外法权,而且关系到国家命脉的许多企业,晋国并不能够完全控制。而且晋国的外债也并不少,英国占据晋国外债的一半以上,佛朗斯国、独义志国不相上下,各有约一成五,其余的是米里加国、奥鹰国。
例如晋国最大的电报公司是思文元年成立的帝国电报股份公司,英国政府及其控制的丹北公司占股一半,晋国为三成,还有两成为民间股份。
而铁路方面,晋国的铁路都归属于通传部管理,但下面的行政事务归属于通传部的铁路总局,具体修建铁路事宜统一由保晋铁路公司修建,然后根据地段划分,有保宁段、东宁段、永晋段、京畿段和东海段。在这五大段之中,京畿、永晋段建成建造且地位最为重要,虽说也借款,但自主权最高,是晋国完全可以控制的。东宁、东海两段是借英款筑路,也已经完工,债务分别在昭凤九年、昭凤十一年清理完毕。最后就剩下难度最大的保宁段了。
保宁行省境内的铁路尚未全部修通,境内已经修好的铁路都是在沿海地带,有五百多里,全部是英国的资金。修建铁路的保晋铁路股份公司,公司总经理是晋国人,股份是英晋两国对半。但在具体每段路的修建过程中,因为晋国资金和技术原因,长期需要借债。故而每段路的分公司之中又有不同的股份比例构成。而晋国如今的铁路之中,保晋铁路保宁分公司段是英国完全控股的地方,英国虽然没有和露西亚及东町国人在燕朝东北修铁路时候一样建设有铁路附属地,但也组织有警备队。
保宁铁路附近的保宁行省是晋国矿产资源最多的身份。另外每年凭借这条铁路的客运及货运,英国掠夺了大量资源,每年的收入就有上千万晋圆,而晋国只能从中获得不足二百万。当然在东宁行省、永晋行省和兴京府到海东州的铁路中,其实也有英国的股份,但占比及影响并不大,更没有什么附属地和护路队。
此外,兴京府、东海行省方向的电灯厂,也是英国控股,是由海英煤气厂改建而来。因为改建时候费用无法自己解决,被迫借款,最后也就变成了英国控股,占据六成五,晋国为三成五。最大的电话局是海宁电信局,昭凤五年建立的,是从英国、佛朗斯国、独义志国三国借款五百万而建立的,晋国、英国占股各三成,佛朗斯、独义志国共三成,普通商股一成。晋国虽说占据三股,但也多是从英国贷款而来,实际上相当于英国是最大股东。
除此之外,英国在晋国的最大银行东方银行、友谊银行、英晋银行也是晋国从西洋募集贷款时候尤其是铁路贷款时候的主要合作人选,三家银行占据了晋国外债的七成以上,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晋国的金融业务。这三家银行之中,东方银行是完全的英资,友谊银行是英国、佛朗斯和晋国三国共有,但英国一家占据一半的股份,佛朗斯和晋国占其余一半。英晋银行是英晋两国共有,但是英国占据六成,晋国三成,民间商股一成。
昭凤十二年八月,各大报纸和国际媒体都报道在欧洋巴洲本土发生了一处空前的大战。一方是英国、佛朗斯国和露西亚国为首,一方是独义志国和其铁杆盟友奥鹰国。
晋国不想卷入战争,但终究是要卷入战争之中,不过是早晚之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