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夜的父母写了一千本回忆录,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他们的见闻与感受,分别用青,红色的笔墨书写。书里有他们对往昔的叙述与感慨,以及对辉夜的教诲与关爱。
他们害怕不能陪伴辉夜太久,想以这种方式,做些微不足道的补偿。二人的心意没有白费,这些书成了辉夜最珍视的宝物,陪伴她度过无数难熬的夜晚,在她疲惫时,在她丧气时,总能从中寻得力量。
钟离也写了一本书交代后事,秦国要如何运转?天灾人祸要如何应对?他将对策记在书上,交由常留保管,后移交轩辕。
以前的秦国有钟离和上官在,轩辕可以不问世事,躲在涂山练剑,万年之后若仍是毁灭,他挥出的一剑,将是众生最后的反抗,但现在,他要走上舞台,带领秦国前进。
短短百年,秦国人口从三亿锐减至一千万,人数减少的同时,文明也在断层,倒退的生活品质让活下来的人难以接受,秦国一片颓丧之风。
对治国一窍不通的轩辕,只能依照钟离的指示行事,书里的对策是国家少说多做,同时限制秦人的言论,毕竟,抱怨与哀叹毫无益处还会动摇人心。
轩辕照做了,效果还不错,秦国的氛围缓和了很多,其他的问题也依书中指示,虽然不如钟离本人,但能维持稳定,至于更好的未来,只能寄希望于秦人自己。
代政几年,轩辕深感力不从心,退隐之后,秦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治国理政,但这种做法有两个问题。
推行新政就是冒着风险试错,一旦造成损失或者短期内看不到回报,政令便难以落实,甚至朝下夕改。
另外就是,秦人多是普通人,没了王和罗网就无法制约仙人,秦国名义上是少数服从多数,实际上多数秦人总是被少数仙人摆布。
以前有钟离执政,上官以法网约束,秦人只需顾好自己的小家,烦忧之事有钟离和上官解决并预防,加上秦国物资充沛,百业亨达,秦人与仙人有过一段蜜月,但现在人人自顾不暇,秦人自然无法与仙人享有同样待遇,甚至他们本身也成了仙人的消遣。
尤其是宦官,他们沦为了仙人的傀儡,绞尽脑汁地讨好仙人,在他们的筹谋下,秦国以仙人之意为天,不再以律法为大。
对他们不利的政令无法被推行,调查他们的监察官,要么一无所获,要么意外身亡,举报的秦人更不用说,死士会将他们的一家老小尽数抹杀,就连秦军也无法保全。
轩辕虽好,可宝剑无法缝衣,即使向他告发,即使他亲自调查,但有仙人作梗,又有官官相护,人证要么背叛,要么灭口。很多告发者面对精心捏造的真相,会以为受了奸人蛊惑,羞愧的要死,至于之后是突发恶疾还是因罪入狱就全凭天意了。
当今的秦国,举报就是拿一家老小以命相搏,不管仙人是生是死,举报者和家人都无法善终。
钟离的本意是以家为力量,没成想,亲情成了脖上的缰绳,勒着他们忍辱负重。
后来秦国颁布了反举法,要求举报人一生无暇,举报内容若是不符还要自领其罪。即使举报人履历清白,也要被施加考验。不需要通过,在他们犹豫不决的期间就会被秦人口诛笔伐,失去了检举的可能。
反举法彻底改变了秦国的风气,秦人开始对举报人吹毛求疵,盼着他们自食其果,秦人开始把审判当成戏剧,却对真正的罪人视而不见。
秦国的文明随着两颗星辰一并陨落,但秦人还沉浸在过去的辉煌。
过了很久,他们才明白,所谓的人人平等,只是王给予馈赠。人与人从不平等,不只是平等,生存的权利也不在手中,那参天的石柱时刻警示着他们与王的距离。
钟离和上官的功过无需后世再评,秦人现在就开始怀念,虽不迷信他们永远正确,但永远相信,他们是为自己着想。
建国之初的人是幸福的,生活肉眼可见地变好,身边的一切都在进步,对他们来说,进步是理所当然,以至于忽略了文明可能会停滞,甚至是倒退。
这是因为制度刚诞生时是优越的,它的诞生是为解决当时的问题,但不变的制度难解万变的情况。之前有钟离掌舵,能对不合理之处大刀阔斧地改 革,但轩辕和宦官没有这个能力,他们只能以不变的制度应对万变的局面。
如此一来,秦国的衰败也是必然,而这样的局面得以维持,则是秦国自上而下一致的选择。
有些仙人可以阻止秦国下滑,但他们什么都没做,独善其身和顺势而为总是比逆天改命容易。高洁者落户山水或移居楚国,余者随同亲友堕 落。起先是默视亲友贪夺,他们有超人的能力,多得一些无可厚非,然后是包庇亲友的过错,他们有百年的情义,自然不会为了陌生人,把好友送入牢狱,不知不觉中他们成了堕 落者的一员。
《我们本就值得更好的生活》,这句口号如魔咒般蔓延,骚动每位仙人的心,没了王的约束,他们自善转恶,由生入死。
不知是维持着人的底线,还是受到苏家的胁迫,仙人不会明目张胆地作恶,只有在秦人威胁到他们时,才会斩尽杀绝。
对苏樱来说,这些自由的仙人不仅构不成威胁,用起来还得心应手。她可以光明正大地以法制裁,那些仙人大可以让死士报复她的家人,也可以悄无声息地做掉,手下的花影有这个实力,不管用哪种方式碾死,都是大快人心。
秦国的律法无法约束仙人后,苏樱为他们套上枷锁,这样做,当然是为了那个笨蛋。
“仙人曾是建设秦国的主力,一人的贡献远超上万秦人,但有律法约束,罗网监督,他们只能暗中纂取应得的利益,还要承受道德的谴责,这的确不公。而且没了仙人催生,大半秦人都会饿死,少了仙人庇护,一只海兽便可灭国。
秦国还离不开他们,只能多给他们一些机会了,而且他们只是被压弯了脊梁,但仍是脊梁,放纵之后,会重回正轨,如果没有,也能被我们扶正”
之后苏樱对秦国的蛀虫言语。
“我理解你们的贪婪,宽恕你们的算计,作为回报,你们要对自己忠诚,别同恶欲讲和”
即使花影能捏死毒虫,但毒入骨髓,除毒必然元气大伤,而后又无药可涂,只会更加混沌。
之前有玄女承担仙人职务,可稍有差池,无知的秦人便口诛笔伐,拿着无限高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约束无偿助秦的玄女。几十年下来,已经没有玄女愿意来此受气,仙人重新揽下这些责任以及相应的特权。
不止玄女,秦人也这样要求仙人,要求他们遵循律法既符合秦人的利益,也能被当成捍卫律法的英雄,而猫挠老虎的下场,不言自明。
俯首帖耳的宦官,与仙人狼狈为奸,混的风生水起。老实本分的秦人,仙人无意为难,继续供养他们。捍卫律法的勇者,落得众叛亲离,他们被诬陷成罪人,被打入宁古塔,宁古塔装不下就大赦天下,把罪人提拔为贱民,还在他们脸上纹一个贱字。
这些贱民中有些是被冤枉的,但更多人是真的有罪,秦人不会因为有好人就去相信那些贱民,因为甄别很费劲,一视同仁却很轻松。
秦人的盲目方便了宦官的统治,只要把反抗的人贬为贱民,秦人就会征讨他们,还不用担心来自花影的制裁。
失去人权的贱民,成了秦人鄙视的对象,只能在九黎扎根,在那里没有律法的约束,没有道德的熏陶,即使是无罪之人也会自甘堕 落,以曾经厌弃的方式生活。
不出几年,这些贱民就活成了秦人口中的模样,让秦人更加坚信,当初的判断无误。
楚人曾一无所有,所以更能接受低谷,何况低谷只是暂时,辉夜公主很快就带他们走出了阴沟。
执政期间,辉夜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身为王家遗属,得石灵明护国,身为
混血公主,深受楚人宠爱,身为遗属代表,承接秦人愧疚。这些身份没人会羡慕,辉夜却很自然地接过。
与这份豁达照应的是辉夜毒辣的手段,尤其是处理家国关系时。
秦人先家后国,满足了自己还要为家人铺路,要的太多,倾向于自私自利,楚人有国无家,只要自己过的好就希望别人也是如此,因而无私奉献。
无父无母的楚人,自然把孩子交给国家,由杰出的老师教导。
楚国的孩子都在同一起跑线,不为争夺第一,只是一同踏上探寻自我的旅途。其中最有名导游叫青枫,虽是楚王,但大多数时间都在孤儿院授课,赤炼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听讲,顺便打理国事。
成婚之前,他们连个家都没有,常年辗转于孤儿院,亲自教学,求学,并完善那里的生活环境。
青枫的辛劳没有白费,他教出来的孩子,各个得其真传,几百年下来,都成了独当一面的老师,一举一动皆是楚国的典范。
这些老师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以最温和的态度引导孩子,他们营造出的成长环境,值得秦人托付。但秦人舍不得交出孩子,他们想延续家庭。
如果任由秦人把心与金寄托在孩子身上,不仅他们会被家庭的琐事累赘,把孩子当成希望,迷失自我。他们的孩子也会被耽误,要么被保护的太好,导致心志不坚,要么背负沉重的期待,以至不堪重负。
几百年来,秦国的千家万户足以证明,大多数孩子只是对父母拙劣的模仿,复制优点也传承陋习,又因父母的溺爱与无为,大多数孩子难以超越父母。更何况秦人始终无法把握亲情的度,亲子之间多是一种互相爱护又互相伤害的关系。
这种关系影响的不仅是一个孩子,还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国家,说家庭局限了秦人,甚至是秦国的未来也不为过。
留在楚国的秦人希望孩子能接受楚国的教育,但决不会断绝亲子关系。
他们的孩子父母安康,怎么能算孤儿?就算孩子住在孤儿院,为什么要和亲生父母断绝关系?
秦人觉得,不忍割舍是人之常情,辉夜公主一定能理解,毕竟她也是父母带大的,她都做不到的事,凭什么要求别人?
辉夜的批复很简单,秦人的家庭观念根深蒂固,需要把两国的孩子放在一起,才能在下一代扭转秦人的观念。
即使见过那些父母绝望的神情,即使被他们恨之入骨,辉夜也毫不动摇。她明明是既得利益者,最能理解家庭的温馨,却全盘否定了秦人的家庭观念。
否定的理由也很简单,秦人的父母看似对孩子好,实际剥夺了孩子的可能。
富贵人家和穷苦人家的孩子,接触的世界,经受的教育,大不相同。
同样一场旅途,富贵人家的孩子骑马,穷苦人家的孩子拉车,同样接受教育,富贵人家请来名师辅导,穷苦人家还要兼职谋生。
在秦国,孩子的未来多半由父母的积累直接决定,靠努力逆天改命者寥寥无几,明明人与人的差距微乎其微。
因为家庭,这样的不公代代延续,秦人明明是受害者却执迷不悟。所幸辉夜是王,有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也有决定他人命运的权力。而秦人和楚人都是弱小到无法独自生存的弱者,难以自食其力,更无法保护自己,他们只能组建国家,寻求王的庇护。
可以说王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楚人就是这般活成青枫喜欢的样子,钟离更多是代行秦人的意志,并搭建展翅飞翔的高台。
结果就是,秦人愚昧自私,楚人高洁无私,钟离被人遗忘,青枫永垂不朽。
秦人不理解楚人对青枫的信仰,他们认可钟离是因为钟离始终站在他们那边,现在钟离退出了舞台,最多铭记他的伟业,不可能像楚人一样,为王殉葬,在秦人看来,楚人是愚忠,楚人是没有自我的傀儡。
秦人不理解楚人为何清心寡欲,明明有万贯家财,却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还能一脸轻松地将之散尽,而且明明有石灵明和南国的庇护,楚人却坚持锻炼,还在研究自爆卫国的方案。
活了五百多年的楚人,看的书,经的事,不是一句知书达理就能概括的,他们理解秦人的想法,但不敢苟同。
楚人确实在伪装,但也在羡慕,因为烂泥也想成为玉石,当玉石跳进泥堆打滚,难道要散发恶臭驱赶吗?
泥与玉是妲己举过的例子,可以套用到秦楚身上。
就像表达自己的欣喜,在秦国叫炫耀,在楚国叫分享,秦人泼着凉水挑着刺,而楚人由衷地替对方喜悦。
烂泥黏在一起难解难分,玉石碰撞发出声声脆响,这就是泥与玉的区别。
楚国的玉没有鄙视秦国的泥,他们尊重泥,也愿伸出援手,但泥只想把玉变成臭泥,再嫌弃地唾上几口,这就是秦与楚的区别。
楚人和秦人的内核就像分享与炫耀,分享是分出并共享,炫耀是展示再收回,分享是强者的恩惠,普天同庆,炫耀是弱者的自得,太过卑微。
二者都是将自己的喜悦强加于人,区别在于,楚人分享的初心是希望别人开心,他们已足够欣喜,别人的认可是锦上添花,甚至会因别人没自己幸运难过。
楚人经常把自己的快乐分出去,知心人,同乐者,皆有份。大婚之日散尽家财的楚人多不胜数,来沾喜气的人绝不会让东家吃亏,纷纷献上彩礼,对人性的考验,楚人从不认输。
脚踏实地得到的东西,展示的意愿会降下很多,秦人的炫耀多是源于意外之喜,觉得自己配不上它,才要炫耀,好借炫耀的事物在他人眼中获取满足,这是没有自我的体现。
炫耀者的快乐与自信源于他人,内心盲从又卑微,他们想和别人一样,又怕和别人一样,趋炎附势不敢掉队又要与众不同吸引眼球,最终把自己变成为他人而活的傀儡。
所以秦人总是放纵欲 望,不惜伤害他人也要将之释放,所以秦人总是自卑自贱,要靠压榨获取资源,必须被人崇拜才能获得内心宁静。
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这番话若被秦人知晓,会刺痛他们的心灵,他们会使尽浑身解数反驳,努力找出个例纠错。楚人则以此为切入点,思考现象的成因,寻找与秦人的相处之道,并反思自己的不足。
这些楚人看起来是石头,磨掉外皮才知是玉石,他们从不自恃高洁,正如楚王从未鄙夷他们的愚昧。但楚人无法对侮辱王的话语视而不见,王活着时,他们会和王一起调侃,王死之后,一句污蔑就能蒸发他们的理智。
秦与楚有着诸多分歧,国仇家恨又恍如昨日,虽不至于刀兵相见,但也能说是水火不容。
旅居楚国的秦人可以入乡随俗,但现在千万秦人被迫留下,为秦为楚,这尴尬的分寸实难拿捏。
辉夜面对的局势远比当初复杂,她无法在当一个被捧在手心的公主了,她必须成为公正有为的秦楚共主。
好在辉夜并不孤单,苏怡一直在她身边,填补父母的空白,而且对治国提供了莫大帮助,她和苏怡一个是实干家,一个是理论家,辉夜不会说空谈误国,苏怡也不会事后指责,二者相互促进,没必要分个优劣。
苏樱会帮辉夜隔绝恶意,对公主的指责与中伤会被删减到可接纳的范畴,手下的花影成了楚国的罗网,遏制了胡作非为的强者。
苏羽不在乎也不需要楚国的公主,她只把辉夜当成小妹,总是戏弄,折腾辉夜,辉夜也不会白受欺负,在苏羽身边,她仍是任性的小公主。
苏家的三个姐姐是辉夜无可取代的家人,也是她最大的倚仗,拄着她们,辉夜才能在雪地里蹒跚而行。
最开始那几年,辉夜真的好累,楚国的薪资标准要由她一人制定,她必须亲历各行各业,制定公正的分配标准,并定时更新。在那个争执不休的时期,这是最能打消秦人猜忌的方法,而楚人,只会心疼他们的公主。
又因为辉夜夺去了秦人的孩子,他们有了充裕的时间盯着辉夜,只要挑出毛病就会义愤填膺地游 行示 威。在秦人无死角的督促下,辉夜成了蓬莱最完美的人。
等到楚国的情势好转,辉夜就在蓬莱广征家臣,并把决策权下放给家臣。
辉夜是蓬莱最贤明的君主,她总是任由家臣折腾,自己在幕后查缺补漏,或是力挽狂澜,或许是盼着有朝一日,能卸下重担。
辉夜的家臣以将臣和文君为首,将臣是开国元老,也是青枫的挚友,在楚国素有名望,最能代表楚人的心性。
文君是大妖,穷奢极欲的大妖,为了满足自身的欲 望,文君先要激发并满足楚人的欲 望。
辉夜强行把利他和利己划上等号,为的是解放楚人的天性。她从小就羡慕大妖的独特与善变,看着家里千篇一律的楚人总是发出叹息。
都怪楚国坚守绝对的公平,把不公的问题矫枉过正了,所以辉夜重新定义了公平。
在楚国,公平的标准由当事人决定,当事人觉得公平,就是公平,当事人觉得不公,国家会依法保障公平。
个人的调解凌驾于通用的法律,却不会出现以强凌弱,仗势欺人的情况,因为楚人都在用生命捍卫法律,见到无法无天的恶徒,楚人会咆哮着冲过去,就算炸不死对方,那人也逃不出楚人围成的雷泽。这种不要命的护法方式,有力地保障了楚国的公平与正义。
在楚国,家臣可以贪赃放纵,可以劣迹斑斑,因为辉夜看重才能胜过品行。只要做出十倍于罪行的功绩,辉夜会将罪行视为宣扬能力的军令状,贤者加官进爵,功过相抵甚至功不如过者,北漠苦寒之地可磨砺心性。
这些有瑕疵的家臣,更懂得人性和规则,而且行事不拘一格,给楚国带来了极大的活力,虽然搅浑了清水,但生出了鱼,这正是辉夜期盼的。
如今的楚国,人人都亲切地向辉夜问好,辉夜也记得他们的名字,仿佛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同为混血,同为失去至亲之人,辉夜理解他们的感受,以她特有的温婉,一步步引导楚人和秦人重修于好。
集两国力智的楚国大步前进,反比饥荒前更要繁荣。
如今的楚国没有高高在上的王,只有被宠爱的公主,楚人也不再需要强者的庇护,而是人人如王。
被困瓶笼,辉夜化作星火,为逐火之蛾指引方向,即使没有星火,瓶笼也无法困住飞蛾,因为它们身有翅翼,心向光明,即使乱打乱撞,也能找到出口,而秦国展示了另一种可能。
碰巧发现笼口的鼠,与同伙堵住出口并挑唆剩下的争斗,为的是同类相食,更有甚者还会在外面带回食物,靠圈养它们称王称霸。
对困在笼中的老鼠来说,真相早已无关紧要,自由更是不值一提,笼内是安全的,还有鼠王赐予的食物,这就够了。至于尊严,那是相对的,只要讨好鼠王,就能成为它认可的鼠鼠,光耀门楣!
虽然秦人不是老鼠,但做这种事的也称不上是人。
跟着狗长大,狼会变成狗,而由狼抚养,狗能成为狼,改变它们本质的,是种群的生存方式,在人的国度,它被称为文明。
秦国的文明已然没落,是钟离造就了一切,他太在意老鼠的想法了,总是迎合它们的喜好,可老鼠最喜欢好吃懒做和不劳而获。
钟离满足了他们后,想通过引导培养他们的品行,有用,但不多,远不如放猫有效,因为老鼠啊,就吃这一套。
钟离的失败不是没能建成完善的制度,也不是在饥荒时优柔寡断,他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且不值得惋惜。
钟离选错了路,他成了被老鼠拥戴的狗,还想让老鼠获得直面猫的勇气。但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老鼠,绝不会将文明置于生命之上,连文明的最低要求——为文明而死都做不到,更别说为文明而活。
对秦人来说,文明是为自己服务的,需要他们舍身的文明不应存在,但在蓬莱,就属他们的想法最无关紧要。
不是因为他们弱小,而是他们的傲慢无知磨光了所有人的耐性,他们欺楚人无力,笑大妖非人,怜玄女无夫,对王评头品足,对神出言不逊。
女娲从未要求造物保持敬畏,但神意难测,谁又说得准呢?如果女娲因此气恼,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因为秦人弱小,默许等同纵容。
他们不了解女娲的想法,只能以八星之名严禁对神的亵渎。
其实,女娲不会在意个体的行为,她通过文明判断造物的价值。
文明是个体意志的升华,是群体追求的体现,缓慢前进的,未来可期的文明都有资格留下。而秦国现在的文明,只是动物一样的生活习性,达不到女娲的最低要求。
能达到要求的秦人,为了存续文明,跟着上官去了楚国并留在了那里,两种文明碰撞交流,汇成更具朝气的新文明,这也符合女娲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