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姓姒,名文命,因为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意思是伟大的禹。
相传在尧时期,一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会发生水灾。
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泛滥,无穷无尽,房屋倒塌,田地被淹,农作物歉收,人们纷纷逃到山上避难。
为了解决水灾问题,尧召集各部落首领商讨治水大计。
尧对众人说:“水灾无情,让我们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
众人推举鲧去担任治水任务。
尧并不赞成,说:“那小子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
然而,首领们坚持让鲧去尝试一试。
尧只好接受大家的建议,同意派鲧去治水。
鲧到达治水地区后,他采用了过去的传统方法来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坝,堵住漏洞。
他将人们居住的地区围起来,就像建起了一座土墙,然后不断在洪水来临的时候,增高和加厚土墙。
但由于洪水势大,不断冲击土墙,最终导致堤坝决堤土墙倒塌,洪水反而更猛烈了。
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也没有控制住洪水。
尧年老后,将王位禅让给了舜,舜亲自巡视治水情况。
他见到鲧对于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将鲧处死在羽山。
随后,他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等人前去协助。
禹接到命令后,首先总结了之前治水失败的教训,然后带领契、弃等人和助手一起跋山涉水,考察水流的源头、上游和下游,并在关键地点堆放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标记,以便治水时参考。
这次考察非常艰辛。
据说有一次,他们到达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刮起了狂风,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山洪爆发,瞬间卷走了很多人。
一些人在汹涌的洪水中淹死,一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
大禹的助手们非常害怕,因此后来这条河被称为徒骇河(位于今天的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经过考察之后,大禹认真研究了各种水情,最终决定采取疏导的方法来治理水患。
他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使用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和木耒等工具,开始了治水工作。
他们全心投入到治水工作中,连续露宿野餐,穿着粗衣淡饭,风雨无阻,扎实地劳动着。
特别是大禹,他始终起早贪黑,兢兢业业,即使腰疼、腿肿,也不敢懈怠。
有一次,他们来到位于河南洛阳南郊的一座高山上。
这座高山属于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它的峰峦壮观,巍峨雄伟,犹如天然的东西走向的屏障。
在高山的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细小的水流从缝隙中轻轻地流过。
但是,特大洪水来临之时,河水被大山挡住无法流通,在缺口处形成了漩涡,洪水威胁着周围百姓的安全。
大禹决定集中人力,在群山中开辟通道。
艰苦的劳动不仅损坏了许多工具,还造成了人的伤亡,有些人被山石弄伤,有些人在上山时摔死,有些人被洪水冲走。
然而,他们依然坚持不懈,继续劈山开道。
在这个艰难的日日夜夜中,大禹的脸晒黑了,人也变得瘦小,甚至腿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时间泡水而脱落,但他仍然坚持劳动和指挥。
在他的带领下,治水进展迅速,大山最终屏开,形成了两壁对峙的景象,洪水从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顺畅通行了起来。
大禹指挥众人耗时约十年之久,开辟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凿了一条又一条河渠。
他大公无私,据说有几次路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
第一次他路过家门的时候,正好他的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看,照顾一下。
但他担心会影响到治水工作,所以没有进去。
还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拉着大禹进家里看看,然而他还是没有进去。
他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由于大禹在治水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推举他为舜的助手。
舜去世后,他接任了王位。
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因此,后人也称大禹为夏禹。
夏禹去世后,被葬在茅山,由于禹曾在这里成功治水并举行了庆功大会,计功行赏,所以茅山被改名为“会稽山”。
大禹的治水事业为人民带来了福祉,永远受到炎黄子孙的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