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俊共有两位妻子,分别是羲和和常羲。
羲和生下了十个儿子,传说中的十个太阳;而常羲则生下了十二个女儿,也就是十二个月亮。
起初,十个太阳轮流值班,但有一天,十个太阳一起出来玩耍,被后羿射下了九个,这就是后羿射日的故事,也引发了上古妖巫大战。
与太阳相比,这十二个女儿听话多了。
她们每人负责值班一个月,于是她们的名字就成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别称。
这十二个月份的别称分别是:端月、杏月、桃月、槐月、榴月、荷月、巧月、桂月、菊月、吉月、雪月、冰月。
常羲对这十二个女儿非常疼爱,每月都会给当班的月亮洗一次澡。
这十二个女儿也都很听话,遵守规定进行值班,从不脱岗,也不乱聚会。
因此,人们从未见过两个以上的月亮同时出现。
在古老的《山海经》中,常羲被誉为“女和月母”,这个称谓背后隐藏着她的神秘力量。
常羲生下十二月,因此被称为“月母”,而“女和”则是她“调和阴阳”的象征。
为什么月母要调和阴阳呢?这源于中国独特的历法。
与现今全球通用的公历不同,中国传统历法(又称夏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这种历法参照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出独特的历法。
太阳的循环运行,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因此,历法的季节要根据太阳的运行来确定。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节气就是典型的季节。
另一方面,月相的晦朔弦望变化明显,可以用来纪日子,所以中国传统历法也根据月亮的运行来制定月份。
这就是阴阳合历的由来。
阴阳合历虽然方便百姓使用,但却存在一个难题: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不同,无法公约。
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365天,而月亮绕地球一周则大约需要28天。
这样一来,一年包含十二个月还余10多天。
如果不进行调整,季节和月份就会发生错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古代的智者们发明了置闰的方法。
每隔几年(通常是三年),在一年十二个月之外增加一个月,这个月就是闰月。
因此,常羲被称为“女和月母”就不难理解了。
她负责制定阴历月份,必须保证阴历月份与阳历的季节相协调,也就是“调和阴阳”。
在《山海经》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有女和月母之国……处东北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这句话揭示了常羲的职责所在。
东北方在时间上相当于一年岁末,对一个年段来日月运行情况进行累计,设置闰月(初代闰月都设置在岁末,叫十三月),使日月行次实现同步,这就叫“使无相间出没”。
综上所述,常羲所从事的是维护宇宙秩序的工作,因此她也被称为“创世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