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拉锯的时光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1028字 发布时间:2023-12-07

思文三年三月,米里加国对西巴斯鹰国宣战,到年底,攻占西巴斯鹰国东方总督区。战后,总督区并入米里加国,为其直辖领地。

对于这场发生在晋国身边的战争,自然必须密切关注。马归华本想迅速出兵攻占西国剩下的地盘,但是朝野反对,而且西国对晋国远不如对米国那么亲切,加上弟弟马归信直言米国强大,不可与西洋强国轻言战事,被迫决定不参加战争,严守中立。

虽然如此,却也是有所行动的。马归华默许陆军在九月派兵攻占了西国北部重镇甘银岛,以此作为前沿基地。进可攻退可守。

而在思文三年的时候,在战争爆发前,西巴斯鹰国曾与晋国交涉,希望将总督区卖给晋国,价格好商量。晋国也有意接手,然而在即将谈成的时候,米里加国突然出兵,晋国的计划失败。

五月,在海军掩护下,晋军以保护侨民和避免战乱波及到本土为由出兵甘银岛,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该岛。并在原有基础上修筑炮台、要塞、城防,驻军防守。兵力增加到了五千余人。

思文四年二月,米国总督区内居民爆发了反米起义,米国陷入了战争之中。对于反抗,米军强力镇压,部分起义军和百姓都或者逃入山林中进行反抗,或者逃到了晋国南部地方。米国要求晋国不得收留,也不得给予任何资助,否则将对晋国加以制裁。同时要求晋国归还甘银岛。

外务部向米国总督区和公使馆表态,将会严守中立,但是甘银岛问题属于未定问题,可将来再议。

表面上的文章自然是如此,但是晋国南方收留了大量的西巴斯鹰国侨民、流民还有商民,从三年到四年二月,总计已经近十万人。其中有不少当地原来的显贵,如斯托玛、托斯卡这两位当地最杰出的领袖人物。另外还有当地最有声望的三个汉人富商,分别是范文明、赵雄康、李诚威。

不同于斯托玛、托斯卡是为了将晋国作为避难之地,范文明、赵雄康、李诚威则是将晋国作为以后的安身之地,家产也转移的差不多了。

对于晋国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米国决定对晋国发起惩罚。但是就是怎样的惩罚性打击,强硬派主张对晋国开战,中间派主张小惩大诫,进行封锁和制裁,温和派则主张先礼后兵。必要时候可以制裁甚至打动小股军事行动,但不主张对晋国全面开战,毕竟晋国实力不很弱。米国无法将精力全部投入到东方,何况英国的态度虽然中立,但却不希望晋国遭遇战乱,影响了该国在此的商业利益。

最后米国决定以中间派、温和派的意见为参考。

思文四年二月到五月,米国与晋国多次交涉,要求晋国不得包庇收留斯托玛、托斯卡,但并无实质性的进展。

五月二十五日,米里加国海军舰艇六艘不宣而战攻击晋国最大的港口安晋港,被晋军挫败。事后米国声称是误会。

虽然米国声称是误会,但引起了晋国的高度紧张,马归华除了安排外务部抗议外,下令海陆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并严防主要港口,谨防登陆。并根据情况进行总动员。

六月十日,米国向晋国发起制裁,禁止米国商业品输入晋国,暂停已经签订的货物协议的交付。

然而这些暂时不可能对晋国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对于米国是否会对晋国全面开战,朝野和内阁各大臣意见不一。弟弟马归信是亲米派,主张让步,避免商贸受到影响。郑晋泽、刘希成判断米国不会采取什么激进的动作,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当然,马归华最为在意的还是陆海军的态度。

海军部康锦泰、吕道生认为米国不大可能对晋国全面开战,虽然米国海军强大,但在东方其实力不如晋国海军,况且有英国驻军于此,多少要有些顾忌。康锦泰肯定地说:“我海军有巨舰,有数量众多的鱼雷艇,在东方局部地方无惧米军。”

卫仲康的意见和海军基本相同,但做了更详细的规划。他说:“如果全面开战,米国上策是全面突破安晋港,直奔兴京府。中策是从永宁港和南部登陆,形成钳形攻势,则晋国必将南北分割。下策则是由南向北或者由北向南,再或者是零敲碎打。”

马归华:“哪种可能最大?”

卫仲康:“随着安晋港击退敌军,上策不可能了。中策,北路方面,有英国驻军,米国会有顾忌,至少暂时可能不大,但只要严加戒备,也能坚守。所以米国只能选择下策了。”

马归华:“将军有无把握啊。”

卫仲康:“在南方,核心是坚守汉京府,而坚守汉京府必须扼守甘银岛。建议必要时候以攻为守,在甘银岛挫敌锋芒,则可保证南部不受袭扰。米国在东方总计能投入的不过两万余人,我军只要数倍于他,集中于一点,是有把握挫败敌军的。”

卫仲康说的头头是道,且有理有据,还有数据支撑和情报支持,马归华心里有底了。看来父亲临终让他军务委任卫仲康,是有先见之明的。

米国总督区的战事从思文四年初打到了七年秋,起义军宁死不屈,通过游击战给米军造成巨大杀伤,但终究失败。

思文五年七月二十八日,原内阁副首相庾博伟因病去世,年六十七岁。马归华下诏追授为陆军大将、勋二位。承毅侯之爵位为庾敬则继承。庾敬则是庾博伟之长子,出生于弘凤十年,却少年老成,很早就选择了经商,继承了家族的家业。

思文五年九月,内阁首相郑晋泽、海军大臣康锦泰等认为安晋港等地军民商贸船只过多,影响安全。而怀远港虽然较为安全,但水深有限,无法停泊更大型的军舰。建议另行扩建一大港口。地点已经选好,欲在慧亭州西南部扩建港口,建立海军基地。此地位于兴京府西北约一百公里处,南邻南海。此地港湾长十五公里,宽八到十三公里,水深二十五到五十米,有良好的锚地,风景优美。是绝佳的建设海军基地之处。不久,得到了马归华的同意,下令开始建设。

思文五年、六年,燕朝发生了大事。在反西洋列强的民间势力影响下,朝廷竟然向十余国列强宣战,然而南方各地并不相应北方。北方军队主力与联军交战,英勇无比,然而终究归于失败。思文六年,燕朝被迫与联军签约,除了没割地之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主权更加受损。

思文五、六两年的战事,让晋国更加看清了必须要有实力,尤其是军力,同时就是不到万不得已,万万不可与西洋强国轻言战事。

这两年,晋国还是比较太平的。

陆军部尚书兼陆军总参谋长的卫仲康长子卫衡昆在这一年十月完婚,妻子是庾博伟之女庾宜晴,比卫衡昆大三岁,但从小青梅竹马。

米军这两年主要忙于镇压内部叛乱,只是在海上与晋国偶有小股摩擦,并未有大战。而晋国也表面上严守中立,然而南部都督区多次奉陆军部命令,暗中给予起义军部分款项资助,而且得到了大量有关那峨岛内部的情报。那峨岛的名流、抵抗首领包括宗教人士也都希望晋国能够支持他们。

米里加国知道晋国和英国必然干预,想直接打击晋国,但是担心背后的英国。英国是明确反对米国独霸整个晋国和原西巴斯鹰国区域,米国在实力不允许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弃了对晋国的进攻和全面占领计划。重点先剿灭内部起义,然后再待机而动。

这两年,卫仲康严令陆军尤其是南部都督区备战,并开始征召预备役,并继续外购兵器。两年时间,从布鲁斯国订购七九最新改进步枪一万五千支,子弹五百万发,七五野战炮十八门,炮弹一万八千发及大量火药,还有机枪三十六挺。而东町国对于此事也很关心,并主动向晋国伸出援手,在思文五年,赠送了晋国该国自行生产的新式六五步枪三千支,子弹三十万发,新式七五山野炮十二门,炮弹六千发。

思文五年五月十二日,马鸿清长子马归英在英国结婚,妻子是晋国旅居英国的富商沈以诚的女儿,名叫沈涵阳,十九岁,当时沈以诚正在英国购买设备。

沈涵阳并不喜欢马归英,而马归英却有些喜欢。沈以诚为了与皇室挂钩,主动上门,即使马归英并不受马归华待见,但毕竟是皇室的成员,长远看有好处。沈涵阳无奈同意。

六月十八日,马鸿邺去世,马归华给皇叔上谥号恪。

这一年的七月份,社会联络部正式公开,其实社会联络局在思文三年秋季就已经组建完毕,但一直未公开,如今正式公开。局长是范世荣,副局长是梁绍贤、康绚辉。梁绍贤也是警务部出身,康绚辉是仪仗司出身。从此也明显可以看出社会联络局治安、情治的背景。

思文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宫内事务部副总管大臣庾博翔去世,年六十九岁,追赠为太保、司空,谥号忠勤。而他去世后,仪仗司的权力则在马归华的亲信傅有林和庾博翔的副手徐思明手中,且二人关系良好。

受三年的南部邻邦战争影响,到思文六年底,晋军陆军主力已经有五万人抵达了汉京府,装备火炮二百五十七门、机枪一百二十八挺,占晋军陆军总兵力三分之一。而米军有近两万人驻守其总督区。并在总督区北部的甘银岛曾与米军发生一次较大的作战。

甘银岛是原西国总督区最北部的岛屿,地处汉京府以南。米国与西国发生战争时候,晋国趁机占领甘银岛,之后一直驻守此地并加固城防与海口,修筑炮台,以此为基地收容各种反抗力量,并提供资助。

在思文七年初基本消灭内部反叛后,米军决议拿下甘银岛,并在三月初突然大举登陆。晋军措不及防失败,从海口被迫退守内地。同时再度向安晋港放心进行一次进攻,至少可以牵制。

三月七日,米军进攻安晋港,失败,但占领了港外的一座小岛叫雷希岛,面积不过七千亩地的范围,不过当时米军并未太在意,也就撤走了,转向了南方的甘银岛。

身为禁卫军副司令的马归豪和海军部的康锦泰在得知米军撤出雷希岛后,大喜,立即下令海军并奏请部分陆军进驻该岛。

马归豪说:“天佑啊,多年来我们忽视这个小岛了,如若被米军长久占领再经营之,兴京府将永无宁日。”

然后,马归豪立即上奏请收回雷希岛,由康锦泰率领。

当时禁卫军司令王德胜之父王宁晋重病在身,王德胜在家照顾父亲。禁卫军司令实际上是由马归豪代理,并主持部分陆军部的事务。

同日,米军突袭登陆了甘银岛,但暂时还无力向内陆深入,要大举增兵,而晋军也在增兵。

思文七年五月三日,卫仲康亲自抵达甘银岛,指挥反攻作战。并进行了调动和部署,汉京府的大军也在逐步抵达甘银岛。到五月底,集结在甘银岛的晋军达到了三万两千人,装备轻重火炮一百二十门,机枪七十二挺,储备有子弹上千万发,炮弹五十万发。而米军也有一万三千多人,火炮上百门,但机枪较少,弹药不算太多。

六月二十日,晋军先发制人,发起了突然袭击,野战中击败米军,击毙米军少将迈克尔,晋军死伤两千多人,米军损伤也大体相同。

七月十五日,米军集中万余人发动反击,进攻晋军控制的甘银岛东北地带的南山城。晋军投入两万多人死守不退。米军火炮威力大、射程远,而且速度快,比晋军要强。

然而晋军城防坚固,外面还有野战工事,部署了大量的机枪。

米军在抵达南山城外围城防时候,大批步兵被晋军的重机枪扫射,倒下一片又一片,米军不得不暂时撤退。

当夜,卫仲康调整部署,利用对地形熟悉的优势,先将一个团的兵力化整为零交苏武昌(苏武惠之弟,弘凤十八年出生)上尉趁夜进行袭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七月中旬到月底,晋军以部分主力坚守城防,以精兵游击袭扰,半个月内杀伤敌军数千人。同时派出大部队主力迂回到南部地方,包围米军。

八月五日,晋军主力三万人已经包围了米军一万人。晋军开始大举反击。

而关于步炮协同作战,原来是卫仲康手下副团长的如今是参谋总部作战部作战处上校章元松(弘凤十二年出生)认为应一改以往的办法。即炮兵攻击后,步兵不等炮火停止就冲锋。虽然伤亡会加大,但收益也会大。这个办法大多数人反对,但得到了卫仲康的赞同。

八日,在上百门火炮掩护下,晋军步兵发起了冲锋,而且不等炮火停歇,就发起了冲锋,打乱了米军部署。

米军死守不退,但兵力处于劣势,被迫开始疯狂向南突围,在九日终于撕开了一条口子,有千余人成功突围。而在追击作战中,南方都督区副司令多克唐中将、禁卫军副司令舒穆棱中将因指挥部队过于靠前,不幸遭到敌方炮弹碎片击中而当场战死。

二人战死后,晋军几乎崩溃。关键时刻,刘良佐挺身而出,下令全军不得退却,继续前进。他认为此时如果退却,不仅会让米军全部突围而出,而且自身很可能会溃败,所以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靠着刘良佐的临机决断,晋军稳住了阵脚。此外刘良佐下令组成敢死队,由陆军第二师副师长郑文台少将亲自带队,最后抢回了舒穆棱、多克唐的尸体。最后总算是抢回了二人的尸体,其中敢死队中就有卫仲康长子卫衡昆,当时是陆军上尉,是一个连长。

卫仲康得知二人战死后,万分悲痛,这两人不仅是他的袍泽战友,也是他的左膀右臂,但军情紧急,也只能先继续指挥战事了。

八月十日,晋军成功收复了甘银岛大部分地区,只有南部海口地方还在米军手中。

十二日,在米国海军救援下,残余在海口的米军全部撤回了棉老岛的总督区。

在米军撤退途中,晋国海军少将,时任南方舰队副参谋长的萨日朗率领两艘快速巡洋舰、鱼雷炮舰和鱼雷艇队共十二艘舰艇组成的突袭编队不断袭扰,击沉了米军多艘舰艇,受到了海军部嘉奖。

这场作战,晋军的步机枪优势明显,而且弹药管够。让晋军的亲布情节更加浓厚。而晋军缴获了步枪六千余支,子弹二十万发,机枪六挺,火炮二十八门,炮弹三千发。其中有新式速射山野炮十七门,晋军对这些速射山野炮最为感兴趣,拿回去研究仿造。消耗方面,晋军仅步机枪子弹在几个月内就消耗了五百多万发,火力十分的密集。

甘银岛争夺战失败,米国认为晋军实力不容小觑,不宜发动大战,改为外交方式解决,并请英国调停,而且做出让步。英国也很快答应了下来,并立即行动。

甘银岛守住了,并几乎全歼了米军,陆军上下很是高兴,希望能顺势南下,卫仲康同意,下令从甘银岛南下,八月底登陆了北部的两座重镇罗基城和苏高城,一座位于西部,一座位于东部。

晋军登陆后,原那峨岛被弹压下的起义者再度起事,米里加国又因为前线战事不利,已经决定退出那峨岛,但要保护在这里的存在和利益。

九月初,米里加国驻晋国公使恩瑞尔与晋国外务部谈判,双方谈了三个多月,才达成了都能接受的条约。

而在这三个月里,米里加国在那峨岛的军队接连战败,被迫退守到东部和南部的几个港口。晋军也逐渐深入,但是这里的地形也让晋军很不适应。幸亏有托斯、斯托玛等人作为向导,还相对顺利一些。

十二月二十日,米里加国与晋国达成了友好条约,主要内容是:
米里加国将那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两千万晋圆的代价卖给晋国;

晋国交清费用后,米里加国承认晋国拥有这里的主权,是为晋国领土;

晋国交清费用后,米里加国除留守总领馆之卫队外,全部撤军;

晋国允许米里加国在那峨岛开设总领事馆;

晋国保证米里加国拥有居住、经商、传教的权力;

晋国保证米里加国不会有第三国的驻军;

晋国保证不会将那峨岛及其附属岛屿租赁给第三国;

如那峨岛遭遇入侵,晋国需与米里加国立即协商。

除此之外,晋国还同意不会在那峨岛部署太多的军队,不会超过两万五千人,如有增加,将会事先与米里加国进行协商。

这项条约签订后,晋国终于获得了那峨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两千万的晋圆,对如今的晋国不算一笔太大的钱,稍微挤一挤是可以的。而那峨岛及其附属岛屿幅员广大,仅比南洋本土略小一些,资源丰富。人口虽然只有三百多万,但开发上几年,是可以收回的。而对于米里加国而言,虽然放弃了得来的那峨岛,但是事实上仍然在此拥有特殊利益。条约中的诸多晋国保证实际上是将那峨岛及其附属岛屿变为了双方的共管之地。而对于晋国而言,这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办法。

晋国私下未与英国协商就获得了那峨岛,这无疑震惊了英国,然而英国当时刚从非洛巴大洲东部的漫长战事中脱身,持续三年多的在那里的战争让英国出动了各种军队总计二十多万人,付出了战死两万多人,军费两亿多镑的高额代价。已经不愿也无力再在东方投入一场作战,况且那峨岛至少在如今的英国看来不是一个有太大价值的划算的地方,还是与晋国和好为上。

而经过此战,英国发现了晋国已经有所强大,必须加以限制却也更需要笼络。虽然激进的英军则打算如果马归华不再顺从,就对晋国甚至马归华采取强制手段。但是今年刚上任的驻晋国公使尼尔克里斯和外交部出于整个国家及东方的利益则坚决反对,认为与晋国的友好还是很重要的,坚决反对军方的强硬对待,这只会把晋国逼到佛朗斯国和布鲁斯国那里里去,建议用劝告的方式,最多制裁。并建议与晋国商谈一份条约,以适当优惠和些许让步为代价,将晋国牢牢捆在英国战车上,让晋国和东町国一起作为稳定东方的帮手,同时还可以互相牵制,这种方略最后得到了英国高层的同意,由他去试试。

从十一月开始,英国公使尼尔克里斯就主动与晋国外务部谈判,希望晋国能继续保证与英国的长久合作友谊,并祝贺晋国获胜得到了那峨岛,且以在关税方面让步和签署新的条约为诱饵,“希望”晋国答应不得利用在那峨岛的特殊地位威胁英国及其盟国尼兰国在加巴隆丹岛等地的权益,不得阻碍贸易等。

对于这些条件,晋国内心是很希望得到一份与英国之间的一纸盟约,更希望得到关税的增加。当然表面上还是要做出一番这是干涉内政的姿态。然而英国以事关英国东方利益和属国渤文尼莱国的安全为由,要晋国必须做出明确答复。否则将进行必要的反应。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协商,双方的意愿都不错,也基本达成了文本协议,然而军方认为有备无患,提出了一个先决条件,即解除马鸿清的软禁和让马归英返回晋国。

然而这让晋国十分不满,这是公然干涉内政,是马归华万万不能容忍的。

十二月二十一日,英国向晋国提出最后“劝告”,如果不答应,则不再向晋国继续优惠待遇和海军援助,不再供应煤炭和设备等。同时派出海军在晋国南部海域活动,如果有明令,将随时切断晋国南北之间的联系,而马归英也已经返回晋国,并以志愿者形式协助英国海军。

在这种情况下,马归华和首相郑晋泽、外务部第一侍郎陆征儒认为表现的差不多了,也该到了让步和签约的时候,至于马鸿清、马归英的问题,可以先答应,将来终有解决的办法。这样,在思文七年的于十二月二十七日双方正式签约,新的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英国承认晋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英国承认晋国对那峨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

晋国保证不会因为那峨岛而影响英国和尼兰国在加巴隆丹岛等地的权益,不会部署重型军舰,不会影响贸易和航行畅通,不会部署大量军队;

晋国允许英国、尼兰国在那峨岛设总领事馆;

晋国保证在巴望岛南部不部署军队和大中型军舰;

晋国在那峨岛与加巴隆丹岛的边界如故,不得更改;

英国同意晋国关税提高到百分之五十;

英国军队可继续驻扎晋国;

英国将在海军、煤炭、贷款等方面向晋国提供优惠待遇;

英国将帮助晋国扩建港口,更新海军设备,提供人员培训;

一方如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

如一方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其他国家作战时,另一方应立即给与全面援助,媾和时也须与同盟国协商。

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东方海域保持优势;如英国在燕朝南方及南海和南洋的利益受到威胁时,晋国需要进行援助。双方将进行共同作战,由英国将领指挥,条约有效期十年。

此份条约,虽然英国没有进行太多的强求,还做出了切实许诺,然而在表面动人的言辞之下,晋国实际上有些变相沦为了英国同盟形式下的保护国。毕竟晋国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很小。尤其是晋国做出了不在那峨岛和邻近海峡殖民地的巴望岛西部驻军,还有战时情况下晋军配合英军并接受其指挥,这都是对英国的切实让步。

三年的南方紧张形势加上登陆作战,晋国动员了后备役三万人,消耗了不少储备。仅步枪三年就援助和损失消耗了三万七千支,机枪上百挺,子弹两千七百万发,火炮六十五门,炮弹五十五万发。海军舰艇基本没多大损失,但是大中口径炮弹因为各种作战和军粮耗费了十三万七千发,小口径炮弹更是有三十多万发。除了直接的武器弹药外,其他的军需也在增大,晋国除了发动兵工厂、机器厂生产武器外,也加大了对民间企业的订货力度。民营的机器厂接到了大批生产步枪、子弹零配件的订单,纺织厂接到了大批的军装订货,运输公司接到了大批运输订单,而这些大生意大多被大族所承揽,赚取了不少,以弥补制裁给他们造成的伤害。

十二月底,卫仲康从那峨岛等地撤军,主力返回汉京府和本土地带。

十二月十八日,被卫仲康极为看重的亲信,时任京畿警备司令部司令的刘寿毅因病去世,年仅四十七岁。他极为伤心,马归华不久追授其为陆军大将、勋三位。

卫仲康原计划在战后举荐其出任接管陆军部,将来由他接替自己。

在卫仲康前线指挥这段时间里,刘寿毅就实际上已经以京畿警备司令部司令的身份代行陆军部尚书的职权了,也颇为受到马归华、马归豪兄弟的信赖,调动军需甚为得力。

马归华面临现实的无奈和有求于人的困境,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另外,答应从明年开始,解除对马鸿清一家的软禁,允许他自由活动。然而暗中仍暗中秘密监视马归华。

马归英十二月中旬返回兴京府,马归华象征性地任命堂弟为海军上校。但并不给予实权,安排在军校挂名,但并不用他去讲课,实际上也不允许去讲课,避免说出对皇室和马归华不利的言论。

马鸿清虽然得以恢复自由,结束了七年的软禁,也已经年过半百,但是依然雄心不减,并打算进军政界。而英国则打算暗中支持他,作为一个潜在的合作者。

十二月二十九日,马归华决定改年号为昭凤元年,希望恢复凤翔时代以来的光荣。同时下大力气发展经济和提升军备,并打算继续放开在工农业诸多方面的限制。

思文年间就这样结束了,七年的时间虽然短暂,且有三年多南方受到战争影响,保持了高强度的战备,但是本土却继续繁荣。每年赋税收入都在一亿五千万晋圆以上,并稳步提高,思文五年开始,还开始大量盈余,思文七年时候有了两千七百万的盈余。而在银行方面,海山银行的总资本已经增加到如今的两千五百万晋圆,成为晋国最大的银行。其次是思文三年刚成立的大晋交通银行,资本一千二百万晋圆。此外,袁家的私人银行也有了六百万的资本。

而大族的实力也在蓬勃发展,如邵家兼并了多家中小民营纺织厂,使得自家的惠民纺织厂到思文七年底时候已经拥有织布机一千五百台,成为全国最大的纺织厂。邵家的文轩运输公司有大小商船七十余艘,总吨位九万吨,和拥有了大小商船五十多艘的顾家宁海运输公司,总吨位八万吨,成晋国最大的两家民营运输公司。而卫家和袁郑两家联合的机器厂,战时也接受了大批军事订货,收获不小。顾家、庾家、邵家为主出资二百三十万并联合一些中小商人在思文五年初于慧亭州一带成立了钢铁厂,名为宁阳炼钢股份公司,总资本三百万晋圆。主要是进行钢铁加工,主产日常工具钢和零部件和维修,同时配有机器厂。而李维熙的机器厂,战时也获得了一些军事订单,收货不小,并入股宁阳炼钢股份公司。

甘银岛战事结束后的十月八日,奄奄一息的八十一岁的王宁晋将王德胜召来,临终让他继承王家的偌大家业。王德胜被迫放弃自己热爱的军旅生涯进入商界驰骋。王宁晋于十五日去世。

在繁荣的背后则是本来身体就不好的郑晋泽和老迈的袁隆安在七年里忙于处理各种政务,还要办理军需后勤事务,太多的劳累让他的身体是每况愈下,在十月中旬时候两人已经向马归华提出了辞职。马归华也知道他身体确实不好,已经同意,但要到第二年正月再正式任命新首相,而新的首相已经是众望所归,那就是在战争中表现突出的陆军部尚书兼陆军总参谋长卫仲康大将。而卫仲康也当仁不让,并在思考将来如何治国。

思文年间与米国的作战,布鲁斯国的顾问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让晋国陆军和海军中的部分亲布力量大增。而陆军高层对英、米两国更加不满。战后,卫仲康的任务就是拟定作战计划,以备将来与英军作战时候使用,尤其是要将英国军队赶出晋国。

除了布鲁斯国外,东町国此次也在暗中大力支持晋国,三年里,除赠予外,向晋国出售了六五步枪共两万七千支,子弹三百万发,火炮七十二门,炮弹七万两千发。还有粮食、煤炭等,明显改善了以往留下的不好印象。而晋军将士对该国军队的枪炮也评价不错,尤其是新式六五步枪,精度高、射程远、后坐力小,就是威力小一些。不过火炮方面,反响一般,虽名为速射炮,但射速不快,威力也普通,远不如对步枪的评价。

陆军对布鲁斯国的枪炮普遍印象不错,但是也发现原有的火炮性能已经有些落后,新式射速更快的火炮已经出现,晋军从米军那里已经缴获了一些。而陆军已经向克格森兵工厂提出要求,希望代为研发一种新式七五口径的山炮,要求射速更快,射程不能低于六千米,同时拆装方便。同时打算购买并生产新的速射野战炮和重炮。陆军部侍郎董裕庆也提出了新的陆军改革计划和军备发展计划,重点是加大机枪生产和采购,更新速射炮。

同时他有了关于继续整顿兵工厂方面的计划,因为在战时,前线军队将士对兵器方面的反响也很强烈。主要是对北部几个修械所生产的弹药较为不满,性能质量远不如外购或者是海山兵工厂的要好。而海军方面,消耗不大,基本维持原有的情况,主要是增加弹药和煤炭方面的储备,毕竟三年里的战备和巡航及作战消耗了不少。另外就是扩大安晋港、怀远港,要能够容纳三万吨以下的大型舰艇。

思文年间的最后两年,七年除了在南部与米里加国不大不小的战事外,还有几件较大的事,一是布鲁斯国靠行贿租借了南塞港,二是英国强行占领巴克岛,并驱赶了这里的晋军,另外一件就是马归兴的婚姻问题。

思文六年十月底,海东州知州李德兴因贪婪成性将海东州西南部与兴京府交界地带的一块名叫南塞港的港口空地约一千五百亩的土地租借给了布鲁斯国,成为了布鲁斯国在晋国的第一个租界。

此事在十一月中旬被公开,舆论大哗。

租界在晋国是有的,但只有英国有,虽然晋国和布鲁斯国关系不错,但是租界是一个有单独治外法权的地方,如今租给了布鲁斯国必将让列强群起效仿,影响是极为不好的。

南塞港虽然是个小港口,只能停泊中小型舰船,但交通便利,北部不远就是铁路,南部隔海与波克岛相望,东部不远经过铁路可通海东州东部的两大重要港口那牙港和东海港。西部就是首都兴京府,邻近的地方都是晋国的繁华之地,是兴京府、海东州地方重要的食品加工厂之地,还是水稻、玉米和鱼的集散地。

十一月十五日,马归华、郑晋泽下令免去海东州知州李德兴的职务,超没家产并流放三屿县。并由外务部与布鲁斯国公使馆交涉希望取消租界,但是根本没有这个可能。只是布鲁斯国保证以后不再扩展地界。

晋国开了这个先例,英国立即抗议,要求晋国要么让布鲁斯国撤销这个租界,要么给英国在此地同等的租界。

晋国也无法抗拒,在年底前被迫与英国达成妥协。布鲁斯国在此的租界仅为商业用途,不能驻守军队和大型舰艇。允许英国在永宁州的租界适当扩展两千亩,才算是了解了此事。

晋国宁愿在永宁州允许英国扩界,也绝不答应在南塞港扩充,是因为这里太重要了。英国已经在宁祥港有驻军,如果在此有租界,极有可能会驻军,到头来兴京府将东西两面被包围。

虽然在南塞港方面,晋国算是将英国挡回去了,但是在较远的巴望岛西南的巴克岛,英国军队早就看好了这里,这里地处晋国西南之地的最边缘,却邻近英国控制下的渤文尼莱国很近。而且巴克岛与纳福岛一南一北扼守南海进入东大洋的咽喉要道,战略意义十分重要。英军在十一月底登陆并占领了巴克岛。同时还顺势北上偷袭了卡潘城,晋军寡不敌众被迫撤军。而晋国高层的内阁得知后已经是思文七年正月了,而当时南方与米里加国战事正酣,被迫进行谈判。

经过几个月的商谈,在思文七年八月二十七日,双方签订巴克岛租地章程。晋国被迫将巴克岛租借给英国,租期二十五年。在租期内,英国有权在巴克岛驻军,设立行政设施。晋国臣民仍可居住此地,在此打渔生活,军舰也可停留。晋军陆海军不得驻守巴望岛南部,不得在南部部署大型军舰,不得在巴望岛南部之海域巡弋。

租界和租借地是大不一样的,租借地的危害明显更大,而且晋军不得驻军巴望岛南部,海军不得巡弋巴望岛南部,无异于是让晋国放弃巴望岛南部。而这片土地约占巴望岛的三分之一,虽然人口、物产不多,但战略价值重要,但是如今晋国也不得不如此了。

思文七年九月底,马归华同父异母的亲弟弟马归兴结婚了,女方是一个相较而言比较普通的人家,名叫张靖萍。结婚也很低调,凌菲菲考虑马归华处于战时状态下,不愿意多打扰他,故而就低调的办理了。皇族内部也是事后才知道。

十一月二十七日,郑晋泽建议将各部尚书、侍郎改名为大臣、副大臣。大臣一人,副大臣两到五人不等,将宫内事务部改名为宫内省,仍设总管、副总管,得到了马归华的同意。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