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凤三十二年是郑舒丹的百岁寿辰,然而因为去岁燕朝和东町国的战事爆发,马鸿松也病情加重,诸事不顺,郑舒丹无心过寿,马鸿松也无心无力为太后祝寿。
五月七日,内阁副首相兼外务部尚书李泽州因厌烦日益复杂的外交交涉,加上马鸿清与英国过从甚密,外务部经常不被重视而非常烦恼,请辞外务部尚书,得到批准。马鸿松下令以外务部侍郎刘希成署理外务部尚书。
六月十八日,宫内事务部总管大臣、荣亲王马鸿寿行将就木,并不得不抓紧上报马鸿松。
当晚,马鸿松在处理完一天的事情后,不顾自己也是重病之身,前往看望。但马鸿寿已经是口不能言,唯有以眼神和心灵交流了。
马鸿松看到弟弟如今如此情形,不禁万分悲伤。
马鸿松的兄弟除了最小的马鸿清之外,马鸿寿、马鸿邺、马鸿翔都非常的能干。而马鸿寿更是同父同母的最亲的兄弟,从小关系最好,又稳重干练,不多说话,总能在关键时刻提出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意见。而自己上台也有弟弟的一大份功劳。且自己执政三十多年来,宫内、皇族事务一直是由自己的弟弟来管理,三十多年来大小事情无数,总能让自己满意,让众人也无话可说,这个能力可不是任何人都有的啊。
十九日,马鸿松直接下诏,荣亲王爵位世袭罔替,将自己即位前居住的王府即昭泉宫赐予马鸿寿为荣亲王府。
马鸿寿得知后,让儿子马归豪上奏谢恩,并一定要推辞掉,但马鸿松不许,执意以昭泉宫为荣亲王府。
七月十九日,宫内事务部总管大臣、荣亲王马鸿寿因病去世,年七十二岁。对于弟弟如今的去世,马鸿松悲伤不已,下旨国葬,谥号为贤,追封晋阳王,全国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三天,辍朝五日,赏三万晋圆治丧。
也许是觉得这还不够,七月二十五日,马鸿松下令以马鸿寿之子马归豪出任禁卫军副司令,授中将军衔;又给马归凯晋升为陆军少将;小儿子马归隆调任宫内省任职。
马鸿松这两年本来就身心俱疲,导致身体极度下降,而马鸿寿的去世更是让他的精神、身体遭到了极为沉重的打击。尤其是海山洲被割让一事。
海山洲归属于燕朝,晋国可以接受,毕竟晋国也曾是燕朝之地,虽然不满意,但好歹能接受。而如今成为了东町国之地,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可事实却偏偏是无论如何也得接受。这些事情加上弟弟马鸿寿的去世,更是让他的心理也遭到了沉重的心理打击,从八月份开始病情是急剧恶化,而且他感觉这次似乎未必能挺过去了。
七月二十三日,马鸿松下令以另一个弟弟马鸿邺为宫内事务部总管大臣,册封为安亲王。庾博翔、马鸿翔为副总管,庾博翔仍兼管仪仗司,傅有林协管仪仗司,庾博翔加授陆军上将。
八月初,马鸿松一度昏迷,直到十七日才又恢复正常。
这段昏迷,马鸿松的身体又继续恶化,御医判断即使他毅力再强,再加上用药,也无法支撑到明年了。
当然这是最高机密,只有伊莉莎.拉奇和凌菲菲知道,郑舒丹也不知道。
就在马鸿松昏迷的阶段,内阁在邵文贤治理下还是井井有条的,可是海军部分将领则打算支持诚亲王马鸿清,甚至开始了异动。而与马鸿清有路线之争的吕道生暗中将消息告知了卫仲康,卫仲康又悄悄告知了母亲马姿瞳,间接传到了马鸿松的耳朵里。
马鸿松病重是众人皆知,但是能坚持多久,谁也不知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海军以马鸿清为首的,包括海军部右侍郎刘伯安、南方舰队副司令韩华成、海军军校校长赵炎琛等崇尚英国大舰队风格的人是不满意马归华的。而且已经不仅仅是海军路线之争,已经牵涉到了接班人的问题。他们认为晋国要想继续稳定下去,必须深化西化改革,而马归华虽然有一半的西洋血统,却很传统。主张马鸿清即位,或者是将来让马鸿清组阁或者是掌握更大的权力。马鸿松的接班人虽没有公开,但已经是马归华,这是确定无疑的。
马鸿清确实不满意马归华,在多次有马归华列席参加的内阁还有军务会议上,马鸿清曾多次当众打断马归华,马归华因为其是皇叔,不好当众发作,但是内心的不满是可想而知的。
比起马鸿清对马归华公开的不满,英格丽.拉曼则不像丈夫那样,她与王梦瑶这个侄儿媳妇的私交很好,对马鸿清也从不以长辈自居,非常的照顾。经常将别人赠送她的礼品分出来赠送给马归华、王梦瑶。
马归华表面上一直很尊敬皇叔,即使他只比自己大九岁。但是内心很反感,而对婶子却发自内心的尊敬。一方面是拉曼会做人,另外就是母亲拉奇和拉曼同为英国人,平时关系就好,受母亲的影响所致吧。
反对马归华的集中在海军高层,而在陆军方面和海军中下层,另外因为王梦瑶的关系,王家、袁家则明确是支持马归华。邵家、郑家、顾家暂时保持中立的情况,他们还是在看马鸿松的态度。没有明确马鸿松态度前,是不会表态的。另外在军中、警务部影响力极大的卫家、庾家基本上是支持马归华,不过并未表态,毕竟他们手握兵权,是不能轻易表态的。
八月初,在帝国议会的一次关于海军发展的会议上,支持马鸿清的部分议员和反对马鸿清的部分议员发生了公开的肢体冲突,这在帝国议会还是头一次。而核心是因为北部保宁行省、东宁行省和部分元勋故地地域代表的人反对继续购买大型舰艇,主张用于发展民生或者是购买中小型舰艇。而东宁行省的议员石信齐甚至公开爆料,称马鸿清去年主导的购买大型军舰计划中私下收受了英国商人五万镑的贿赂,而且还拿出了铁证。
这件事迅速引爆了朝野,各大报纸纷纷报道,马鸿清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而不满马鸿清的帝国前进党部分党员在议会则公开要求马鸿清辞职。
除此之外许多报纸还报道马鸿清的王府装饰全盘西化非常奢靡,甚至比皇宫还要奢靡,并经常在王府邀请英国的商人、记者、将领使臣等夜宴。还在英国有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甚至直接指责马鸿清的诚亲王府超过了亲王府占地面积不得超过三百亩的祖制。
英国公使馆和驻军方面是很欣赏马鸿清的,虽然英国知道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马鸿清都不具备即位的能力,而且马鸿松执政三十多年来虽然极力防范英国,但整体上与英国的关系还是很好的,而且如约将汉宁行省的权益全部割让。所以英国外交部指示公使馆和驻军,对于晋国内部的权力之争不做表态和参与。但是愿意与马鸿清继续保持友好的关系,而且也一直在帮助马鸿清收买议员,在报界为他发声,可是收效并不大。
对于弟弟和儿子的路线之争,马鸿松是超然的,不到最后关头和万不得已,他不会出手干预的。而对于弟弟的那些所作所为,马鸿松多年来也并非全然不知道,只是知道的不大多而且不大相信而已,但如今连议会和报纸都爆出来了,他不由得不信了,而且也必须做些事情了。他可以容忍弟弟的奢靡浪费,但是绝不可接受他和英人勾结过度进而威胁到儿子的皇位和国家的稳定,这是绝对的底线。
平心而论,马鸿松对弟弟马鸿清的信任关照超越了除马鸿寿之外的所有人,甚至有时候对儿子都没这么关心过。
马鸿清想干嘛,就让他干嘛,他想留学,同意;想娶洋人,可以;没有经过祖制为他直接加封为郡王,刚有战功就加封亲王。而自己的儿子到如今也只有长子马归华是亲王,其余还都是白身呢。
马鸿松这么关爱这个兄弟,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小时候的马鸿清确实让人喜欢,在马归华出生前,马鸿松一直没儿子,对这个比自己儿子大不了几岁的弟弟非常喜欢。加上她从小失去母爱,马鸿松对其更加关爱。多方面的原因,让马鸿松不惜为了弟弟违背了祖制。可多少年来,马鸿清并未如自己期望那样成为如马鸿寿那样的人才,而且越来越偏离了方向。而且如果自己不出手干预的话,恐怕会遗患无穷。
九月初,马鸿松大吐血,紧接着三天连续吃了吐,然后再吃再吐。伊莉莎.拉奇也六十五岁了,无法高强度的跟随。还相对精力充沛的凌菲菲天天陪伴在侧,十三岁的马归兴正是爱玩儿的时候,此时也不玩儿了,经常去看父亲,背诵大段的古文,让重兵之中的马鸿松很是宽心了不少。郑舒丹也经常前去看望。
除了凌菲菲外,凌菲菲身边贴身的侍女桥本艾密更是协助凌菲菲日夜照顾马鸿松。这个桥本艾密是东町国人,只有二十二岁。出生于东町国西南沿海,后被海盗贩卖到海山洲境内,然后打算继续贩卖到南洋。途中被晋国海军截获,而这个姑娘,因为年轻还会说一些汉语,被辗转送到了宫中。那时候十六岁,马鸿松见她可怜,就将其安置在凌菲菲身边,因为踏实勤快且话不多,很快备受凌菲菲喜爱,成为了其最重要的助手。
自从海山洲成为东町国之地后,晋国内部对东町国是很不满的,而桥本艾密虽然在晋国生活了六年,已经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但是也时常遭周围人的歧视。这些凌菲菲以及马鸿松发现后,都予以严厉斥责。马鸿松更是说东町国是东町国,普通人是普通人,而桥本艾密更是不同于其他人。出于感恩,桥本艾密反而更加尽力地侍奉马鸿松、凌菲菲。
在凌菲菲、桥本艾密的精心照顾下,马鸿松于九月底十月初时候略有起色,然而他似乎明白这恐怕是回光返照了,开始学着父亲当年做最后的准备,也就是为儿子铺完这最后的路。
九月二十八日,马鸿松单独召见袁隆安。
马鸿松:“你是朕当年的伴读,多年来有意压着你,你有怨气。”
袁隆安:“臣不敢。”
马鸿松:“你被压着是我有意为之,你年岁和邵文贤相同,但身体还好。虽常有惊人预判,也长于理财,然而正因为你惊人预判,常语出惊人,故难以为首辅,太容易得罪人。”
袁隆安:“知臣莫若君啊。”
马鸿松:“孙之弘老了,干不了几天,这几年更是耗干了他,晋国以后的经济还得靠你勉力维持啊,你是老臣,也是王牌啊。”
袁隆安这时候才知道马鸿松的用意,赶紧跪地谢恩。
马鸿松:“你当年所说的是有道理的啊。”
袁隆安明白马鸿松是说自己当年对马鸿清的预判。
二十九日,马鸿松下令孙之弘加少师衔致仕,进入枢密院。袁隆安由海山银行总经理升任财务部尚书,海山银行总经理由邵礼嘉接任。而邵礼嘉则是邵文贤的侄子,邵文惠的次子,一直协助父亲在实业方面经营,还留过洋,颇有经营头脑。
十月二日,马鸿松下令免去庾博伟的陆军部尚书,晋升大将,进入将帅府。但同时将他的儿子庾永波升任警务部侍郎,副都指挥使。
庾博伟年龄也不小了,免职是正常的,但在免去他职务的同时,儿子被跨级提升,他内心还是很高兴的。儿子前途有望了。
三日,下令由顾廷明之弟顾庭凯出任海关总务部尚书。
五日,马鸿松下令卫仲康晋升大将,免去京畿大都督兼禁卫军司令,暂行署理陆军部尚书。京畿大都督由陆军总参作战部长刘寿毅出任,并晋升上将,禁卫军司令由参谋长王德胜出任,授中将。
免去卫仲康的京畿大都督兼禁卫军司令,一时间让人很不理解,各种传言到处都是,然而卫仲康毫不犹豫就将兵权交出给刘寿毅和王德胜。二人也都是他的心腹。不过一些明白的人则看出卫仲康不仅不会失势,可能会更受重用。因为一般的将领晋升大将后都会进入将帅府养老,而卫仲康则没有提及要进入将帅府。
王德胜出任禁卫军司令,手握兵权,王宁晋自然高兴,这意味着马归华的地位稳定了。
十月十五日,又下令李鼎龄晋大将入将帅府,吕道生上将出任海军司令部司令官。同日下令免去邵文贤兼任的内政部尚书,由郑晋泽出任。
十月二十五日,马鸿松又大吐血,再度昏迷,次日清晨终于醒了过来。
这段时间里,凌菲菲每天都要向马鸿松念庾博翔送过来的各种消息,尤其是外界的传闻和报道,而且分外关注弟弟马鸿清和次子马归信的消息。而得到的结果是马归信成天忙着做生意捞钱,他的烟草厂确实很挣钱,不过也照常纳税,没有什么过火的行为。而马鸿清虽然自议会让他辞职后他收敛了很多,但仍有一些风凉话传出来,还私下与英国将领会面。而英国驻军司令肯尼利少将更是向他保证他进入英军基地区的特别通行证将长期有效,无论其是否在任。
除此之外,马鸿松还关心两个港口的建设事宜。这两个港口是弘凤二十六年、二十八年动用内库和贷款而兴建的,是大型海军基地,将来要逐步取代或者替安晋港分忧的。
二十六日醒来后,就召来邵文贤询问。
邵文贤告知他已经成功了,并附上详细的说明,他这才得以安心。
弘凤二十六年三月,晋国在兴京府南部距离天雄府北部不远的地方兴建一个大型海军基地,港口名为怀远港,弘凤三十一年十一月竣工,可停靠两万吨以下的大型军舰,并建设有修理厂、船坞、炮台等,而且还保留有继续扩建的余地。
很明显,马归信让马鸿松放心了,而马鸿清则不放心。
马鸿松二十六日醒来后,一个人沉思了很久,然后在中午召庾博翔来皇后居住的广晋宫。
为何会在广晋宫,其实马鸿松自去年开始就长期居住于凤仪宫、广晋宫或者灵纱宫之中,只有处理重大军政事务时候才在乾晋宫、天雄殿等举行。
这三者之中,凤仪宫是凌菲菲的寝宫,是除了皇后之外最排场的宫殿,可见其对凌菲菲的信任。而广晋宫、灵纱宫则是皇后最喜欢的两处宫殿。而自从马鸿松重病以来,除了皇后、皇贵妃凌菲菲和太后郑舒丹之外,宫里任何人都不能随意进入他居住的地方。而外臣中,只有邵文贤、郑晋泽、卫仲康可以相对自由的进入。
马鸿松召来庾博翔后说:“即刻起派人秘密注意诚亲王府,但不要做任何事情,明白。而如果他们要进入英国军营,必须设法阻拦。”
庾博翔:“臣明白,可是光靠仪仗司的兵力有困难。”
马鸿松:“你放心,朕自有安排。”
二十六日晚七时许,马鸿松召马归华、马归豪来自己居住的广晋宫觐见。
马鸿松对马归豪说:“皇室之中,唯贤侄有将略。”
马归豪:“臣能有今日,皆赖陛下提拔。”
马鸿松:“朕与卿父乃一母同胞,彼此从不猜疑。汝二人虽非亲兄弟,然亦属至亲,故务必和睦。”
马归华、马归豪:“臣等谨记。”
马鸿松对马归华说:“国之大要,兵务最重。阃外军务,朕自有安排,然阃内之兵,非归豪不可任之。”
马归华:“儿臣记下了。”
二十六日晚二十三时,马鸿松找来了邵文贤,正式下诏:
智亲王马归华著立为皇太子;
卫仲康实授陆军部尚书兼陆军总参谋长,赐高宗宝剑;
袁隆安、郑晋泽出任内阁副首相,仍兼本职;
刘希成实授外务部尚书;
袁隆安晋龙文阁大学士。
马鸿松已经病重,无力亲自给卫仲康授予宝剑,就将高宗宝剑交给了凌菲菲,让她和邵文贤前往陆军部代他授予卫仲康。同时还有给卫仲康的另外一封密诏。
二十三时时二十分,邵文贤、凌菲菲来到了陆军部。
平常的时候陆军部除了必要的值班人员外,基本都已经走的差不多了,而这一天已经深夜,陆军部依然灯火通明。
内阁首相和皇贵妃亲临陆军部,卫仲康立即出来迎接,然后邵文贤当众宣读了诏书,并说:“请皇贵妃代陛下给卫将军授予高宗宝剑。”
卫仲康跪地,接招并领下了宝剑。
卫仲康领到了诏书和宝剑,意味着他成为继祖父之后成为新一代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而陆军部的一些基层年轻将领,更是按奈不住的山呼:“陛下圣明,万岁,万岁。”
这时候,邵文贤才知道了卫家和卫仲康在年轻人中的威望,明白为何在这个最后的时刻马鸿松才下令。也明白了卫仲康能有如今的成就全是马鸿松一手培养的。从参加作战到雄威军总兵官,到陆大校长,再到出洋考察。回来后又继续出掌禁卫军,无一不是马鸿松一步步安排和培养的。也许从马鸿松在弘凤初年看到十五岁的卫仲康开始,就已经培养上他了。
接着,凌菲菲又说:“将军,陛下还有一个单独给你的密诏。”
卫仲康接过,拿起来看道,上面写道:
卿家三代勋臣,将门之后。卿之祖父辅佐先帝,忠贞无二,得授高宗宝剑。卿之父,谨慎勤敏,辅佐朕多年。卿乃朕之外甥,系至亲,又系元勋之后,望卿恪尽职守,辅佐太子,勿辜负朕之厚望,勿辜负卿家祖上英名。
卿接诏后,可即派兵封锁京畿要道,尤为英国营区附近。诚亲王马鸿清与英人过从甚密,且党羽众多,恐为皇太子之患。卿需要时刻留意,如有危及皇太子之时,卿可以高宗宝剑临机决断,如有罪可免一死。
卫仲康看后,流泪哭泣道:“臣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答陛下。”
马鸿松的这份密诏中的皇太子是谁,卫仲康当然明白。而最后一句话也授予了他在必要时候除掉马鸿清这个隐患和免死的特权,当然两件事是关联的,只有马鸿清谋反时候他的免死权力才有效。
任务完成后,邵文贤、凌菲菲回去复命。
郑舒丹在得知了马鸿松对卫仲康的特殊任命后,甚是欣慰。他虽然有些看清马归华,对自己抚养多年的马鸿清很是看重。但是她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而马鸿松这时候任命卫仲康以如此重权,她就安心了。毕竟卫家是她最大的依靠,郑家和卫家的利益牢不可分。而卫家既然得到了马鸿松的看重,那她自然会选择和马鸿松站在一起。
卫仲康在送走邵文贤、凌菲菲后,立即下令陆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并以高宗宝剑调动了赖化行的警察,还有禁卫军封锁了整个来往兴京府的要道,尤其是封锁了从各个地方进入英军基地区的必经之路。
就在马鸿松让邵文贤给卫仲康下令后,又立即以皇帝身份立即下令京畿一带进入紧急状态,进入军事管理时期,由陆军部尚书兼陆军总参谋长卫仲康大将出任京畿紧急情况部总司令,宫内事务部副总管庾博翔上将、警务部尚书赖化行都指挥使出任副总司令。
二十七日凌晨两点多,马鸿松下达最后一道命令:
免去诚亲王马鸿清的海军部尚书,晋升海军大将,入将帅府。海军部尚书由康锦泰出任,授上将。
这是他最不愿意做的,但不得不如此。
马鸿清被免职,在海军还是有些影响的,毕竟他也是有战功的。但有一些在马鸿清主政海军时候被压抑的人则翻身了。最典型的就是当年因为在军舰设计及港口问题上、在海军学校办学方针上与马鸿清有过争执的一位名叫萨日朗的海军上校。
萨日朗出生于弘凤十一年,留学英国,毕业于英国海军名校,而且是第一名的高材生,属于妥妥的学霸。回国后因外务部暂时需要翻译,被调到外务部任职,还曾短暂做过几天马归华的英文翻译,所以他与马归华算是老相识了。之后他在军校任职,再后来又到军舰上任职,因能力出众很快升任巡洋舰的舰长。弘凤二十九年因与马鸿清意见不合,被改任为海军大学的一个副处长,军衔是上校,失去了统兵权。
萨日朗在得知马鸿清被免职后,非常高兴,立即表示效忠。而且在议会关于指责马鸿清的内容中就有他暗中提供过材料,并且他和前陆军总长瓜荣良有姻亲关系,进而因此与卫仲康相识,所以他和陆军也有关系。
马鸿清被免职后,萨日朗非常高兴并效忠,而且他曾在军校任职,有一帮子同学、学生,自然拉拢了很大一批人。所以马鸿清被免职,看似影响很大,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然后召来马归华,说:“朕没多长时间了,晋国就交给你了,你手里的晋国比先帝交给我时候的要好,却也要难,你要多加珍重。军务可委任卫仲康,内政由邵文贤、袁隆安、但他们老了,干不了几年,以后可交郑晋泽。然其身体恐难以支持,日后不妨由卫仲康出任。切记,不可与西洋列强轻易决裂,更不可轻言战事,备战而不求战,如此晋国可存。”
马归华明白了父亲这一个月来断断续续的用心,泪流不止。
马鸿松:“你皇叔马鸿清实际上是个人才,然而受洋人影响太深了,加上多年来疏于管教,让他放任自流。这是朕的失误,然而他毕竟是你叔叔,你以后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
马归华:“儿臣明白。”
马鸿松接着说:“如其实在跋扈或者勾结英人危及到家国,亦不妨果断决策之,卫仲康可信。”
马归华:“敢问父皇,外交之事何以处之,宗室之内谁可信之。”
马鸿松:“你能有如此考虑,就证明朕没有看错你。先说后者吧,宗室之内,你二叔若在,则一切无虑。鸿邺、鸿翔无碍,也虽有才能,然不如你二叔有统掌全局之才,他们只可做事,缺乏决断能力,谋事又欠妥。你的同辈之中最属马归豪、马归凯二人有历练,可任之。且马归豪有战功,可提拔,也可作为平衡卫仲康使用。这些只能由你择机而用了。外交之事,宜委术业专攻之人并信任之。诸国之中,唯英国最强,故亦为根本。宜敦睦友好又需时刻防范。不可偏弱也不可因异日国力略强而急躁,总之宜以静制动。英人所重在贸易、在平衡、在利益。我无力与之大海争衡,故宜维持近海与本土完整为要。如危及到此,当拼死以对,彰显我之决心。如非万急之时,不妨量力而行,切记不可与西洋强国轻言战事。然非到不得不言之时,必须放弃一切幻想,拼命一搏,方可险中求生。还有就是英国因为疆域广袤,殖民地太多,且统治方式不一,故与之打交道更宜慎重。平日需多打听情况,也不妨多认识一些人,以为积累和判断决策时之参考。然而最后关键的谈判及签约之时,切记只能认英国政府,即他的内阁和外交部,而不应轻信其余之带有主权性质的公司等。”
马归华:“这是为何啊?”
马鸿松:“就我们所处之地而言,北有英国在燕朝的总督府,还有商贸、外交性质的租界及领事馆。然而更重要的是南面,南面离宁西不远处有他们的海峡殖民地,这是直属他们政府的。还有他们控制下的附属国、保护国,即渤文尼莱国和我们以前的汉宁行省地方,如今是他们的保护国布鲁克王国,还有控制苏禄丹国的北罗洲特许公司。彼此之间既有合作也有斗争,如果与他们每一个打交道,我们反而处处有失,倒不如直接和公使馆背后的政府、外交部打交道。毕竟他们的内阁、外交部要出去全球整体安全利益考虑,会有所取舍,自然也会有所让步,而那些地方性质的官署、公司只顾自己的利益,反而会贪得无厌。这也是为父和当年唐少雄、李泽州他们多年来的经验所致啊。”
马归华:“儿臣记下了。”
接着让马归华退下,叫来了伊莉莎.拉奇,还有凌菲菲,以及皇太后郑舒丹,说:“归华稳重可靠,但还缺少历练,不免急躁,你们要多加帮助劝导,不可操之过急。”
三人都全部流着泪答应。
马鸿松能做到的只有这些了,剩下的全靠天意了。
马鸿松其实此时还是可以除掉弟弟马鸿清的,但是他想到小弟从小无母,一直是郑舒丹养大的,且郑舒丹威望和影响力还不小,不能轻易杀之,也不能完全地削爵为民。何况此时马鸿清目前的问题还不到被杀的程度,虽然他想杀,但是最后还是不忍心下这个杀手。
对于马归华这个人,马鸿松身为父亲是最为了解的,他的几个儿子之中,马归信无政才,马归兴还小,就只有马归华了,再怎么说也是嫡长子。而对这个嫡长子,马鸿松认为儿子平素虽沉默寡言,思想也相对保守,而且还不爱管事,简单说就是喜静不喜动,看似平常平庸,但是并非无谋之辈,也不乏判断和决断能力。为此马鸿松留下了邵文贤、郑晋泽、卫仲康等忠勇的能臣辅佐。他唯独担心的是就是马归华的心志不大稳定,一旦受到重大挫折,就没有知难而上继续前行的勇气。
而从凌晨开始,京畿戒严,马鸿清的诚亲王府、海军部、海军司令部、南方舰队司令部、英国驻军区域附近更是重点设防地带。
之后,马鸿松再度昏迷,经抢救了几个小时,在早上八点多时候醒来。醒来后,马鸿松用尽最后一口气说:“我想见见太阳。”
说罢,伊莉莎.拉奇和凌菲菲下令侍从用软轿抬出来。
马鸿松出宫后,沐浴着早上的阳光,然而却也是最后一次了。
伊莉莎.拉奇和凌菲菲在旁守护着,马归华等也在后面跟随着。
在阳光的沐浴下,马鸿松似乎有了睡意,而口中还念叨着一些话,凌菲菲听清了,马鸿松最后念叨的其实就五个字,海山洲,梅花。
然后他逐渐睡着了,而且再也没有醒来,此时的他终于解脱了,不用再操心国家了,也没有任何人再烦扰他了,时年七十五岁。
马鸿松去世了,在场之人集体下跪,无不沉痛万分。
马鸿松为何临终选择了晒太阳,还念叨的是海山洲和梅花,无论是伊莉莎.拉奇还是凌菲菲都不解,几天后他们请教了皇太后郑舒丹。
郑舒丹得知后,霎时间落泪了,凌菲菲:“母后,这是何意啊?”
郑舒丹:“真是父子两人啊。”
拉奇和凌菲菲面面相对,还是不明白。
郑舒丹:“当年太祖先帝就是在我的怀中而去,临终前一天也是晒太阳,看着梅花,而如今他也是,真是天意啊。”
这时候他们才明白马鸿松为何会如此,然而他们还是不明白马鸿松的内心最后真实想法,而只有郑舒丹这个过来人的理解更深刻,恐怕也最接近马鸿松临终的真实想法。
郑舒丹:“先帝驾崩时候,虽然怀念海山洲,但好歹临终前几年去过一次,那时候海山洲还在燕朝手里,来去相对方便。而今日海山洲已经是异国之地,再去已经是他乡。何况海山洲曾经的主人怎能去哪里,这不就意味着将成为永别啊。”
听到了郑舒丹的解释,他们才明白了马鸿松最后的真实意境。
郑舒丹在告知他们原委后,也伤心地离开了,虽说马鸿松不是自己的亲儿子,但多少年来也如同亲儿子一样,虽然是有一些隔阂,但是毕竟有着几十年深厚的感情所在。而马鸿松越到晚年,也和马玉隆一样更喜欢怀旧,一些言行也和马玉隆当年越来越一样,这都让她想到了曾经的丈夫马玉隆。如今丈夫早已经作古,他的儿子也去了,她却还硬朗的活着,真是一种折磨啊。
在回到自己的宫中之后,多年未曾落泪的郑舒丹把左右摒退,一个人伤心落泪了,虽然声音很低,但人们还是听得见的。
作为过来人,她能够理解马玉隆这个晚辈,然而作为晋国如今最资深最年长的人,谁又能理解她这个长辈,没有。
马玉隆走了,卫长庆走了,马鸿松也走了,她还活着,不是折磨是什么。
悲伤了一阵后,伊莉莎.拉奇和凌菲菲让马归华打起精神,他将要继承帝位,成为晋国新的皇帝。
马归华即位了,成为了新的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思文。
马归华给父亲的庙号定为成祖,谥号为章,国家进入国丧期。
马归华给父亲的谥号为章,实际上也说明了他对父亲三十二年执政有一些不满,尤其是过于倾向于英国,忽略是与西洋诸国交往中的平衡,这恐怕是最大的不满。
在得知新的年号后,袁隆安内心有些不大满意,曾私下感慨说:“自海山洲高宗时代到先帝,年号从凤翔,到天凤、天翔、弘凤,无不大气磅礴,虽未效果,却有雄伟之气势。而如今叫一个平淡的思文,主何征兆啊。”
马归华即位前的几个小时,马鸿清就感觉到了不对劲。属下报告自己的王府附近发现了大量的人员,马鸿清意识到朝廷对他下手了,大哥对他下手了。而之后不久,就传出了京畿戒严的消息。他明白了,但已经出不去了。
上午九时左右,马鸿清得到了马鸿松去世的消息,在仪仗司、警务部人员的“护送”下入宫,然后没多久又被“护送”回去。
马鸿清明白了,自己已经被软禁了。
十一月一日,马归华下令京畿戒严将持续到十一月三十日,十二月一日将解除对京畿的军事管制。
话很明白,这一个月,将对马鸿清党羽进行整肃。
一个月内,因路线问题和平日言论问题被抓的人有上百人,但是当警务部的赖化行、仪仗司的庾博翔拟好了处罚命令后,马归华看了看,还是觉得现在处在国丧期,不宜见血,下令将海军部右侍郎刘伯安、南方舰队副司令韩华成、海军军校校长赵炎琛全部免职,其余则全部以只是军备路线之争和各为其主为名,全部释放。
在整肃期间,兴京府警务局局长范世荣出力最多,速度最快,一个月内他几乎天天守在办公室,不愧曾经是军人出身。而赖化行也很欣赏他的能力,加上曾是卫仲康的手下,他与卫仲康关系也很好。就在不久后提议范世荣升任警务部右侍郎,兼任兴京府警务局局长,很快就得到了同意。而此时距离他到警务局担任局长才一年多而已。
马归华的这个做法还是较为稳当的,也迅速赢得了舆论的好感,还有首相邵文贤内心的认同。
虽然对于马鸿清的核心及许多手下,马归华可以容忍。但是皇叔马鸿清在海军和英国中影响不小,也颇有威望,是不能纵虎出笼的。
十二月三日,马归华下令给皇叔马鸿清食亲王双俸,增派护卫二百人。
名义上是更加的尊崇,实际上则是继续软禁。马鸿清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却时刻在仪仗司的监视之下,实际上是没有自由的,而且短期来看他也不会有自由。
马鸿清得到了这样的待遇,心灰意冷,在只有四十五岁的壮年就开始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成天开始在诺大的王府里饮酒作乐。
诚亲王府算是晋国的最奢华的王府之一,是晋国最西化的王府。几年前他就购买了发电机,家里用上了电灯。至于装饰方面,更是早就西洋化了。吃喝用度也基本西洋化,除了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外,他在家基本都是吃西餐。
对于马鸿清如今的遭遇,而英格丽.拉曼则说他是咎由自取,谁叫他平时不把这个侄子放在眼里,目中无人,如今得到了这个报应。而子女方面,马归永是小儿子,年龄最小,还不大懂事。马玲曼是女儿,十六岁,但态度和母亲相似。唯有十七岁的长子在海军军校读书的马归英最为父亲打抱不平,但却很深沉,表面上一如既往平静,而内心则帮助父亲继续积累人脉,尤其是在英国中的人脉。
对于马鸿清被软禁,英国驻晋国公使纳尔松和驻军司令官肯尼利少将表达出明确的关切,要外务部说明理由。但是刘希成则称晋国从未软禁和剥夺亲王殿下的自由。
虽然纳尔松、肯尼利知道马鸿清已经被软禁,但却没有实际的任何证据,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而马鸿清则也有自己的门路,他虽然还年轻,但也年近半百,思考的未来主要是儿子,尤其是最为器重的长子。他秘密托人希望肯尼利将马归英送往英国留学。肯尼利求之不得,这正好给了一个在晋国内部培养坚决亲英的绝佳人选和机会。
思文元年,晋国正式开始进入了马归华的时代。
马归华于三月宣布正式册封王梦瑶为皇后,尊郑舒丹为太皇太后,尊伊莉莎.拉奇和凌菲菲同为皇太后,但伊莉莎.拉奇在先,凌菲菲次之。凌菲菲能成为皇太后,还是因为马鸿松病重的时段中,照顾有功。桥本艾密则被授予五品衔,在内事厅听差,仍归凌菲菲调遣。
郑舒丹百岁高龄,从妃子到皇后,到皇太后,再到太皇太后,是晋国又一位可以在史册中被铭记和浓墨重彩的传奇人物了。
当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所有大臣、宗亲都去觐见马归华,这是他即位后的第一个上元节,因此十分隆重,被软禁的马鸿清也得前往。
仪式感是很重要的,马归华自然要穿礼服,但是邵文贤、郑晋泽、卫仲康十分担心马鸿清会在这一天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因此在得到了邵文贤默许的情况下,卫仲康以陆军部尚书兼总参谋长的名义调动了禁卫军驻扎皇宫附近,如果马鸿清有不敬的言行,立刻锁拿。同时还下令禁卫军当天要荷枪实弹,加强警戒。同时要有威严,以震慑马鸿清。
当天中秋节,马鸿清穿着自己的海军大将礼服来觐见马归华,不得不说,马鸿清穿上海军大将的礼服,还是很神气和有些威严的。一时间他也有些飘飘然了,可是当进入皇宫正中央的时候,他发现了异常。
按道理中秋节家宴,最多召集一些内阁重臣,只需要近卫团即可,但当天出动了禁卫军,一个个荷枪实弹刺刀列阵,而且都神情肃穆,没有一丝过节的气氛。不得不让马鸿清感到了害怕。
看到马鸿清来了,邵文贤等前往迎接,一番寒暄,看起来一团和睦。但是马鸿清明显感到了害怕,而卫仲康也没有穿普通礼服,而是穿的陆军大将的戎装,并佩戴高宗宝剑。
马鸿清:“卫将军,你怎么穿的也是军装啊。”
卫仲康:“王爷不也一样吗,看来你我是心有灵犀啊。”
马鸿清笑了笑,说:“是啊,不过我只是卸任的,而你可是大权在握啊。”
卫仲康:“岂敢,当年对西巴斯鹰国作战,您就是副都督,我还只是您下面的一路指挥罢了。”
卫仲康不愿意在这一天刺激马鸿清,故意抬举他。虽然他想抓了马鸿清,但这只是最后的无奈选择,一般情况下不愿意也不能如此。
这一天,马鸿清也见到了自己的哥哥马鸿邺。
马鸿清平素最看不起马鸿邺,认为这不过是个纨绔子弟,说话口无遮拦,他论能力、谨慎不如马鸿寿,论理财不及马鸿翔,论军务不及自己,能如今成为宫内省总管大臣,不过是排资论辈的结果。
马鸿清所想其实不无道理,然而马鸿邺也最看不起这个弟弟。他对马鸿松、马鸿寿两个哥哥是真心的敬畏,不敢也不会有怨言。对马鸿翔也有好感,毕竟他也是郑舒丹抚养大的,两人小时候有交情。而对这个同样是郑舒丹养大的马鸿清,内心是最为讨厌的。尤其是他未按照流程直接封王,后来更因为小小的军功直接封为亲王,而自己不过是刚封亲王。
马鸿清见了马鸿邺之后,说:“兄长封亲王,小弟还没有祝贺呢,兄长不要见怪啊。”
马鸿邺:“我哪儿敢啊,我不过拖了二哥的福和先帝的恩泽,哪儿像兄弟你功劳那么大啊。”
马鸿清:“岂敢,岂敢,兄长说笑了。”
马鸿邺:“不过你我也有相同的地方。”
马鸿清:“哪里?”
马鸿邺:“你我都是庶出,这是相同的。”
这话没有问题,马鸿清虽然不满意,但却没办法,然而马鸿邺接着又说了一句,说:“虽说都是庶出,然而我母亲至少是太祖的昭勋阁功臣之一,而你呢......如果方贵妃活着看到你做的事情,不知又会如何。”
马鸿邺的话句句诛心,马鸿清听的十分恼火,更是让他有一股想动手打他的冲动,但最后还是忍耐下了。
旁边的马鸿翔看到二人,深恐出现什么,立即过来将两人分开了。
马鸿清虽然恼怒,但还是强压怒火,决定收敛锋芒和不满。因为有过军旅生活体验的他这一天感觉到一种异样的沉静,而这种氛围往往是恐怖的另一种解释。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中秋节过的很和睦,是一种刺刀下的和睦。
马鸿邺虽然平素放荡不羁,说话口无遮拦,但也不至于在这个场合来刺激马鸿清,为何如此。是因为这是马鸿邺、马归豪与卫仲康事先商量好的,并得到了马归华默许的。故意以口无遮拦的马鸿邺激怒马鸿清,让他做出失去理智的举动,然后顺势将马鸿清拿下治罪,虽然够不上大罪,但至少能搞臭他的名声,如果运作合理,也能削掉哪怕降低他的爵位。然而马鸿清虽无法预测卫仲康的想法,但却又冷静了下来,没有上套。
其实当天除了卫仲康在外做了准备外,马归华还让堂弟马归豪、马归凯也做了准备。他们兄弟二人在宫廷之中也埋伏下了二百精兵,都是近卫团的军队,直属于皇帝,以备万一。
马鸿清见过大场面,选择了收敛锋芒,而陪同他来的长子马归英则有些被卫仲康弄出来的场面吓怕了,也分外的不高兴,他不想在晋国住下去了,想找个理由出国,而马鸿清也正有此意。
思文元年八月二十日,在军校读书的马归英受伤,而且伤的很严重。马鸿清心痛不已,而晋国医疗条件有限,马鸿清提出让妻子去和马归华求情,希望让儿子去英国治病,顺便治好后就在英国留学。
英格丽.拉曼也是心疼儿子的,八月二十五日亲自进宫向马归华求情。
马归华是不大愿意让马归英离开的,但是拉曼是声泪俱下,马归华不得已,答应先考虑考虑。
说是考虑考虑,马归华实际上是征求一些重臣如邵文贤、卫仲康还有太后及太皇太后的意见。
邵文贤、卫仲康、凌菲菲坚决不同意放马归英出国,而卫仲康更是怀疑马归英的生病是假的,要求先在国内治病,如果治不好再送往国外不迟。可是皇太后伊莉莎.拉奇和太皇太后郑舒丹则反对,认为马归华不能过于的不近人情,还指责邵文贤、卫仲康管的太多了。这让邵文贤、卫仲康更是不敢多说话了,毕竟他们是外臣。
没办法,九月二日,马归华同意允许马归英出国治病,治好后在英国海军军校留学读书。
次日,马归英和几个亲信就随同出国。
虽然马归华同意马归英出国了,但内心还是疑虑的,让外务部和驻外使馆也要在国外严密监视其动静。
不出邵文贤、卫仲康所料,马归英的受伤是假的,在抵达纳福岛之后,他就被英国的军舰接走,然后前往英国留学读书。
虽然英国顺利将马归英接走,但是在马归英抵达英国后,英国也并未声张,去了英国后,也要求马归英低调。毕竟晋国如今掌权的是马归华,还需要与他打交道,不希望弄出什么影响两国邦交的事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