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体制外的秦琼
公元619年 七月十六 晴
体制是齐州府,体制内的人想出来,体制外的人想进去。
想出来的为什么想出来?外面的世界很热闹吗?
想进去的为什么想进去?里面的世界很舒服吗?
关于这个问题,咱想了很久,一直找不到答案,直到咱再次遇见秦琼。
秦琼的人生,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体制内和体制外。体制内,他的人生稳定得几乎没什么悬念,作为第十三太保,未来不出意外找一个同样体制内的姑娘,在杨林的庇护下,婚姻,职业都将一片‘光明’。
体制外,他因‘品行问题’(造 反——闹革 命)被杨林开除,流落江湖,虽然他很短暂的担任瓦岗山兵马大元帅,并大量吸纳社会人士将瓦岗山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直到遇见李世民,短暂成为体制内的公务员,但终其一生基本上还是一个体制外的自由职业者。
人这一生,你总是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
秦琼把咱从大牢里救出来,他的意外到了,他的老干爹杨林放弃了自个儿一手栽培的第十三太保,把他开除了。
why?这个问题也许可以问一下杨坚,放弃了他挑中的下一个‘杨坚’杨勇,why?
咱想,秦琼和杨勇可能都没搞懂体制或搞懂了但内心无法遵从体制。 体制是一个庞大的机器,每一个零件都必须按既有的规则放在既定的位置,每一次运行都必须按既定程序在流水线的轨道上无限循环。
秦琼偏偏是一个不安分的零件。比如,他为了保护绿林的朋友,一次又一次的糊弄杨林。 如果秦琼是一个体制外的,那么胡说八道,‘童言无忌’啥的也就罢了,最多公众号文章说的话被举报删除而已。
但是,秦琼是一个体制内的,必须谨言慎行,说话办事看人下‘菜碟’。秦琼不仅不守规矩,崇尚自由,而且还犯了体制内的大忌。
杨林开除秦琼的公开理由是秦琼结交‘社会人士’,以至于到后来公开造 反。什么意思?杨林心里怎么想?
杨林,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轻易不会情绪外露,更不会当众表现出来,这不等于他会无动于衷。
你秦琼在落难的时候,人家杨林拽你一把,高官厚禄养着你,你竟然造 反?
杨林能答应吗?
退一步讲,就算杨林答应,杨广能答应吗?
体制是齐州府,里面有很多约束,尤其造 反肯定不行的。体制有那么多约束,但为什么那么多人(大太保、二太保、三太保...)趋之若鹜呢?
两个字:稳定
体制内,银子可能少点儿,体制中只要不像秦琼一样‘出格’,几乎不用担心‘铁饭碗’被砸。但你必须‘随波逐流’,一地鸡毛也得忍着。
秦琼好交朋友,但是交朋友有时需要花银子,吃顿饭、卡拉OK、红白礼金...体制内的那点银子能够就不错了。
杂七杂八的原因,秦琼翻墙了,一开始有点儿不自愿,但最终还是他自个儿的选择——杨林可能基于某种目的曾让他回归,但他没有接受。
体制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自由和凭本事吃饭。
体制外,秦琼可以不受限制的交朋友、大说大笑...体制外,没人在意秦琼的自由,只在意他的才华。
秦琼凭借他的虎头錾金枪、熟铜锏耍来耍去,赢得了大家的点赞,当上了瓦岗山的兵马大元帅。在齐州府,可能实现吗?
体制外,既是自由的,也是不自由的。
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在体制内和体制外都适用。
李密来到瓦岗山,和萧美娘天天鬼混在一起,不理朝政,破坏了瓦岗山的组织纪律,葬送了哥们弟兄的未来,秦琼无奈的一声笑,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局外人’。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区别,不是有没有枷锁,而是枷锁不同款。
至少,秦琼可以丢下李密而去,投奔大唐。
体制内是庙堂,体制外是江湖。无论庙堂与江湖,都有一只无形的手。这只无形的手就是广义的‘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体制适不适合,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