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加速再变革(二)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1448字 发布时间:2023-12-02

弘凤二十二年正月二十日,郑敏聪去世,年七十一岁。

马鸿松极为悲伤,下诏追赠为太保,中书令,谥号文敬。

郑敏聪去世后,他的空缺由于世昌接任。

二月初,马鸿松下令免去老迈的海军部尚书程康杰的职务,进入枢密院。海军部尚书由自己的弟弟马鸿清接任,并进入内阁任协办大臣,但并未加同平章事衔。

二月二十日,陆军参谋总长卫瑶林以自己已经年满六十五周岁为由要求卸任陆军参谋总长。

马鸿松知道他已经到了年龄,打算晋升他为大将,这样就没有退役的时间限制,继续再干几年。

然而卫瑶林执意请辞,以卫家久握兵权不宜再掌军坚决请辞,也不要大将的军衔,同事说父亲已经年近百岁,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希望回家尽孝。

马鸿松思前想后,于一个月后同意卫瑶林卸任总长,晋封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少师衔,去枢密院挂职,晋封为子爵。而新的总长,则让卫瑶林举荐。

卫瑶林举荐南方都督区都督瓜荣良接任,认为瓜荣良虽非汉人,但为人稳重,除对军事外,没有政治兴趣,可确保军队的稳步发展。至于卫长庆这位元老,为其晋升为太傅。

马鸿松同意,三月二十三日下诏调瓜荣良出任陆军参谋总长,晋上将。而南方都督区都督则由林承辉中将接任。

瓜荣良上任陆军总长后,就是在卫瑶林时代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参谋总部的职能,并计划根据自身情况打算在几年内提出一个较为合理与完善的陆军整训编制计划。

当年六月,马鸿翔就与英国、布鲁斯两国的电气公司签约,在兴京府建设第一家发电厂,订购并安装了两台各二十五马力的蒸汽发电机组。同时,在电厂转角围墙内竖起第一根电杆,并沿外滩安晋港到城内冰阳街一带架设长达十五公里的电线,沿线串接三十盏弧光灯。是为晋国兴京府电灯照明的开始。也是东方第三个拥有了电灯的国度。

发电厂的建成无疑会影响煤气厂的利益,而且会与煤气灯展开竞争。而晋国此时最大的收益最好的煤气厂就是永晋煤气厂,整个永晋行省和兴京府的路灯和居民照明几乎都依赖该厂。而该厂自收购怀宁煤气厂后也的确很快扭亏为盈。詹姆士虽然已经在几年前离开,但是其接任的雅德尔依然继续按照前任的思路发展煤气厂。现在的永晋煤气厂总资产已经有一百多万,每年能稳定收入五十多万。而电灯厂虽然暂时还无法也不可能迅速取代,但已经露出了苗头。而且十五年的合作期限已到,英、佛两国公司也都希望续签,能继续控制该厂。但是无论是邵文贤,还是马鸿松,都不希望英、佛两国继续控制,十五年来,晋国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已经可以具备独立操作的能力,而且百姓也对该厂高昂的价格很不满。

当年七月,布莱利下令撤换德克森的英晋友谊公司总董一职,而由其副手一向温和与深通东方文化的利德尔出任总董。

利德尔出任总董后,一改德克森的骄横作风,首先按照东方的官场礼仪,前往拜望内阁协办大臣兼兴京府府尹于世昌,还向皇后伊莉莎.拉奇和马鸿清及其王妃英格丽.拉曼送去了厚礼。对上层表现出十分谦卑的姿态,对中下层则大方馈赠,见于世昌的时候要经过门卫,给门卫一个人就送了一百晋圆,这很快就使他赢得了晋国兴京府官场的人员的好感。

除此之外,利德尔唯才是举,用人不再局限于英国人,追求商业利益,只要能带来利益,任何国度的人都可以。这也很快吸引了一批人,也给了下属以极大的积极性。

这一年是永晋煤气厂的合约到期之年,从去年开始新的两国总代表亚罗布就和晋国官府商议续签的事情,但是谈了一年始终没谈拢。而这就给了利德尔机会,他从中打听消息,并通过各种消息插手其中,希望能接手,并愿意做出让步。

晋国寻找合作伙伴的要求很简单,目的主要是三个,第一是晋国股份要占到一半,双方股份对半开,总办仍未晋国人;第二是继续保留煤气厂并供应照明,但是价格要降低;第三是逐步改进并过度到电气照明,这两个是原则问题,答应了就一切好说。

弘凤二十二年底,郑敏聪正式决定不再续签与英、佛两国的合作,但是尚未找到下家。但是英晋友谊公司下的海英煤气厂已经是最有可能的合作商家了,利德尔太会来事儿了,而且原则上已经接受了晋国的两个条件。

也许是天意,这一年布鲁斯国工程师阿艾尔发明了一种新式的煤气灯,这种新灯的特点是在原来煤气灯的灯头上加了一个纱罩。一下子就把煤气灯的亮度增强了好几倍。这种纱罩用木棉或绢丝制成,煤气在纱罩里燃烧,产生了高温。在高温下,这类难熔的金属烧到白炽化,结果就发出了明亮程度胜过炽热炭丝的白光。

当利德尔听说布鲁斯国有此技术后,立即派人去寻找并购买,并在弘凤二十三年正月正式与晋国签约,按照晋国的要求签约。因为他认为在东方人已经习惯了煤气灯还无法很快适应新的电灯情况下,这种改进灯具能更容易被接受,而且也能够争取时间,赢得将来改建的机会。但提出的唯一条件是以后的设备、技术方面优先考虑英晋友谊公司,于世昌同意。

弘凤二十二年底,东町国的内阁正式成立,这是东方诸国中第一个最接近西洋化内阁的国度。而晋国的内阁筹备也进入了最后的时刻。

这一年的五月八日,晋国的陆军大学、海军大学正式成立,同时分别隶属于陆军部和海军部。两所大学是根据弘凤七年的帝国陆海军军事学校而拆分设立的。两个军校的校长暂时仍由陆海军部的尚书兼任,以加重其声望,同时从基层年轻军官中选拔进入军校读书。

受对西巴斯鹰国战争的影响,加上陆海军的表现。两所军校的风格也大相径庭。陆军大学明显的布鲁斯国风格,严谨、谨慎。而海军大学则相对宽松一些,但是能进海军军校的多是条件要好一些的人,也多是南方人。

弘凤二十三年二月,晋国陆军部从布鲁斯国引入设备、图纸和人才专门在海山兵工厂、造炮厂进行步枪、子弹、火炮与炮弹的大量仿造。以期提高自身的军火生产能力。尤其是炮弹。

次月,内阁同意后,海军部向英国订购了三艘两千五百吨级新式快速巡洋舰,以装备海军使用。

三月二十七日,王梦瑶为马归华生下了第一个儿子,祖父马鸿松很高兴,给孩子起名为马培海。

儿子出生了,马鸿松赏赐了王梦瑶不少财物,同时晋升儿子马归华为昌国公,靖远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如故,但免去府尹兼职。

五月七日,陆军元帅、枢密令卫长庆因病在家中安然去世。享年整整一百岁高龄。

虽然卫长庆从两年前开始就身体很不好,两年了几乎很少出门,但却一直在坚持,从二月开始病情急剧恶化,马鸿松都亲自出面过问并探望,并在五月二日给其晋升为梁国公,并加封其为振武、横海、武宁军三镇节度使。

节度使头衔卫长庆早就有且不稀罕了,而且是两镇节度使,放眼晋国历史上,能得到两镇头衔的只有王弘博、马运雄、康延徽和他了。但是如今他是三镇节度使,且这三镇的名号都是重号,就是说是在有节度使这个官职以来最早设置的名号之一。而且自马文慧以来,能生前荣膺三镇节度使的只有王弘博,而他是第二人。

此外,皇后伊莉莎.拉奇还请西医为其治疗,但是不见好转。

卫长庆临终前,特别嘱咐卫仲康一定要和马归华搞好关系,这样才能确保卫家的继续稳定和发展,巩固自身的地位。

五月初的时候卫长庆自知已经到了尽头,他已经想开了。该交代的也都交代了,他都已经放心了。不过他也没想到自己最后能在睡梦中安然离世,一代名将竟然这样悄无声息地去世了。

次日,马鸿松下诏追封卫长庆为太师、永康郡王,谥号忠武。并破例下令卫瑶林继承父亲的梁国公爵位,可以世袭罔替。

同时下令要进行国葬,自己要亲率百官前往致哀,并守灵一夜。墓安葬在先帝马玉隆之旁,并通过凯旋门。

可以说,马鸿松给了卫长庆以最高的礼遇。

卫长庆去世后,除了儿女亲人外,九十一岁高龄却身体还硬朗的郑舒丹无疑最为伤心,卫长庆是自己在朝中最大的靠山,也是关键时刻唯一能帮助自己的。而卫长庆去世了,自己也成为昭勋阁功臣中唯一还在世的人了,也是极为尴尬的存在。当年设立昭勋阁功臣时候,她还是臣,可如今是皇太后。是唯一在世的也是地位最高的人了,却也是孤零零的存在。

卫长庆去世后,郑舒丹也从此开始不再过问任何政务,只是在自己的宫中安心看书、养花,能希望平静地度过余生。不同于已经洋化的马鸿松等人的寝宫,郑舒丹居住的寝宫依然是传统风格,唯一的洋化装置就是电灯,舍此无有其它了。

郑舒丹能长寿至此,主要还是因为心态,另外也与小时候习武有关。如今九十多了,自然不能了,但是依然保持很好的作息,依然散步和练练功,使得她能长寿至此。

八月十日,邵文贤终于拟定好了奏疏,新的可以效法西洋的内阁制度正式可以成立了,他上奏马鸿松,核心就是一句话,晋国也可以有西洋的内阁体制,同时还上报了议会、宪法的准备工作。

新内阁制度成立了,但是原有的散官、超品官爵仍然还留存着,虽然已经不常用了,但习惯的因素很是重要。文官和较为传统的大臣们仍然认为那些高等级的散官以及三公、三孤、三师及大学士名号依然很重要,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包括首相邵文贤在内,毕竟在卫长庆致仕后,自己就是首席大学士,是身份的象征。

马鸿松同意这些老臣的意见,这些散官虚名暂时保留,但大部分都要取消,不过要等宪法颁布后,且还可以保留一部分。

马鸿松阅览后很平静,他更关注的倒不是内阁,而是宪法,是自己的权力。如今即便成立内阁,也不过是过度。

八月二十日,马鸿松正式同意,并下诏批准新的内阁制度成立,同时公布了首批内阁人员名单。

内阁首相兼文华殿大学士:邵文贤

内阁副首相:李泽州(外务部尚书兼武宁阁大学士)、于世昌

各部大臣:

内政部尚书:邵文贤(兼)、外务部尚书:李泽州、

陆军部尚书:庾博伟、海军部尚书:马鸿清、

财务部尚书:于世昌(兼)、法政部尚书:王衡儒

农工商部尚书:程维昭、通传部尚书:顾文雄、

警务部尚书:赖化行、文部尚书:李政扬、

海山银行总经理:袁隆安

海关总务部:林文毅

帝国大法院:赵智秉

帝国总检察院:安静修

帝国审计院:范远方

兴京府府尹:李嘉康

汉京府府尹:郑成聪

新改动后的内阁最高官职由内阁首席领班大臣改为内阁首相,其余各部仍叫做尚书、侍郎,但是各部却发生了变化。户部正式成为了财务部,刑部被取消,以此为基础整合部分御史台的人员而改为了法政部,而其余的各部基本是多年运作良好的结果,维持了平稳的状态。人员上,也都是原来的尚书或者是老人卸任后的后备人员。另外就是海山银行作为内阁成员之一,进入了内阁行列。

此外就是帝国大法院、帝国总检察院和帝国审计院的设立。

大法院和帝国总检察院是整合了御史台、刑部、大理寺等衙门而设立的。大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总检察院是最高检查机关,审计院是最高财政审核机关。帝国的司法实行三级两审制,三级即最低的北方州县一级的法院、省一级的法院和帝国法院。南方各地虽不设省,但是经过考虑,已经决定以都督区的区划设大区,相当于省,监督所辖区域的各项事宜,为逐步走向建省过度。普通案件实行两审制,二审即终审,但重大案情可实行三审。

这种西洋式的司法体系,晋国没有太多的专业人才,开始时候一直苦无合适人选,而这个赵智秉、安静修还是伊莉莎.拉奇和英格丽.拉曼举荐的。前者是一个东西方混血儿,母亲是布鲁斯国的法官。小时候在国内长大,后去西洋留学,学过法律,回国后在刑部、警务部、御史台都干过,地方历练也较为完整,最适合做帝国大法院的院长。后者先在基层干过十多年,后出洋考察,天赋极高,机敏过人。此外,伊莉莎.拉奇和英格丽.拉曼还通过自己的门路举荐了何斯宇、戴宏修、程松宽等司法、审计的专业人才,但最后的任用权都在马鸿松、邵文贤手中。

新的内阁仍设副首相,但人数减少,而且首相的权力较之于左右丞相时代实际更大,但人们习惯上把吏部、户部尚书作为后备人选。而新的内阁各部之中没有了吏部,吏部的职权被并入了内阁直属机关。

内阁的直属机关有:秘书厅、铨叙局、统计局、印铸局、文史院。秘书厅顾名思义,协助首相处理日常事务,设秘书长一人和若干副秘书长及各处等。铨叙局接管了原来的吏部核心职权,掌握人事行政权,成为了直属于内阁的机关。统计局直辖掌办各有关统计事务;文史院即原来的国史院;印铸局的职权主要是印刷官方文书用纸,制造勋章、徽章、印信、关防等,刊行公报、职员录、法令全书等。

新的内阁设立了内政部,主管国内的所有日常民政及建设事宜,整合了工部、户部的许多只能,实际上是副相的第一后备人选。而邵文贤兼任内政部,就说明到目前为止,马鸿松还没有让邵文贤卸任的打算。而除了内政部之外,外务部、财务部、陆军部都是最重要的后备人选,而此次内阁,副相是李泽州和于世昌。

除了内阁之外,邵文贤的提议和马鸿松的公布命令中还有一个全新的机构,地位几乎等同于内阁,就是宫内事务部,由马鸿寿出任宫内事务部总管,马鸿邺、庾博翔为副总管。并规定总管的待遇、品级等同于内阁首相,副总管等同于各部尚书,高于侍郎。下设宗正府、内事厅、仪仗司、内库司、经营司、文卷司五个衙门。

这是一个将内事厅、仪仗司和宗正府和内库整合后的新衙门,专门处理宫内各种大小事务。尚书因为新的宫内事务部的成立,沿袭数百年的内事厅、仪仗司走入了历史,但是人员基本不动,待遇也不变。看起来名位虽然降低,但是实际的权力不变。

仪仗司走入了历史,但是仪仗司的职权依然没有太大变化,而且马鸿松有令,仪仗司仍然叫仪仗司,位居宫内事务部最重要的位置之一,也是宫内事务部中唯一拥有武装的衙门,级别等同于尚书,实际上是升级了。

马鸿翔、马姿瞳虽然未在宫内事务部出任主要位置,但仍然有地位。马鸿翔是宫内事务部经营司主事,马姿瞳是内事厅主事,只不过两人在外的名望不及马鸿寿、马鸿邺和庾博翔,故而略微低一些。

在内阁制成立后不久,邵文贤也上奏了议会、宪法的一些事情,并已经有了头绪,而且专门派人去考察了布鲁斯国的议会,确定以布鲁斯国的议会、宪法作为参照物,但是打算先允许民间成立政党,并公布议会和宪法颁布的大概时间,以展示民意,同时观察一下风向。

马鸿松对此没有意见。

九月,经皇帝和内阁同意,陆军部向布鲁斯国购买了一百二十门火炮,包括八七野战炮,还有一零五、一二零、一五零口径的重炮以及配套的炮弹、炮车、炮架等全方位的设备。计划设立重炮团,并在精锐部队中设立重炮部队,加强其战斗力。

海军部则向布鲁斯国订购了两艘两千吨级的巡洋舰,最晚三年内交货。

十月五日,任命卫仲康出任不久前刚成立的陆军大学的校长,仍兼任京畿大都督。刘寿毅署理雄威军总兵官,授陆军少将。

刘寿毅接任雄威军总兵官,也成为了历任雄威军总兵官中最年轻和资历最浅的。他比卫仲康还要小七岁。

几天后,马归豪被任命为保宁都督区步兵团团长,军衔中校。

卫仲康出任陆军大学校长,当时人们颇为不解。认为做一个教书匠远不如京畿大都督和总兵官有实权,卫仲康当时也有些不理解。认为这是剥夺其兵权,虽然京畿大都督还由他兼任,刘寿毅也是自己人。可心里有些想不明白,此事父亲卫瑶林则很高兴,对他说:“糊涂,让你出任陆大校长,实际上对你更大的信任和提拔。”

卫仲康:“何以见得啊,陆大校长又没有兵权。”

卫瑶林:“是,校长没兵权。可是陆大校长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都是实权派,不是进入禁卫军,就是进入总参谋部,再不济也是地方都督区的头头脑脑。文官过去科举制,不是有师生之情吗。如今这也正是你最大的机会啊。你虽然年轻,但将来也会门生故吏遍天下了。”

卫仲康:“儿子明白了。”

卫瑶林:“切记在军校不要招摇,要立威也要树恩,更要绝对的忠诚。我们家的一切都是陛下给的。只要你记住这些,你会比我甚至比你祖父有更大的前途和希望。”

卫仲康:“儿子牢记于心。”

十月,邵文贤正式下令宣布将于次年二月一日后允许民间百姓组织政党,同时宣布将在最晚弘凤二十八年前立宪,设立议会等。

这个消息一公布,自然成为了民间的最大新闻。然而百姓关注的更多的是自身,而那些大族则发现了机会。

新的内阁名单公布后,民间的普通报纸反响不一,尤其一些中层社会的人员对于老官僚、亲贵、大族继续控制内阁十分不满。因为新的内阁名单中,除了文部尚书李政扬是一个普通基层起家没有多少背景的官吏外,其余都或多或少与皇室、大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邵文贤、庾博伟、马鸿清自不待言,李泽州追随马鸿松多年,与邵文贤私交甚好;赖化行是卫家的密友,于世昌是马鸿松的绝对亲信;顾文雄、程维昭、王衡儒、李嘉康、郑成聪都曾得到大族的资助,而王衡儒的儿子还在王家开办的安海大学任职。

为了避免民间的舆论指责,王宁晋首先发现了这其中的机会,他的想法是与其余大族联合支持一个代理人组建一个政党或者团体,为皇室与大族的利益服务。这样他们就不用遭受直接的指责,而且能继续控制局势。

除了王宁晋之外,马鸿翔也发现了政党制可以利用的一些优点,开始派人去西洋考察,也在寻找合适的代言人。

弘凤二十四年二月一日,晋国正式允许组党。

从二月到当年年底,向内政部注册组党的已经有数十个,但是有的很快也维持不下去,不久也就解散了。而到年底,还能维持住的政党,内政部显示有十五个,分别是:

民主党、共和党、进步党、公民党、前进党、联合党、工人党、农民党、团结党、正义力量党、民主团结联盟、自由党、国民进步党、平等自由联盟、立宪合作联盟。

这些存活下来的政党大体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偏向于建立虚君立宪的民主团结联盟、自由党、国民进步党、平等自由联盟、立宪合作联盟;偏向于中立的有工人党、农民党、团结党、正义力量党、公民党;立场偏向于朝廷和政府方面的,但主张尽快改革的民主党、共和党、进步党、前进党、联合党。

虽然存活下来的政党有十五个,但是他们大多都是普通中小商业、农业经营者或者是较高的社会名流,实力有限。尤其是他们大多没有自己的舆论工具,尤其是报纸。只有前进党的领袖赵锐锋有一家在兴京府、海东州发行量还不错的报纸,叫做前进报。是唯一的有实力的政党,人数有上千人。是最具有实力的,其余都只是几十人到百人不等。

这一年组党是民间最热闹的事,然而内阁、皇族这一年除了日常政务外,商议的最热烈的事情就是宪法、议会问题,还有选举权的问题。宪法参照布鲁斯国,议会结构也基本确定,但是在如何划分上下院的职权方面,内阁、皇族、大族之间的意见是不一致的,需要协调,而且也是较为麻烦的。更重要的是如何能确保皇帝的实权,还要保证现有大族的利益,同时也要照顾到普通民间百姓的利益,至少不引起太强烈的反感。

比如在选举权方面,内阁和大多数大族及部分皇族不同意女子有选举权,马鸿松也基本同意。但是此事让皇太后郑舒丹知道了,还有马姿瞳等在宫中握有实权和巨大影响力的女子知道后,极为反对。而且由马姿瞳暗中给报界透露了消息,舆论哗然。

不同于燕朝和东町国,晋国自高祖时代开始经常就有女子幕后控制局面,甚至前台为官的现象。从最早的刘婷娜、常丽玲、杨筱婷到和宁嘉归年间掌握晋国军政大权的王冰茹,再到如今的皇太后郑舒丹,都是晋国显赫一时的巾帼英豪。更何况内事厅到现在还在女人手中,所以此事上,邵文贤后来作为首相,不得不当众澄清这是假消息,称一切尚在考虑中,要充分尊重各界百姓的意见。但是实际上女子拥有选举权已经是注定之事了。

弘凤二十五年最大的事情就是内阁与陆海军关于军备的争吵问题。

二月十日,陆军部、海军部在陆海军总参谋部的意见上提出了各自的军备整顿计划,并上报了皇帝马鸿松,也通报了内阁,计划十到十五年内完成这两个扩充计划。

陆军的军备计划主要内容是:

各都督区的都督全部改称司令,副都督为副司令;

殿前诸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左右军总兵官和权知殿前诸军事务公事等职务被裁撤,以雄威军、近卫军为主编组为禁卫军;

以殿前军和侍卫亲军左右军为基础改组精简为三个加强师,每个约一万八千人,互不隶属;

京畿大都督府一职保留,仍设大都督;

京畿大都督节制兴京府区域内的所有野战陆军;

禁卫军军长可由大都督兼任,一般为副都督兼任;

陆军军衔最高为大元帅,由皇帝出任,次之为元帅;

出任陆海军总长及陆海军部尚书的将领为上将以上军衔;

陆军计划重新整编,主要野战力量为:

为一个禁卫军(一万七千人以上)、三个京畿近卫师、三十到三十五个步兵团,五到八个炮兵团,五个骑兵团;两个山地旅(每个七千人);五个重炮团(每个三千二百人),另有辎重兵、工程兵、通信兵、军乐队、机枪连或机枪排等。

禁卫军和京畿近卫师均驻防于兴京府一带,步兵团、炮兵团、骑兵团等分别驻防于保宁、东宁、永晋、东南、西南和南方六个都督区,山地旅驻防于保宁和东宁两地之南部。重炮团一个驻防于京畿,一个驻防于北部三省交界之地,一个驻防于东南都督区一带,一个驻防于西南都督区,一个驻防于南方都督区。

最重要的是禁卫军,实力最强,而关于禁卫军的编制,计划如下:

下辖两个步兵旅(每旅两团,共八千五百人)、一个骑兵团(一千五百人)、一个炮兵团(三千五百人)、一个山地团(两千三百人)、一个辎重营(八百二十人)、一个侦察营(七百五十人)、一个工兵营(七百五十人人)、一个机枪营(二百八十人)、一个军乐队(一百一十人)。

而驻防于各地的步兵团、炮兵团、骑兵团等平时隶属于都督府区,战时则根据需要,由都督区派人统一整合为师或者旅进行作战。

海军的军备计划主要是:

海军划分为三大舰队:北部舰队、南方舰队,东部舰队。

北部舰队管辖永晋行省以北和海山洲以南海域,司令部设在宁河港;

南方舰队管辖永晋行省以南海域,司令部设在兴京府;

东部舰队管辖东部海域,司令部设在海东州那牙港。

军备扩张计划方面,计划要购买并建成拥有两艘万吨级战舰;三艘五千吨级装甲巡洋舰;三艘五千吨级穹甲巡洋舰;十二艘两千到三千吨级普通巡洋舰;二十艘鱼雷炮舰;三十艘鱼雷艇;另有运输舰、情操船、侦察舰、训练船、维修船等,总吨位在至少十五万吨以上。

除舰队外,要重点在宁河港、北仑港、兴京府外围和汉京府一带修筑炮台,增加防御工事。并建设一支有万人左右的海上陆军,方便海军在浅近纵深地带登陆作战,以等待陆军的增援。

马鸿松个人很是喜欢这两个计划,但是深知如今晋国家底的他也明白如果单独满足一个计划,尚且可以,却也是勉为其难。而要同时在最多十五年内完成陆海军两个如此庞大的计划,则实际上办不到。尤其是海军的计划最难办到,海军花钱远比陆军多。而且每年日常的军饷、维修和保养费用就很多,已经是捉襟见肘了。

邵文贤反对这两个庞大的计划,也明确在两日后向马鸿松说出目前的财力办不到。晋国虽然如今赋税收入大增,但开销也非常庞大。现在每年收入只有五千五百多万,支出最少也得五千二百万,有时候已经是超额支出了,根本无力在十五年内完成,即使是二十年也难。即使加税,也很难在十五年内完成。何况加税是需要慎重的。为此他建议,希望集中精力在十到十五年内完成其中的一个,而另外一个暂时保障重点,这样或许可以。

弘凤二十五年二月二十日的内阁会议上,陆军参谋次长安功亭、海军部尚书马鸿清就军备计划与内阁首相、外务部、财务部、陆海军部尚书、侍郎等大员进行了商议。昭亲王马鸿陵也应邀出席了会议。

瓜荣良是个职业军人,不善言谈,这类事情他从不出面。而海军部的扩军计划基本上是马鸿清主导,总长李鼎龄不过是略加润色改动罢了。

自从马鸿清出任海军部尚书以来,海军的大权实际上已经被马鸿清所掌握。而他崇尚英国海军的风格。十分强调海军部对海军总部的权威和控制。而不像陆军部与总参谋部那样注重协调。

说是商议,但争吵的十分激烈,不过争辩的主要是财务部侍郎刘元康与陆海军的争吵最为激烈,而且陆海军争夺军费和陆海军的矛盾也明显体现了出来。陆军部尚书庾博伟为了顾及与邵文贤、于世昌和其余阁僚的关系,这种情况下是不轻易说话的,除非到了牵扯陆军重大利益上的问题,而这些尚不构成对陆军利益的重大事情,所以他基本不说话。

陆军参谋次长兼作战部长安功亭不断陈述了扩军的必要性,强调了晋军在许多方面都落后于西洋各国的现状,要求增加军费。

然而这遭到了财务部侍郎刘元康的反对,刘元康说:“我并不反对扩军,也支持备战。但是必须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现在国家的赋税收入虽然随着变法不断增多,但军费开支依然占据将近一半,根本无力维持。”

安功亭:“可是一旦打起来,怎么办。战争随时可能爆发。”

马鸿清:“安将军所言不差,上次与西巴斯鹰国的作战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晋国是邻海国度,海军要首先扩充,御敌于国门之外。”

安功亭:“西洋海军最强无疑是英国,然即便我国再怎么扩充海军,也无法与英国相抗衡,不如利用西部地形优势,据守险要,以拖待变。况且本土还常有叛乱,也需要陆军镇压。先陆后海,更稳妥。”

刘元康:“不管是先陆后海,还是先海后陆,或者是陆海并重,目前的财力无力满足你们的要求。另外你们的扩军计划几乎都要向外购买大量武器,这也做不到。”

安功亭:“一问你们要钱,就没有。”

刘元康:“不是没有,是看怎么花。”

邵文贤:“我建议你们陆海军的计划不要总是外购大量武器,可否着重扩充整顿一下兵工厂、造船厂。大炮、大型军舰造价昂贵,技术有困难,可以购买,但是炮弹、步枪、火药和子弹等没必要吧。可以购买一部分储备,但这些主要还是维持自我生产,或者是购买设备加大产量和提升质量。这样能够节省一些费用,节省的费用可以再用于购买先进兵器,或者是用于其他的方面。而且这个办法是皇上也认可的。另外我也需明确告知各位将军,两个计划根本无力同时办到,你们就是杀了我们,也是做不到。我们不能昧着良心说话,办不到就是办不到。”

邵文贤知道除非用马鸿松来压他们,否则根本没办法压得住。

陆海军部、总部可以不满内阁,可以对邵文贤的内阁各部及人员有意见,但是马鸿松的话,他们都得听。何况他们也明白邵文贤在内阁及马鸿松心中的地位,以及两人的特殊关系。虽然邵文贤的年龄和他们差不多,也快到六十岁了。但是做首辅已经十三年了,资历可比他们强多了。所以他们不得不尊重这位首相大人,也不得不作罢,不再强力以争。

另外在陆海军的矛盾上,以马鸿清为首的海军将领认为晋国四面邻海,海军的发展应该优先于陆军,而在马鸿陵的支持下,庾博伟的陆军则认为晋国财力有限且人才有限,即使集中全部实力也很难发展出一支强有力的海军。而且海军所花费的资金和所需要的人才难度太大,倒是不如发展出一支以近海防御为主的海军和一支强大的陆军,这样更符合晋国的实际。

在会上,马鸿清说:“晋国需要建立一支攻防兼备称雄于南海的强大海军,只要我们有南海的制海权,坚定与英国的同盟,我们晋国必能成为南洋的话事人。”

庾博伟:“亲王的话是不错,然而培养这样一支海军需要多少钱,需要多少人员,需要多少基础设施,我们没有这样的财力。即使将全国的军费全部用于海军,也不够。”

马鸿清:“可如今是海洋时代,我们应该更注重海上,而且我们的外贸及收入多来于海上,所以更需要海军保护。”

安功亭:“以我们认为,海军应该坚持近海防御,同时谨慎小心维持与英国的关系,这样就能争取到英国的稳定关系,确保海运的畅通。而重点在于发展沿海炮台和陆军的机动性。确保陆军既可以对内应付各种叛乱,也能在如有外敌进犯时,陆军与海军一同配合作战,进行滩头反击作战,以捍卫国家的安全。何况培养陆军要比培养海军更便宜一些,也能在国家赋税承受的范围内。”

安功亭的话句句在理,且有可操作性,得到了邵文贤的赞同,马鸿陵也非常欣赏这个年轻人。

然而海军部上校赵炎琛则十分轻蔑地说:“你们这群旱鸭子,不要总是拘泥于传统,要适应于新时代,不能总是向前看。刘将军的言论本质上和古代的防御策略无二样,不适宜现在的国情和时代。”

马鸿陵是陆军出身,还是元帅,听赵炎琛说陆军是旱鸭子,说陆军食古不化,这让他十分恼火。当即说:“什么是旱鸭子,但是你们不要忘记,海洋也需要以陆地为依托。没有陆地依托,海军也无法生存。即使所处之地是个岛屿,那也是陆地。再说你又是个什么东西,敢嘲笑陆军。先帝平定南洋、征讨南方、挫败洋人,是有你们海军的功劳,但最后也都是我们陆军的兄弟们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

赵炎琛被马鸿陵驳斥地哑口无言,他确实是没有办法。毕竟无论从哪方面,别说是他,就是马鸿清也不敢当众与马鸿陵这么说话。毕竟比起拥有着实打实的军功得来的亲王马鸿陵,他们这些人都资历太浅了。

不过这场大会,让邵文贤看出了端倪,他基本的态度也确定了,即选择偏向于支持陆军,毕竟陆军花费相对要小于海军。

最后争执的结果是马鸿松同意邵文贤的建议,决定先保障其中的一个,而且选择了先保障陆军的要求,毕竟陆军的花销及培养方面更容易一些。而海军方面花费太大还需要大量人才,主要先以修筑炮台、港口为主,军舰方面先大力建造购买中小型与辅助舰艇,大型舰艇日后再说。何况拥有大型舰艇也会引发英国的不必要的麻烦。而且陆海军的扩充计划明确要求在日常军械方面,要注重整齐划一,不要四处乱买,想好了再买。

这一年三月,马归信自己开办的烟草厂在昭顺州正式开业,全部采用了米里加国的设备,而且烟草也都是改良后的,并已经经过了具备小范围的试验,效果良好后才正式开业运营。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