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担任治粟都尉职位的时候,韩信不避免要与丞相萧何打交道。
萧何对韩信的能力很看好,专门与他交谈了几次。
韩信从天下形势,谈到刘项两家未来的胜败,以及如何进攻山东诸侯等等。
萧何这时才意识到他是数一数二的人才,立刻向汉王推荐他,还把他的出身说了一遍。
汉王听了可不觉得怎么样,转移了话题,说:“难道我们一辈子都要待在这里吗?什么时候才能打回去呢?”
萧何说:“只要有一位大将来训练兵马,带领大军,我们就能打回去。”
汉王询问:“哪里会有这样的大将?”
萧何回答:“我已经找到了大将,只要大王肯重用,大事可成。”
汉王急切地问:“是谁呀?在哪里?”
萧何说:“淮阴人韩信,就在这里,可以拜他为大将。”
汉王眉头皱起,说:“哎呀!一个钻裤裆的人,还能做将军吗?”
萧何又说了一大堆话,结果汉王依然不为所动。
第二天,萧何再次去见汉王,告诉他说:“大将已经找到了,请大王决定吧!”
汉王开心地说:“那太好了,是谁呀?”
萧何坚决地回答:“就是淮阴人韩信!”
汉王立刻收起笑容,说道:“韩信钻过裤裆,如果拜他为大将,不仅三军不服,诸侯也会取笑咱们,请丞相别再提了。”
萧何连续几天都碰壁了,只好不再劝说。
没过多久,汉王却主动找到萧何,对他说:“我们的家眷都在山东,士兵们很不安,每天都有人逃走,怎么办呢?”
萧何说:“依我看来,咱们必须拜一位大将。”
汉王说:“又是韩信吗?老实告诉你,不行!”
“你想想,从沛丰跟随我出来的将士们都立下了大功,他们能服气吗?”
“周勃、灌婴和樊哙他们能不说我赏罚不明吗?”
萧何说:“自古以来,贤明的君王选拔人才,主要看重的是他们的才能,而不是出身。”
“我知道韩信的才能,他足以担任大将的职位,所以才多次劝告大王重用他。”
“虽然沛丰的将士们都有大功,但他们的才能无法与韩信相比。”
汉王说:“你告诉韩信,先好好干,有机会我一定会提拔他。”
萧何只好离开,把汉王的重用之意告诉了韩信。
韩信思索了一番,越想越烦闷,干脆自己另谋高就算了。
他准备了一些干粮,第二天天亮,带着宝剑,骑着马离开了东门。
手下的人见状,急忙跑去丞相府,报告说:“韩信已经离开东门,不知去了哪里。”
萧何非常焦急,说:“糟糕,他居然走了!这可糟了!”
萧何立刻骑上快马,带着几个随从赶到东门,询问情况后,立刻快马加鞭,急匆匆地追上去。
到了中午,路过一个村子,他打听到韩信已经过去了。
萧何一路追问,直到天黑,还是没有追上韩信。
人也累了,马也乏了,明天再去追吧!可是到了第二天,不是更追不上了吗?
他一看,月亮明亮,道路仿佛铺满了银色,凉风吹拂,汗水也消散,他在月光照耀下,再次加快了速度。
翻过山腰,下了山坡,前方是一条河流,远远可以看见一个人牵着马在河边走去。
“啊!那小子不就是韩信吗?”
萧何使劲地加上两鞭,大声呼喊:“韩信!韩信!”
他跑到河边,下马后气喘吁吁地说:“韩信,咱们一见如故,算是朋友,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就这样离开了呢?”
韩信向萧何行了个礼,流下了眼泪,没有说话。
萧何说了一大堆好话,劝他回去。
韩信说:“我这一辈子永远不会忘记丞相对我的恩情,可是汉王……”
他停住了,没有继续说下去。
就在这时,滕公夏侯婴也赶到了,两个人死乞白赖地非把韩信拉回去不可。
他们说:“如果大王再不听我们的劝告,那我们三个人一起走好不好?”
韩信没办法,只好跟着他们回去。
第三天,他们才返回了南郑。
汉王听说丞相追的是韩信,又生气了。
他责备萧何说:“胡说!逃跑的将军都有十来个,可没听说你追过谁,偏偏去追一个钻裤裆的?这明明是在骗我。”
萧何说:“将军们有的是,像韩信这样独一无二的人才,从哪里再找到呢?”
“大王如果准备一辈子躲在汉中,那就用不着韩信;如果准备夺取天下,那就非用他不可,大王到底怎么打算?”
汉王说:“我就按照丞相的建议,让他做个将军,怎么样?”
萧何说:“叫他做将军,他还得走。”
汉王叹了一口气,说:“唉!那就封他为大将如何?”
萧何高兴极了,说:“还是大王英明,也是国家的幸运。”
汉王当即让萧何去召韩信来,准备封他为大将。
萧何直爽地回答说:“大王平日太不注重礼节,拜大将是一件大事,不是像小孩子闹着玩儿似的,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
“大王如果真要拜韩信为大将,必须先建起一座拜将台,选择一个吉日,还得亲自进行斋戒,然后隆重地举行拜将的仪式。”
“这样才能让全体将士听从大将军的指挥,就像听从大王一样。”
汉王说:“好,我都按照你说的办。”
汉营的几位主要将军,一听到汉王要封大将,个个高兴得笑开了花,都认为自己实力很强,功劳最大,心里暗道:“不拜我为大将,那还能拜谁呢?”
到了拜将那天,一听说拜的是韩信那小子,全军都愣住了。
封将仪式结束后,刘邦请韩信坐到上位,拱手向他说:“丞相多次推荐将军您,将军必定有好计策,请多多指教!”
韩信回了一个礼,说:“不敢当!”
接着他问:“大王,您欲图谋天下,那么您的对手,无疑是那位霸王了?”
刘邦听后,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韩信继续问道:“大王认为,在勇猛、仁义、实力这三方面,您和霸王相比,谁更胜一筹?”
刘邦沉思片刻,坦诚地说:“我比不上霸王。”
刘邦的话音刚落,韩信立刻起身向他道贺:“大王能够看清自己和对手的优劣,非常人所能及。”
“正如大王所言,我也认为在这些方面,大王不如霸王。”
“然而,霸王虽有优势,但他的缺点也同样明显。”
“我曾在他手下工作,对他了解颇深,请允许我大胆地分析一下霸王的性格。”
“霸王性格刚烈,勇猛无比,一声怒喝,足以让千人胆寒。”
“但是,他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无法改变整个局势。”
他不能放手任用贤能,所以他的勇猛只是匹夫之勇,不足为惧。
“他对人恭敬仁爱,言语温和,关心下属,甚至能为他们掉眼泪。
“可是对于立下赫赫战功的部下,他却舍不得给予应有的封赏。”
“因此,霸王的仁义只是妇人之仁,不足为惧。”
“霸王独霸天下,诸侯臣服,实力强大,没想到却选择在彭城建都,而不是关中,这违背了义帝的约定。”
“他偏袒亲信,排挤异己,激起了诸侯的不满。”
“他驱逐义帝到江南,引发了诸侯纷纷自立为王的风潮。”
“楚军所过之处,生灵涂炭。”
“霸王虽然名义上是天下的领袖,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民心,所以他的强大很快就会转为衰弱,不足为惧。”
“霸王有这三个不足惧,如果大王您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贤能,何愁敌人不被消灭!”
“大王把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何愁诸侯不臣服!”
“大王率领江东子弟实现他们打回老家的梦想,何愁敌人不被打败!”
“再者,关中的三秦之王原本都是秦将,他们带领秦军征战多年,秦国子弟死伤无数。”
“后来他们投降霸王,却被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二十余万,只有章邯、董翳、司马欣三人生还,秦人对他们三人恨之入骨。”
“现在项羽只是以武力强行封这三人为王,实际上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
“大王您第一个到关中的时候,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残酷刑法,与大家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希望您在关中为王的。”
“关中百姓都知道,按照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可您被迫来到汉中,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霸王。”
“综上所述,大王如果现在起兵,收复三秦绝不是难事。”
韩信当堂一番论证,把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刘邦以下,无不佩服。
刘邦尤其高兴,直埋怨得到韩信太晚了,对于自己先前忽略韩信的事情算是绝口不提了。
至此,刘邦自己居中调度,以萧何为后勤,主要负责到巴蜀之地收租收粮,保证军队供给;以韩信打前锋,负责冲锋陷阵。
汉军上下摩拳擦掌,准备兵进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