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全方位铺开(二)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8144字 发布时间:2023-11-28

弘凤五年五月中旬,保宁行省和广晋府奏报称北宁关的建设完毕,同时保宁行省区划的改革也顺利完成。

七月二十八日,马鸿松的老师杜秉静因病去世,年八十三岁。

马鸿松闻之,极为悲伤,亲自前往家中吊唁。同时不等大臣拟定谥号,直接下令追封为太师大学士,国葬,谥号文正,赏银五千两治丧。并派荣亲王马鸿寿主持葬礼。

追封太师大学士,在晋国的历史上只有刘愔获得过。

杜秉静是马鸿松的老师,马鸿松晚年能够上位也有他的很大功劳。让其结好郑舒丹、胸怀天下、拉拢卫长庆、马鸿陵,友好兄弟等都是杜秉静的建议。马鸿松也正是听了老师的建议,才最后得以继承帝位。

十一月,内阁大臣陆刚毅因病卸任,空缺的位置由陆军部尚书刘玄明兼任。

十二月五日,殿前诸军都指挥使速哈鄂因病去世,终年八十八岁。

马鸿松下令追赠为太保、太尉、开府仪同三司。

速哈鄂去世后,马鸿松以卫瑶林权知殿前诸军事务公事。

弘凤六年二月,刘玄明、程康杰上奏请改太尉为元帅,节度使为大将,两者非有特殊功勋或位列三公者不得除授。平时以上将为最高,卸任年限为六十五岁。大将、元帅可以为终身制,终生穿戴军服。还将设计的将帅礼服送交马鸿松御览。

对于这个提议,马鸿松原则上予以采纳,也看过了礼服,同意。但是对军衔略作变通。同意刘、程二人的提议,但是太尉、节度使暂时不予废除,仍保留,作为文武官员的荣誉职位。但是同意设立大将、元帅军衔。并让内阁拟定一批上将以上将帅的名单。

五月,名单最终拟定,并上报马鸿松。

拟定的元帅共三人,为:太尉卫长庆、太尉刘安邦、枢密使郑云柯。

上将这一批为七人,名单为:陆军部尚书刘玄明、海军部尚书程康杰、雄威军总兵官卫瑶林、仪仗司都指挥使王宁康、保宁巡抚陆云飞、南方舰队总兵官郑耀祖、东部舰队总兵官于天峰。

马鸿松拿到这份名单后,思之再三,最后做了调整,定为此次授衔之将帅为元帅两人、大将两人、上将七人,但是人员发生了变化。元帅为卫长庆、刘安邦,大将为郑云柯,上将中将陆云飞取消,由京畿大都督李靖康出任。因为陆云飞已经转任文职的巡抚,不宜再授军衔。

六月五日,马鸿松在怀远宫的晋阳殿正式为这批人授勋,人员为:

陆军元帅:

太尉卫长庆、太尉刘安邦

陆军大将:

枢密使郑云柯、领侍卫大臣昭亲王马鸿陵

陆军上将:

陆军部尚书刘玄明、

京畿大都督李靖康

权知殿前军诸军事务公事卫瑶林、

仪仗司都指挥使王宁康、

海军上将:

海军部尚书程康杰、

南方舰队总兵官郑耀祖、

东部舰队总兵官于天峰。

接受授衔的这些人对于这批的名单基本上无疑问,郑云柯原本拟定的时候是元帅,但是最后略低一等是大将,他也心甘情愿。毕竟自己虽然如今也算是元老了,但是无论在资历、还是功勋上都不及卫长庆、刘安邦。何况元帅迟早会授予他的,只不过晚几天罢了。而马鸿陵被授予陆军大将,无疑是马鸿松对他的又一份恩赏,毕竟在此之前,比他战功更高的宗室马鸿慷、马鸿策也都没有要过军衔。而马鸿陵如今是宗室之中唯一拥有高级军衔的,实属独一无二的关爱。

卫长庆、刘安邦的资历足以服众,功劳也够大。虽然刘安邦的官一直比卫长庆低一些,但二人实质上只有前后之分,而无高低之分。

此次,马鸿松还特意同时给二人晋升为郡公的爵位。卫长庆为长平郡公,刘安邦为永宁郡公,郑云柯为二等子爵。

这一年的七月,刘玄明建议裁减部分军队,节约经费将陆军的海山军械厂正式更名为海山兵工厂,同时建议投入一定的经费将老旧的自发火枪和前膛枪全部改造为后膛枪,因为从与英军打交道的情况看,还有通过外界的报道,西洋如今已经逐渐开始大量普及并使用后膛枪。而且不仅仅是西洋,邻近的燕朝也在战争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开始换装后膛枪。

鉴于经费的紧张,加上晋军有二十多万支老式的自发火枪和前膛枪,如若全部更换,必将耗资巨大。认为可以先购买设备改造前膛枪,以应对现在日渐落后的局面,然后再选择新式后膛枪仿造和生产。同时为了保障精锐,可以先少量购买部分后膛枪装备精锐部队,这样可以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局面,避免万一打起来太落后。

八月,刘玄明、李靖康建议京畿大都督和殿前诸军统帅一职虚化,马鸿松思之再三,没有同意。

与陆军相比,海军的造船厂这几年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虽然引入了西洋的设备,但大多老旧。也建成了几艘西洋轮船,还建成了几艘西洋搭载七十门以上火炮的风帆战列舰,但是如今的西洋战舰已经是蒸汽风帆混合使用,而且船体已经不再单单是木材,而是用铁来制造。晋国目前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也缺乏技术和人才。

海军部尚书程康杰明白海军的处境,在当年提出可以先派人去英国、佛朗斯国学习技术,多观察、考察,然后回来再做定夺。而且提议在国内先设立海陆军的学校,聘请西洋军官教习,以储备人才。认为人才为当务之急,兵器枪炮战船可以花钱购买,买来就是自己的,可是人才是买不来的。可以说他的建议核心是人才,办军事教育。

东方诸国在军务上都远不如西方,而军火买卖都是赚钱的大生意,当得知晋国和邻近的燕朝如今都要大规模换装,西洋商人纷纷来东方推销。马鸿松在九月批复同意后,消息灵通的西洋商人纷纷上门,托关系、使银子来推销自己的产品、机器。有英国,有布鲁斯国、有佛朗斯国、有米里加国,推销的产品也是五花八门。

然而在当年,他们并没有做成什么大买卖。受制于经费,加上刘玄明处事谨慎,深怕遭受敲诈做冤大头,在当年他只是从西洋购买了一万支后膛枪的枪体,用于对本国老旧步枪的改造,并以此来积累经验,自行进行改造。而新式后膛枪方面,当年没有动静。晋国当时装备最精良的雄威军近万人,也只装备布鲁斯国的德莱塞后膛枪六千支,其余各地军队总计装备的后膛枪加起来也没有五千支。

到弘凤六年底,德克森等创办的煤气厂也顺利完成了建设,并开始投入使用,叫做海英煤气厂。不得不说,英国、佛朗斯国人对这方面的熟练使用程度要强过东方人,从年底建成到次年二月投入使用,很快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已经与晋国的怀宁煤气厂开始争夺市场,甚至不惜压低价格。然而郑敏聪及幕后的马鸿松也毫不让步,从弘凤八年开始与之开始竞争,也打价格战。当然这是非常艰难的。毕竟在成本方面,晋国的代价太大了。虽然马鸿松下令内库予以适当补贴,但是在技术、人员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这完全是一个无底洞。

弘凤六年底,晋国最大的成果是在郑敏聪、丁敬礼和邵文贤的努力下,永晋行省境内的电报线全部架设完成,省内的慧亭州、永宁港、晋宁州、永宁州也全部拥有了电线杆,可以实现电报的互通。

除此之外,当年的七月,巡抚邵文贤拨款三万两,并贷款七万两共计十万两在永晋府兴建了一个洋货厂,名叫振兴百货栈,专门从事洋货的销售。委任从海外归来的商人刘绍荣为总办。

这个百货栈的主意就是刘绍荣提出的,他也有进货的渠道,但是缺乏资金。邵文贤个人从家中拿出三万两借给刘绍荣,不要利息。并以自己的名义出面担保贷款七万两给他。给予了免除三年赋税的优惠,房屋租金也只是象征性每年收取一千两。

邵文贤的动机是明白的,要在永晋行省这个晋国平原最多和地势最平坦最容易发展的地方建成一个与兴京府齐名的大都市圈。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有设备,既然刘绍荣有渠道,那么他就全力支持。

除此之外,在巡抚邵文贤的运筹下,弘凤七年初,邵文贤经过长达半年多地多方慎重选择,决定与英国威斯敏公司、佛朗斯国东方洋行的总代表詹姆士签约,三国合作建设煤气厂,先在永晋府内设煤气厂,架设煤气灯,然后逐步扩展到整个省内。

该计划先期投资三十万两,三国股份分别为晋国占四成、英、佛两国各三成。名字都想好了,叫做永晋煤气厂,以省的名称命名,也足见其决心。晋国人担任总办,聘用两国人员,两国人员归晋国总办节制,利润按比例分成。但是管道方面必须与晋国怀宁煤气厂连通,方便互联互通。另外规定两国公司与晋国合作期限定为十五年,从弘凤七年兴建之日开始算起。十五年后如再要合作,可另行提前一年协商。十五年内,双方均不得撕毁合作协议。两国公司要保证在设备、原材料和技术的稳定及优惠供应。永晋行省则保证十五年内不再寻找其余厂家代替,双方均不得违约,否则双倍赔偿。英、佛两国的要求主要是该厂虽可以由晋国人担任总办,有行政管理权,但是管理模式必须是熟悉西洋事务的人,要用西洋模式管理,地方官府不得插手日常经营事务,每年分成即可。每年煤气厂将财政状况等直接上报巡抚邵文贤或其以后的继任者。另外十五年内,晋国不得谈改变股份的问题,十五年后另行商议。

对于这个合作,邵文贤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毕竟地方衙门与洋人合作开厂子,这在晋国是头一遭。而且实际利润上洋人占据了大头,还有技术优势,晋国方面只有行政经营权。而且这三十万,邵文贤当时能拿出来的只有五万,另外向各大商户、大族借了五万。从票号、钱庄和海山银行又各自借了些,这样凑够了十七万,但是还差三万。这三万,他又自掏腰包,可以说办成了一切好说,而且可以功成名就。但是办砸了,那将是身败名裂,是赌上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邵家也是晋国的大族,按道理邵家是不差钱的。但是邵家这几年为了经营实业,邵文惠办的纺织厂虽然效益不错,但花销也太大,而且将家族的流动资金几乎全部被纺织厂和运输公司占用,邵文贤虽是长子,但是家中的实业和财产基本都在弟弟手中,他也实在拿不出多少钱来。按照他和马鸿松、袁隆安的关系,本来是可以再筹措一部分钱的,但是邵文贤生性要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这样做的,只能是自己想办法。

弘凤七年五月二十日,在兴京府北部晋国设立了第一所全西洋的军校。起名为帝国陆海军军事学校,暂定为一所初级学堂。聘请英国、布鲁斯国的军官出任教习。由陆军部尚书刘玄明兼任学堂总办。

这是晋国的第一所军校,之后几年根据陆海军部的命令,各地也相继设立了新式的西洋军校。相对而言,北部三省的军校侧重于陆军,南部地方更侧重于海军。

弘凤八年二月,已经二十岁的马鸿清,本来已经到了该成家的年龄。郑舒丹已经为儿子选了好几个人家,但孩子都看不对。而大哥马鸿松也曾表示只要小弟看对的,他都竭尽全力为小弟办。然而这个弟弟在十三岁以前,一直是郑舒丹教育的多,文质彬彬,当然也学了些西洋话,交流不成问题。毕竟还有个洋人嫂子。可是从十五岁开始性格大变,变的勇武好强,而且和嫂子伊莉莎.拉奇的关系挺好。嫂子曾在去年给了他一个建议,既然他尚武,不如去留学英国学习军事。

本来是嫂子的无意之语,马鸿清却当真了,从去年十一月开始就向大哥和母亲说自己要去英国留学学海军。

郑舒丹辛辛苦苦抚养了二十年,如今马鸿邺、马鸿翔都已经长大成人,事情也很多,马鸿清就是老年郑舒丹最大的依靠,实际上将马鸿清当成了只属于自己的,根本舍不得让他离开。可是儿大不由娘,马鸿清的道理是一套又一套,根本不是郑舒丹能招架的,被迫同意,但是必须马鸿松也得同意。

郑舒丹都同意了,马鸿松能不同意吗,十二月底的时候终于答应马鸿清可以去西洋留学,并让李泽州协调麦乐尊、库博耶寻找。

麦乐尊、库博耶对此自然是十分高兴,表示了诚挚地欢迎。因为在西洋,皇子从军是传统,也是荣耀。并很快就与皇家海军军校联系好了,办妥了一切手续,就等马鸿清前往了。

三月二日,马鸿松下诏册封弟弟马鸿邺为河宁郡王,马鸿翔为永昌郡王,仍兼管原有事务。

三月十日,马鸿松给小弟马鸿清直接封为海陵郡王,食亲王俸禄。

因为弟弟毕竟还年轻,没什么功劳,一下子册封为亲王,恐人心不服,所以暂时先封郡王。

虽然只是封为郡王,但是马鸿松此次做的还是操切了些。内外大臣包括马鸿寿、马鸿陵等宗亲在内的不少人都表示反对,毕竟按照规矩,要晋封为王,或者有军功,或者是先封虚职外官的府尹、节度使,然后按部就班由郡公、国公到郡王、亲王。可是马鸿清多年来一直没有这一套流程,让众人不服。马鸿邺、马鸿翔尤其不服,但是马鸿松就是对其有所偏爱,加上他自幼丧母,马鸿松总想格外关照。马鸿寿曾建议如果实在想格外偏爱他,可以提升的快一些,哪怕在一年之内让他走完这个流程,但绝不能破坏太祖的规矩,然而马鸿松始终不肯。

众人都知道马鸿清的身世,再加上马鸿松格外关照以及郑舒丹的宠爱,马鸿清被授封郡王,虽然众人反对,但还是强行通过了。不过为了安抚反对最激烈的马鸿邺、马鸿翔,马鸿松先给二人封王,然后再给马鸿清封王。

三月二十日,海山银行总办袁隆安升为户部侍郎,同时继续兼任银行总办。当年五月他建议效法西洋发行纸币,并以晋国目前的金矿和府库存银作为本金,逐步过度到实行金本位制。

袁隆安已经拟定了具体的计划,主要是银行金融系统方面。提议新的纸币叫做晋圆,作为主币,角和文为辅币。主币、辅币之间采用十进位制,圆以上面值分为一、二、五、十、二十、五十和一百圆。规定一点五克金兑换一晋圆,一晋圆等于一百角度等于一千文。同时确定与西洋货币的兑换比率,即英国一英镑合五晋圆。考虑到银币、银两在民间仍然有影响,故仍然使用,作为过度。金币、银币方面,可继续铸造,但可以逐步减小。金币、银币的最大单位为一圆。

新纸币与旧银币的改革过度期限,拟定最快为三年,最慢为五年。在此期间,一晋圆可兑换一枚银币。出了五年,则予以降低。

同时袁隆安建议海山银行为晋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内唯一具有货币发行权的机构,海山银行直属于晋国内阁,总办、协办等职务为内阁提名,皇帝钦定之人选,品级为侍郎级别。

除此,袁隆安提议可以设立一些商业性的贷款的银行,以减轻海山银行的压力,方便海山银行做一些更重要的差事。

袁隆安的建议,原以为会遭到不少反对,但此次没有。几年来,晋国的官绅、百姓随着与西洋打交道的增多,也逐渐感觉到了西洋的发达,慢慢开始接受了西洋事务。因此,此次的货币改革开头还是不错的。

六月,马鸿松在中书门下和内阁协商同意的基础上批复执行,基本上是全盘同意了袁隆安的计划。并拨户部库银二百万两,内库、海山公司存银三百万两,总计五百万两作为币制改革的启动本金。同时新的商业性贷款银行,也于当年年底成立,起名为海宁通商银行。总办由袁隆安最信任的副手顾楚文出任总办大臣。而且可以招募商股,本银为三百万两。

六月中旬,马鸿清和几个亲信离开了兴京府,前往英国留学。郑舒丹已经老了,也不忍看见这种场面。让马鸿翔代自己前往港口送别。

八月,昭勋阁功臣之一的赵南昌因病去世,年八十一岁。

马鸿松下诏追赠为枢密使、太保,谥号忠献。

十月,驻英国将佛朗斯国公使刘希成回国,升任外务部左侍郎。他的职位由其副手徐寿昶接任。

十二月,前左相邵子轩因病去世,年七十二岁。

马鸿松下诏追赠为太傅、司徒,谥号文忠。

弘凤九年二月,刘希成以在英国的生活和见闻,提出了一个更加细致的全方位变革计划。主要提议有:

派出由皇帝钦命的内阁访问团前往西洋诸国前去考察各方面的情况;

此次出访是主动行为,品级要高,最好是参知政事带队,至少也是尚书;

在十年内逐步以西洋各国律法为参考,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进行官制改革,进行全面的立法,逐步设立议会,进行宪政建设;

确立晋国的国体为君主立宪制;

逐步全面放开对民间经商的限制,鼓励发明创造;

逐步废除科举制,设立各级学校,提高百姓教育水平;

取消传统的跪拜之礼和官吏服饰的等级标识,以西洋礼仪行礼;

在兴京府设立一些特殊的标志性建筑,以彰显自信和改革的声威。

他深知如果单纯提交到内阁,必将遭到极大的反对,弄不好一个也做不成,为此他在李泽州的带领下单独觐见马鸿松,直接上奏。这样的阻力更为小一些,实施的可能会更大。

三月五日,外务部尚书唐少雄因病去世,年七十五岁。

马鸿松很是悲伤,下令追赠为中书侍郎,太保。

次日,外务部尚书由李泽州出任,并接任内阁大臣。

二十日,李泽州带着刘希成觐见马鸿松,刘希成提交了自己的计划,马鸿松预览后,说:“我也是去过西洋的,虽然没你去的地方多,但是整体上估计大同小异,而且从我回来到如今,已经有十几年了,肯定又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所以你的提议是有道理的。”

刘希成:“皇上圣明。”

马鸿松:“你既然有提议,就有办法,至少是想法。”

刘希成:“考察必须先期进行,这是根本。另外有些影响不大的可以直接进行,如设立学校、鼓励发明创造和兴建建筑这些基本不会有太大的阻力,问题的关键在于体制问题、国体问题,还有就是科举存废问题。”

马鸿松:“不错,你看来的确有了腹稿了。”

李泽州:“听说西洋君主立宪制,皇帝无实权,这可万万不能啊,皇权绝对不容侵犯。”

马鸿松也笑了笑,李泽州的话说到点子上,这也是他最为在意的。

刘希成:“西洋君宪体制为主流,但是也是分情况,如英国女王,陛下是亲自见过的,基本无实权,但是如佛朗斯国、布鲁斯国则不然。所以要派人考察,更加详细了解,回来后还需要研究。另外臣这几天想了想,东町国近几年也在谋求变革,我国也可以去看看,多方面比较。”

马鸿松:“这才是正道。”

五月,由李泽州提议派人去考察,庾世泽作为内阁首辅,态度暧昧,不支持也不反对。

五月十八日,太尉、陆军元帅刘安邦因病去世,终年八十三岁。

马鸿松闻之,万分悲伤,亲往家中致哀,下令国葬,追赠为太傅、宁国公,谥号忠武。

六月初,马鸿松同意,下令由昭亲王马鸿陵和参知政事兼协办大学士郑敏聪带队前往西洋、燕朝、东町国前往考察。人员由他自行找,然后上报皇帝同意。不仅可以从朝廷里找,也可以从地方官中找,而且包括军方人员。最晚于次年过年后启程。

八月中旬,枢密使郑云柯因病卸任。

枢密使一职由京畿大都督李靖康接任,郑云柯晋封为陆军元帅,太尉、开府仪同三司,进入元戎府,封一等子爵。

郑云柯卸任后,武英殿大学士一职由郑敏聪出任。

九月十七日,毅亲王马鸿策因病去世,年七十五岁。

马鸿松下诏谥号为武,赏银五千两治丧。

可以说从马鸿慷、马鸿策两人的丧葬利益看,马鸿松明显是重马鸿慷,而轻视马鸿策,一方面两人政见曾有不同,而另外一方面,马鸿策确实功劳方面也不及马鸿慷。

这样到弘凤九年底,当年的昭勋阁功臣中还在世的只剩下卫长庆和皇太后郑舒丹二人了,他们的身体尚好,也是象征着马玉隆时代的最后影响和存在了。

只有他们完完整整地经历了整个马玉隆时代的大事小情,也陪伴着马玉隆度过了一次次的危机。

弘凤十年正月,王宁康卸任仪仗司都指挥使,庾博翔正式接任仪仗司的都指挥使。

二月,马鸿陵、郑敏聪带领的考察团人员全部选拔完成,共三十多人,都是精英,而且按照李泽州的提议,全部换了洋装。考察团正使原计划为马鸿陵。后马鸿松突然决定由自己的弟弟荣亲王马鸿寿为正使。副使共两人,但是却有区别。第一副使为昭亲王马鸿陵,第二副使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参知政事郑敏聪,左右参赞为外务部右侍郎顾浩云、户部右侍郎孙之弘。另外还有陆军部侍郎庾博伟、海军部侍郎刘世灵。另有一些四品、五品的官吏,以及一些主动跟随的商人和厂矿技术骨干等。包括陆军少将赖化行,当年他还是个反贼呢,但是几年来表现突出,已经转任到仪仗司,升任了少将。以及卫长庆的孙子卫仲康,当时任雄威军步兵团团副。

让马鸿寿出任正使,很明显是马鸿松出于提高规格考虑,另外别看自己这个年龄最大的弟弟平时不苟言笑却颇有威望,而且在西洋事务上立场中立,能够更客观地带回真实情况。

让卫仲康出去,无疑是锻炼他开拓他的眼界。

卫仲康从十五岁剿匪立功后,做了三年马鸿松的侍卫,然后就从士兵做起,成为了连长。后来军校成立后,去读了两年军校,学会了英国和独义志两国的语言。军校毕业后又进入雄威军从副营长做起,因成绩突出加上马鸿松的关照,二十三岁就成为了步兵团的副团长。

这些人二月二十日从兴京府安晋港启程,先于三月中旬抵达了燕朝大京城,在燕朝住了一个多月,参观了燕朝这几年改革所建立的一些制造局、厂等,但整体印象一般。

燕朝如今虽然已经基本平定了内部的叛乱,但是西域的战事还在进行,而国内一切为了西域剿匪,还很难全力发展。更重要的是皇帝没实权,大权仍在其母手中,另外就是国内的保守势力异常顽固,超乎寻常的强大。

从燕朝出来后,前往了东町国。

在东町国住了近三个月,也参观了各种厂矿,还会见了东町国的一些显赫大臣等,整体的印象是东町国的改革与晋国的改革类似,各有所长,但是东町国的决心更大,大臣的能力也略强一些,而且东町国的改革聚焦于体制,尤其是对教育很重视,这值得晋国认真借鉴和参考。而且教育方面特别强调忠心。另外就是其扩张欲望更强,而且已经开始对山流国动手。如今的晋国已经没有了海山洲,对于东町国侵犯山流国,已经没有了任何干预的能力,一直不表态,只能是默认了。

而在结束了东町国之行后,他们将由海向陆进入西洋,去见识如今真正的西洋强国是什么样子。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