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全方位铺开(一)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0972字 发布时间:2023-11-27

天翔十三年十月底,马鸿松以皇太子的身份进入了宫城住进了马玉隆安排的太子府邸即昭阳宫,从此昭阳宫就是晋国的东宫。然而没两天,父亲去世,他就直接又住进了乾晋宫。

弘凤元年五月,马鸿松将自己居住过的晋阳王府邸改名为昭泉宫。同时规定晋阳王、尚书令的爵位从此之后不再除授,但可以作为追授。

伊莉莎.拉奇住进皇宫后,不习惯住在皇后的正宫坤晋宫,倒是更喜欢西洋式样的宫殿,还有就是清新优雅的广晋宫。所以她除了偶尔住在坤晋宫之外,主要是住在广晋宫或者西洋宫殿中。而这座西洋式样的宫殿,马鸿松给妻子改名为灵纱宫。且这里距离教堂较近,是他最常住的地方之一。

五月底,在马鸿松初步掌握了朝政和封赏了最主要的工程后,马鸿松下令以自己的堂兄马鸿策有军功为由直接跨过郡王而晋封为毅亲王,给马鸿朗晋封为理亲王。然而在给予两人亲王待遇的同时,则是免去马鸿策兼管枢密院、兵部的差事,也免去了马鸿朗管理宗正府、内府的差事,事实上让他们养老去了。

马鸿策、马鸿朗在去岁的特殊环境之下虽没有明确支持赵南昌等人,但也没有明确表态支持自己,属于是中间派,马鸿松对此倒是没有太大的结义,免去他们的职权,归根结底是马鸿松认为自己不如父亲马玉隆那样有绝对的控制力。此外就是在最重要的内外政策尤其是军事和财赋方略上,马鸿松和马鸿策、马鸿朗是大相径庭。

如在建军问题上,马鸿策反对军队过度西洋化,而马鸿松则是坚决的西洋化,而卫长庆也主张西洋现代化,另一位重量级的宗室将领马鸿慷这几年一直重病在身,已经很久不过问军务了。

在理财问题上,马鸿朗常年主抓皇族宫廷理财事务,张和瑞所做的那些,马鸿朗也是知道的,但是马鸿松内心不喜欢这一套。故而在皇族经营理念方式上,马鸿松更倾向于西洋公司模式,而马鸿朗还是传统经营模式。故而从弘凤元年开始,马玉隆已经在有意无意地摆脱这些老一代宗室这些人的影响。虽说论辈分,他们与自己是同辈,但论年龄,完全是自己的叔父一辈。而马鸿松内心更倾向于使用卫、郑、邵等大族中有才能的大臣,而不喜欢这些老派大臣。

弘凤元年六月,晋国开始架设自己境内的第一条电报线。以兴京府为中心,北到永晋府,东到海东州。

这件事从天翔十一年时候就开始谋划,当时苦于资金问题,只做了规划,也采买了部分设备,但从次年底开始进展加快,还是因为有钱了。

弘凤元年二月,马鸿松下令由内阁协办大臣郑敏聪和户部尚书袁隆康等具体办理,外务部尚书唐少雄协助办理,并从内库划拨二十万,从海山银行划拨十万两交给他们办理。

为了统一以后的电报事业,马鸿松下令成立晋国电报总局,以郑敏聪兼任电报总局的总办。

除了架设电报线之外,那就是马鸿松拨款五万两交由于世昌,由其和布莱利等协商购买设备在兴京府建设煤气厂和管道,马鸿松要在兴京府修建属于自己的煤气灯。

同年五月,邵子轩的小儿子邵文惠自筹资金两万两在海东州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实业,是一个纺织厂,叫惠民纺织厂。并从西洋购买了纱锭、机器,还从自己的庄园中抽调佃农作为自己的工人。

对于邵子轩儿子这样的举动,马鸿松表示支持,下令海山银行给予无息贷款三万两表示支持。

马鸿松的这一个举动,也间接向勋贵大族宣示,只要不干扰自己的施政,他愿意帮助他们进一步致富。

当然从二月开始,马鸿松也拨款购买西洋新式农具用于改良扩大皇室农庄,以提高产量,增加皇室的收入。

十月,马鸿松同意了唐少雄的请求,向西洋诸国尤其是英国从明年开始正式派遣留学生,而且此次全部用外务部的名义,每年定为五十人到一百人不等,费用由朝廷承担。而人员必须是良家子弟,经过层层选拔的精英人员,要通过考核。

同月,正式解除了民间关于经商、开矿和办报的各种禁令。允许他们在纳税的情况下自由经商、开矿,并可向朝廷申请贷款。同时给各地官府下令要保护民间商业,不得随意阻挠。

弘凤二年三月,崔杜两家为主导联合创办了晋国的又一家报纸,共投资了五万两购买设备,招聘人员等。起名为汉华民报,每周发行两期。总部设在兴京府,并计划先在较为繁华的天雄府、永晋府、铭英府、广汉府、宁昌府五地设分部。然后再计划逐步遍及全国各地。

崔杜两家如今已经今不如昔,虽然仍远较一般大族要强,但朝里没人许多事情很难办,而要在官场上已经斗不过王家、袁家、卫家等大族。在这样的情况下,崔云昌(崔肇庆之孙)、杜威远(杜京阳之孙)决议进军新的领域。而投资厂矿成本太大且收效慢,不如投资新的报业。既有影响力,还能接触高层,是一个较为好的职业。故从弘凤元年秋季开始,他们两家联合一些曾经显赫但如今一般的大族如康、李、柳等家筹集了资金创办了汉华民报。

而王宁晋创办的海山时报因有朝廷的支持,每周发行三期。而且历经两年的经营,已经颇有规模,人员已经达到上百人。而且王宁晋的背景如今远比崔杜两家更强,所以暂时来看,海山时报比汉华民报更有实力。

崔云昌为汉华民报的总办,因为他家出资最多。他创办报社的宗旨曾开宗明义,即:公开、中性、多样。

他知道海山时报有朝廷的背景,有官方的支持,报道多集中于军政大事,因此他要求自己的汉华民报在除了军政大事之外,也要关心民间的小事,为百姓,为民众发声。毕竟军政大事是有限的,而且百姓关心的与军政大事的直接联系度是有限的。

除此之外,他还派儿子崔承迅于去年七月就前往英国留学,学习西洋办报的经验,方便自家以后的发展。

弘凤二年六月,康南州一带再次发生了叛乱,保宁都督李维烈战死。

此事惊动了马鸿松,杜晓耘也已经老了,看来已经不适合担任保宁巡抚了,马鸿松下令以签书枢密院事的有作战经验的陆云飞出任保宁巡抚兼任保宁都督,调兵进剿。

陆云飞有作战经验,七月底上任后,一度十分顺利,然而却遭到了叛军擅长骑兵和山地作战的头目赖化行的埋伏,兵败。幸亏他反应及时,迅速率军撤离,否则就危险了。

赖化行得胜后,立即北上,攻克了巴云邦榷关,并直逼康南州,整个保宁行省震动,陆云飞被困守康南州。

康南州剿匪不利,让马鸿松很是恼火。

在这个时候,已经年近八十岁的枢密使卫长庆请命亲自领兵前往剿匪。

马鸿松:“不可,太尉已经七十八岁了,怎能再经得起鞍马劳顿。”

卫长庆:“老臣虽老,然自感目前身体还好,请准许老臣出战。”

马鸿松:“不行,不行,您是国之柱石,区区匪患,何劳太尉出马。”

卫长庆:“老臣戎马一生,这恐怕也是最后一战了,力求获胜。也算是为老臣军旅生涯画上个句号。”

马鸿松还是不同意,内阁首辅庾世泽这时候开口说:“皇上还是让太尉去吧,赖化行刚烈有谋,非太尉不足以镇慑。”

马鸿松思之再三,实在没办法,拉不下脸来,最后说:“那好,就请太尉辛苦了。让李靖康、庾博翔协助。”

卫长庆:“老臣领命。”

九月三日,马鸿松下令以枢密使、太尉卫长庆领兵前往戡乱,马鸿陵副之,李靖康、庾博翔为参赞大臣,保宁行省所有官吏俱听卫长庆节制。同时让卫长庆顺道考察一下保宁行省各地的现状。

庾世泽之所以建议让马鸿松派卫长庆前去,事后他这样和马鸿松说:“太尉一生要强刚烈,也希望自己的戎马生涯完整也完满一些。如果此战打赢,他的戎马生涯就较为完整了。否则他的最后一战就是当年对英国的那一战,是一场没有胜利的作战,他内心始终憋着一口气啊。”

马鸿松此时才明白了。

九月六日,卫长庆等领兵五千人从兴京府北上康南州。

九月二十日,卫长庆等终于来到了康南州。

到了康南州后,卫长庆的声望确实极具震慑力。

二十一日的野战,卫长庆以雄威军部分兵力和保宁驻军精锐一战歼灭叛军主力五千人。

在野战中,晋军共投入了主力三千人,其中的核心是雄威军的步兵,由副帅马鸿陵亲自统帅中路,左右两翼由李靖康、庾博翔分别统领,卫长庆率军督战压阵。

这些步兵全部装备了西洋布鲁斯国的新式德莱塞后膛枪。每分钟熟练的射手可发射十发以上子弹。

按照习惯,晋国亲英的情节浓厚,军队也多装备英式武器。然而卫长庆对英式装备不感兴趣,且与英军有过交手,更是不喜欢。他曾任陆军部尚书,又做过枢密使,管着军械厂。私下通过各种渠道在天翔年间购买了一万多支德莱塞后膛枪,他对这种枪的射速感到非常满意,而且威力也不小。因此除了购买外,还下令军械厂大量仿造。

晋军的先进装备立即震撼了叛军,庾博翔还率骑兵阵斩叛军十余人,威震敌胆,身边的骑兵中还有一个十五岁的孩子,也颇为勇敢。但是没人知道是谁,他就是卫长庆的孙子卫仲康(天凤三十二年出生)。

经此一战,赖化行方知雄威军的战斗力,才知道晋军精锐的实力,还有卫长庆的凶悍。

接下来的几天里叛军如鸟兽散。康南州之围被解除,陆云飞得以脱身,并向卫长庆请罪。

卫长庆倒是也没有怪罪,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以后作战务必小心谨慎,不可轻敌冒进。

二十三日,卫长庆下令暂缓进攻,突然改为守势。

之后的几天里,卫长庆按兵不动,还日夜饮酒作乐,这让叛军摸不着头脑,而实际上卫长庆则在思考新的办法。

巴云邦榷关易守难攻,粮草充足,如果强攻,不是拿不下,但是危险太大了,所以最好不要强攻。

从九月底到十月底的一个月,卫长庆通过陆云飞及俘虏了解了巴云邦的内情,还有赖化行的个人爱好,决议招抚,并秘密派人与之谈判。而前往谈判的人则是雄威军第一团副职的程明潼,还有就是年仅十五岁的自己的亲孙子卫仲康。

十一月五日,赖化行等主动开城迎接卫长庆进入,并率部下五千多人全部归顺。

在城下,赖化行叩首道:“草民今愿弃暗投明归顺太尉,并愿接受一切处置,唯望太尉饶恕部属。”

卫长庆下马扶起来说:“既然已经归顺,则同为朝廷效力,不必多礼。”

说罢,卫长庆让陆云飞妥善安置降将部众,不得区别对待。

到此时,众人才知道卫长庆这一个多月一直在暗中招抚赖化行,并冒险让自己的孙子前往,以示诚意,感动了赖化行。当然,赖化行也出于对卫长庆的敬佩,私下让卫仲康转送给卫长庆名马五匹,白银两万两,美女五人。

一向严于律己治军甚严的卫长庆此次,竟然全部收下。而且不久军中已经是众人皆知。

七日,卫长庆上奏请以赖化行部众余部精锐五百人组成骑兵营,以步兵精锐一千人组成两个步兵营,三者合计编成一个直属于保宁都督府直辖的山地步兵团,由赖化行出任团长,为中校军职。

其余部众全部发给费用就地遣散回乡,如不愿意在保宁行省务农,可前往兴京府等大都市的工厂做工。

月底,在基本安置完毕赖化行等人后,卫长庆开始返回广晋府。

从十二月初到次年的五月初,半年的时间里,卫长庆走遍了保宁行省各地,考察了当地的民情尤其是防务,这是马鸿松交给他的任务。而经过半年的调查,卫长庆已经有了底了。

弘凤三年五月十五日,卫长庆等返回了兴京府,向马鸿松复命。

马鸿松亲往城外在帝国广场和凯旋门为卫长庆、马鸿陵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庆祝卫长庆的凯旋。

卫长庆也跟随马鸿松走过了正中,这已经是他第二次经过凯旋门正中,上一次还是凯旋门刚建成的时候。

作为一个大臣,一个将领,一生能两次通过凯旋门,而且是跟随两个皇帝一起通过,这在晋国他已经是第一人了,以后恐怕也很难有人超越了。此刻,卫长庆的荣誉已经达到了巅峰,几乎无可附加了。

同时和卫长庆一起穿过凯旋门的还有他的孙子卫仲康。

马鸿松看着这个还很年轻,脸上还有些稚嫩之气的孩子,说:“太尉,这就是仲康吗?”

卫长庆:“是,是臣的孙子。”

马鸿松:“听说此次招抚叛军,仲康主动请缨甘为人质,已经传遍军中了,英雄出于少年啊。”

卫长庆:“为国效命,是理所应当的。”

马鸿松:“太尉当年随先帝剿匪,林文隆战死,您火线受命,只有十八岁。今天令孙之勇不减当年,何况才十五岁,可喜可贺啊。”

马鸿松边说边看着卫仲康,只见他不苟言笑,虽然还有稚嫩之气,但神情肃穆,目光如炬,很是喜欢。

说罢,继续说:“太尉,能否割爱,让他入宫做朕的侍卫。”

卫长庆赶紧让卫仲康跪下谢恩,卫仲康听命。

卫长庆很明白,能成为皇帝的侍卫,就是要培养的前奏。

马鸿松说完后,拉着卫长庆还有十五岁的卫仲康通过了凯旋门正中。卫仲康也成为最年轻的通过凯旋门的人。

当天,卫长庆还提交了自己的关于改革保宁行省现状的奏疏,核心是三条,一是筑造关隘;二是改变区划;三是招抚土人山民。

广晋府北部三十里的两山要隘之地设关口驻守。他认为保宁行省境内多山,而且山脉从中部南北贯通,而广晋府之地居中,且地处最大的一块盆地之中。虽然地形不及西部平坦地带经济水平高,但是更安全,而且附近数条河流都在此汇集,是进可攻退可守之地。另外就是建议将北部的崇宁州一分为二,西部仍为崇宁州,东部改设归宁州。将西部的镇维州也是南北一分为二,北部仍叫镇维州,南部新设为华宁州。昭顺州、康南州基本不变,两地一个处于广晋府之西南,一个处于东南。而招抚山民土人则能增加户口和兵员,避免产生动乱的根源。

马鸿松对此很是赞同,当年他也有改变保宁行省的计划,但时机不成熟,如今看来是是时候了,决定思考后安排实施。不过对于在广宁府北部要隘设关隘的提议当即予以同意,并起名为北宁关,意思很明确,此地安则保宁行省北部则无忧。

然而就在次日,御史台就不断上疏弹劾卫长庆在此战中收受叛军贿赂,甚至有人说卫长庆是暗通贼寇。一时间,弹劾、污蔑、诋毁卫长庆的声浪是一浪接过一浪,御史中丞杜志淳本来对卫长庆是敬仰的,但也十分反对他这样的做法,上疏要求卫长庆如实交代,至少也要引咎辞职。

有弹劾的,自然有反对的和仗义执言的。枢密副使郑云柯、陆军部尚书刘玄明、海军部尚书程康杰、刑部尚书隆哈林都反对。这些都曾是卫长庆的部下,如今也都是朝中重臣。而身为此次出征副帅的马鸿陵则不作声,此次他虽为副帅,但实际上就是挂名,根本没有起任何作用。马鸿陵不是没有军事才能,但卫长庆把此仗作为自己军旅生涯的告别之战,完全一改他日多听人意见的风格,是绝对独断专行,马鸿陵完全是个摆设,只能按照卫长庆的吩咐来行事。

马鸿陵自知卫长庆的声望、地位、能力都在其之上,他是真没有办法。故而也只能认栽,马鸿陵也知道卫长庆收了厚礼,但是他还弄不清楚马鸿松态度如何,而卫长庆毕竟位高望重,自己也不能落井下石,回来后干脆就闭口不言此事。

对于这一切,马鸿松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过他清楚卫长庆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一方面,弹劾的的确是有鼻子有眼,看来是确有其事,不处置说不过去,可是卫长庆毕竟是元勋,是皇太后郑舒丹的姐夫,是先帝的从龙功臣,是军界元勋,又有先帝所赐宝剑在手,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尤其是军中。不能轻易处置,否则必然引发政局动荡。

然而对于这一切,资历不亚于卫长庆的枢密副使刘安邦作壁上观,秉持中立态度,这符合他的风格。庾世泽则看的很清楚,一直不表态。

也就在朝野都集中于对卫长庆的处理问题上的时候,定亲王马鸿慷因病医治无效于弘凤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因病去世,终年七十六岁。

比起对马鸿策、马鸿朗表面尊敬而内心有成见而言,马鸿松对这位堂兄是实打实的尊敬,当得知马鸿慷去世后,马鸿松亲自前往祭奠,国葬,赏银五千两治丧,辍朝五日,谥号为忠,追赠魏王,配享太祖庙,列入晋国历代功臣名录。

马鸿慷的年龄与马玉隆差不多,天凤中期以后事实上已经淡出朝政,安心居家生活养病。自天凤二十七年后更是不问政事,在天翔年间晋国不甚激烈的储位之争中,他也从不表态和站队,和当年那个性如烈火十几岁就敢顶撞谢侑芯的自己相比完全是判若两人。也正因为如此,马鸿松在天翔年间对马鸿慷就极为敬重,虽说辈分是堂兄弟,但马鸿松却一直以叔父的礼仪来对待他。而马鸿慷也特别嘱咐自己的儿子马归维(天凤五年出生)一定要谨慎小心,而马归维多年来也确实不负父亲的希望,安心读书学医,从不过问政事,做一个自在王爷。

不久之后,马鸿松下令以马归维继承定亲王的爵位。

马鸿慷去世后,作为当年的战友卫长庆也非常伤感,这个王爷年龄与自己差不多,谋略虽不及自己,但勇武实过之。而多年来他也一直知道马鸿慷是马玉隆制衡自己的最重量级的宗室将领。两人除了公事之外很少私下交往,但内心互相敬重。如今马鸿慷已经去世了,他又还如何能继续再继续位居于庙堂之上呢?

弘凤三年五月十七日,卫长庆上疏引咎辞职,以自己治军不严和年老昏聩为由,请辞枢密使的实职,只保留作为荣誉的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永安军节度使。并要求回乡养老,度过余生。同时上奏疏特别夸赞马鸿陵有统帅之才,将来若有军旅之事,可以大用之。

直到此时,庾世泽才开始表态。

当夜,左丞相庾世泽被马鸿松召进宫中询问。

庾世泽快人快语,说:“陛下,太尉这是自诬啊。”

马鸿松笑了,二人可谓是心照不宣。

庾世泽:“太尉内心希望打赢这一仗,完美结束戎马生涯,然而他也深知自己已经是功高震主,位列三公,封无可封了,也只能是这样了。”

马鸿松:“哎,也是辛苦他了。那你看该如何。”

庾世泽:“顺势接受,然后另加厚赐吧。”

马鸿松想了想,同意,这是唯一的办法。

二十日,马鸿松接受了卫长庆请辞,准其卸任枢密使,但其余职爵一律全部保留后致仕。并以卫长庆年高德劭、功勋卓著为由,不予处置。所收纳的财物一律上缴,暂时了解了此事。

对于这样的结果,卫长庆很是高兴。

这样,才算是他希望的结果。而且也结束了自己长达二十七年的漫长的枢密使任期,也结束了自己的仕宦军旅生涯,此时他已经虚八十岁了。

然而事情没有结束。

二十七日,马鸿松正式任命刘安邦为太尉,免去枢密副使,晋爵为南康县公。以郑云柯出任枢密使,晋一等男爵,加武英殿大学士衔,站班时位列庾世泽之后。同时下令免去邵文贤的保宁布政使,升任永晋行省巡抚,协助办理电报线的事宜。

弘凤三年六月十三日,庾世泽拉着郑云柯等人上奏请求设立一个新的养老衙门,名叫元戎府,专门安设军队的功勋重臣,待遇等同于内阁和功德府,也可以对内外大事进行建议,朝会之时位列最前。

两日后,马鸿松就下令同意。

当日,马鸿松下诏设立元戎府,以卫长庆、刘安邦二人为元戎府元戎。并且同在功德府挂名。同时给二人各赏赐白银两万五千两。

说是给二人的赏赐,实际上就是卫长庆将收下的赖化行的五万两平分给自己的昔日袍泽。

十五日,马鸿松下诏正式将广宁府更名为广晋府,宫廷仍叫广宁宫。并将广晋府升级为陪都,为北京,设留守一职,可以由皇族成员兼任留守,也可以由保宁行省巡抚兼任广宁宫留守,广晋府知府兼任副留守。

马鸿陵后来也知道了卫长庆给自己说好话夸他,他深感卫长庆军政手腕的老辣和人情世故的纯熟,真是自叹不如啊。

马鸿松也知道马鸿陵的心思,对于这位与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堂兄,马鸿松是了解的,两人在天凤二十七年的对英国作战时候中因后勤问题而相识,之后多年里深感军务方面必须学习西洋方可强国,在这方面是高度一致的。而在天翔十三年那最后的时光里,马鸿陵更是坚决支持自己,让他能随时得知宫中情况,对此他是记着的。

弘凤三年七月二十八日,马鸿松下诏晋封马鸿陵为陆军上将,仍兼领侍卫大臣,同时册封其为昭亲王,赏银一万两。

可以说,马鸿松即位后在宗室之中最信任的是自己的亲弟弟马鸿寿和有拥戴之功且政见相同的堂兄马鸿陵,两人共同管理宗亲、内府和宫廷禁卫事务,确保马鸿松无后顾之忧,能专心全面改革。

弘凤二年八月的时候,兴京府通往永晋府还有海东州的电报线正式完成,经过一番调试和试运营之后,在弘凤三年正式运营。从此,晋国拥有了电报,兴京府与两地之间的联络更加畅通了起来。

电报线完成后,尚有余款五万多两,郑敏聪建议可以招募商股进行扩大投资和建设,并拟定了电报总局的章程,提议以后可以在各地设分局、子局、子店、报店四个等级的分理机构。而且建议顺势修建永晋府通往慧亭州、永宁州、晋宁州三地之间的电报线路。然后再修建文林州到铭英府,铭英府到武宁州的线路。逐步首先在晋国本土全面贯通电报线路。与此同时,也在南部的天雄府等地也先行勘探筹划设立海底电缆,最终实现晋国本土与南部岛屿之间的电线全部贯通。

电报线的修筑影响是很大的,是极为便利的,然而毕竟是新生事物。百姓一时半会儿是很难接受的。

弘凤三年五月十日,侍卫亲军左军总兵官博尔温因病在家中去世,终年八十九岁。

马鸿松下令追赠为太保、开府仪同三司。

八月,郑舒丹出资,作为幕后的老板,让自己的侄子郑博超(郑云柯之子)出面购买西洋设备以经营郑家的农田和林木厂,也开始进军实业。

卸任后的卫长庆、刘安邦,顿感清闲了许多,除了在家休养之外,也于当年十月投资事业。

十月,卫长庆、刘安邦将赏赐的五万两白银全部投资出去,又筹措资金两万两,并联合庾家和枢密使郑云柯,又筹集到了三万两。总计共投资十万两在昭顺州一带开采金矿。由卫长庆的小儿子卫瑶昌出面经营。

可以说,从弘凤元年开始,晋国的各大家族也都逐渐成为了官商两界并走的大族,成为了亦官亦商影响朝野的显贵。

弘凤四年三月,帕杰森少将调任,不再担任英国驻晋国总司令。而新的将军是当年在平定东天竺叛乱时候有功的将领,名叫库博耶。

三月底,库博耶到任,次月先后正式拜见了晋国左相庾世泽,还有枢密使郑云柯、陆军部尚书刘玄明、海军部尚书程康杰等人。

库博耶表示会遵守条约,也会继续帕杰森时代缔造的两国和两军之间的友谊,深化合作,可以说开始的局面还是很好的。

六月,煤气厂的建设终于完成,由庾世泽起名为怀宁煤气厂。郑敏聪、于世昌委任丁敬礼出任总办,协办为英国的技术人员杰克森担任,兼任总技师。同时还聘请精通制气的技术人员五名,都是英国人员。

杰克森是郑敏聪多方面寻找的,开始时候,布莱利的英晋友谊公司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盈利的行业,并主动上门推荐人员和设备。伊莉莎.拉奇还派人出面找了郑敏聪。

然而郑敏聪不是那么好糊弄的,经过多方派人打听和比较,直接通过别的渠道选择了一个勤于任事待人温和的杰克森担任协办兼总技师。设备也没有通过英晋友谊公司,而是通过另外一家商行采购的是威斯敏煤气公司的设备,虽然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实用的,价格也不高。

这个建议就是杰克森提出的,他认为晋国刚开始接触煤气灯,如果选用太过于先进的设备,极有可能崩盘,反而浪费金钱,不如逐步来,这样更为安全,能把基础打好。得到了郑敏聪、于世昌、丁敬礼的同意。

因为毕竟是新生事物,晋国的人员还需要熟悉,所以煤气厂无论从技术,还是设备,乃至原材料等方面都依赖英国,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过因为新建的费用全部是晋国出的,晋国有控制权。

八月,煤气厂开始正式向邻近居民住宅,还有最重要的就是皇宫附近和兴京府府衙附近的路灯供气,兴京府出现了第一盏煤气灯。

对此,马鸿松当然是高兴的。然而没过多久,马鸿松、郑敏聪等发现灯的火力微弱,亮度不够,十月份又被迫暂停,重新予以整顿。

煤气厂出了问题,英晋公司在晋国的总代理德克森万分高兴,不断在报界大肆鼓吹东方人技术、智商不够,还攻击杰克森以次充好。

一时间,郑敏聪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那些清流、保守派和普通百姓又说煤气灯是地火,乃不祥之兆,又将总办丁敬礼推上了枪口。

然而面对这些,郑敏聪为属下出头,自己承担一切,也不进行辩解,而是让丁敬礼、杰克森想办法尽快改变这样的局面。

同时为了对抗晋国自己的煤气厂,德克森又伙同其他的英国商人于当年秋伙同佛朗斯国商人也在晋国兴京府东部邻近海东州的地方投资兴建煤气厂,准备建厂铺设管道,然后兴建路灯供气。

到弘凤五年二月,经过几个月的整顿维修和查明原因,煤气厂终于可以正常运转了。三月二十日,正式恢复供气,此次结果良好,路灯的亮度也达到了设计的标准,并重新增添安装了路灯、煤气表等。到五月初统计,已经安装有煤气表一百二十只,其中家庭煤气表五十只。

三月五日,汉华民报公开了一项重大新闻。

报道的是英国在宁祥港的三名士兵在二月二十七日夜外出嫖宿,次日返回的途中,还强奸致死一名十八岁的戴姓民女,并殴打了路人。引发了路人的群起反对,百姓联合打死了一名英军士兵,另外两人重伤逃亡。

对于此事,汉华民报的评论直指要害,认为朝廷当年为了追求一时的利益,过于仓促决定请英军进驻并没有想到可能的麻烦,也未能当时立即拟定办法为最大失策。

名义上是说朝廷,实际上是指责马鸿松当年处事浮躁。

而海山时报的立场则明显偏向于朝廷,在公开谴责英国的时候,更多的是呼吁百姓要克制,要冷静,听从朝廷的安排。

此事发生后,民女的家人和路人将此上告到了兴京府,府尹于世昌非常的难办,本来想两头各打五十大板迅速了解,然而民众和英国都不让步,结果事情越闹越大,还让报界都知道了。

六日,英国公使麦乐尊、驻军总司令库博耶就此专程前往兴京府拜会府尹于世昌、还去外务部见了唐少雄、李泽州,态度十分强硬。

这种事情,本来好解决,但牵扯到涉外问题就极为难办。

本来教案问题是最难办的,但晋国与传教士打交道多年,已经有了一定的办法,可牵扯到驻军发生这类事情,就极为难办了。帕杰森时代因为本人有极高的威望,加上其治军严明,故而几年来虽有不快,但并未发生过命案,事后也都好解决,可如今发生了命案。就大不一样了。

麦乐尊、库博耶的态度强硬,要求赔偿损失,同时要求英军士兵也要如同外交使臣一样拥有豁免权,而且要求英军驻防区域以后开始晋军也不得进入,如发生纠纷,由领事裁决。

对此,李泽州当仁不让地反对,说:“外交使臣有特权,公法明文,可以。可驻军士兵等同百姓,不能与使臣并论。”

麦乐尊:“李大人,我们也是为了以后两国的友谊,避免再生摩擦。”

李泽州:“如果为了两国的友谊,那么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你们要遵守我们的律法。”

麦乐尊:“恕我直言,贵国的律法与我国大不相同,而且太过残忍,不完善,因此我们无法遵守。”

李泽州:“各国皆有律法,岂能全部相同。”

谈判交锋,麦乐尊当然说不过李泽州。

四月三日,麦乐尊向外务部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晋国必须在四月十日之前给出满意答复,否则将断绝对晋国的一切原材料供应。

对于此事,马鸿松知晓后,也非常恼怒,尤其对最后通牒一事极为不满。他也看了汉华民报的评论,深感当年太过于操切了。伊莉莎.拉奇这时候的作用体现了出来,她出面说合,希望双方各让一步。她劝马鸿松为了晋国大业,要忍耐。也劝麦乐尊不要过于咄咄逼人,如果真的激起了晋国所有人的民愤,也是对英国不利的,而且会破坏英国在晋国人心中的威望的。

经过李泽州、于世昌与麦乐尊、库博耶多次的交谈,到九日夜,也是最后一刻,双方总算是达成了妥协,并签订了驻晋英军地位协定。

晋国方面抚恤死者家人两千两,英国抚恤死者家人一千两;

自即日开始,英国驻军在深夜子时以后不得外出营区;

嗣后,英国将帅需严令申明军纪,避免发生冲突;

此后,英国驻军如与晋国百姓发生纠纷,在晋国管辖界址内,归晋国办理,在驻军区域内,归英国办理;

晋国与驻军此后妥善划分营区界址;

英军驻扎营区为晋国领土,军营为两国共有;

英军驻军区域为租借,三处地方租金每年总计为白银一万两;

英国驻军区域此后,晋国官吏兵将无有英军统帅许可均不得进出,拥有特殊通行证者除外。

这份善后条约,晋国不得已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从此之后,英军驻扎区域实际上成为了国中之国。晋国也失去了当年条约中所明文规定的驻军区域为两国共有的权力,善后条约上虽然还有两国共有的字样,但实际上已经是形同虚设了,不过用的是租借的名义。

所谓的特别通行证拥有者,一个月后划定,除皇帝、皇后可以自由进出外,其余的人员是宰相、枢密使、陆军部尚书、海军部尚书、外务部尚书、外务部侍郎、兴京府府尹等少数人。

关于界址的问题,在当年七月份也最终划定,三个地方总占地面积为两千三百亩,另外规定如需扩建,需提前一年由英国提出,如擅自违建,晋国有权予以反制。但实际上晋国反制的手段有限。

经过此事,汉华民报的声誉打了出去,敢于捅马蜂窝,敢于针砭时弊客观公正看待,让汉华民报的影响力大增,销量也大增。到当年年底,五个地方的分部也全部建成,并已经开始顺利运营,而且效益还不错。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