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让陈胜喊醒的第一个重要人物就是项梁。
与一般人不同,项梁是曾经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
作为项燕的后代,项梁身上承载着国家和家族的仇恨。
当年秦军击败了项燕,项燕战败后自杀,而项梁则流亡到了吴县(今江苏苏州)。
作为一名流亡之人,项梁自然无法在秦国担任官职。
没有实权就无法行动,项梁对这一点十分清楚,因此为了成功举事,他必须掌握一支军队的统治权。
虽然项梁没有实权,但他在吴中地区有很高的威望。
当时吴中的贤人名士都对他非常尊重,每有丧事,一般都由项梁主持。
正因为这份威望,项梁与当时的会稽郡太守殷通成了朋友。
人脉关系打开了成功的道路,项梁想要掌握实权,就必须在殷通身上动手脚,也就是杀掉殷通,夺取地方政权。
殷通对他很信任,而会稽郡的管辖范围广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就这样,项梁确定了目标,只差实际方案了。
由于项梁没有军队,没有兵力,就无法凭武力夺取政权,所以只能依靠计谋。
项梁能想到的计谋,就是利用殷通对自己的信任,出其不意地杀了他。
当然,这样的刺杀行动需要一个武力过人的勇士。
幸运的是,项梁手中有这样一个勇士,他就是项梁的侄儿、项燕的孙子,名叫项羽。
有勇士在手,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在此紧要关头,项梁必须尽快采取行动。
公元前209年九月,陈胜起义后的两个月,项梁来到了殷通的府邸,与他讨论起了陈胜起义的大事。
当时起义军的势力非常强大,许多地方已经纷纷起义跟随陈胜,殷通也明白形势,打算发动起义反对秦朝,并有意让项梁和另外一个叫桓楚的人来统领军队。
然而,桓楚当时正在外地逃亡,于是项梁说:“桓楚失踪了,只有我侄子知道他的下落。”
殷通一听,就吩咐项梁把项羽召来,希望他能去找回桓楚。
项梁内心一喜,心想殷通已经中了自己的圈套,只要项羽这头猛虎一进入府邸,殷通就逃不掉了。
因此,项梁立刻召来了项羽。
项羽见到殷通和项梁,假装听从项梁的吩咐。
不一会儿,项梁暗示项羽时机已经成熟,瞬间宝剑出鞘,一阵快速的动作后,项羽迅速斩杀了殷通。
项梁手中拿着殷通的头颅,另一只手则握着会稽郡太守的官印。
项羽紧随在项梁身后,碰到任何反抗的士兵都出剑斩杀。
项羽武力高强,在吴县府中没有对手可以匹敌他。
很快,项羽的剑下斩杀了一百多个卫兵,他们彻底掌控了县府。
项梁夺取政权后,还需要争取地方豪强的支持。
接下来,项梁召集了吴县地区的豪强官吏,向他们阐述反秦的理由,并把殷通描绘为一个不明事理、反复无常的人,所以自己才不得不杀了他。
这些豪强官吏本来就对项梁这个项燕后代有几分敬重,现在看到他身旁还站着一个像猛虎一样的英雄,除了敬重之外,更多了一些畏惧。
况且,秦国统治者确实残暴无道,如果能顺利推翻他们,自然可以创造一个清正的环境,这无疑是一件伟大的功绩。
因此,没有人对项梁表示任何质疑,所以项梁理所当然地接管了吴中地区(即今天的上海、江苏南部和浙江嘉兴东北部)的统治权。
项梁自己担任会稽郡郡守,项羽成为项梁的副将,负责巡视各县。
项梁成为会稽郡的郡守后,立即宣布正式抗秦,整个吴中地区也开始进入警惕敌人的状态。
同时,项羽开始了他的霸王之路。
当时,项羽只是一个年轻的二十多岁小伙子,与他年龄相仿的小伙子都愿意跟随他。
只用了几天时间,他们就组成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由于这些年轻人都是当地的子弟,因此被称为“八千子弟兵”。
项梁和项羽带着这支队伍渡过大江,很快占领了广陵(今天扬州),然后渡过淮河,向北继续进军。
沿途许多英雄好汉与项梁联合起来,当他们到达下邳时,项梁的部队已经壮大到六七万人。
将士中有几位非常有名,如季布、钟离昧、虞子期、英布、还有一个蒲将军。
他们一路胜利,占领了不少地方。
大军到达薛城(位于山东枣庄),驻扎下来,准备商讨以后的行军计划。
就在此时,一位起义军的领袖刘邦从丰乡(位于江苏沛县西),带着一百多名随从,前来投奔项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