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他的母亲郑妃来自郑国。
由于郑妃经常在秦宫里唱郑地的情歌《山有扶苏》,秦始皇就给儿子取名为扶苏。
这也正是秦始皇所希望给予扶苏的环境,因为“扶苏”的意思是茁壮成长的小树。
然而,这个令秦始皇充满期望的儿子一直与他意见相左。
扶苏在政 治上一直与秦始皇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天下还没有稳定,极力劝说父亲不要过度使用刑法来治理国家,还坚决反对“焚书坑儒”。
总而言之,在秦始皇看来,这个儿子的性格与他相去甚远。
如果说秦始皇是坚毅无情的法家,那么扶苏更多地传承了儒家的仁爱。
秦始皇认为扶苏虽然聪明,但缺乏坚毅的性格,他便下令让扶苏协助大将军蒙恬修筑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的匈奴,希望能培养出一个坚毅果断的扶苏。
很快,扶苏证明了自己的个性是悲天悯人,而不是他父亲认为的软弱。
在他驻扎在北方多年的战争生涯中,扶苏表现出卓越的观察力和智慧,使驻扎在边境的老将们赞叹不已,认可他是一代新秀的崛起。
与秦始皇不同,扶苏爱民如子,待人谦逊,赢得了广大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秦始皇看到了扶苏的所有这些成就,但他仍然难以接受这个性格敏感的儿子。
因为如果他承认这一点,就意味着他承认自己犯了错误,对于一味想宣传自己功绩的秦始皇而言,其内心可想而知。
但在秦始皇的内心深处,他不得不承认这个儿子很优秀,很有才华,令他自豪。
对于扶苏的做法,秦始皇一直持有这种矛盾的心态。
最后,当秦始皇的寿命即将结束时,他放下了所有的偏执和成见。
此时,扶苏在他内心中的形象已不再是一个叛逆的儿子,而是一个出色的君王,便决定将自己的位置传给扶苏。
其实,秦始皇一直打算这样做,因为在他的儿子当中,没有一个人的才华能比得上扶苏。
而且秦始皇当初让扶苏参加北方战争,就是为了培养他作为接班人的能力。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他的第五次东巡途中去世。
据秦始皇的意愿,他已经在继承人的空格上,写下了长子扶苏的名字。
可是万万没想到,秦始皇的遗诏最终变成了一封废纸。
秦始皇死后,秦朝随即进入了赵高的时代。
赵高从小聪明刻苦,字写得也非常好,因此被秦始皇提拔为中车府令,负责皇帝的车舆。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让赵高教导自己的小儿子胡亥。
赵高在侍奉秦始皇和胡亥的时候,善于观察言色,小心翼翼地服侍这两位主子,秦始皇称赞他为“敏于事”,也与他越来越亲近。
有一次,赵高犯了重罪,本应受到法律制裁,但秦始皇竟然出面为他辩护,免除了他的罪行并恢复了原职。
由此可见,秦始皇对赵高的偏爱。
然而,这种偏爱最终成为赵高阴谋的罪魁祸首。
在秦始皇的偏爱下,赵高变得越发放肆,胆子和野心也渐渐膨胀。
此时的赵高已经不再满足于内侍的身份,他想要掌控整个朝廷。
因此,赵高一直在等待时机。
秦始皇的去世,正是赵高夺权的最佳时机。
临终之前,秦始皇召见赵高,要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写下遗诏。
他嘱咐李斯和赵高说:“快写信给扶苏,叫他立刻动身回咸阳,万一我好不了,叫他主办丧事。”
李斯和赵高写好了信,给秦始皇看。
他迷迷糊糊地看了看,吩咐他们盖上印,打发使者送去。
赵高看到遗诏内容后,明白继承人的位置将由扶苏来继承。
这对赵高夺取权力来说是不利的,因为如果扶苏继位,朝廷大权必然归扶苏的老师蒙恬,而赵高与蒙氏关系不和,所以赵高对此有点担心。
老谋深算的赵高,很快想到了一个巨大的阴谋。
他打算私自扣下遗诏,等秦始皇去世,再修改遗诏,让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继位为皇帝。
要知道,赵高是胡亥的师傅,如果胡亥继位,赵高的权力也会随之增加。
此外,赵高之所以选择胡亥,那因为胡亥只是个纨绔子弟,很好掌控。
在赵高扣下秦始皇遗诏后不久,秦始皇就去世了,只有几位亲信知道皇帝的死讯。
李斯决定保密,因为他担心若此消息传到天下,可能会引发诸子争权,甚至导致天下大乱。
所以,李斯假装秦始皇还活着,每天继续派人给他送水送饭。
李斯努力预防诸子争权,却不知赵高此时已开始实施他的阴谋。
赵高此人虽然有阴谋,但他毕竟地位不高,难以凭借自己的话令众人信服,便决定邀请李斯参与自己的阴谋。
赵高非常有把握,因为他已经掌握了李斯的弱点。
赵高知道李斯一直以来都担心自己的未来,怕自己的权力随时会消失。
所以,他决定从这个方面入手,逼迫李斯就范。
赵高找到李斯,毫不客气地向他透露了自己的阴谋。
起初,李斯大为震惊,公然指责赵高作为大逆不道。
但是,当赵高揭示出扶苏继位之后的利害关系时,李斯无言以对了。
原来李斯也担心一旦扶苏继位,丞相之位会被蒙恬得到。
李斯心乱如麻,想起了韩非的下场,心里顿时不寒而栗。
最终在保住自己地位的私心作祟下,李斯妥协了。
赵高和李斯密谋,通过伪造秦始皇的诏令,立胡亥为太子,还编写了一份诏书,发往上郡。
假诏书说:“扶苏在外怨恨父皇,蒙恬和他是同党,都该自杀,兵权交给副将王离,不得违命。”
这封伪造的诏书到了上郡,扶苏一边看,一边放声大哭。
他为自己的父亲而哭,心痛父亲竟在东巡途中去世,自己竟然未能与他见上最后一面。
扶苏也为自己而哭,没有想到多年努力,只为了让父亲认同自己,结果父亲仍然怀疑他。
扶苏痛不欲生,立即转身返回军营,准备按照父亲的意思舍命。
蒙恬听到这个消息,赶紧过来阻止。
蒙恬认为这封诏书很可能是伪造的,希望扶苏能冷静下来,等到调查清楚,再做决定。
然而一向仁孝的扶苏已经听不进蒙恬的话了,他认为君要臣死,臣就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也不得不亡。
最后,他不顾蒙恬的阻止,毅然地选择了自杀。
另外一边,赵高和李斯催着人马日夜赶路。
可是一千多里路程,一时怎么赶得到?
再说夏末秋初的天气,尸首搁不住,没有多少日子,车里发出臭味来了。
赵高只好派士兵去收购鲍鱼,叫大臣们在自己的车上各载上一筐。
鲍鱼的味儿本来挺冲,现在每一辆车都载上一筐,沿路臭气难闻,秦始皇车里的臭味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们到了咸阳,还不敢把秦始皇的死讯传出去,直到扶苏和蒙恬都被逼死了,这才给秦始皇发丧,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
朝廷大臣只知道这是秦始皇生前的诏令,谁也不敢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