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艰难的时期(三)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8923字 发布时间:2023-11-23

自天凤三十二年二月底,燕朝道宁皇帝去世后,燕朝内部各种叛乱是风起云涌,新的皇帝完全继承的是一个混乱的局面。晋国方面,虽然有所衰弱,但在局部方面,比起燕朝还有优势。因此从天翔元年开始,马玉隆不断下令以思岭县和宁安府驻军为基地对海山洲进行袭扰,希望重夺海山洲。但是朝野上下虽然都赞同对海山洲和东南沿海的袭扰,甚至是小规模进攻和掠夺,但都认为无力大举用兵。马玉隆思索再三,被迫搁置。

虽然搁置了对海山洲的用兵计划,但如今的燕朝可以说是内忧外患,而晋国虽然也有忧患,但朝野局面比起燕朝而言要稳定的多。所以从天翔元年五月开始,在荀元柏建议下,晋国正式决定放弃对燕朝名义上的臣属关系,公开称帝,这也很快得到了英国的承认。

天翔元年三月,在内阁协办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唐少雄的建议下,晋国将度量衡及时间制度予以适当改革。下令与西洋逐步接轨,时间上,采用西洋的时分秒。度量衡上,确定传统的丈尺寸与西洋的度量衡标准接轨。而接轨的度量衡标准,本来打算是以英国为主,但后来觉得英国的太复杂,同时又决定在与英国划定的时候,主要标准是更加简单的佛朗斯国标准。即米、厘米、毫米等,又叫做公制计量单位。

七月,在内阁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唐少雄的建议下,马玉隆思之再三,决定效法西洋于当年十月下令在兴京府设立晋国第一家银行。

这家银行,马玉隆亲自起名并书写了匾额,叫做晋国海山银行。足见他对其的重视程度。总资本五百万两白银,并辅以两万两黄金作为储备。所有本钱要户部、市舶司等衙署在两年内全部认购完成,如果不足,将从皇室内库拨付,或者可以从民间招募资金。并确定该行为晋国中央银行,为准备将来发行新货币和进行金本位之用。而该行的首任总办,由马玉隆钦定袁隆康出任,时任户部右侍郎。

天翔元年,晋国还进行了许多变革。主要的方面是在三月初于兴京府东北部设立海山机器厂,正式完全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历程。

同年,马玉隆下定决心排除阻力开征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并下令取消职业规章和行会帮会,准许职业自由、贸易自由、迁徙自由等。

八月,马玉隆接到奏报,已经在保宁行省任了十年巡抚的刘浩隆因病于七月二十日去世,年七十九岁。

马玉隆闻之不甚伤感,下令追赠为尚书右仆射、太保,一等伯。

从刘博瀚到刘浩隆的十五年里,他们以刚柔并济的手段让保宁行省这个经常叛乱的地方反而成了晋国如今最安定的省份,缴纳的赋税逐年增加。而在几年前的对英国作战中,刘浩隆还派出了省内三千兵力,在作战中表现颇为突出。而且十五年里,他们还扩建了广宁宫和广宁府,修缮了街道。如今的行省人口二百六十多万人,其中广宁府人口六十多万,比他们上任前增加了近十万。而广宁府城也较为宏大,占地三万余亩。分外城、内城和宫城。外城城门八座,内城四座。宫城也被修葺一新,有四门,并占地一千五百余亩,比起兴京府而言,虽不奢华却也甚是宏伟,且很宁静。而行省府库储备粮草一百一十多万石,银二百三十万两。

如今,刘浩隆也去世了,保宁行省未来如何,谁也不知道了。

九月,内阁下令允许农民从地主手中赎买土地,以释放更多人口增加工人数量。作为对新大族的妥协,马玉隆保证只要他们支持政府发展工业,会在将来给予一定的补偿。

就当一切都在铺开进行的时候,天翔元年十月七日,内阁首席领班大臣荀元柏积劳成疾在任上去世,年六十七岁。

马玉隆闻之,大惊,万分伤感。下令追赠为司空,太保,谥号文襄。

十月十一日,马玉隆在与卫长庆等人商议后,重新任命了新的内阁成员。

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兼观文殿大学士:邵子轩

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兼协办大学士:郑云柯

中书侍郎、文华殿大学士、枢密使:卫长庆

枢密副使:刘安邦、文次谦

参知政事兼内阁大臣:

庾世泽(武英殿大学士)、杜秉静(协办大学士)

赵南昌、裴振虎、

内阁大臣:唐少雄、陆刚毅、郑敏聪(协办大学士)、

各部尚书:

吏部:邵子轩(兼)、外务部:唐少雄(兼)、

陆军部:郑云柯(兼)、海军部:裴振虎(兼)

户部:庾世泽(兼)、刑部:赵南昌(兼)、

礼部:郑明峰、矿部:林文良、工部:颜文皓

御史中丞:袁和伟

市舶司使:郑敏聪

兴京府府尹:郑敏聪(兼)

仪仗司都指挥使:丁明海、副都指挥使:王宁康

总管内事厅:郑舒丹

权知京畿都督府事务:刘玄明

领侍卫大臣:博尔温

京师巡防营管理大臣:田思进

殿前诸军都指挥使:速哈鄂

权知侍卫亲军左军公事:博尔温

权知侍卫亲军右军公事:卫瑶林

这个新中枢中,卫长庆无疑是最大的元老,他本来想就此卸任的。但是无论是皇帝马玉隆,还是邵子轩、赵南昌、刘安邦等大臣乃至军方都希望卫长庆继续留任一段时间。事情可以让其他人办,但人必须在。需要他来稳住政局,稳住军队。马玉隆最后决定让郑云柯接替卫长庆出任右相,协助邵子轩、卫长庆管理军务。卫长庆虽然不是右丞相,也没有了同平章事的宰相头衔。但还是排名第二的大学士,还是枢密使,并加了一个中书侍郎衔,仍然能够影响军政要务。

另外此次马玉隆还重新安排了宗室人员,以庐陵郡公马鸿策及马鸿松共同管理枢密院、兵部、刑部事务。等于在某种程度上分一些卫长庆的权力。也可以看出在马鸿慷日益年老的情况下,宗室将领中更加重视马鸿策。也是让马鸿松尽快熟悉军务。

在这个新的内阁中,已经没有一个人比马玉隆年龄大了,最大的就是比自己小四岁的卫长庆和小五岁的赵南昌了,其余大多都是五十岁以上和左右的人,因此精力是没什么问题的。而此次马玉隆又安排了没有参知政事衔的内阁大臣后备人员,让更年轻的唐少雄、陆刚毅、郑敏聪出任,位阶和排名都低于参知政事,但全按尚书待遇对待,实际上是对他们的历练。而三人里,马玉隆认为郑敏聪有理政之能,故而能以市舶司使还兼任兴京府府尹,并荣膺内阁大臣。陆刚毅长于理财,还懂一些外交,主要协助郑敏聪办理市舶司事务,减轻郑敏聪的压力。唐少雄有外交之才。而在所有参知政事、内阁大臣和大学士中,庾世泽最年轻,为庾维昆之子,不足五十岁,处事果断但喜怒不形于色,又出身名门,是马玉隆最为看重的年轻人,已经由当年的礼部尚书转任户部尚书,还是参知政事,很明显是将其视为接班人来培养。

此次的变动,就是重新任命了京畿大都督府的统帅,以在与西洋作战中表现有功的刘玄明出掌京畿大都督府。但其资历比当年郑云柯更浅,只能是权知。另外为分散兵权考虑,以老资格的侍从将领速哈鄂、博尔温出掌殿前军和侍卫亲军左军,另外以卫长庆之子卫瑶林接管侍卫亲军右军。这样各军实际上互不统属,而在上面以枢密使卫长庆节制,又以马鸿策和儿子马鸿松都管理军务,这样形成了多重平衡格局。

除了这些公开的之外,马玉隆还私下任命了张和瑞办理皇族内库事务,同时任命其为海山远方贸易公司协办大臣兼提举光华门、巴云邦两地税收使,专司替皇帝筹钱。直接隶属于皇帝,不归属于内阁。这个张和瑞是做生意的出身,十分聪明,有经营头脑,很会事,智商情商都很高。天凤晚年被马玉隆发现,安排在了海山公司,做的很不错,此次被破格任命,很明显,马玉隆缺钱。

天翔元年三月,马玉隆下诏对官制又进行了新的调整。

新调整之后,正式将昭文馆、集贤馆、资政馆大学士悬空等于撤销,重组大学士序列。以三殿三阁为序,分别为观文殿、文华殿、武英殿、龙文阁、文渊阁、武宁阁,均为正一品,并将同平章事确立为尚书左右仆射的必备兼衔,这样左、右仆射名副其实为左右丞相,从此不再单独设立同平章事的宰相,另外将参知政事、协办大学士也提升为从一品。但是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仍可独任,并非为宰相必须兼衔。

新官制确定后,以杜秉静出任龙文阁大学士、郑敏聪为武宁阁大学士。

天翔元年十一月,马玉隆又有了一个儿子,然而这个儿子却不是郑舒丹生下的,毕竟郑舒丹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也还很有气质,但已经不能生育了。这个孩子的母亲只是一名普通宫女,叫做方菲玥。是马玉隆在年初从王媛薇宫中出来的时候,发现一个长相十分酷似王媛薇当年的年仅二十多岁的宫女。马玉隆当时仍然处在思念王媛薇的痛苦之中,发现一个这样的宫女,因为思念王媛薇,最后与之发生了事情。

几个月后,马玉隆得知怀孕了,木已成舟。他也想不到自己已经是年过七十的人了,还能让人怀孕,很是高兴。因此下令破例按照妃子的待遇在宫中休养,并由郑舒丹派专人照顾。

对于马玉隆做出这样的事情,郑舒丹想得很开,他既然能放弃为儿子争夺储位,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啊。

郑舒丹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对方菲玥非常地关照,经常去看她。而方菲玥素来只是听说郑舒丹的大气、开朗和包容,但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如今却是感受到了,对郑舒丹更添了几分尊敬。

十一月二十七日时候,方菲玥为马玉隆生下了儿子,马玉隆很高兴,起名为马鸿清。

然而在马玉隆、方菲玥高兴有了儿子的时候,方菲玥却因为生孩子的时候难产,身体极度虚弱,没几天就病入膏肓。

在二十九日,方菲玥自知已经不久于人世的当天,马玉隆、郑舒丹都前来看望。马玉隆内心深深地感到自责,说:“如果当时不和你,你还能活下去,能嫁个好人家,是朕害了你啊。”

方菲玥:“能得到陛下的恩宠,还有一个骨肉,臣妾已经心满意足,夫复何求啊,只是看不到孩子长大了。”

说罢,方菲玥看了看只有不到三天大的孩子,眼神里充满着哀伤与希望,然后对郑舒丹说:“皇后娘娘,我没这个福气抚养这个孩子了,从今以后希望您能照顾他,他就是您的儿子了,以后也不要让孩子知道我的存在,是我对不起他啊,我出身不好啊。”

郑舒丹:“妹妹,怎么这么说,你放心,我一定将他当做自己的孩子好好地照顾。”

马玉隆不忍心看到这样的场面,也内心充满了伤感。

这时候他走出宫,立即下令封方菲玥为贵妃,这是他目前唯一能给方菲玥做的了,给她一个名分。

次日上午九时三十五分,礼部、宗正府拿着册封的诰命让方菲玥看了。

然而这时的方菲玥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用尽最后的力气说:“谢陛下。”

就在方菲玥看到册封诰命没两个小时,方菲玥最后闭上了眼睛。

方菲玥去世了,马玉隆下诏追封为敬慜皇贵妃。马鸿清则从此由郑舒丹抚养,成为了郑舒丹的儿子。

天翔二年,晋国局势还算是稳定。海山机器厂、海山银行的建设都投入了运营,但缺少人才,为此不得不重金雇佣西洋人来做教习,以指导晋国的事业、工业发展。还得大量购买西洋的新式设备,这都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英国这一年与晋国的关系整体上还是友好的,驻晋国公使博尔利对晋国的一些改革举动和开明举措,表示欣赏。但是在这一年的五月,英国还是在保宁行省的维美港设立了租界,不过占地不大,却也有一百一十亩地,比天雄府租界要大。

天翔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正值西洋人最看重的节日。英国驻晋国公使博尔利特别邀请邵子轩、马鸿松、唐少雄三人参加宴会。但是邵子轩是左丞相,参加这种宴会必须要有马玉隆许可,而他刚出任左丞相,不宜与西洋人走的太近,最后谢绝了。最后是马鸿松、唐少雄二人参加了,马玉隆也同意二人参加。

在这次宴会上,唐少雄只停留了不到半个时辰,因为家中有急事,就离开了,只剩下马鸿松一人。不过他也不是第一次单独参加西洋的宴会,也就留下来了,且有足够的能力应对。

然而这次宴会对马鸿松而言可以说是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此次宴会上,他认识了英国在兴京府的大富商之女伊莉莎.拉奇。

伊莉莎.拉奇比她小十岁,也已经二十一岁,出身名门显赫,会说一些常用简单的汉语。她最大的特点就是个子太高了,有五尺三寸,一般男人也很难达到这个高度,故而也让她很自信。加上父亲布莱利为英国下议院议会外事委员会的议员,大富商,专门从事机械、布匹、茶叶等的销售,而且对东方文化颇有兴趣和爱好。在政商两界包括外交方面有很大的发言权及影响力。自身的优秀加上家族的实力,更让她显得高不可攀。

在这场宴会上,马鸿松一眼就看对了伊莉莎.拉奇,毕竟伊莉莎.拉奇在当晚的宴会中绝对是鹤立鸡群的存在。

伊莉莎.拉奇极为漂亮,五尺三寸的身高比已经五尺二寸的马鸿松还要高一些。身形高挑,皮肤白皙,是典型的棱角比较分明的小方脸,方脸虽然一度让人不喜,因为长在女人的脸上看起来太过于硬朗,但是这在伊莉莎.拉奇身上却是一种例外,在她精心的打扮和其独特发型及身高的加持下,方脸却能拥有无与伦比的高级气质!无论穿什么衣服都十分得体。

当天她穿的看似比较正式,但也颇为自然。只见她穿的是一身蓝色长裙,蓝色的柔和、自然而然的显白,能将肤色衬托得更加通透白皙,而且她的这身蓝色饱和度较低,会让人看起来更加清爽怡人。

然而也许是因为太过于优秀吧,或者是身高太高,伊莉莎.拉奇让很多人都对她敬而远之,而马鸿松则对他很有兴趣,在当晚的宴会上主动邀请伊莉莎.拉奇跳舞,而且还用一口流利的英国语言与之愉快的交谈,没有流露出丝毫的胆怯,这让伊莉莎.拉奇也感到非常愉快,内心对这位晋国事实上的皇太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跳舞之中,伊莉莎.拉奇直言不讳地对马鸿松说:“你是我见过的男子中唯一面对我而不胆怯的。”

马鸿松:“他们是因为你的身高吗?”

伊莉莎.拉奇:“也许吧,有的男人见到我都会大汗淋漓。”

马鸿松:“你不也比我高吗,但是你怎么知道我不会胆怯?”

伊丽莎.拉奇:“然而我并没有感觉到?”

马鸿松:“我是战战兢兢,汗不敢出啊。”

伊莉莎.拉奇笑了。

而在旁的博尔利、布莱利也发现了二人似乎都对对方有兴趣,也没有干涉,决定先观望观望再说。

自从这次见面后,二人渐渐产生了情愫,经常约会游玩儿。伊莉莎.拉奇也在马鸿松的影响下,开始更努力地学习汉语,汉字,至于饮食方面倒是还好。她在东方往返多次,这个没有多大的影响。

天翔三年三月十日,马鸿松第一次带伊莉莎.拉奇进入晋国的皇宫,拜见了马玉隆还有郑舒丹。伊莉莎.拉奇特意穿了汉服,是郑舒丹设计的改良版汉服。不得不说,身高的优势虽然让她很漂亮,然而穿起汉服,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不那么合适的,不过气质还是出色的。

马玉隆、郑舒丹不是第一次见西洋人,见过许多,但是这么高的西洋女子还是少见的。伊莉莎.拉奇也用那不大流利但能听得懂的汉语给马玉隆、郑舒丹夫妻交谈,行礼。

因为是第一次见,马玉隆、郑舒丹对她很客气,但内心其实也已经明白儿子马鸿松的用意了。

当晚,在送走了伊莉莎.拉奇回来后,马鸿松觐见父亲和郑舒丹,直言不讳地说:“父皇,儿臣希望能娶她。”

马玉隆:“知道你就是这个意思,但没想到你会这么直接。”

马鸿松:“儿臣想娶她,一来是其相貌,二来是我真心爱她,我感觉到我和她情投意合,三来是从国事方面考虑。”

马玉隆:“相貌确实不错,交流方面,你们两人之间交流肯定问题不大,她看起来也还不错,但是国事方面,你说说。”

马鸿松:“英国是西洋第一强国,恐怕也是当今第一强国。我晋国要自立自强,必须变革,而变革除了内部稳定励精图治外,还需外部技术支持以及和平的环境,否则也将无从谈起。而一个能在英国朝野上下为我国说得上话的人,对我国也是有利的。儿臣已经打听清楚了,伊莉莎.拉奇其父在英国朝野还是有些影响力的,如果我们能相互合作,至少对我们是无害的。”

马玉隆一听,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郑舒丹听后,则说:“你想的倒是挺长远的啊,不过英国强,我国弱,你若真娶了她,会不会有些委屈啊。”

马鸿松:“大丈夫能屈能伸,母后的意思是同意了?”

郑舒丹笑笑,说:“我没有意见,看你父皇的意思吧。”

马玉隆这时候说:“我还需要想想,何况这件事,除了我以外,还需要她家人的想法,小心为上吧。”

马鸿松:“儿臣明白了。”

关于伊莉莎.拉奇与马鸿松的恋情,从天翔三年正月开始,英国公使馆已经是几乎众人皆知了,而且意见不一,大多数人认为不合适,或者是无所谓。布莱利也有些犹豫,一方面他宠爱女儿,女儿喜欢,他并无多大意见。但是马鸿松虽然身份尊贵,配得上女儿,可毕竟是个东方人,而在英国内,对东方人普遍有一种歧视,这让他很为难。

与布莱利的犹豫不同,作为东方事务通的博尔利的想法则明显与马鸿松一样,从国家层面考虑的的较多,不过他则是从英国角度考虑。认为这可以有利于扩大英国在晋国的影响力,将晋国打造成为一个东方自由的典范,从而有利于扩大在晋国的贸易和利益,并以此影响到整个东方的华人世界,树立一种东西方和睦亲善的环境,而这种温和的办法比武力更有效。

博尔利在二月份的时候就将这个想法上报到了英国外交部,并在一个多月后得到了不干涉和顺其自然的回复,实际上是默认了。

在有了外交部的默许后,博尔利于五月份说服了布莱利。

与之伴随而来的则是这几个月里,马鸿松也多次拜访博尔利、布莱利,除了表示希望迎娶伊莉莎.拉奇外,就是大谈两国的友好合作,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示了内心对英国先进文化的倾慕之情,并希望在将来能够亲自和伊莉莎.拉奇一起出访英国的东方地区甚至是本土。

此外在五月二十九日,三人在公使馆密室的会面上,马鸿松表示会加大与英国在贸易方面的合作,还有扩大在燕朝的利益上的合作,并愿意提供支持,甚至做出了如果自己将来能够有更高地位和作为的时候,会在诸多利益上对英国有回报的暗示,尤其是在英国最关切的汉宁行省问题上,可以做出一些善意的暗示,这得到了博尔利、布莱利的极大欣赏。更为重要的是马鸿松还提出了一个让两人无法抗拒的共同都有利的方案。那就是马鸿松表示如果自己以后即位的话,会以资金支持布莱利扩大在东方的贸易,增加其财富,并助其在英国政商两界扩大影响力,并且会在外交上做一定让步帮助博尔利在官场更进一步。而条件是两人要促成自己与伊莉莎.拉奇的婚姻,同时稳固自己的地位,但更重要的是以实力和实际行动支持晋国的现代化建设,支持晋国在面对其他西洋列强威胁时候的独立自主和主权之完整,至少能为之说话。这点得到了二人的共同保证。

这年五月底,英国又在宁河港设立了租界,占地一百三十亩。

六月初,布莱利、博尔利和伊莉莎.拉奇应马鸿松之邀请前往皇宫拜见马玉隆和郑舒丹,马玉隆出于外交礼仪考虑,隆重迎接和接待,见面持续了约半个多时辰,大谈友好和场面话,不过彼此的印象还不错。

这次宴会上,伊莉莎.拉奇穿的是姿色的洋装,而紫色一直是公认的高贵但是又不失很容易驾驭的色彩,且加入了灰调并带有光泽感的紫色,在伊莉莎.拉奇完美的演绎下拥有有了更加不可思议的优雅。

在半个多时辰后,马玉隆、郑舒丹以年老需要休息为由告辞,让马鸿松代替自己来接待款待他们。

这次象征性的会见,主要是确定了马鸿松和伊莉莎.拉奇的婚事,晋国已经开始筹备,将在今年底之前完成,然后会在以后合适的时间允许马鸿松外出访问,必要时候可以访问英国,博尔利则表示欢迎,会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布莱利则表示很高兴有一个皇室的女婿。

这次,马鸿松也作为向导领着他们参观了晋国的皇宫,布莱利、博尔利和伊莉莎.拉奇发现晋国的宫殿真是规模宏伟啊,而且更为惊讶的还是这里还有西洋式样的宫殿以及教堂,真是非常让人震惊,也感觉到欣慰。看来晋国虽然是一个东方国度,但还是颇具开放意识的,比起他们见过的燕朝,要开明、自由的多了。

会见后,博尔利和布莱利交换了他们对马玉隆夫妻的看法。

博尔利:“晋国这个皇帝虽已年过七十,但目前来看身体还好,而且思维敏捷,有很强的控制力。”

布莱利:“我也听说过他的一些故事,他能够有今天,除了其祖父多年的培养,也的确更多是靠着自己奋斗而来的。”

博尔利:“据我所知,他年轻时候武艺很强的,而且亲自上战场冲锋陷阵。即使到了现在这个年龄,警惕性也很强,一般人也近不了身。”

布莱利:“然而我更感觉他更是一个有着很强雄心壮志的皇帝。”

博尔利:“是啊,也许他生错了时代吧。你对他的皇后怎么看?”

布莱利:“虽然他的皇后也老了,但是从身形、相貌上可以看出来年轻时候确实是一位美女。”

博尔利:“先生高见,确实,年轻时候她确实是一个美女,一个典型的东方知性优雅的女子。”

布莱利:“其实她现在也颇有气质。”

博尔利:“不管怎么说,以后晋国的皇帝就是你的女婿了。”

布莱利:“也许吧,但那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过对我们而言,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博尔利大笑,说:“是的,我们共同的利益。”

六月的时候,马玉隆将张和瑞的女儿张绮雯及外甥女许晴雨都纳入了后宫,很受宠爱。一个二十三岁,一个二十一岁。

九月二十一日是一个良辰吉日,在这一天,马鸿松和伊莉莎.拉奇正式按照东方的传统礼仪完婚。自然是宾客满座,当然花费也是十分浩大的。

当晚洞房花烛夜,二人如胶似漆你侬我侬。马玉隆享受到了身材绝佳的伊莉莎.拉奇给自己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快乐,内心感叹这才是真正的美女。一种独有的风格。

总计这场婚礼,花费白银十二万两,却没有花户部府库一文钱。都是张和瑞主动承担办理的。而这些费用都是从内库和海山贸易公司盈余及经营中所得的。这让马玉隆很是高兴,欣赏其出色的敛财和办事能力。

天翔三年十二月五日,卫长庆之子卫瑶林娶了马玉隆的女儿马姿瞳。

这门婚姻,是马玉隆在去年底就已经想好的,在正月的时候已经和卫长庆商议好了的,而且已经开始操办。只不过因为马鸿松的婚事而暂时耽搁了。

在春节前几天,马玉隆又晋封卫长庆为康乐县公的爵位。

这场婚姻,也实际上成为了一场政治婚姻,通过这场婚姻,卫长庆一家更加的忠心,而马姿瞳是马玉隆的长女,与马鸿松个人关系又是最好的,这也在间接程度上说明了马玉隆希望卫家更好地忠诚皇室。

卫瑶林是长子,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忠君报国的思想对他影响很深,故而他对自己的婚姻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是默默接受,当然在政治和仕途上,回报注定是要丰厚的。

其实到了如今的晋国,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晋国已经是皇室和几个大家族联合控制下的国度。马玉隆拥有绝对的最高的权力,而依附于他的大族,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晋国的方方面面。

在这些大族之中,王崔杜三家是最为悠久的从海山洲而来的老牌大族,王家实力依然强势,崔杜两家江河日下,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然不是一般家族可以比拟的。

而除了王崔杜三大老牌家族外,其余大族则是袁、卫、庾、林、顾、郑为首的新大家族。这些人都是当年跟随并支持马玉隆在南洋的核心力量。

在这几家中,虽然各家之间利益不一且多有矛盾。但是自王子师去世后,各家之间的矛盾已经颇多缓解。王家也主动与卫家和好,所以如今各家虽仍有矛盾,但整体上缓解了许多。

王崔杜三家之外,卫家在军事方面实力最强,庾家在军务和矿业方面最有实力,林家在航运方面有实力,邵家在造船方面颇有实力,顾、郑两家在农业和木材经营方面颇有心得。而且伴随着晋国日益西化开始学习西洋,这些大家族也都在维持基本盘的情况下,不断投资新的产业,并注重引入新的西洋技术来巩固和发展自身的产业实力。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