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杀了荆轲,也恨透了燕国,立即派王翦和王贲等人,加紧攻打燕国。
太子丹亲自带领人马前去交战,却被秦军打得溃不成军。
眼看抵挡不住,燕王喜、太子丹就带领一部分人马和老百姓,撤退到辽东。
然而,秦王政执意要擒拿太子丹,下令秦军继续追击。
燕王喜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杀掉太子丹,派人向秦王政谢罪求和。
秦王政收到燕国的求和,有些犹豫不决,就问谋士尉缭该怎么办?
尉缭说:“韩国已被并吞,燕国已迁至辽东,赵国只剩下代城,他们已无力反抗。”
“当前天气寒冷,不如先攻下南方的魏国和楚国,一旦收服这两国,辽东和代城自然也会归降。”
秦王政就把北方的军队撤回,派王贲为统帅,率领十万人马攻打魏国。
魏王假一听,连忙派人向齐王建求援,希望他出兵救援。
可是齐国的相国后胜,认为秦国并没有对他们有过亏待,不愿平白无故得罪秦国。
齐王建也觉得不应干涉他国的战事,以免得罪任何一方,所以就没有答应魏国的请求,致使魏国只能独自对抗秦国。
公元前225年,王贲运用黄河之水,淹没了大梁,灭掉了魏国,俘虏了魏王假和大臣们,装上囚车,派人押到咸阳。
最后只剩下两个国家,等着秦军征伐,一个是楚国,一个是齐国。
楚国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厉兵秣马,元气有所恢复。
因此与楚国的战争,是秦军扫灭六国面临的关键一战,也是最艰难的一战。
年轻将领李信刚刚凯旋归来,带回了无比荣耀和光彩。
此时,秦王政开始思考攻打楚国的问题。
攻灭楚国无疑是一项困难且充满挑战的任务,君主需要在内外大事之间,权衡利弊。
一方面,他需要防止军事上的溃败,另一方面,他也需要防止大臣或将领尾大不掉,高高震主。
所以选择派遣谁去攻打楚国,成为了秦王政当前最为疑惑的问题。
王翦经历百战,战功卓著,攻下楚国轻而易举。
然而正因如此,秦王对他有所犹豫,因为他的功劳已经很大,功高震主的道理秦王是懂得的。
李信刚刚经历战事,经验、计谋、威信上都比不上王翦,却是秦王政重点培养的对象,他甚至还想要在军中让李信与王翦抗衡。
在秦国一统天下、横扫八方的过程中,没有王氏和蒙氏家族的支持,秦军很难如此迅速地攻灭六国。
蒙骜、蒙恬、蒙武祖孙三代,各自功勋卓著、声名远扬,而王翦、王贲父子也不逊色于他们,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将领。
与蒙恬、蒙骜等人相比,秦王政更需要防范的是王翦。
王翦自然了解秦王政的心思,所以在王贲接连攻克了楚国的十余座城池之后,毫无怨言地将指挥权交给了李信,将最后的功劳让给了他,也是为了消除给自己可能带来的祸患。
在此之前,秦王政问将军李信需要多少人马。
李信自信满满地说:“二十万人马足矣。”
秦王政点了点头,接着询问老将王翦的意见。
王翦回答说:“二十万人马无法征服楚国,根据我的估计,至少需要六十万人马。”
秦王政思考一会儿:“年纪大的人,果然胆小。”
于是他拜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派出二十万人马南下。
王翦一看自己被冷落,便以生病为由,告老还乡去了。
李信宣称能够用20万大军轻松征服楚国,这看似傲慢,却也有一定的依据。
在之前攻打燕国的战役中,李信率领数千士兵成功消灭了燕国的庞大军队。
秦王最终选择了信任李信,但他心中仍然犹豫,不确定李信是否能够如愿以偿地用20万大军攻灭楚国。
与此同时,王翦却选择了远离战场,带着锄头过上了宁静的乡村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王翦突然感受到一种异样的情感。
回首一生,他发现自己只做了两件事:进攻和防御。
那些曾经一同奋斗、令他崇拜的将领如白起、蒙骜、王龁、樊於期都已离世。
曾经在战场上最厉害的对手,如廉颇、乐毅、田单、李牧也魂归黄泉。
生命如此灿烂,如夏花般开满了每个原野,又在残酷的深秋中,翩然落下,没有感伤,只有执着。
而在另一边,李信和蒙恬率领的大军,已经开始全面进攻楚国。
秦军兵分两路,其中一路由李信率领,快速从南阳郡向东方推进。
他采用秦军常用的战术,分割包围,然后歼灭敌军,并没有直接攻击楚国的都城寿春。
李信领导的主力大军,很快攻占了平舆(今河南平舆)、楚国的都城陈(今河南淮阳)。
另一路大军由蒙恬率领,迅速夺取了寝丘(今安徽临泉),以掩护主力大军的行动。
最后,双方将在城父(今安徽亳州)会师。
按照李信的计划,楚国的国土将被分割,秦军便可以各个击破。
同时可以占据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整个楚国都城能够尽收眼底。
这种战法在以往的战役中,百试不爽。
战前,李信对当地的地形做了充分的考察,认为如果进入楚国广袤和开阔的平原地带,秦国的大兵团就能够如同潮水般向前一波波推进,楚国军队势必难以抵挡。
只可惜,李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国大军纵然可以阶梯式地推进。
殊不知,楚国大军也可以利用那些河网和丘陵,在不知不觉中隐藏,然后靠近秦军袭击。
果不其然,楚军跟了秦军三天三夜,最终致使秦军全线溃败,7名都尉被斩杀,李信狼狈不堪地逃回了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