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是韩国新郑人,也是韩国王室的诸位子弟之一。
他曾与李斯一起在荀子门下学习,但李斯学的是“治国之道”,而韩非则专攻“刑名法术”。
韩非拥有深刻的思想、雄辩的文采、坚定的心灵和丰富的学识,这些都是李斯所望尘莫及的。
然而,每个人都有缺点,韩非最大的缺陷就是口吃。
这种缺陷放在一般人身上,已经是处处受气;到了韩非这里,则是到处不得志。
尽管他拥有广博的才华和惊人的智谋,但他只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无法以言传身教,这是他的悲哀之处。
当时,韩国处于魏国、赵国和秦国的包围之中,生存艰难。
虽然韩国曾与魏国结盟,但仍被秦国将领白起打败。
此后,韩国一蹶不振,岌岌可危。
虽然秦国轻而易举地可以灭掉韩国,但他们认为时机未到,还在积聚力量。
无论韩国多么贫弱,对韩非来说都是至爱之国。
韩非怀着报国的热血,投身荀子门下学习,并在学业未完成时返回韩国。
人们只知道李斯对韩非非常佩服,然而他们不知道韩非对李斯也有非常担忧。
尤其是听说李斯去了秦国之后,韩非第一时间返回韩国,因为他担心李斯的主张,首先要灭掉的国家会是韩国。
可惜的是,韩王对韩国政局不太关心,或许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韩非多次上书,请求改革韩国贫弱的现状,进行变法图存,但韩王都没有理会。
其实,韩非和韩王都清楚,秦国统一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即使韩国重新崛起,也只是暂时苟延残喘罢了,无法长久保持。
韩非的举动,可以说是与时逆行。
更让人遗憾的是,每次韩王让韩非表达自己的思想和道理时,韩非总是支吾其词,无法清晰表达真正的想法。
韩非的口吃和不善言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仕途和自尊,也影响了整个韩国乃至天下对韩非的认识。
如此一来,很多事情就发生了改变。
韩非开始认真思考世俗的险恶和人心的难以捉摸,重新思考韩国的前途和自己的仕途。
经过思考,韩非得出结论:廉直的人在奸佞的官员中是不容易生存的。
无奈之下,他转向了学术研究,将自己广博的智慧写成了书。
如今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作品,《五蠹》《内外储》《说林》《孤愤》《说难》等55篇文章,都收录在《韩非子》一书中,共计10万余言。
由于韩非的著作大部分是关于阴谋的,因此古人将其称为“阴谋学家”。
然而后来对《韩非子》的全面总结后发现,其中的法、术和势是最关键的。
因此最终将韩非定义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同时认为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
韩非从天下的现实出发,论述了术、法、势的内容以及三者的关系。
他认为,为了治理国家,君主必须善于运用权术,而臣下则必须遵守法令,还要学会根据形势来引导。
因此,他的思想既能超越现实,又能在现实中派上用场。
《韩非子》之法,主要涉及刑法和道德,包括刑罚和赏赐等方面。
可是,他更偏向于强调刑法和刑罚,认为这些是强制性的措施,不需要花费钱财。
可以说,通过这些政 治制度和法律规定的实施,让专 制主义制度得以延续了2000年。
《韩非子》之术,主要内容教导君王如何结合王道和霸道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在这方面,他确实不愧于被称为“阴谋学家”。
韩非在综合考察和研究各种臣属的行为后,为君王制定了各种防范措施,形成了一整套政 治谋略,包括八经、八奸、备内、三守、用人、南面等方面的策略。
其中涉及到帝王后妃、臣属、子嗣、文武百官等方面的事务。
韩非从荀子的“性恶论”思想出发,以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专 制国家为政 治目标。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利害关系,人的心里无不“畏诛罚而利庆赏”。
君王的职责,就是利用刑罚和德行这两种手段,让民众畏惧威权而归还利益。
他的观点有些令人震惊,但从这个层面上看,也可以归类为谋略。
韩非的本意并不是想用这些方法来惩罚人,而是警示人,为统治者提供服务。
韩非结合前人的观念,综合社会现实和自己的创新,最终形成了极端的封建专 制主义。
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韩非的思想有很多不可取之处,但在当时却被视为救世的灵丹妙药。
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力量都得到了增强。
于是,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倡导礼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主阶级有自己独立的政 治观念,但他们又离不开农民阶级的支持。
到了战国后期,地主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传统的领主已经不再构成威胁,农民阶级因此成为地主阶级的对立阶级。
在这一时期,荀子在其学说中主张运用“专 制主义”来实现统一。
而韩非子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将中央集权制度的学说发展得更加成熟,并且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