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快枪马”年轻时候,还未有这个“快枪”名头的时候,悄悄静静地跟随师父学艺,从不张扬,终苦练出一手快绝之技。遂出山闯荡人间。
当年鄂西北有一名人,姓顾,身份在亦匪亦民之间,主要靠两只短粗火铳横行黑白两道。
后来洋枪盛行起来,老顾弄了两支驳壳枪,很快便玩熟了这高档武器,成为方圆数百里没有对手的枪霸。
因为是从土到洋,老顾的携枪法与他人不同。他将两支驳壳枪匣子一左一右斜背,匣子大半隐在他的屁股两侧后面。他多穿稍长上衣,衣下摆遮住两支屁股后面的枪身大半。这是他将自己过去挂土铳的独特方式改用在挂洋枪上,居然被他改成了功。
说他改用成功,乃是从他用此法,出枪快,响枪早,使得一些瞧不起他的挂枪法的外路枪手,在比试甚至真实火拼中,大吃苦头。
由此,一些瞧不起他而又畏惧他的枪手,给他起了个外号,“顾大腚”。有说法,“莫笑顾大腚,枪快要你命”。
“顾大腚”的枪虽常只是在屁股后面似隐似现,不像大多枪手,插在腰间或者腋下,“一拔就有”,却是一旦摸枪出枪,速度奇快,拔枪瞄对击发,一气呵成。曾有多次,对手顶多已经打开枪盒盖,或者从腰间掣出枪,枪口尚在运行中,老顾的枪已经响了。
对于“顾大腚”的名头,老顾不以为耻,反而有些得意:“满天下,以这等上不得台面的绰号,压过如云的高手的玩枪的,就老子‘顾大腚’一个!”
当时,小马听得曾经一起学艺的师弟说起回鄂西北家乡时听得的传闻,“有一枪手,外号难听,技艺惊人,而且仗着本事,总和官府斗心眼----”
时值政局动荡,各地官府衙门的掌舵人大都是实力军阀,看大局风向选择阵营,又或是自己自立门户,谁也不服谁,都要抓枪杆子,搜罗有本事的人才。
“顾大腚”这样的人,便不时成为实力派人物的招揽对象。“顾大腚”便有了些奇货可居的味道,对谁也不说个“不”,也不说“行”。
他一脚踏在自己老巢地面,一脚踏在招安的船上,捞钱捞装备为第一。
往往眼看要谈成招安,带他的几个喽啰进城当军官了,忽地风向一变,当地镇守使成了败退逃窜的土匪,“顾大腚”便又在自己山庄蹲住不动,美滋滋地点数自己骗来的大洋。并且还四下放出狂言:“顾某本不是山野匪人,只是眼下时局动荡,百姓受苦,顾某又见官府中多酒囊饭袋,几无顾某可信赖之人----
如果有人,能够在顾某略有小成的枪技上,胜过顾某,让顾某心服口服,顾某便立即到官府上补个名字,从此归附政府朝廷,做一治国安邦策的小卒也!”
小马听明白了,想好了,便请自己师父写一短函。他持了信,找到鄂西北某新任镇守使,请命前往“顾大腚”处游说招安事项。
该新任镇守使是小马师父的把兄弟,知道自己把兄从来不是个说大话的人。把兄带信说让小马去试试,那就是有能够试试的本事,便答应了,还问小马:“需要多少人?”
小马说:“既是游说招安,就不必多的人。请师叔听消息。唯一条件,就是‘顾大腚’被招安成功后,还请师叔在江湖上,稍费心思,替侄儿鼓起些名头就好。”
镇守使满口答应,又让小马选了两支好驳壳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