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元柏这个内阁首辅的太平日子,注定是难当的。
到当年秋季时候,一个巨大的外交难题就出现了。
英国因其东方辖区与燕朝的贸易长期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故而在几年前就开始大量向燕朝偷偷出售福寿膏,而晋国也出售,并每年从中获利,到去年为止,英国每年可获利五百多万,晋国也获得了一百三十多万的巨额利润。但是这让燕朝财政吃紧,民生凋敝,百姓蒙受极大的损害,因此燕朝从年底严禁这项生意,晋国也自然在其中。
当年秋季,燕朝强行销毁了数万箱福寿膏,列国损失巨大,晋国也损失了数十万两。对此,马玉隆一方面是心疼钱,另外也由衷真心希望这个东西不要流行于东方,这是害人的,他内心是讨厌的,只是为了扭转贸易逆差不得已才做的。
晋国可以接受这个损失,但是英国无法接受,天凤二十二年,英国内阁决定正式以贸易为由对燕朝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并开始从其本土调集战船上百艘,海陆军两万多人向燕朝开战。同时希望晋国协助,并与英国一同参加与燕朝的作战。如若参战,可以继续延续原有到期的条约。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不支持,就终止到期的条约。
天凤二十一年六月十七日,刘博瀚因病请辞保宁巡抚,不久得到了批准。
回到兴京府家中几个月后的十月七日,刘博瀚因病去世,年七十五岁。
马玉隆听后不甚惋惜,刘博瀚文武兼备,在海山洲为燕朝官吏时就不大受重用,而在海山洲归降之后,也因为晋国内部的派系矛盾,多次不受重视反而被倾轧,最后因病去世。
马玉隆下令追赠为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中书右相,一等武毅伯。
刘博瀚去世后,保宁巡抚空缺了,身为枢密院第一副使的刘浩隆主动请求接任刘博瀚的缺,他想在身体还可以的时候有些作为,而不愿意在枢密院做个泥菩萨,虽然卫长庆、刘安邦都很礼让他,但他还是不愿意。
马玉隆思索后同意了,以刘浩隆以枢密副使衔出任保宁行省巡抚,加文华殿大学士衔,同样兼任广宁宫留守,节制都督区事务。
三月十七日,右丞相、内阁首席集贤馆大学士郑云华因病去世,年七十三岁。
马玉隆闻之,万分悲伤,亲往家中祭奠,追赠太师、太尉、侍中、豫国公,国葬,谥号文忠。
郑云华去世后,右相空缺,而荀元柏一个人顶不起这样大和日渐艰难的摊子,加上外事日益艰难。他希望有重臣协助,推荐卫长庆出任右相。
马玉隆思索后认为局势日益恶化,卫长庆身体很好,有作战经验,可以协助荀元柏,让荀元柏专管内事和外事,卫长庆管理军务、刑名等事宜。决定在六月十日就决定以卫长庆出任尚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观文殿大学士。
卫长庆对出任右相倒是可以,但是加大学士衔,他极力推辞,认为自己是军人出身,不是文官,也没有科举功名,虽然这十几年来勤于读书,但加大学士衔终究不妥,要求推辞大学士。但是当时满朝皆知将来可能会有战事,即便有人反对,也无法阻挡马玉隆的决心和荀元柏的举荐之意。卫长庆最后同意出任大学士,但以自己学问一般为由,选择了排名最后的武英殿大学士,得到了认可。
这样当时朝野就只有三名大学士,一为左相荀元柏兼任的观文殿大学士,二是保宁巡抚刘浩隆在外加挂的文华殿大学士,三就是卫长庆的武英殿大学士。也可以看出几年来,大学士地位更尊崇了,但获得的人却越来越少了,而且三馆大学士中名号最重的昭文馆、集贤馆乃至资政馆大学士在王子师卸任和袁汝阳、郑云华去世后已经实际上悬空了。
天凤二十二年五月,晋国西洋事务部正式收到了英国驻晋国公使馆的公文,希望,实际上带有逼迫晋国参战的意思。荀元柏身为首辅兼西洋事务部尚书,也无法决定,请马玉隆钦定裁决。
从五月到六月,一个月的时间里,马玉隆也难以下这个决心。英国实力强大,但远道而来,能否打赢不知道。燕朝军力今不如昔,但毕竟本土作战,地大物博,胜负真是无法预料。
马玉隆思之再三,决定明面上持中立立场,视情而定,私下则可以与各方做生意,同时下令不可擅自对燕朝本土与海山洲发动进攻。
战争的过程完全出乎马玉隆意料之外,燕朝东南守军兵败如山倒,没几天,东南重镇飞扬岛一带全部沦陷,广南地方也遭到炮击,并濒临城下。燕军的战斗力,太差了。
有鉴于此,马玉隆想伙同英国趁火打劫,但是荀元柏、卫长庆认为此时趁火打劫,实属不义,况且也未必能见好于英国,也会影响日后与燕朝的关系和贸易,不可取。而是采取继续名义上的中立,私下可以明确表示支持英国,为其提供补给与给养,但是必须在兴京府及各个口岸严加防守,避免英国可能的突然袭击。
马玉隆思之再三,认为如此可为万全之策,下令实施。尤其是下令各地尤其是兴京府驻军进入紧急秘密战备之中,以防英国获胜后对晋国发起报复性的行动,英国是能做出来的。而且条约已经到期,英国已经无所顾忌,而晋国则面临着危难。
天凤二十三年八月,殿前军的中路军被赐军号为宁远军。
十一月,侍卫亲军左路军被赐军号为昭义军。
天凤二十四年八月底,燕朝被迫与英国在江南签订条约,燕朝赔偿英国白银一千六百万两,还得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割让广南地方一个小岛为英国土地,协定关税,准许自由贸易,废除商行制度。
这个条约的内容,到了十月份传到了晋国,晋国得知后大惊,而且震惊了整个东方世界。谁都能预料到燕朝必定失败,然而却都没想到会这样惨重的失败,还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
在十月份的内阁会议上,身为内阁协办大臣、陆军部尚书兼枢密使的卫长庆建议此时更应该加强战备。避免英国携战胜之余威向晋国发难,此时反而是最危险的时候。
卫长庆的建议,应者寥寥,不过他还是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与海军部尚书裴振虎一同在京畿附近进行了准备。一种军人独特的敏感、使命感,让他们感觉到风险很大。
天凤二十四从十月开始到天凤二十五年五月,卫长庆、裴振虎等下令在安晋港及附近的所有大小港口增设炮台、添加火炮,调配战船。尤其是将北部的一些主力战船调往了兴京府、慧亭州南部和天雄府一带来驻防。因为晋国的核心和最发达的商贸之地都是兴京府等南部地方,这里也最容易遭到登陆,而不似南洋北部那样有山脉阻挡,不便登陆。核心是对兴京府西部各县城池外围的原有防御工事进行了再加固,主要是增修炮台,购买西洋要塞火炮数百门装备炮台。同时,郑云柯终于被扶正为京畿大都督。
卫长庆、裴振虎、刘安邦主导建设下的西部要塞,耗费多年。而且这几年的建设还特意从佛朗斯国、布鲁斯国和西巴斯鹰国聘请技术人员和军人帮助建造,所以修的非常坚固。外围的城墙、棱堡即使被重炮猛轰,也能岿然不动。而且晋军还储备了大量的材料,方便损坏时立即投入补充使用。
虽然响应卫长庆建议的人立即加强战备的人和认为英国随时可能打过来的官吏不多,但是英国在对燕朝的作战中所表现出来的海陆军的强大实力确实是震惊了东方,包括晋国。因此,晋国从上到下开始反思燕朝的失败原因,并且从上到下要求学习西洋,以富国强兵,避免让晋国成为了燕朝第二。毕竟晋国可没有燕朝那样广袤的幅员和足够的回旋余地。燕朝可以经得起一次、两次甚至多次失败,而晋国则不能。
天凤二十四年,凤宁州发生了叛乱,凤宁州和汉宁行省及渤文尼莱国均无力平定,最后竟然不得不雇佣了西洋英国人布鲁克的私人武装平定。从此英国人在凤宁州开始扎根,晋国对汉宁行省的控制开始失控。
自天凤二十一年邵俊云因病回南洋养老后,新任的汉宁总督刘海寿虽然也是竭尽全力,然而汉宁地方的局势错综复杂。况且自王道彪以来,汉宁地方的局势已经是半独立态势。邵俊云时代也是勉力维持,何况西洋势力自天凤十年以后在汉宁地方和整个加巴隆丹岛及附近地方的膨胀是越来越快,别说是晋国一国,即使整个地区诸国加起来也非西洋英国、尼兰国之对手。故而晋国对发生在汉宁的态势,已经是鞭长莫及,只能是听之任之,不过是尽力维持,而且已经开始了让汉宁地方人员财物的转移。
天凤二十五年二月,根据荀元柏的建议,马玉隆将西洋事务衙门正式改名为外务部,专管对外交涉事宜。学习西方的外交理念及法律和条约还有外交礼仪等。仍由内阁首席领班大臣荀元柏兼任外务部尚书。
天凤二十五年二月开始,晋国开始大量从西洋购买或者仿制英国机器,并筹划设立相应的厂矿,进行工业生产的摸索。
近两年的发展,是艰难的,但还是有效的,也在一些程度上增强了晋国的实力,给马玉隆增加了底气。
天凤二十五年,有三支军队被获赐军号,分别是:
天凤二十五年三月,侍卫亲军前路军被赐军号为彰武军;
天凤二十五年五月,南部都督区第一步兵团被赐号为顺义;
天凤二十五年九月,殿前军前路军被赐号为奉宁军。
天凤二十六年底,晋国人口一千零七十三万,赋税收入一千二百七十六万两,关税和专卖收入就占据了近一半以上。海陆军十七万人,大小战船五百余艘,全西洋战船达到了六十艘的规模。
天凤二十七年,战事终于还是爆发了,起源于一件小事。
天凤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英国的数艘战船未经晋国海关允许,擅自闯入兴京府外围海域,无故抢掠晋国渔船,并首先对前来的晋军海军船只开火,并进攻附近炮台。晋军反击,双方发生规模冲突。
冲突时间并不长,只是持续了半天的时间。双方互有死伤。
英国军队并不善罢甘休,接下来的七天里,陆续共投入战船十五艘及兵力三千多人,战船被击沉三艘,击伤五艘,死伤近千人。
晋国方面,卫长庆首先以右丞相的名义和海军部尚书裴振虎下令兴京府及以南所有地方进入紧急战备状态。裴振虎以海军部尚书身份调集战船前往兴京府集结。卫长庆下令各地陆军做好反登陆准备,以应对英国军队登陆。同时请示马玉隆后,下令各部军队兵力开始驻守安晋港周围,以防不测。
屋漏偏逢连夜雨,也就在这几天里,在英国的煽动和怂恿下,南方的西巴斯鹰国也蠢蠢欲动,随时可能犯境。而北部的保宁、东宁两省南部的匪患自天凤二十年来又开始愈演愈烈。可以说马玉隆此时面对的环境是极为艰难的,大部分人主张专心致志应对匪患或者西巴斯鹰国的进犯,不宜与英国全面作战。然而马玉隆有自己的打算,决定三面同时作战,但重点是以主力应对英国,以偏师对匪患和西巴斯鹰国进行积极防御。
卫长庆拟定的部署是以海军和雄威军一部分兵力驻守安晋港附近,拖延敌军。以雄威军和殿前军左路昭义军为主力固守府城外围西部各县的防御地带,此地为核心,必须死守;以殿前军中路义武军和前路军为后援,固守西部各县和京城外城附近,随时增援,确保后路;以殿前军右路军和其余原有各部固守京城和南部安宁河地方。侍卫亲军左军适当南撤到兴京府城内,随时做好继续增援的准备。右军固守海东州西部和兴京府东部,确保兴京府东部之安全。
马玉隆同意卫长庆的计划,下令以裴振虎升任枢密副使,其余如故。以右丞相、武英殿大学士卫长庆为前敌总帅,挂镇西大将军衔,并授予高宗马怀锡所赐之宝剑,可以先斩后奏。裴振虎和京畿大都督兼雄威军总兵官郑云柯为镇西左右副将军,共同应对京畿一带及南疆所有军务,可便宜行事,不为遥制,并下令北方各地也进入紧急状态,以防西洋英国登陆。卫长庆在外期间,陆军部、枢密院事务由刘安邦署理。文次谦以侍卫亲军左军总兵官身份节制京畿内外兵马,代行京畿大都督职权,京畿进行戒严。
除此,以安定郡王马鸿慷出任安北将军,进驻永晋行省北部,节制保宁、东宁两地的驻军,居中应援两地,全面主持平定两地匪患。同时又以定南伯马鸿策为镇南将军,进驻天雄府,节制天雄府及南部府州的驻军,防御西巴斯鹰国的进犯,都赋予全权,不为遥制。
荀元柏、卫长庆等大臣认为安全起见,建议马玉隆转移到华阳宫附近,因为在晋阳宫距离前沿太近了。
不过马玉隆坚决拒绝,说:“前线战事吃紧,朕岂能置前线将士百姓于不顾,卿等前线苦战,朕则为卿等在后方筹集饷械粮草,确保卿等无后顾之忧,君臣一心,一定能挫败敌军。”
四月七日,英国东方总督区和驻守广南岛南部的军队集结了战船二十艘,陆军三千余人在海军少将约思康率领下向兴京府西部的安晋港发起了突然进攻,并出其不意地突破了防御最弱的安晋港西北方向,实施了登陆。
英国军队登陆后,立即向纵深深入。
卫长庆在当夜发现不对劲后,下令前沿驻军千余人立即放弃前沿平坦开阔地带,并将所有的物资全部烧毁,进行坚壁清野。退守五里坚守府城西部外围五十里的坚固工事之中。同时调殿前军两个完整的步兵团,还有骑兵连及各种火炮上百门投入工事防御当中。并紧急请马玉隆继续调拨军队戍守。
次日,英国军队主力近两千人开始向兴京府西部登陆,约思康亲自指挥攻城作战。
四月九日,晋军以三千多人与英国军队野战。
野战由卫长庆亲自指挥,对阵约思康。
双方的战法基本都是线列战术,然而英国军队的步枪在射速和弹丸威力上要强一些,而且其火箭的威力极大,这让晋军损失很大。英国军队开始逐渐突破晋军的前沿外围防御,向纵深地带深入。
危机时刻,卫长庆决定孤注一掷。以郑云柯死守城防阵地。同时亲自率领步骑兵和自己的亲兵共千人趁夜绕道敌军背后进行突袭。
约思康参加过欧洋巴洲大陆的十几年作战,也参加过几年前与燕军的作战,也算是名将了,多年的胜利也让他有一股轻敌的情绪。不会想到晋军敢于趁夜偷袭。
当夜偷袭,卫长庆以枢密使、同平章事之尊亲自领兵夜袭,大败敌军,击退英国军队十余里,还烧毁了英国军队的一个军火集中点,获得了大胜。然而英国军队毕竟训练有素,晋军千人虽然击毙、俘伤一千多人,但是自身的损失也是极大的,死伤过半。
卫长庆在作战中也身负枪伤两处,幸赖其贴身卫兵,身为少校的刘玄明奋力相救,才免于致命伤。而此战中,刘玄明、陆云飞、李靖康三人的表现最为出色。率骑兵趁夜突袭,杀伤十数人,威震敌胆。还有就是卫长庆长子卫瑶林(天凤三年出生)也随父出征,表现不俗。还有卫长庆的侄子卫瑶光(天凤元年出生),王子师的长子王宁康。
除此,还有一个十五岁的年轻人,就是马鸿松的贴身亲信侍卫,礼部尚书庾世泽的儿子庾博翔。另外还有武威郡王马鸿鲍的弟弟马鸿陵也参加了作战。马鸿陵,天凤元年出生,是武威郡王马玉慈最小的儿子,自幼习武好武,枪法极好,也精通箭法。天凤十七年从军,时任营长,军衔是殿前军下的雄威军陆军少校。
鉴于他这个特点,卫长庆让他率领神射手十余人组成敢死队,专司在暗处狙杀敌军将领,为作战也立下战功。
然而表现最出色的则是已经年过花甲的老将速哈鄂和博尔温了。速哈鄂是肃靺人,实际上是汉化的肃靺人。博尔温是狄羯人。自小就跟随马怀锡,后被马怀锡安排在马玉隆身边做侍卫,多次希望战场立功。但马玉隆一直舍不得,此次开战后,速哈鄂坚决要求参战。马玉隆思之再三同意了。另外还有速哈鄂的侄子塔礼达,田思进的儿子田重英。
速哈鄂资格老,平时除了马玉隆谁也不服,即使是位高权重的王子师、卫长庆等人,他也是秉公办事,为之信服。
此战中,速哈鄂、博尔温表现的分外突出,完全是亡命徒的架势。两人亲率死士二百多人冲锋,左右并进,刺刀见红。让英国军队为之震惊。在英国军队的印象中,东方军队在远距离上还敢于和自己对打,但近战则缺少勇气。而这次夜袭,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印象。
四月十五日,马玉隆调集的晋军各地援军也陆续抵达前线,此时前线归卫长庆指挥的晋军侍卫亲军、保宁都督区各部已经达到了近三万人。且各种装备、弹药、粮草也都在源源不断地送来。后方的调度,一切统归马玉隆亲自筹划,具体运输,则交由皇子马鸿松、马鸿寿兄弟二人来办理,这也是让他亲自体验一下战争,对他也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
十五日夜开始,卫长庆开始向英国军发起反击,然英国军队野战工事坚固,炮火精准,晋军无力迅速攻破。
十六日,英国军队也发动反击,晋军前沿守将措不及防,后退三里地,丢弃了第一道防线。
卫长庆得知后,大怒。当夜将驻守第一道防线的雄威军副参谋长陆时林少将、殿前军左路昭义军的步兵团副团长森哈逻中校、第二营营长李明飞少校等多名军官全部处决,以儆效尤。同时命郑云柯当夜带兵趁敌军立足未稳又夺了回来。
临阵斩将,杀一儆百,卫长庆的军旅生涯中这还是第一次,他是向来不愿意如此的,何况少将一级的将领都是皇帝亲自任命的,但局势紧急,卫长庆顾不得许多。一旦后撤,影响太大了。
郑云柯的夜袭很成功,但伤亡也不小。马鸿陵此战中又立下战功,击毙一名英国军队的少校军官,还指挥部下活捉了五名英军,缴获不少军械和旗帜等物资。
从二十日开始,晋军开始凭借坚固的工事和充足的物资对敌军进行分割包围,并利用地形和暗夜的优势,不断蚕食包抄。
海上方面,裴振虎鉴于英国战船火力凶猛,但是数量不多。故而调集大量大鸟船、舢板快艇和少数主力战列舰为主,从四月十日开始不断突袭和袭扰,使得英国海军疲于应付,无力再继续大规模的登陆作战。
接下来持续到五月初的战斗中,裴振虎陆续总计投入战船八十多艘,兵力七千人。战船被击沉击伤十八艘,死伤三千余人,也击毁了英国战船五艘,击伤三艘。陆军方面,英国军队深陷饥饿和水土不服中,非作战伤亡日益加大。而晋军方面,虽然开始逐渐占据优势,但战场毕竟是在自己的本土,不能这样长期打下去。英国军队先进的海军战船、火炮、蒸汽明轮船、火箭炮都给晋军以巨大震撼。所以尽快议和妥协,利用现有的优势达成协议是上策,是可以接受的。
英国也没想到晋军会如此的强硬,而且全境防守严密,无机可乘。虽然英国军队装备精良且训练有素,但是晋军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其装备、作战意志方面远强于当年的燕军,不是一个容易的对手。且晋军将炮台、要塞工事修的是遍布整个平原,而且颇有纵深,层层相连。尤其是晋军构筑的那些城堡要塞非常坚固,外围还有一丈宽的壕沟,壕沟内外有无数的栅栏、铁蒺藜,棱堡上下有数十乃至上百个枪炮射击孔。与西洋的相比是不遑多让
这些本来就很难打了,而晋军还具有兵力和物资补给方面的优势,如果要继续打下去,必须增兵至少万人和火炮上百门和绝对充足的弹药,才有可能突破晋军的防线。
而且即使是攻下这些前沿要塞,还有坚固的外城墙,英国军队损失将非常巨大,英军恐怕将陷入进退两难之地。
五月七日,正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晋国主动求和,由荀元柏亲自致书英国军队统帅约思康,还有驻兴京府公使,希望停战议和。
十日,约思康和公使博尔利同意议和,在兴京府前沿地带开始谈判。
晋国的谈判代表是首辅荀元柏、枢密使卫长庆、外务部右侍郎唐少雄、市舶司副使陆刚毅、兴京府知府郑敏聪。在这五人中,唐少雄、陆刚毅都会一口流利的英国语言,且通晓西洋风俗和礼节。郑敏聪则熟知晋国地理,通晓各地风俗民情。
十日的首次谈判,就让英国为之震惊。
荀元柏是首辅大臣,穿着却是西洋风格的服饰,其余人员除了职业军人的卫长庆是军服外,也都是西洋风格。并主动与之握手,然后荀元柏主讲,唐少雄兼职了翻译。卫长庆的军服虽然还保有东方风格,但其肩章却和西洋的类似,是一颗大的三角形,右侧是一个月亮形状。后来得知按照晋国军制,卫长庆的节度使等同于西洋大将军衔,是一颗大的三角形。而太尉是最高军衔,等同元帅,两侧各加一个月亮形状。
按照英国一向的理解,东方国家大多都是荒蛮国度,但不想晋国各方面却无限接近西方风俗。
约思康在谈判中坚决要求晋国必须赔偿道歉和割地,美其名曰永结盟好,促进商贸,不会妨碍晋国的主权。
唐少雄则说:“晋国尺寸之地皆乃先祖披荆斩棘而来,晋国之任何地方,包括弹丸小岛,都是晋国之土地。是我晋国主权之所在,断不允许割让。”
陆刚毅:“贵国是承认我晋国的主权的,天凤年间的条约是贵国明确承认的,难道贵国要自食其言吗?”
唐少雄:“此次事端是不幸的,但是过错非我,而在贵国。贵国进入我国境内,自应听从我国安置,你们不仅不听,还开火攻击我国军民船只,我不向你们索取赔偿,你们还向我们索取赔偿,还要求各地,简直是岂有此理。晋国之地断不割让,任何小岛仿佛人体内之经脉骨骼,缺一不可。如果非要割地,我们将战死到最后一个人。”
约思康还希望晋国放弃专卖,全境开放自由贸易,则更是遭到了唐少雄的斥责,唐少雄反问道:“据我所知,贵国当年可不是提倡自由贸易的,关税出奇之高。今日贵国商贸繁荣,属地遍布,就要提倡自由贸易,这不明显是仗势欺人吗,万无道理。”
郑敏聪则说:“贵国想与我通商贸易,让我们买你们的东西,可是如果我们没有钱,怎么买你们的东西。而专卖、关税是我晋国主要财赋来源,若无此两项,我国与贵国之商贸也将无从谈起。”
谈判上,约思康、博尔利没占到任何便宜,但是却不能就此让步。虽然英国战局不顺利,但从各地调来的援军也陆续集结,因此要价是极高的,主要是晋国割让兴京府外小岛、赔款一百万两、全境开放、协定关税、允许英国驻军、废弃专卖等苛刻条件。
晋国坚决不同意割地,也绝不同意使用赔款的字样,因此态度也是十分强硬的,而且摆出了不惜一战的架势。双方的谈判难度,不亚于在战场上的角逐。卫长庆是军人,他无法接受这种耻辱的谈判,最后干脆拒绝出席谈判,由枢密副使刘安邦接替他出席。
谈判持续到六月底,英国开赴兴京府的战船又恢复到了二十五艘的规模,向安晋港再次发动袭击。但晋军一个月里也准备充分,加固了炮台。
而卫长庆在前线的军队也一直饷械无缺。子弹、炮弹、粮食乃至帐篷、大米、肉类的供应都非常充足。三万多人的前线军队,储备了步枪五万多支,火炮五百门,子弹五百多万发,各种炮弹上百万发,粮草五十万石。
六月二十五日,英国海军在兴京府外海域与裴振虎率领的晋军海军主力战船七十多艘开始的一场大战。晋军投入西洋风帆战列舰、巡航舰十五艘,大鸟船、鸟船三十艘,舢板炮艇、快船等二十多艘。
这场海战持续了两个多时辰,晋军投入的七十多艘战船以损失过半的代价,击沉、击伤十二艘,俘虏三艘,英国被迫主动放弃了再度登陆的计划。晋军暂时还握有安晋港海域的制海权。
虽然晋军获胜,但是损失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在谈判上,马玉隆下令可以让步,以求迅速完成媾和。他提出了一个办法,即割地断然不可,但是可以主动租借一个南部小岛给英国,换取在其余方面的利益。
选择让步,马玉隆是最后决定者。但朝野、富商、勋贵阶层都不希望打的太久,这是实际原因。另外马玉隆的儿子马鸿松,还有上书房总师傅杜秉静等人也从此战中认识到了西洋的强大,主张就坡下驴接受暂时屈辱的和局,毕竟晋国实力弱于英国是事实。如果此时拼光了本钱,以后英国连年骚扰,晋国更无实力阻拦。只有暂时接受和局,徐徐自强,才能日益改变局面。同时他们还认为英国与晋国多年友好,还是可以信赖的。而要想维持晋国在南海的存在和利益,在晋国实力不行的情况下,维持与英国的友好对于保障晋国的主要利益是可以接受的。
这些是马鸿松及其师傅杜秉静的想法,但是他们身份特殊,不能明说,只能是暗中授意部分御史、宣文院的学士们去说,他们说了会造成一种舆论氛围,能对继续打下去的陆军军方形成压力,也能让马玉隆选择停战。
而此战失利后,博尔利建议还是尽快与晋国媾和,毕竟在东方,晋国对英国没有太大的威胁,如果利用的好,反而是有用的。约思康思考后,也同意做一些让步,尽快妥协,毕竟此战没有得到英国东方总督府的全力支持,更不可能得到政府的同意,基本属于擅自或者是突发偶然行动。因此,及早尽快了解此事为上策。
七月十五日,双方在都做了让步的情况下,最后签署了兴京府商约。
自商约签订之日后,双方共同撤军;
晋国以抚恤名义赔偿英国白银五十万两;
日后英国在南海行驶,晋国不得索要保护费;
晋国开放兴京府、永宁州、天雄府为通商口岸;
晋国租借巴望岛南部之巴克岛给英国;
英国在永宁州、天雄府开设领事馆,租赁土地;
英国可在晋国通商之地自由传教、经商居住、贸易;
英国享有在通商之地的领事裁判权和治外法权;
英国与晋国的贸易之关税可进行协商确定。
从这份商约正式签署后,晋国开始丧失了部分主权,不过晋国保住了专卖权,然而损失还是颇大的。尤其是赔偿,虽然五十万两不多,但是侮辱性极强。自高祖以来,晋国还从未对外赔偿过,这是第一次。马玉隆的内心如同刀绞,在签约后一个人在宗庙前哭的如同泪人一样,然而时局到了如此地步,他却也不得不如此。
然而总体上来看,在当时的东方诸国中,晋国能争取到这样的条件,已经算是不错了。通过主动租借巴克岛,保住了一些主要的利益,这也是无奈的办法。英国虽然没有取得原有的最大利益,但也取得了许多额外的意想不到的利益。
在这场持续两个多月的善后谈判中,晋国第一代接受了西洋思想的外交官如唐少雄、路刚毅等以其务实的礼貌与不屈不挠的风范让英国震惊。尤其是坚决不同意废弃专卖、关税协定和全境开放等条件,甚至不惜彻底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