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7年,李斯满怀自信地来到咸阳。
他原本期望自己能有一番奇遇,就像范雎等人那样,只要见到秦王,就能一展宏图,实现政治抱负。
可惜现实总是残酷的,尽管李斯费尽心思,却一直没能见到秦王。
更糟糕的是,不久之后,秦王去世,年仅13岁的嬴政即位,由丞相吕不韦辅政。
因此,李斯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吕不韦身上。
当然,吕不韦与信陵君截然不同,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有没有能力,他都直接收作门客。
李斯登门拜访后,吕不韦对他进行了一番考问。
大致内容:你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以前师从何门?学习了哪些治国之道?将来在秦国将如何发挥作用?
对吕不韦的问题,李斯非常重视,于是简要表达了自己的才智和谋略。
尽管李斯之前也考虑过吕不韦是否会嫉妒自己的才能,但当他得到吕不韦的重用后,才意识到自己曾对吕不韦心存小人之心。
后来让吕不韦万万没有料到的是,秦王竟然与他的这位门客不谋而合了。
当吕不韦意识到这一事情时,自己的权力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秦王和李斯转移和消化。
其实,李斯受到吕不韦的重用之后,就相当于获得了一张与秦王会见的通行证。
李斯也由此可以在秦王面前,畅谈天下之事,为其出谋划策。
所以,一旦有了独立面见秦王的机会,李斯就果断地向秦王鼓吹自己的政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想要成就伟大事业,不仅需要超凡才华和坚韧意志,更需要把握时机的独到眼光。”
“古时的秦穆公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但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原因是时机不成熟,周王室尚存,人心未散。”
“与此同时,天下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形成了秦穆公、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和楚庄王等五位霸主。”
“各国势力相争,东西对峙,南北纷争,没有一个国家有实力统一天下。”
“而如今的天下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自秦孝公开始,“商君辅佐,内立法度,致力于农耕纺织,修补战争装备,因此秦国得以取得西河之外的胜利。
“从那时起,秦国历经六代君王,人人卧薪尝胆,苦心孤诣,励精图治,终于形成了今天虎踞龙盘、掌控天下的局面。”
“六国无一不向秦国顶礼膜拜,这是秦国的机遇。”
“如此千载难逢之机,秦王绝不能错过。”
“此时正是趁着六国衰弱,周王室灭亡,一举完成统一大业的时机。”
“依照目前秦国的强势,要问鼎天下易如反掌,就像扫除灶台上的灰尘一般。”
“秦国现在不动,更待何时呢?”
这次会面虽然时间很短,秦王甚至没有与李斯详谈的机会。
但通过李斯的言辞,秦王仿佛已经看到不久之后,强大的秦国将变成统一天下的秦朝,他成为众人仰望的共主。
秦王兴奋之余,便将李斯封为长史。
不过,李斯并不满足于现有的官职。
后来他抓住机会,再次向秦王进言:“天下之所以分裂,原因在于人才分散,各国各自忠诚于自己的国家。”
“要想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广泛结交各地的宾客名士。”
“对于愿意与我国友好往来、为我国效力的人,我们应以礼相待,赠送他们丰厚的礼物。”
“而对于那些不愿服从我国、具有才能的人,我们必须要果断出手,派遣刺客将其诛杀,以消除六国存在的根基。”
“然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那些幸存者,让他们国家的君王变得昏聩无能,进而派大军征伐。”
“如此一来,天下可定。”
这一次,秦王被李斯的言论深深打动,因为李斯进一步明确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具体措施。
于是,秦王就将李斯封为客卿,主要负责研究统一天下的策略。
秦王与李斯之间终于达成了共识,确定了理想目标和政策措施。
李斯甚至为秦王制定了一个战略:先灭掉韩国,以震慑其他国家,最后实现天下一统。
就在秦王下定决心准备一统天下之际,秦国后宫却传出吕不韦与太后赵姬的事迹。
与此同时,东方六国,尤其是赵国,似乎有复苏的迹象。
更为糟糕的是,一个人的到来明显延缓了秦国攻灭六国的步伐,他就是郑国。
郑国是韩国人,具体的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学家,被誉为“水工”。
他此次赴秦,是因为韩国得知秦国有灭韩的计划,便派遣郑国前来游说,企图阻止秦国侵略,削弱秦国国力,使其无力东征。
郑国抵达秦国后,立即建议秦王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使关中沃野千里。
秦王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修渠工程的指挥官。
郑国肩负着国家的使命,对自己的作品也投入了全部精力。
可是两者无法兼顾,他经常陷入矛盾的情绪之中。
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郑国最终决定,为了自己的国家,他愿意全力以赴,同时也力求完成自己的杰作。
然而不久之后,秦国发现了韩国和郑国的图谋,郑国被罢官,并遭到秦王追杀。
面对威胁,郑国毫无惧色,他坚定地相信,为国为民,死不足惜。
只是他的杰作还未完成,毕生的愿望尚未实现,他如何能甘心离开这个世界呢?
郑国就向秦王申诉,强调自己无罪且有功。
秦王问他:“你是个吃里扒外的家伙,为什么还这么说?”
郑国直言不讳地说:“当初我来到秦国,确实是作为一个间谍,目的是削弱秦国的实力。”
“然而秦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虽然这个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秦国的国力,延缓了攻灭六国的步伐,但却给了秦国一个牢固的根基。”
“有了这个工程,秦国将会从中受益,可以在此期间积蓄力量。”
“我死不足惜,如此宏伟的工程没有完成,才是自己、是秦王、是秦国,也是后世千秋万代的遗憾,所以请求秦王允许我完成这个工程。”
秦王欣赏郑国的诚实,并深刻认识到自长平之战以来,秦国在东方六国的战事中进展不大。
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加强军力,以待时变。
于是,秦王答应了郑国的请求。
秦王不知道,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最终会引发历史上功绩卓著的郑国渠的修建。
公元前246年,郑国渠开始修建,历时10年才完成,耗费了大量资源。
但它的作用十分神奇,从陕西泾阳的仲山出发,引水西流到瓠口。
利用地形高低的变化,沿着北山南麓引水向东,注入北洛水,全长300多里。
据记载,郑国渠大致流经今天的泾阳、高陵、富平、三原、蒲城等县。
灌溉面积达4万多公顷,使每亩土地增产六石四斗,对人们来说是很大的福音。
《史记·河渠书》说:“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在秦朝之后,这个渠道的灌溉范围虽然有所缩小,但一直延续至今,为关中地区的许多土地提供灌溉。
正如一句名言所说:“郑国千秋业,百世功在农”。
然而,虽然郑国获得了秦王的宽恕,其他客宾却遭受到排斥。
在郑国事件爆发之后,秦国朝堂上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甚至有人向秦王提议:“现在有许多来自外国的客宾,他们大多心怀不轨,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不惜以身试法,在秦国进行破坏活动。”
“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防微杜渐,把他们驱逐出去,才能保护秦国免受威胁。”
秦王觉得这个建议有道理,于是下令逐客,包括客宾中的李斯也在名单之中。
但是李斯并不甘心离开秦国,就写了一封信给秦王,陈述了逐客令的弊端,以及寻求有才能的士人不分国界的重要性,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