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园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注意春申君并吸引了他的注意。
最后,他让自己的妹妹赢得了春申君的宠信。
李园以他狡诈的心机和完美的谋划,出色地完成了第一步。
如果春申君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就会意识到李园有多么可怕。
更可怕的是,李园和他的妹妹更是沆瀣一气,不惜让春申君将自己的妻子送进王宫,以求飞黄腾达的机会。
直到李园能够在朝堂之上和春申君分庭抗礼,直到楚考烈王渐渐冷落自己,春申君才真正意识到危机的来临。
可是他依然仅仅认为,这是政治上的不合和各谋前程而已,与人无尤。
春申君哪里知道,李园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将来自己妹妹的儿子做了楚王,最尊贵的人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
如果让楚王知道春申君是他的父亲,届时自己的地位还能够保障吗?
于是李园决定一不做二不休,花费重金,豢养许多刺客,准备在合适的时机派遣他们暗杀春申君,以便自己可以在楚王去世后独揽大权,成为楚国的真正统治者。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尽管李园认为自己的计划天衣无缝,不料还是百密一疏。
无意中,这个计划被一些有心人知晓,并告知了春申君。
但可惜的是,春申君一直没有重视起来。
不久,楚考烈王病重,眼看就要一命呜呼,大权也即将移交。
但凡王朝更迭、君权易主之时,也是政治局势最为黑暗的时刻。
春申君身边有一些明白事理的人,朱英就是其中之一。
他清楚地看出眼前的局势,并为春申君的安危感到担忧,因此向春申君进言说:“世上有些福气是出人意料的,同样的道理,也有一些来势汹汹的灾祸是难以预料的。”
“就像现在,您处在生死未卜的境地,服务于一个喜怒无常的君主,招惹了棘手的敌人,那些不期而至的人,也必定不会少。”
春申君困惑地问道:“请先生明示,什么是不期而至、难以预料的福气?”
朱英回答说:“您已经担任楚国丞相已经25年了。”
虽然在名义上,您只是一个丞相,但实际上,您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与楚王并无两样。”
“楚王病重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迟早有一天他会去世。”
“到那时,年幼的国王会需要您的辅佐,就像伊尹、周公一样,您将掌握国家大小事务,等君王长大后,您也将功成身退。”
“这就像是一份意外而又难以预料的福气,降临在您的面前。”
春申君心想,这确实是我以前没有考虑到、也很难预料到的福气,但什么是不期而至、难以预料的灾祸呢?
春申君一时之间还不能理解,于是向朱英请教。
朱英转身面向南方,叹了口气,向春申君建议说:“如果您掌握了国家大权,那么李园又将置于何地呢?”
“他不能参与国家政务时,必定会成为您的敌人。”
“虽然您掌握了整个楚国的军事大权,可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您不可能随身携带数十万大军。”
“而李园,虽然没有军事权力,但却私下大量饲养刺客,这已经是个不公开的秘密了。”
“等到楚王去世,李园的第一步必定是夺取权力,届时您也必定成为他首要铲除的敌人。”
“这样不期而至、难以预料的灾祸,就会从天而降。”
春申君听了朱英的解释,虽然有所触动,但并不完全相信。
出于对朱英的尊重,春申君继续询问:“请先生再解释一下,什么是不期而至的人呢?”
朱英以为春申君已经被他说服,便建议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既然李园不仁,就不必怪您不义了。”
“我知道您是大仁大义之人,一定不愿意做下三滥的事情。”
“这么多年以来,您对我们这些宾客待遇优厚,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我愿意为您除掉李园,只要您安排我做郎中,等楚王去世,李园闻讯必定冲进宫中,我会随机应变,找机会替您杀掉李园,这就是我之前所说的不期而至的人。”
听到这里,春申君立刻觉得朱英太激动了,连忙劝告他:“先生怎么能有这种偏激的想法呢?我劝您放弃这个计划。”
“李园生性软弱,过去到现在,我和他的关系都很好,无论如何不可能到那种地步的。”
朱英还打算再劝一次,但看到春申君脸色不善,知道无论自己怎么劝,春申君也不会相信自己的话。
他知道今天自己说的这番话,将来肯定会传开,到时候春申君将面临危险,而自己也会受到李园的嫉恨,到那时的李园大权在握,自己肯定会遭殃。
数日后,朱英离开了春申君。
正如他所预料的,17天后,楚考烈王去世,春申君的灾难随之降临。
春申君得知楚王去世消息后,连夜进入王宫。
到了这个时候,春申君还是有机会的,途中他还在思考朱英的话,不过宫中大事待定,他不能耽搁时间。
而且考虑到李园性格软弱,春申君很快否决了朱英的判断,最终错过了最后一次生机。
他到了棘门,才发现到处都是刺客。
毋庸置疑,李园早已进入宫中,安排了刺客。
刺客瞬间斩下春申君的头颅,丢到棘门外面,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春申君的死,令人唏嘘,也使人深思:“越到关键时刻,越要分清敌我,认清形势。”
只有这样,个人才能避免灾难,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春申君死后不久,李园妹妹的儿子顺利登基,成为楚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