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一事件,信陵君意识到自己继续留在赵国只会带来麻烦。
因此,他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赵国。
与此同时,秦国得知信陵君在赵国,魏王周围没有可用之人,于是多次出兵进攻魏国。
见到魏军屡战屡败,魏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如果不让信陵君回到魏国,秦国必定会逐渐吞噬魏国的领土。
魏王只好派使者前去赵国,邀请信陵君回国。
然而,信陵君害怕这是魏王的计谋,一旦被骗回去,就会对自己下毒手。
为了防止自己的食客劝谏,信陵君下令说:“谁敢替魏国使者劝谏,一律处死。”
这一下,信陵君的门客都保持沉默。
只有他在赵国结识的毛公和薛公,直言相劝:“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受到重视,并且闻达于诸侯,那是因为有魏国的缘故。”
“如今秦国进攻魏国,魏国急需帮助,而公子竟然不理不睬。”
“如果秦军攻占大梁,摧毁魏国历代先王的宗庙陵寝,公子以后还有何面目立足于天下呢?”
信陵君听了这番话,决定回到魏国。
平原君此时也来到信陵君府上,免冠谢罪,希望他能留下来。
平原君的门客听说这事后,也有一半人愿意离开平原君,而跟随信陵君,只是希望他留下来。
但信陵君已经下定决心,平原君的事只不过是个导火索,毛公和薛公的话才是让他下定决心的关键,因此平原君和赵王都留不住他。
没过几天,信陵君便驱车回到魏国的都城大梁。
魏王得知信陵君愿意回国,欣喜若狂,亲自到大梁城外迎接。
魏王见到信陵君,更是高兴得热泪盈眶。
信陵君多年未回故土,也是感慨万分。
不久,魏王拜信陵君为上将军,统领魏国军队。
这样一来,信陵君成为了为数不多的既是贵族又掌握实权的人。
信陵君也确实不负众望,凭借自己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出众才能,频频拯救魏国于水火之中。
公元前247年,秦军再次大举进攻,占领了魏国的土地。
信陵君明白仅靠魏国的军队,难以抵挡强大的秦军,于是派遣使者前往列国求援。
这些国家得知信陵君担任魏国军队统帅,对联合抗秦充满信心,加上秦军的威胁与日俱增,便纷纷派遣大军前来援助魏国。
信陵君率领除齐国之外的东方五国大军,在北线打破了秦军在汲县设立的防线。
而在南线则攻击管城地区,以解除秦军对大梁的威胁。
秦军惨败,尤其是在北线,溃不成军。
联军乘胜追击,连战连胜,一直打到河外,将秦军围困起来。
从此,秦军多年来苦心经营的伊阙、温县、邢丘和汲县防线全部破裂。
然而在南线,联军攻击管城却进展缓慢。
由于管城的守将正好是个魏国人,信陵君希望能够招降他。
于是找到了管城守将的父亲缩高,让他劝儿子投降。
没想到缩高死脑筋,不同意信陵君的想法,认为投降是叛国投敌。
信陵君嘴巴都说破了,缩高就是不为所动。
最后信陵君只好威胁他,要么让你的儿子投降,要么就杀了你。
缩高见此事无法善了,直接自杀,南线战事就此陷入僵局。
与此同时,在河内地区,联军仍然包围着秦军。
尽管秦军处于不利境地,但他们的战斗力仍然存在,士气依然高昂。
一旦秦国援军到达,他们里应外合,必定会反败为胜。
因此信陵君决定亲自率军冲锋,用自己的身体冒险,以期能迅速取胜,这使得秦军的阵营被打破。
无奈之下,秦军在蒙骜的率领下,再次突围向西边撤退。
联军一路追击,一直追到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
秦军意识到联军目前势力强大,不可以直迎其锋芒,就龟缩在关门之内,无论联军如何挑衅,都坚守不出战。
几个月的时间过去,大军发现攻克函谷关无望,而且粮草也已经告急,便纷纷撤退了。
通过此次诸国联合作战,魏国夺回了关东地区的大部分土地,信陵君也因功而被拜为上相,魏王还封赏了信陵君五座城池。
然而此次合纵,虽然重创了秦军,但对于魏国等东方六国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而且后来整个东方都将在秦军更强大的进攻下,低头臣服。
当然在这次合纵中,各国都看到了信陵君的军事才能,他也因此声名大噪。
据传,当时许多国家都派遣使者前来学习兵法,信陵君热情款待,还撰写了《魏公子兵法》。
后世的《汉书·艺文志》中,提到《魏公子》二十一篇,可见信陵君对后世的影响。
自此之后,由于信陵君的原因,秦国在向东方扩张的步伐上放缓了。
秦王知道,除掉魏公子是秦国的当务之急。
于是,秦国再次使用离间计来除掉信陵君。
为保险起见,秦王采取了多方面的行动。
一方面,秦国派人带着大量金银财宝,贿赂被信陵君杀死的将领晋鄙的门客。
这些人收了钱财,开始诋毁信陵君说:“信陵君在外面十年,虽然如今做了魏国将领,但是其他国家将领似乎都听他的号令。”
“各国只听说魏国有信陵君,却没有听说魏国有魏王。”
“而且,据说信陵君还准备在魏国南部自立为王,各国都畏惧信陵君的威势,所以表示愿意支持信陵君。”
另一方面,秦王派遣使者前往魏国,却没有去拜见魏王,而是去见信陵君。
一路之上,秦国使者大造声势,各国都得知了此事。
秦国使者到达信陵君那里,假装询问他是否已经做了魏国的国王。
尽管信陵君百般辩解,但谣言一旦传开,世人都相信他有意自立为王。
魏王也不再信任他,最终罢免了信陵君,秦国的离间计再次得逞。
信陵君知道自己以后难以翻身了,就生病为借口,一直不上朝,整天与客人饮酒作乐。
由于仕途失落,信陵君心中郁闷,便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
四年后,由于身体受损过度,信陵君因病去世。
同一年,魏王也跟着去世。
此后,魏国日渐衰落,而秦国则一路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