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稳定发展(一)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4539字 发布时间:2023-11-19

天凤八年二月,马玉隆任命荀元柏为西洋事务部尚书。

荀元柏是嘉归年间原西洋事务部尚书荀元图的亲弟弟,自身对西洋事务也颇为熟悉,且与马玉隆、王子师的关系都不错。

西洋事务部侍郎以刘博瀚出任。

五月,内阁协办大臣兼吏部尚书的范少雄因病卸任了所有差事,马玉隆下令以御史中丞顾元荣接任吏部尚书,同时接任参知政事、但没有大学士衔,而是给了个协办大学士。御史中丞由郑泽凯兼任。

通过对西巴斯鹰国的作战,马玉隆感觉到虽然最后王子师、袁汝阳都支持了自己的作战,但是中书门下里,他们二人权力还是太大,却又不能动。而宰相例兼大学士又有些让他们地位过高。在不能轻易动他们的情况下,其余人则可以适当削弱。范少雄卸任后,顾元荣就没有接任大学士。并特设了协办大学士,为正二品,这样就好一些了。

五月底,被软禁了八年之久的已经五十多岁的刘浩隆终于选择了归顺,马玉隆是非常的高兴。

这八年来,马玉隆为了让刘浩隆归顺,是费了很多心思的,金钱、权力、美色都难以让其动心。最后索性让他读书,还在天凤六年时候下令允许他自由活动,但暗中一直派人保护,避免有人要杀他。

也许是亲自走遍了兴京府及晋国的许多地方所致,刘浩隆渐渐对晋国开放的民风所感染,再联系自己在燕朝多年来的经历,他的思维发生了转变,在天凤八年二月委婉地提出可以归顺。

对于刘浩隆肯归顺,马玉隆大喜,高兴之下想任命他做内阁大臣,然后为参知政事,但是王媛薇、袁汝阳、顾元荣等反对,马玉隆无奈之下,就让他于年底出任永晋行省巡抚,管理这个最富庶的地方。

六月二日,知道马玉隆早就想让卫长庆入阁拜相的李秀峰以自己老病为由,非常知趣的主动请辞,推荐陆军部尚书卫长庆接替他入阁拜相。

马玉隆内心非常高兴,同意了他的请辞。并晋封为太子少傅,仍保留大学士职衔和待遇。成为朝中仅有的三个有三少荣衔的大臣,且位列第一。

卫长庆随后在六月八日也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衔,成为参知政事兼内阁大臣,正式位列宰执行列,不过位列最后一位。

因为卫长庆荣膺宰执,七月,请辞京畿大都督。

八月二日,马玉隆同意卫长庆辞去京畿大都督,这终于如了王子师的愿望,毕竟在内阁里,王子师的实力占据优势。而京畿大都督一职则暂时被悬空,马玉隆暂时找不出一个如卫长庆那样忠勇谦逊还有姻亲关系的人来,这样的人太难了。

天凤九年底,心灵手巧爱动脑子的郑舒丹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爱好,并结合民间女子的习惯,以传统汉服为主体,结合了燕朝女子旗装和西洋各种礼服的特点,设计出了一种新汉服,请马玉隆鉴赏。

她设计的这套服装有大袖儒、知菊裙、直裰、襦裙、深衣、袄裙等几种。其中郑舒丹最喜欢的是知菊裙。它的造型简洁,剪裁利落,无需任何花哨的装饰即可佩戴,营造出休闲优雅的感觉。

马玉隆看后,非常喜欢。让郑舒丹试穿,而郑舒丹穿上后,更是非常漂亮,她本身就漂亮,身形修长。

马玉隆:“小妹,真漂亮,你穿上这一身,真是宛如仙女下凡啊。”

郑舒丹略有害羞地说:“大哥哥,你过誉了。”

马玉隆:“不得不说,你修改设计的这些衣服真不错,朕先让内府造一批,在民间试一试,看销量如何。如果有市场,朕有重赏。”

郑舒丹:“谢陛下,我不求重赏,这只是我个人的爱好。只要人们喜欢我就满意了。”
    马玉隆:“相信一定会有人喜欢的。”

天凤九年初,历经八年多的辛苦建设,殿前军、侍卫亲军左右军终于完成了扩编任务,做到了基本上的齐装满员。三军全被淘汰了旧式火枪和弓弩等冷兵器,实现了清一色的火器化,全被采用了自产或者进口的自发火枪。而且大量装备有轻重火炮。殿前军的雄威军和中路军及侍卫亲军右军还配备了专门的船只。

天凤九年三月二十日,马玉隆在校场检阅了三军,甚是高兴。

三月二十二日,马玉隆下令首批获赐军号的部队为殿前军主力的雄威军,仍叫雄威军,近卫军获赐军号也是近卫。之所以选择他们原有的称呼,这是一种历史的传承。

三月二十五日,马玉隆下令侍卫亲军左右军统帅仍为原有二人,不做变动,马鸿慷受命为殿前军诸军都指挥使。

因为殿前军刚刚编练成功,各部如果互不统属,很容易生乱,故而需要重臣来坐镇,卫长庆本来最合适,但是其刚荣膺宰执,如果以宰执再领重兵,不仅王子师等人会反对,马玉隆也有些不放心。思来想去,还是由马鸿慷出任最合适,他有威望且有战功,还是自己的侄子,忠心是没有问题的。

天凤十年初,马玉隆下令在民间开始少量试用,刚开始反响一般,但后来开始则广为受人欢迎,尤其是那些思维比较开放的地方,如兴京府、海东州、宁西府等地。在年底还卖到了西巴斯鹰国东方总督区。

    天凤十年五月,马玉隆下令整合并整肃宗正府、内府。前者的职能如同当年的宗正府,后者职能如同当年的宫苑府。

然而这项建议遭到了袁汝阳的反对,认为可以重新整肃宗正府,但内府不必设立,另外提议所有专卖收入尤其是烟草、生豆、蕉麻等的收入也全部交如户部府库,而不再直属于宫苑府。

马玉隆有些不高兴,曾说:“户部府库是国家的,内府是皇室的,各司其职,不好吗?”

袁汝阳:“话虽如此,但是这必然让内府大臣和内府产业利用特殊身份和地位侵夺民产。何况我晋国宫廷成员并不算太多,不宜设内府。”

马玉隆:“那你的意思该如何?”

袁汝阳:“可设宗正府,以管理宗亲皇族事宜,但内府不必设立。皇族每年的花销,可提前于前一年上报户部大概之费用,由户部拨付。另外可从专卖收入中每年拨出一部分给皇室,用作日常开销。”

马玉隆:“天下是朕的,朕花钱还需要内阁过问吗?”

袁汝阳:“天下是陛下的,也是天下人的。何况臣这样提议,也是为了好钢用在刀刃上。晋国丢失海山洲,虽然有了南三岛,但人口毕竟与高宗时代减少了数百万,赋税收入也减少了许多。加之西洋日强,我们必须节俭费用,多用于生产和军备。如果皇室花销或者皇室收支过大,会影响这些的,所以臣才有此建议。”

马玉隆:“你所说我岂非不知。”

袁汝阳:“陛下乃天纵英才,然而后世不可能人人如陛下。若无体制束缚,后世如果花销无度,如何?”

马玉隆一听一想,确实很有道理,想了想,然后说:“卿所言甚是,朕会好好考虑的。”

回宫后,马玉隆想了很久,又征询了王媛薇、郑舒丹的意见。二人都赞同袁汝阳的提议,并认为袁汝阳敢犯言直谏,是可以信赖的大臣。

六月十日,马玉隆下令设立宗正府,同时下令皇室经营的专卖收入全部要缴纳赋税,上缴户部府库。皇室费用提前一年上报户部,由户部和皇帝核准后拨付。

十五日,下令宫廷人员不得超过六百人,每年所有经费花销无特殊情况下,户部每年拨款无特旨不得超过三十万两。同时规定包括自己和皇后、皇贵妃在内的每日每顿膳食也不得超过五个菜,太后除外。

七月,下令袁汝阳晋太子少保。

从此可以看出,马玉隆要做一个勤俭的皇帝,要将有限的资源全部用于发展生产和军备上面,来应对复杂的周边局势。

虽然如此,皇室也并非真的要全靠户部生活,马玉隆下令交出的是皇室经营的专卖收入,皇室仍然拥有许多的隐形的资产。

到天凤十年底,皇室在永晋行省、东宁行省、海东州的田产仍有五十多万亩,每年可收入十万两左右。还拥有许多直属于皇室的当铺、布匹店、古玩店、金矿、铜矿、依特岛牧场,并有靠朝贡贸易得来的赏赐用于转销换取的回报。还拥有不少的木材场,也是能生钱的行当。而海山远方贸易公司每年也都要向皇室缴纳至少十万的分红。可以说,即使在交出专卖收入后,皇室每年除了可以得到三十万的户部拨款外,自身还拥有至少三十万两的稳定收入。而且这是公开的秘密,另外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更何况专卖只是名义上交出去,原有的人员不变,皇室依然拥有最后决定权,只不过是每年要向户部报账罢了。

除了这些公开和秘密的收入外,还有一个半公开的秘密,是皇室的特殊收入来源。即从和宁中期开始,马玉隆为增加收入,与英国达成一项特殊的协议。英国在与燕朝的贸易中,长期亏损。后找到了一种可以弥补巨额亏损的商品,名曰福寿膏。实际上是一种慢性的药物,长期吸食对人体的伤害极大。海山洲、南洋从凤翔晚年开始也有输入,虽然数量不多,但伤害极大。马玉隆在和宁年间明令禁止官民军兵吸食。

和宁六年,马玉隆与英国达成协议,晋国每年从英国东方总督区进口一批福寿膏,运往燕朝出售,赚取巨额利润,分一部分给英国。但是英国保证不向晋国再出售这些商品。

这个协议达成后,两国都各有所得。晋国的利益是能够铲除境内的福寿膏,避免其害人,还能外销他地获得大量的收入。而英国获得的利益是卖给晋国后,晋国人可以承担相当的风险,而且能直接向内陆沿海销售,比之与英国商人只能经过广南一地出售更有利润,也更为安全一些。

到和宁末年,销售这些商品每年可有五十多万两的收入,而到天凤十年底,每年销售福寿膏到燕朝的收入已经有一百二十万两。这些收入全部成为了皇室的私产,用于扩军或者是进口西洋商品,也能扭转与英国及燕朝的贸易逆差。

天凤十一年三月二日,范少雄等建议在海山洲历代先王宗庙的基础上,另选出几位功劳最大的重点祭祀。

马玉隆同意,最后在宰执的合议下,决定在兴京府另设七庙,祭祀七位功劳最大的先帝。分别是:高祖马文慧、太宗马宪永、世祖马康远、孝宗马仲云、宪宗马运扬、圣祖马朝渊、高宗马怀锡。

同时在七庙之中重新立碑,内容仍然是高祖誓碑的内容,不过如今的局势和当年不一样了,故而如今的誓碑内容有所变动。

原有誓碑内容为:尊奉朝廷,礼遇近邻,则家业不坠:勿忘根本,勿忘故土,回归华夏;不得擅杀文武官吏;后世嫔妃不得超过十人;文武并重,农工商并重,不可偏执一端;境内百姓不得缠足,不得有宦官;不得广建寺庙道观,君主不得沉溺宗教;如违此誓,则皇天不佑。

而如今的晋国已经是一个帝国,有皇帝了,故而尊奉朝廷这一条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其他方面基本不动。故而新的誓碑内容为:
    勿忘根本,勿忘故土,回归华夏;

不得擅杀文武官吏;

后世嫔妃不得超过十人;

文武并重,农工商并重,不可偏执一端;

境内百姓不得缠足,不得有宦官;

不得广建寺庙道观,君主不得沉溺宗教;

东西之学兼容并蓄,昌盛国家;

如违此誓,则皇天不佑。

相较原来的高祖誓碑,新的誓碑内容少了尊奉朝廷的第一条,不过增加了一条东西之学兼容并蓄,昌盛国家这一条。这一条是应对如今西洋势力日益强大情况下所特别定下的。

天凤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马玉隆的母亲崔露苑因病在兴京府去世,终年七十八岁。马玉隆下令全国进入国丧期,追赠母亲为昭慈皇太后。昭慈的谥号与祖母王燕霖相同,不过祖母是王后,而母亲是皇太后。因为马玉隆的父亲马廷传去世后,晋国没有上尊号谥号,马玉隆也并未给父亲追封,就直接给母亲上了皇太后的尊号,而不是以父亲为准上皇后的谥号。

除此之外,马玉隆从天凤元年就已经密令国史修书时候将和宁、嘉归年间的历史全部不以两者的年号记录,是用祖父凤翔的年号继续,或者是用干支纪年来继续。这也是用来标榜自己是继承祖父的衣钵而不是父亲的衣钵。这当然不是说他不认马廷传,还是因为政见的不同,还是因为父亲过度亲燕导致海山洲完全内属所致,这是一个历史心结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啊。

天凤十一年五月初,陆军部尚书卫长庆与海军部尚书洪世贤根据二人自己领兵多年的经验,还有对兵器、战船的掌握及使用情况,以及与西洋人的接触。提出了军务改革的建议,主要内容是:

改进并扩大生产兵器的工场作坊,统一设立造兵厂;

造兵厂所生产的兵器要统一按照标准和图样生产;

从西洋增购设备,以扩大造兵厂的产能;

陆海军的造兵厂、造船厂分别隶属于陆军、海军部;

造兵厂、造船厂所生产的兵器不能无偿拨付军队使用;

各地军队与雄威军可根据需要向造兵厂、造船厂订购兵器、船只。

卫长庆是陆军部尚书,又单独提出统一整合造兵厂的建议,目的是希望晋国在三到五年内具备让造兵厂生产五万支步枪、三百门轻重火炮的能力,这样可以避免每年花费大量金钱从西洋购买枪械。

这项提议引发了内阁的争吵,王子师等人持反对意见,袁汝阳中立,郑云华、田文元、顾元荣、赵永杰还是比较支持的。枢密院的杜京阳、崔肇庆开始持中立的立场,但在经过卫长庆、洪世贤等人的游说和劝说下,八月份,在最后的内阁会议上,除王子师外大多数人全部同意了这个意见,并在月底最终上报马玉隆。

马玉隆是带兵打仗的人,也与西洋打过交道,对西洋的事务还是有所了解的,他看后基本上是同意的。

他认为西洋的造兵厂生产的兵器精良,还是有动力驱使,而动力就是利润,如果光靠朝廷每年拨付一定的款项来生产武器,必然导致数量不够,或者质量低劣的以次充好。因此他同意了卫长庆、洪世贤等人的提议。并下令陆军部、海军部具体办理实施。

从九月开始,卫长庆就派人进行整训。以兴京府以北毗邻山区的地方建立晋国造兵厂,同时将宫内和府城地方的几个兵器作坊的设备人员等也都统一迁到兴京府以北广德县的地方。而海军方面,主要的造船厂是兴京府安晋港的造船厂、永宁州的造船厂。

天凤十二年七月,兴京府城外的巨大广场和象征胜利的城门终于建设完成,历时六年的时间,花费了五百多万两,晋国的财力消耗很大。

新建成的广场和城门,采东西方之风格而来,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布鲁斯国的城门样式,有西洋古典风格。马玉隆特别命名为凯旋门。而整个附近的广场,被命名为帝国广场。

新的广场正中有三座门,门高七丈,宽约二十丈,深三丈,由六根各三丈多高、底部直径半丈多的立柱支撑着平顶,东西两侧各有雕刻,前后立柱之间为墙,将门楼分隔成三个大门,正中间的通道略宽,是为王室成员通行设计的,规定只有皇帝和皇帝邀请的客人和获胜的功臣统帅,才被允许从门正中间的通道出入。大门内侧墙面用浮雕刻画了高祖定海山洲、太宗稳定海山洲、世祖平定南洋、高宗扬威海洋的图像。

门顶中央最高处是一尊高约两丈米的高祖铜制雕塑,高祖骑着战马面向东侧的城内,右手手持宝剑,戴着皇冠。

这个雕塑象征着胜利,是经过多名画师工匠描绘,王子师多方认定,并经过马玉隆修改三次后才最后定稿的画作。

与门楼相连的南北两边翼房都有士兵守卫,整体城门很是庄严肃穆、巍峨,也颇为壮丽,充分显示了处于鼎盛时期的晋国的威严,也象征着马玉隆要作为海上霸主的虚荣心。

建成后,马玉隆专门前去,并和皇后王媛薇、皇贵妃郑舒丹,内阁首辅王子师和卫长庆从正门晋国视察,很是高兴。

马玉隆作为皇帝经过,是没问题的。王媛薇作为皇后跟随也可以。但是郑舒丹、王子师、卫长庆则完全是因为沾光所致。当马玉隆让他们一同前往的时候,他们都不敢。然而马玉隆说:“卿等非比他人,晋国有今日,非朕一人之力之能,若无卿等,朕焉能有今日。”

在马玉隆盛情相邀后,他们终于有幸和皇帝一起成为第一批通过帝国广场和凯旋门的人。

到十月,扩建后的都城、宫城也几乎随之一同建设完成。

扩建后的京城兴京府规模甚是雄伟壮丽,周长约六十里,占地高达七万五千多亩。兴京府作为都城分为外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此次扩建的主要是外城和宫城。经过扩建,整个兴京府府城幅员很辽阔,外城城门十六座。内城的格局没有大变动,主要是翻新加固。

扩建的重点是外城和宫城。外城整体格局仍然是四方形,四面总共有城门十六座。西面的分别是开远门、光华门、广安门;东面是丹阳门、安宁门、通远门;南面是永康门、永安门、明德门,北面是兴海门、绍宁门、绍贤门、绍成门、昭贤门、昭信门、昭义门。但在东北方向上受地形影响,不是规则的直线,而是呈现弧形之状,所以在此兴建了一个瓮城,经过了特别加固。同时在北、西、南三面也分别兴建瓮城,羊马城、护城河、楼撸、炮台等也都无不齐备。而且特别参照了西洋棱堡的防御模式。

外城城门之外还特意修建了壕沟、护城河及星形棱堡,作为外围的防御工事。棱堡共六座,每座棱堡之间都有城墙相连接,后面就是外城的城墙、瓮城、羊马墙、楼撸、炮台等。而考虑到敌人最可能来自于西部海岸方向,故而最坚固的棱堡布设在了西部,有两座,用最坚硬的砖石、岩石来修建,非常坚固。南北各一座,东部也有两座。这样兴京城就成为了多重城墙构造并结合东西方风格的具有很强军事防御功能的新式大城。

外城方面扩大主要是将原有郊外的地方都纳入城内。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凤翔到天凤年间近百年里,兴京府外城有不少高大的建筑、商户,还有民房。这些地方原来还是郊外,如今却成为了繁华之地。为此将这些核心地方全部纳入城区,并适当在此继续扩大范围,然后修筑城门。新建的城门不仅是建个城门围起来那么简单,而且要具备防御功能,所以炮台、瓮城等无不齐备,还将仓库、武库也分别纳入城中。

正南面中间之昌远门与正北面中间的绍成门是正对齐垂直的。而这条垂直的街道被起名为凤翔大街,绍成门外不远处就是凯旋门。凤翔大街西侧绝大部分是居民生活和商贸区域,西侧也有衙署,是广德县的区域。东部大部分地方也是,是晋阳县的区域。东侧的西北面一角和西侧的东北面部分是奉天县的区域。而以此为中心的地方周围和东侧许多地方是内城,就是皇城。这里也遍布着一些朝廷的衙门。而皇城的东北方向全部是宫城区域。

皇城地处整个都城的东部偏北方向,有六座城门。西面为朝阳门、安远门,东面为广文门、文永门,北面为青阳门,南面为永泰门。皇城是兴京府的核心区域,也是达官显贵的主要居住地。但是晋国没有律法规定说什么人不能进入皇城居住。不过考虑到内城的物价,能在内城居住生活的也不是简单的一般人了。

新建的宫城在原有宫城晋宁宫的北部方向略偏东,更加靠近内陆的空旷之地,为避免与民争地。新宫城占地约一千五百亩,所有建筑面积约三百五十余亩,被起名为晋阳宫。晋阳宫共有城门六座,南北两门为弘文门、宣武门,东面为宁远门、昭凤门,西面为长乐门、安定门。是南北长而东西相对较窄的布局。最核心的部分是三大殿,分别被起名为勤政殿、天雄殿、昭凤殿。另外各种别殿、亭、观、院等五十余所,大小房间九千余间。三大殿沿中轴线分布。

三大殿的核心是天雄殿,也是整个皇宫乃至府城中最高的建筑物,有五层,高近十丈,用大理石和石头建造了一主坐宏大的宫殿,大厅和层间涂上了黄金,然后用各种各样的鸟兽和花卉图案加以装饰,精美绝伦,巧夺天工。将作为皇帝接见使臣和重大会议典礼的主要场所。

新宫城的北门、东门、西门外是皇城也就是内城,再经过十二里地是外城城墙。而南门则连接一个夹城。夹城是在新旧宫城之间兴建的一座夹城,并且在新旧宫城之间另外修建了一座夹城,占地也有二百亩之多,以连接新旧宫城。这座夹城被赐名为保晋城。作用主要是连接新旧,没什么太重要的建筑和衙署,也没有什么显贵住在这里。不过也存储有部分粮草、被服等宫内人员的生活物资,可以说是一座仓城。保晋城的南北两门分别连接了新旧宫城的城门,但是东西两门是新建的城门,起名为西面是丰宁门、东面是文宁门、武宁门。但并不与新旧宫城平行。

晋阳宫中较大的宫殿还有乾晋宫、坤宁宫、仁寿宫、昭阳宫、承宁殿、开运殿、广晋宫、慈寿宫、凤翔殿、麒麟殿、承坤殿、德寿宫、凤英殿、昭勋阁等。其中凤英殿是专门用于大宴群臣的地方,可容纳人员七千多人。乾晋宫、坤宁宫、慈寿宫等为马玉隆和皇后、太后的正宫。另还有有三座西洋宫殿式样的洋楼,并有一座狄羯毡帐式样的宫廷,起名为和林殿。因为大乾国曾经在漠北的都城就叫做和林,另外晋国各地也有不少这样的房舍,尤其是在保宁这样地处山地和海拔较高天气温凉的地方。这都是体现了晋国的多元文化与多民族的特色。除此就是因为晋军中还有不少狄羯出身的将领官吏,如此布局也是照顾他们的心理。这些大多都布局在宫城的东部外围,大体上是地处宫城与内城的结合部。

晋阳宫东北角与皇城相邻的边角地带还有一座寺庙、一座道观、一座西洋教堂,寺庙被起名为华安寺,道观叫做永宁观。晋国虽不崇尚宗教,但是宫殿之中没有寺庙一类似乎也不大合适,为此马玉隆同意在晋阳宫西面外围和内城东侧之间相对空隙的地带之中修建了寺庙、道观,考虑到西洋人在晋国也不少,为此也同意兴建一座西洋教堂。三个地方占地总计约三百亩左右。

晋阳宫和外城的城墙所用砖石不少是从燕朝走私或者购买来的临清砖,是贡品,另外就是依据此而自行生产的仿制品,质量也差不了许多。此外还有从本地的砖石、石材中选取的精品。也有从西巴斯鹰国和英国进口的红砖,是西洋最新的产品,价格自然是不菲的。

因为新的宫城建成,皇帝和后宫等相应都进行了迁移。而原有的宫城晋宁宫九百亩之地则逐渐作为中书门下、内阁、枢密院和六部、御史台、大理寺等重要衙署、宗庙和仓储之用,同时也进行了翻修加固和再装饰。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宁晋殿、昌晋殿、文英殿,龙文阁、武宁阁、永宁阁等内阁重要的衙署也都全部布置在了晋宁宫之中,成为了外朝之地。晋宁宫三大殿分别是昭文殿、集贤殿、文英殿,沿着中轴线分布。两旁是其他的宫殿楼阁和亭台等。

新建都城之所以宫城没有居中发方正形格局,且宫城也未能形成四方形的格局,这算是一种遗憾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中间的地方大多数是商贸发达和民间区域,如果强行拆迁,耗费太大,也会影响几十万人的生计和安顿。兴建都城已经耗费太大了,若是再强行征迁,难免会因为耗费太大而引发民变,只能是如此了。所以新筑的城池只能是在原有宫城附近来修筑,形成了某些地方不是方方正正的形状。

这样经过从和宁五年开始到天凤十二年历经断断续续二十五年的建设,耗费民工二百余万人次,耗资数千万兴建的兴京府城最终完工了。规模甚是雄伟宏大。宫城实际上就成为了有三座城池在内的大型宫城。三城在内的大宫城总占地就达到了两千六百亩地,相当于燕朝大京城的两倍半。成为了整个南洋最大的皇宫,即使在整个东方,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城。

虽然完成了扩建,但是只是外城、宫城的扩建完成了。在邻近宫城附近还有兴建几个小城,如仓城、新城等。这些都主要布设在宫城西部和皇城的东部地方,用于存储之用。但是这些难度都较小了,耗费也不会太大且已经不是太着急的事情,估计有最多三五年就能完成了。

效法燕朝宫城的做法,晋国进入皇城的各门需要走哪种类型的车辆,也都进行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并制定可以在进出各种商品物资最多的几个城门设税关,以征收一定数额的关税。并特设提举光华门税收使一职,一般由户部侍郎或者市舶司副使等皇帝亲选的大臣兼任。

天凤十二年开始扩建、改进造兵厂、造船厂,加上之前扩建都城的花销,晋国急需大量的经费。各项事业也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户部的费用是有限的,因此需要继续开源。然而目前没有什么合适的开源办法,户部尚书田文元也已经老病缠身。

天凤十二年底,年近古稀的田文元因为身体原因加上却无良策筹措巨额经费,正式因病请辞,得到批准。

同年底,刑部侍郎刘博瀚则被外放为东宁行省巡抚。

而天凤十二年最大的事情则是发生在宗室。

当年清明节,马玉隆以对四圣祭祀有不恭行为下令将顺宁郡王马玉焕终生软禁,并被罚银五万两。

马玉焕被软禁,祭祀不恭只是个由头,实际上则是因为马玉焕个人太爱出风头,与各方面的人关系都好,朋友太多了。而且经常利用晋国较为宽松的环境乱发牢骚。而且对晋国日益西洋化的改革极为不满,说出了以夷变夏这样的话,这无疑是触碰到了马玉隆的底线。

故而在六月份,马玉隆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软禁了马玉焕。

刘博瀚在刑部做了十多年的侍郎,忠于职守,虽多次备受马玉隆的欣赏,本来想让他接任刑部甚至是参知政事,或者是去枢密院做枢密使。然他是一个外来人,晋国内部派系斗争太过复杂。王子师、袁汝阳等人都不愿意一个降将与他们平起平坐,但是他们知道马玉隆相信他,不能简单的给其一个空名,为此就决定外放他做巡抚。

天凤十三年初,市舶司使赵永杰接任参知政事、户部尚书,还兼任市舶司使,并加武英殿大学士衔。这样赵永杰就成为仅次于王子师、袁汝阳、郑云华之后的存在,因为有大学士加衔,加重了声望,成为了宰相,而这为的是支持财政改革。

当年五月,赵永杰提出了开源的新办法,即效法西洋开征印花税。课税对象是在所有纸张、牛皮纸或羊皮纸上书写文字并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贴上一张凸印的黑白印花税票以表明完税。

按照赵永杰的估计,今年开始略作准备,购买印刷机,设置图案,并在兴京府一带试行,如果顺利明年可以全面推行,最迟从后年开始推行。若如果推行较为顺利,每年可以有至少上百万的收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紧缺的财政困难,马玉隆毫不犹豫同意了。并从福寿膏的秘密收入中拨出二十万给赵永杰,让他作为开办经费。还另外拨出十万给陆海军部的造兵厂、造船厂使用。

就在准备筹备印花税和解决财政困难的时候,一个极大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天凤十三年七月二十日,马玉隆的长子马鸿纬因去岁染病,久治不愈而去世了,时年仅二十三岁。

虽然马鸿纬的身体从小就一般,常有生病的现象发生,然而在二十三岁的最年轻时代就去世,无论是马玉隆,还是王媛薇,都无法承受这个巨大的心理冲击,然而事实已经发生了,无可挽回了,只能以追赠魏王而告终。

王媛薇生平最宠爱长子,在他的棺椁上几乎哭成了泪人,然而无尽的泪水也还不回长子的生命。

天凤十四年一切还较为顺利,然而在十月,兴京府受到了大暴雨和海风的影响,损失很大,居民流离失所者十余万。为了挽回损失,马玉隆从皇室收入中拨出三十万救灾,还号召富商、官吏捐款。以度过为难。

此次救灾中,王子师家族还是有大局心的,捐出十万。郑家最多,捐出十五万,其余各家也有两到五万不等。卫长庆作为军队第一将,虽然平素较为清廉,但家族几年来还是颇有积蓄,也捐出了两万两。总计在此次救灾中,晋国的大族、富商总计捐出款项一百多万。暂时度过了为难。而对普通中小地主,绅商,朝廷下令如果捐献达到一定数额,可根据其大小授予一定的虚衔官职,并可以对其子女在科考、仕宦中以优先照顾。这样也筹得了约数十万的费用,度过了危难。

天凤十五年,印花税正式开征,虽然是第一年开征,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然而还是很有效果的,到当年年底统计,仅此一项税收就增加了一百二十三万两的收入,占当年晋国总收入的一成多,极大地缓解了财政困难。

天凤十五年,马玉隆在卫长庆、刘安邦的建议下在安晋港到兴京府外城附近的宁安、怀远、宁阳等县的辖区内又修筑三道纵向的防线,每道防线之间距离约十里,最后一道防线距离外城只有七里地。之所以大兴土木修筑防线,主要是因为地形平坦开阔,如无城郭营垒,一旦敌军突破港口要塞上岸后必将一马平川直抵京城。而修筑大量防线,可凭借坚固工事以少胜多。

同时这一年,连接安晋河两岸的河桥又继续增修并顺利完工。到年底,连接河两岸的桥已经有六座,并有河桥城还有防御工事、炮台,可确保兴京府安晋河两岸的安全。

同年,马玉隆又以王府逾制为由革除了马玉焕的顺宁郡王爵位。

马玉焕在一连串的打击下,最终于天凤十五年十月二十七日抑郁而终。马玉隆也只以国公的待遇安葬,同时免去了顺宁郡王世袭罔替的特权。同时将顺宁郡王王府收回,予以重新改造。

马玉焕被整死,实际上还是他个人太爱出风头所致,另外也是马玉隆对在南洋的马怀念一系的忌惮。虽说论亲近,马鸿慷、马鸿策为代表的马玉坚、马玉凯一系更有威胁,但这些人虽然权重但地位不高,而且看似他们权力很大,但都是马玉隆赋予的,一句话即可解决。而马玉焕则是历代相承的世袭罔替王爵,而且在士林家族中还有一些影响力,故而实际威胁更大,因此自然会被盯上。

这一年,马鸿策也遭受了仕途上的沉重打击。

马鸿策性格刚烈,天凤六年曾随马鸿慷也参加了南征作战,被授予了南宁县公的爵位,后又晋封为庐陵郡公。可以说是宗室之中除了马鸿慷外另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然而在天凤十五年夏季,因发现其小妾在外与人私通,一怒之下将小妾及私通的人全家全部诛杀,震惊了整个朝野。

本来罪过不在马鸿策身上,然而其行事过于鲁莽,引来了满朝非议,而且是灭门全家,马玉隆也不得不对他有所惩戒。在当年九月下令将他由庐陵郡公降为伯爵,并罚银三万两,在宗正府圈禁三年。实际上是软禁他,磨炼他的心性,避免过于刚烈的他再做出出格的事情。

天凤十六年,风调雨顺,陆军部、海军部的造兵厂、造船厂也都走上了正轨,能够较为顺利地接收到陆海军的订货。同时马玉隆还特许陆海军部的造兵厂、造船厂尤其是造船厂也可以接纳海山远方贸易公司的订单,也可以接纳外洋的订货,也算是增加财源吧。

当年年底,户部统计,晋国收入八百五十七万两,支出七百二十五万两,扭转了多年的亏损,还有了一百三十二万两的盈余。国库存银恢复到了二百五十七万两,是最近十年来难得的一个好光景。

天凤十七年二月,枢密使杜京阳因病去世,年六十二岁。

马玉隆下令追赠为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枢密使的职务由枢密副使崔肇庆接任,考虑到崔肇庆的年龄与杜京阳也相差无几,身体难以承受,同时以陆军部尚书卫长庆同知枢密院事,并调永晋行省巡抚刘浩隆出任枢密副使,位列崔肇庆之后,卫长庆之前。

刘浩隆在永晋行省巡抚任上近十年,做的非常出色,是一个杰出的地方官,永晋行省在他的任上继续成为晋国的税赋主要来源地。刘浩隆任内最大的功劳则是增修了永晋府城。扩充后的永晋府新城有内城、外城两重城池。总计占地两万多亩,加上北面旧城占地万余亩和增设的中城,总计占地达到三万三千多亩,成为整个永晋行省境内最大的城市。其次永宁州的城池也扩大,占地也达到了两万七千亩。

按理来说,大兴土木动工是劳民伤财的事情,但刘浩隆不仅没有动用朝廷的粮饷,而是靠行省自己的财力、人力在十年内做到了,而且解决了原来问题很严重的流民、豪强问题,功劳甚大。

刘浩隆的能力,马玉隆很是高兴,本想提拔为参知政事,但是也确实如他的预想那样,王子师、袁汝阳、顾元荣等元老对他十分不满,但又没有把柄,只能是明升暗降,以他晓畅军务为由,出任枢密副使。

卫长庆名义上在枢密院是三把手,但依然成为了当时仅次于王子师的最大实力派人物,内阁协办大臣加同平章事、陆军部尚书兼同知枢密院事。

如果按照以往,王子师肯定心中不满,但此时的他已经释怀了许多,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反而向卫长庆祝贺。

三月,安定郡王马鸿慷也请辞兼管枢密院、兵部、刑部事务,想在家安心生活,如有战事,则愿再次披挂战袍上阵。

马玉隆同意,让马鸿慷以亲王待遇在家休养。

天凤十七年五月,马玉隆特许王子师之长子年仅十九岁王宁康(嘉归六年出生)为自己的侍卫,并与表弟马鸿松一起读书习武。

这是对王子师的关爱,也是马玉隆想继续延续皇室与王家的友谊,当然也可以算是安抚。已经年过半百的王子师当然明白了,没有拒绝,而是谢恩。随着他和马玉隆都已经步入人生的后半段,自己的荣华已经没多少可以追求了,重要的应该是下一代了。

天凤十七年七月开始,马玉隆让刘浩隆专职办理兴京府府城继续扩建事宜,因为刘浩隆有这个经验。

天凤十七年底,在东宁行省做了五年巡抚的刘博瀚因任内剿灭各地匪盗、发展交通、繁荣贸易的功绩,多年被评为能臣,马玉隆这次非常想让其进入内阁成为参知政事,即使不能也弄个内阁大臣。然而就在事情基本定型的时候,王子师让人搜罗了刘博瀚的证据,说是刘博瀚在巡抚任内没有修缮建南宫,以至于建南宫曾发生过部分焚毁事件,还烧了一些当年世祖马康远时代留下的一些御用之物为由进行弹劾,而且弹劾的很猛烈。

马玉隆明白,这都是小题大做。建南宫虽说是个行宫,但实际上他很少去,多年来历任巡抚和知府乃至宫廷的留守人员盗卖物品的早就习以为常,刘博瀚是方面大员,事务繁多,根本不该扯上此事。如今拿出来说事,就是要断了他上升的道路。

马玉隆最后无奈,只能是放弃了。毕竟因为一个刘博瀚而开罪小舅子王子师和背后几乎整个南洋地方大族势力,是完全不现实的。

十一月十七日,信亲王马玉慈在家中去世,年六十三岁。

马玉隆闻之不甚悲伤,下令追赠为韩王,谥号勤敏。

晋国的五大世袭郡王中,马玉慈与马玉隆关系最友好,也最受马玉隆信任。整个和宁、嘉归时代,马玉慈积极配合马玉隆的所有举措,并先后累计捐献了白银三十万两,得到了马玉隆的多次嘉奖。

马玉慈去世后,其子马鸿鲍早就继承了武威郡王的郡王,且本人一直稳重谨慎,故而没事。而另一位世袭郡王即长平郡王马玉秉在马玉焕去世后更是低调的可怕,终年呆在诺大的王府里种菜读书,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让马玉隆很是放心,不时还赏赐财物,他都恭恭敬敬地接受。然后再以各种由头以进献的名义还给皇帝。

天凤十八年正月十八日,马玉隆下令以刘博瀚加同平章事的宰相衔调任为保宁行省巡抚,节制都督区事务兼广宁宫留守,并加忠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保,晋一等男爵。

王子师等人如意了,终于阻止了入阁拜相,但马玉隆却给了他很大的权力和荣誉,做到了近乎于极致。

对此,袁汝阳曾说:“陛下宠信降将未免过了,这无异于让他在保宁坐大啊。”

马玉隆说:“你和他换位为之,朕亦给你如此名位,可否?!”

袁汝阳不敢多说了,只能是退下。

天凤十八年二月底,高雅琼病重,此次病的很重,看来已经是没几天了。

从二月底开始,马玉隆一有空就前往高雅琼之宫中来陪伴她,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了,更容易悲伤,也更容易怀旧。

在高雅琼病重前,陪伴她最长久的就是与她一起前来南洋的王航敏,王航敏的身体好一些,但毕竟也是同龄人。而且二人虽然资历老,但出生一般,故而虽然挂着内事厅同知衔,但宫内的宫女更倾向于王、郑二人。王媛薇虽然鉴于二人是自己姑母昔日的部下,对其也很客气,视她们如妹妹。但是为了自己儿子将来的储位,因此也常对马鸿邺以及高雅琼有所猜忌。因此,在宫中多年的高雅琼知道,在自己去后,王航敏又无儿子,根本无法照顾和保护自己的儿子。

马鸿邺虽然十岁,但聪明伶俐,很孝顺,这是高雅琼的骄傲。才气也不亚于大他五岁的马鸿松,然而正因为其聪颖,也颇得马玉隆的喜欢,让王子师、王媛薇自然会暗中产生猜忌之心。高雅琼在,尚需顾忌当年是王冰茹部下的情面,不会太过于,然而如果高雅琼一走,就难以预料了。

三月十五日,高雅琼单独请郑舒丹前来聊天,实际上是进行最后的托付,在场的还有他的儿子马鸿邺。

郑舒丹来到后,高雅琼单刀直入,说:“小妹,我来日无多,鸿邺才十岁,尚未成年,以后就需要你来照顾了。”

郑舒丹:“姐姐,你一定能好起来的。”

高雅琼:“小妹,我的病情我知道,我今日是以家事相托。”

郑舒丹:“姐姐请吩咐。”

高雅琼:“我出身卑微,远不及你,更不及皇后。若非卫国公(王冰茹)当年怜惜,我等恐怕也早已命丧黄泉了。能活到现在,我已经很知足了。我有一儿一女,将来就都要托付于你了。”

郑舒丹:“有陛下在,一切会无忧的。”

高雅琼:“后宫之斗争不亚于朝堂,虽然皇后对我们都不错,然而为了下一代,有时候真是身不由己啊。姐姐我十二岁进入内事厅,摸爬滚打了一辈子,见多了也厌倦了。唯独见你不争不抢,才是大智者。鸿邺,将来就要就要拜托你照顾。”

说罢,高雅琼让马鸿邺给郑舒丹跪下,让他自即日开始也要视郑舒丹为母,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郑舒丹。

马鸿邺是个孝子,听后立即给郑舒丹跪下,说:“孩儿拜见母亲。”

郑舒丹平素对所有孩子都几乎是一视同仁,看到高雅琼已经是临终之言,眼神也充满哀求,只能是答应了。

高雅琼很满意,然后说:“小妹,你还年轻,不管你以后将来是否有儿子,切记不要让自己的儿子和皇后的儿子争,我们争不过。安心的做一个富家翁,做一个忠孝贤臣即可。”

郑舒丹:“小妹记下了。”

三月二十日,高雅琼又将王航敏找来,郑舒丹依然在场。向她透露了一个天大的秘密,那就是当年她们所掌握的王冰茹晚年关于让晋国和解一分为二,马玉晓主海山洲,马玉隆主南洋的和解办法,还有与燕朝当年办事大臣费舒安的多次密谈记录,还有更绝密的就是她们当年身在内事厅,掌握了大量南洋上报过来的马玉隆、王媛薇、王子师屠戮南洋宗亲、大族和王家收受贿赂、强买强卖、巧取豪夺、杀人灭口及马玉隆南洋戡乱时候其属下杀良冒功、贪掠财物、强抢民女等的证据。

这些都是绝密,王冰茹晚年临终前将这些都交给了她们二人,而如今两人都已经老去,高雅琼更是行将就木,留着这些,是一个极大的祸害,烧了又有些不忍,就将她交给了郑舒丹。将来任由她处置。

郑舒丹拿起来看后,是触目惊心。虽然她知道王家权势显赫,也可以说是富甲一方,但看后更觉得可怕。深感还不如不看,然而已经看了,成为了知情者,她已经知道的太多了。哎,好奇心害死人啊。没办法,已经上了这两个老姐姐的船了,只能是勉为其难了。

高雅琼:“小妹,这是一回事,但我们没有别的心思。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陛下的功业和对我们的恩情,我们始终是不会忘记。然而卫国公交付给我们的,我们也不能忘却。”

郑舒丹:“姐姐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办。”

三月二十五日,高雅琼因病去世,年五十五岁。

马玉隆悲伤不已,她同王航敏是有功的,当年自己能从海山洲逃离,二人是有大功的。

高雅琼去世后,马玉隆下令追赠为忠献皇贵妃。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