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凤二年十二月,王媛薇为马玉隆生下了又一个儿子,起名为马鸿松。
天凤三年到五年,晋国不断袭扰海山洲,并不时发起小股反击,也有所斩获,但大规模的进攻不多,即使有也都被燕军坚壁清野而击退。而三年里,南下的海山洲民众依然络绎不绝,三年里,总计达到了三十多万人。
新的宁道皇帝继承的是一个平定内地叛乱后不久的庞大帝国,国库存银远不如其祖父时代,而西北还常有叛乱,为此不愿意让东南海山洲再度无休止地征战,于天凤五年七月下令撤换海山巡抚张仲春调往江南,以原提督明舒亮出任巡抚,并让他派人与马玉隆议和,达成一个稳定的协议,只要不改变海山洲现有的内地行省体制,一切可以谈。
马玉隆方面,虽然袭扰很有成效,也乐于这样下去,但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还需要与燕朝贸易。海山洲虽然衰弱,但背靠广阔内陆难以短时间取得。同时西巴斯鹰国也因为本土损失过大,为弥补损失不断袭扰天雄府、东昌府一带,因此马玉隆也要注意南方,所以也决定谈判,商议出一个办法。并派洪世贤、刘博瀚前去思岭县与之谈判。
刘博瀚最后谢绝了这个差事,他无法去面对自己的同僚,而且担心同僚会对他冷嘲热讽,马玉隆也理解其苦衷,最后让何振江与洪世贤一同前往思岭县与明舒亮商谈。
八月,双方在思岭县第一次商谈,谈的很一般,但双方都知道对方已经打的是明牌了。
燕朝的明牌是:
晋国必须承认张仲春、梁成峰与朝廷所签协议;
晋国废除帝号,由大燕皇帝册封王爵,世袭罔替;
晋国为大燕之藩属国,仿乐东国例;
晋国与海山洲及内陆之贸易往来如同其余藩国例;
晋军从思岭县撤军。
晋国的明牌是:
燕朝必须归还海山洲于晋国;
如归还则晋国可继续遵守钦定大纲章程;
双方关系恢复到凤翔年间;
燕朝交出张仲春、梁成峰二人;
燕朝不得阻碍海山洲居民之南下。
晋国的要求不多,但却完全是不可能达到的。
谈判持续到十月份,进展不大,此时西巴斯鹰国对天雄府、东昌府一带的袭扰已经愈加频繁,马玉隆急需迅速了解北面的事情,同意做出让步。
十月二十五日,双方最后达成协议,称之为宁道—天凤和约,作为新的时期燕朝与晋国的关系准则,主要内容是:
晋国承认海山洲为燕朝之行省及在海山洲之所有权力;
晋国放弃帝号,燕朝册封马玉隆为晋王,世袭罔替;
晋国为大燕之藩属国,五年一贡;
大燕准许晋国继续管理并驻军思岭县,但不得袭扰贸易;
思岭县以南岛屿均为晋国土地,以北为燕朝海山洲之土地;
晋国与海山洲与东南之贸易往来如凤翔年间故事;
晋国臣民与海山洲之自由往来遵守朝廷现有制度;
晋国不得无故劫掠大燕臣民海外自由贸易之船只;
海京府之安心园、宁林别墅为大皇帝赐予晋王马玉隆在海山洲之府邸,归其自由居住和处置,朝廷不予干涉;
晋国不再无故招纳海山洲之流亡人员。
这个和约照顾到了彼此双方的利益,对燕朝而言,从此完整获得了海山洲,其余方面略有让步。对于晋国而言,晋国名义上放弃了帝号,但实际上在南洋依然我行我素,根本不把燕朝当回事。对于海山洲,无奈被迫在事实上承认海山洲归属燕朝。不过马玉隆坚决不同意使用承认张、梁二人与燕朝的协定,而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来承认。他是以放弃海山洲权力的方式,获得了贸易、驻军方面的一些特权,以显示自己还在海山洲有很强的影响力,为他日做准备。
其实按照马玉隆原来的打算,划界是可以的,但是他希望将思岭县乃至宁安府全部划归晋国,但燕朝绝不让步。王子师、袁汝阳等也认为即便划入晋国,也是飞地,无力守之,不如以争取实际为好,马玉隆这才同意,但是三屿县南北数十个岛屿全部划入了晋国,以为攻守之前沿。
马玉隆希望通过和谈让燕朝交出张仲春、梁成峰这两个败类奸臣,但燕朝不可能交出,而且还要求晋国交出刘博瀚、刘浩隆二人。马玉隆则以二人自杀为由拒绝交出,或者是拿这两人交换张仲春、梁成峰,但燕朝肯定不会。故而交换官吏实际上是没得谈了。
马玉隆虽然明面上表示不再招降纳叛,但对张、梁的仇恨绝对无法消除,密令暗杀不能停。历经多次失败后,天凤五年三月底,内事厅的杀手在海山洲海京府成功下毒毒死了梁成峰,并以制造混乱仇杀的办法为由,将其家属也全部解决。
就在谈判的过程中,天凤五年八月,王媛薇又为马玉隆生下一个儿子,起名为马鸿寿。
六月和九月,王航敏、高雅琼则为马玉隆各生下一个女儿,起名为马姿瞳和马姿慧。
这样,马玉隆正式的后妃中,只有年纪最小的郑舒丹没有为马玉隆生下孩子,但宠爱依然如故。
天凤三年二月,末相郑云华、兴京府府尹何振江以兴京府人口密集高达一百多万,而地域狭小导致事务繁剧,希望将兴京府两县拆分,并适当吸取临近州府的一些地方。同时建议继续扩建兴京府府城和宫城。
经过三个月的调查,内阁同意了何振江的要求并上报马玉隆。在七月,马玉隆决定将永晋行省南部和海东州西部部分地区划入兴京府。两县拆分为九个县。分别是晋阳、广德、临海、奉天、凤翔、宁阳、宁安、怀远、通远。晋阳、广德、奉天三县划设为京县。
这九个县中,凤翔、临海位于正东部;
晋阳、广德位于中间的中北部,奉天位于东北部,这三个县被视作京县,附郭县,地处都城周围最近的地方;
宁安县在广德县的西部,安晋港的东部地方,也是兴京府的第一道防线;
怀远县地处宁安县南部,也在安晋河南岸,地处都城的西南方向;
宁阳、通远在南部,都地处河南岸,其中宁阳县在怀远县南部,境内有一大湖泊。通远县地处都城的最东南方向,北部是凤翔、临海两县,东面就是海东州的地方。
拆分事情繁杂,直到凤翔四年六月,兴京府的这些事情才算是全部完成。
而关于继续扩建府城和宫城的计划也在天凤三年底正式开始启动,由工部、户部、兴京府共同筹划。
关于继续扩建都城,内阁意见不一,但是马玉隆执意要求,并从内库拨款二百万作为开工费,这意思很明确,没人敢反对了。而且还号召官僚士绅捐款,并发动全民捐款。如无资财者,居民主动服劳役半年以上者可免赋税一年,服役一年者可减免两年赋税,以政策上的吸引来完成宫城的建设。这是马玉隆的愿望。
而且此次不仅是要将兴京府晋宁宫为中心的宫城扩充,还要将华阳宫一带的城池规模扩大,作为万一兴京府核心地带有闪失后的备用中枢。同时要将华阳宫附近打造成一个兼具宫廷和园林于一体的综合性皇室庄园。
天凤七年二月中旬,又在江南以制造火灾为由将张仲春及其家人全部烧死。至此,马玉隆才略微消解仇恨,下令暂停对燕朝境内官吏的暗杀。
而马玉晓本人,在天凤元年底就被燕军强行带离海山洲安顿到大京城,并被强行易服变法。过上了被软禁和监视的一生。
从天凤三年底,马玉隆就开始为马鸿慷谋划一门亲事。
虽说论辈分,马鸿慷是自己的侄子,但年龄和自己差不多大。二十年下来,当年十三岁的孩子也已经成为一方统帅,忠勇可嘉,还救过自己的命,已经给是马玉隆最放心的人之一了。然而他还一直没有成家。
马鸿慷是马玉隆的亲信,这是众人都能看出来的,因此许多名门想和马鸿慷结亲的多了去了,郑舒丹、王子师都暗中派人希望能与马鸿慷结亲。
然而郑舒丹的族人中,如今并无合适的人选,首先就放弃了。而王子师家族里还有,在天凤五年正月曾派人上门暗示。
马鸿慷是王爵,是军人,自小性如烈火,说话从不藏着掖着。对于王子师派人暗中希望结亲,马鸿慷毫不客气回应道:“他姐姐已经是皇后,论辈分是我婶子,如今他家又要和我结亲,那我以后见了他该叫什么。总不能什么好事都让他占了吧。”
马鸿慷不留情面地回复,王子师听后很没面子,王子师的妻子孙氏很不满,想暗中鼓动人给马鸿慷上眼药,然而王子师却说:“算了吧,别人可以,这个人可真是惹不得。”
孙氏:“卫长庆功劳不比他小,也不敢这么和咱们说话,害怕他。”
王子师:“不然,卫长庆终究是外臣,而马鸿慷是宗室。如果弄他,一是会背上离间宗室的恶名。其次他对陛下有救命之恩,而且陛下对他信任度太高,而且了解也太深。再次,此人素来如此,十几岁时候就敢顶撞谢侑芯,敢殴打权臣,真是惹不得的人啊。”
此事后不久,马鸿慷单独请见马玉隆,希望自己挑选喜欢的女子成婚,马玉隆思之再三后同意。
天凤五年八月,汉宁行省总督、陆军中将王道彪病故,这位王冰茹的远亲终于以八十三岁高龄去世了,而他的去世也意味着汉宁行省的半独立地位结束了。
九月,在王子师的建议下,以吏部侍郎邵俊云出任汉宁总督兼都督,并带精兵三千人前往驻守镇慑。
十月七日,马鸿慷终于向马玉隆提出了自己的王妃人选。是当年牺牲的庾曦静的同宗妹妹庾曦彤,凤翔五十年出生,小自己十三岁,时年仅仅二十三岁,并在当日就领入宫中觐见。
马玉隆在宫中见到了庾曦彤,对其才貌很是满意,恭喜了侄子。
没多久,马玉隆正式册封庾曦彤为定武郡王妃,两人完婚。
在与燕朝达成和约后,马玉隆立即决定部署对西巴斯鹰国进行反击。吸取了上一次北伐自己专断的教训,此次他思索了很久,并认真听取了陆海军部和卫长庆等人的建议。
对于反击,朝野上下的意见是不大一致的。身为首辅大臣的王子师态度模棱两可,不反对打但也不明确表态支持打。他的担忧是刚北伐失败,损失不小还需要恢复。而且对西洋作战的把握难说,主张能不打就不打。然而签书枢密院事的郑云华和军方几乎一致支持,因为自北伐失败后,军队上下急需一场胜利来凝聚人心,也需要新的土地来增加人口和赋税。
对于自己的首辅大臣也是小舅子的王子师是这样的态度,马玉隆无法公开发作,但内心不大高兴,虽然可以理解。而王子师的态度影响了许多高层官员,包括杜京阳、崔肇庆。除了郑云华、田文元、赵永杰、庾维昆等少数人之外,几乎没几个有分量的文官公开支持作战。
此次争议看起来是和战问题,然而实际上是文武两大集团所代表的维持派及进取派的政治斗争反应。自从马玉隆在南洋站稳脚跟以来,晋国内部就有了这两大派系。维持派以王子师为首,骨干多是袁、杜、崔和顾家大部分人等老牌大族。他们在和宁初年的利益分配上获利最大。因此主张保境安民,安心发展,避免因战火牵连自身利益。而进取派以卫长庆为首,背后多是雄威军将领的军人以及卫、郑、邵、庾等大家族和顾家一部分人,也包括南下的原海山洲官吏、将领等。他们或者在和宁早年的利益分配上虽也有巨大收获,但实力和出身上远不如王家等,或者是后来跟随马玉隆的,因而而特别希望军功以及强化改制。
文官既然主战的不多,那么马玉隆就开始绕过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亲信将领进行秘密准备。并在当年三月成立了督办军务处,以同平章事兼观文院大学士郑云华为首,卫长庆、马鸿慷、田文元等人为骨干,开始了秘密准备。作战准备从三月就开始了,至于情报搜集从和宁年间他接受了袁守阳的提议后就开始了,因此把握是比较大的。
天凤五年十二月,作战计划最终拟定,任务目标是进行一次有限但绝对要有实际收获的反击,同时也争取到了英国、尼兰国的支持。而作战集结也在年底完成。
马玉隆特别重视卫长庆、裴振虎的意见。卫长庆认为此战的目标是分三路发起反击,目标直接指向三个地方,巴望岛中南部、斑集岛、萨描岛。
此三地是西巴斯鹰国东方总督区的北部战略重镇,尤其是后两个岛屿人烟稠密,较为富庶,而巴望岛如果拿下,则可打通从天雄府与汉宁行省的直接联系,不再受制于西巴斯鹰国。
天凤六年二月,马玉隆正式下诏出兵:
以裴镇虎为征西将军,赵南昌、德隆哈为左右副将军,进攻班集岛;
以马鸿慷为征南将军,刘安邦、文次谦为左右副将军,进攻萨描岛。
两路人马各领精兵一万反击,务必速战速决。
周熊健为西南副都督,驻守巴望岛,率雄威军三千人与当地驻军,发动土著武装配合之,进攻巴望岛中西部地带;
汉宁总督邵俊云从汉宁行省北部向巴望岛南部进攻,策应周熊健。
卫长庆加安南将军衔,率雄威军一部坐镇锡布岛,根据战况随时策应各方,主要是斑集岛和萨描岛方向。
本来马玉隆不想让刚结婚的马鸿慷挂帅出征,但马鸿慷是个闲不住的人,执意希望出战,马玉隆也就同意了。
王子师、袁汝阳对于马玉隆绕开自己控制的中书门下出兵很无奈,但在马玉隆决议出兵后,也立即公开表示支持,并捐银助战。
因为计划的周密,加上有当地土著配合,还有出兵时机很突然,西巴斯鹰国也没想到晋军还有如此的实力,一时间彻底慌了手脚。
三月十五日,晋军海军在裴振虎率战船七十艘在班集岛东南海域大胜西巴斯鹰国东方水师,以损失五艘战船为代价击沉西国海军船只八艘,俘虏三艘,逃跑五艘,取得了海战胜利和附近海域的制海权。并击毙了西巴斯鹰国东方海军统帅约尔逻。
三月底,晋军在巴望岛土著首领德哈尔的配合下,基本控制了巴望岛,死伤仅仅五十余人。
五月五日,晋军在海上再度击败西巴斯鹰国东方海军主力,然后开始大举登陆班集岛和萨描岛。
两岛当地土著和汉人不满西巴斯鹰国统治,也都纷纷配合晋军。
六月十日,马鸿慷率前部精锐三千人登陆,没几天就轻松控制了萨描岛,刘安邦十五日率主力抵达萨描岛,晋军死伤不足百人。
七月九日,晋军控制了班集岛,晋军死伤约二百人。
西巴斯鹰国从八月开始调集兵力,拼尽全力进行反击,但终因兵力不足而失败。
造成西巴斯鹰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其本土在经历了十五年的大战后,国力日渐虚弱,而东方总督区更是实力薄弱,海陆军总计不满三万,根本无力对晋国做出全面的反击。
十一月,在英国、尼兰国的调停和按照支持下,西巴斯鹰国被迫与晋国在兴京府签订合约,以结束这场战争,也是结束了自天凤元年开始的不断的南部袭扰和反袭扰作战。主要内容也很简单:
西巴斯鹰国赔偿晋国白银一百二十万两;
西巴斯鹰国将班集岛、萨描岛正式割让给晋国;
双方疆界重新划定,贸易关系如故。
战后,晋国在巴望岛设宁西府,管辖整个巴望岛地方,以于和威为知府。在班集岛设广汉府,以魏道襄为知府。在萨描岛设宁昌府,以徐铭辉为知府。广汉府和宁西府同时隶属于西南都督区,宁昌府隶属东南都督区。
设立了宁西府之后,汉宁行省以北之巴克岛划归宁西府,巴克岛南部的巴安岛仍隶属于汉宁行省。另外晋军在宁西府最南端之卡潘城驻军,设立炮台,修建港口,部署军舰。与尚能够控制的巴克岛一起一南一北相互呼应,对来往的商船征税,每年也收获不菲。
卡潘城战略位置重要,修建的港口和炮台,都设在城南邻近海面之地,港口略微靠北。因为地位非常重要,于和威请马玉隆赐名。马玉隆同意,决定赐名为镇南,将修建的港口、关城和炮台统一命名为镇南关,这里就是晋国如今能够控制的极南之地,镇南关,名不虚传。
获得的这三个岛,幅员还是辽阔的,三岛及其附属岛屿总幅员加起来与整个海山洲相同,甚至略大一些。而总人口约有二百五十多万人,其中班乃岛人口最多,有一百三十万人。萨描岛次之,有八十二万人。巴望岛人口最少,有约三十七万人。而三岛的赋税每年可有接近三百万两。
在拥有了这三个岛之后,晋国的总人口已经接近千万人了。
虽然对燕朝的反攻计划失败,但是能从西巴斯鹰国手里获取三个大岛,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弥补的。而对于西巴斯鹰国而言,萨描岛的失守让其南方根据地那峨岛北部外围的南四岛陷入了孤立的境地,尤其是邻近萨描岛最近的赖特岛,距离萨描岛虽然隔海,但距离不足五里,根本无法防守。
而作为对英国支持的回报,晋国允许英国在班集岛设领事馆,并优先提供茶叶、蔗糖等特产。尼兰国自此战中也暗中协助了晋国,提供了不少炮弹,晋军也使用了从尼兰国购买的巡航战船,颇有威力。而对于尼兰国的回报代价相对要大一些。
在取得了对西巴斯鹰国作战的胜利后的欢迎仪式上,马玉隆深感晋国的德胜门和邻近太过于拥挤和狭窄,下令内阁、工部对皇宫城外的城门和广场、街道予以扩建,并可以参考西洋的模式进行建造。并先行拨款三十万两,以后再行增加,一直要建成他满意的样子。
在天凤三年的时候,尼兰国突袭了安海州,事实上控制了安海州,次年晋国才知道,但鉴于晋国的实力和贸易需要,仍允许汉民在此居住贸易,并未进行过多的伤害。而此次尼兰国的回报则是希望晋国将安海州正式割让或者出售给尼兰国。
晋国对此自然不能接受,但最后达成了妥协,安海州仍为晋国领土,在此前提下,双方可共同管理此地,互不妨碍。
晋国为何对尼兰国做出重大让步,原因是两方面的。首先是自从凤翔四十九年开始,尼兰国东方公司破产,其东方辖区正式由尼兰国政府接管。二十年间实力稳步提升,晋国已经很难与一个强大的西洋国家全面抗衡。其二是尼兰国与英国在和宁四年和天凤六年达成了两次协议,划分了在东方的势力范围,已经达成了和解。如果晋国强硬对待,必将还会有损与英国的关系,而在当下,晋国谁也无法得罪,只能是默认。
因为对西巴斯鹰国战事的顺利,裴振虎、刘安邦也都立下了卓越的战功,卫长庆也因为谋划有功更受信任。文武两大派系,也是维持派和进取派的这次斗争以武将居多的进取派获得了此次的胜利。
王子师深知马玉隆会提拔这些人,他无法阻挠,便决定分化瓦解。首先是不断建议解除卫长庆的兵权,让他出任光杆的参知政事。以与他关系略好的刘安邦出任雄威军总兵官。卫长庆也深感自从天凤二年开始,王子师、杜京阳、崔肇庆对他的暗中攻讦也越来越厉害。毕竟从和宁六年开始,卫长庆以京畿大都督兼雄威军总兵官,至今已经有十八年之久了。
天凤六年十二月下旬,卫长庆正式请辞雄威军总兵官,以及所兼领的京畿大都督。也推举刘安邦接替自己。
马玉隆思索很久后,在天凤七年二月七日,同意卫长庆辞去雄威军总兵官,实授为陆军部尚书兼领京畿大都督,陆军部尚书程安通调任雄威军总兵官,晋升中将,枢密副使,加太子少保衔。周熊健、林文超为雄威军左右副将军。刘安邦出任陆军部左侍郎。
虽然卫长庆失去了直接的统兵权,但程安通自天凤元年投诚以来就是他的部下,与卫长庆关系很好,且此次接任雄威军就是卫长庆举荐。故而卫长庆仍能很大程度上影响雄威军。何况京畿大都督仍然握有一定的兵权,王子师还是未能如愿。
三月十五日,马玉隆给裴振虎、刘安邦加签书枢密院事衔,郑云华加中书侍郎衔。裴镇虎、刘安邦封爵为一等子爵。
三月二十日,又给程安通、哈德胜封一等男爵,给卫长庆封一等子爵。
二十二日,马鸿慷又因为军功晋升为安定郡王。
这样,马玉隆最信任的将领虽然还不是宰执,但已经有了很重的宰执色彩了,也是对文官集团的一种制约。
对于王子师与卫长庆的争斗,皇后王媛薇也逐渐看出了端倪。
在天凤七年五月,曾和王子师有一次深谈。
王媛薇:“贤弟啊,你不应该总是与卫长庆他们过不去。”
王子师:“我也是为了姐姐,为了我的外甥啊。”
王媛薇:“我知道,但你毕竟是外戚,你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况你还是从龙元勋,名位已到极限,不可再争了。”
王子师:“我真是看不惯那些武夫能与我平起平坐。”
王媛薇:“卫长庆可不是一个武夫,他是能文能武的大将之材。”
王子师还是不屑一顾。
王媛薇:“我曾听陛下说过,卫长庆看似武夫,但一直努力学文,已经颇有儒将之风了。”
王子师:“那就更得注意了。”
王媛薇:“贤弟,你处处争强,他处处示弱,你反而更危险。陛下现在是平衡之术,你还不明白?”
王子师:“我明白,但就是不甘心。当年大行台、元帅府的所有官位都废除或者悬空了,唯独卫长庆、马鸿慷被特许保留元帅府行军左右司马一职,虽说是空名,但也说明陛下对他的信任和器重啊。”
王媛薇:“不甘心也得甘心,将来你不用多虑。现在陛下就三个儿子,都是我生的,你还怕什么。”
王子师:“可我听说二皇子(马鸿松)和郑舒丹挺亲,和姐姐一般。”
王媛薇:“是,但那毕竟是我的亲生儿子,血脉相连。何况郑舒丹你更可以放心,她是个好姑娘,我有把握的。”
王子师:“姐姐太心善了吧,可我听说她也怀孕了啊,还有高雅琼也即将临盆,弄不好会是儿子。”
王媛薇:“这位郑姑娘是大智若愚啊,在到处遍布心机争斗的朝堂和宫中,没心机有时候更容易让陛下开心,更得宠。谁能叫陛下大哥哥,只有她。虽然王航敏、高雅琼陛下也很宠爱,但更多是尊敬与对姑母的交代的遵循与感恩,而对郑舒丹,那可真是发自内心的喜欢。郑舒丹也是发自内心的忠心与喜欢陛下,毕竟从九岁就有了情愫的萌芽啊。高雅琼,不足为虑,即使是儿子,她也没有强有力的外家。”
说到此,王媛薇似乎还有些嫉妒。
王子师也明白,也不说话了,后宫的事情更复杂,还是听姐姐的,不要步子迈的太大为好。
天凤七年二月,鉴于北部与燕朝的局势已经相对缓和,马玉隆下令撤销安北大将军,免去马鸿慷的安北大将军,调回兴京府,同时以安定郡王身份管理枢密院、兵部、刑部事务。同时也撤销了督办军务处。
马鸿策因参与作战有功封为成国公,兼领侍卫大臣,与锡博尔共同管理宫廷禁卫事务。晋封马鸿朗为安宁郡公,管理皇族府库事务,并协助信亲王马玉慈管理皇族各项事务。
马玉隆这样做,无疑是在有意地培养王子师为首的文官集团、卫长庆为首的武将集团和马鸿慷为首的宗室集团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又相互制约。而之所以每次作战后都晋升马鸿慷,无疑是让马鸿慷在一定程度上制衡卫长庆,避免卫长庆在军中的影响力过高。
七月,马玉隆在经过多方面考察之后,任命礼部侍郎杜秉静为上书房总师傅,正二品。教自己的儿子们读书。
杜秉静是杜京阳的同宗,但已经是远亲了。杜秉静年近半百,但体质很好,且还颇通武艺。为人生性仁孝,更是熟读经典,但他并非是呆板的守旧之人,主张读书强调因人而异,且强调经世致用之学。对于西洋文化,他也并不排斥。
杜秉静出任上书房总师傅后,先考察了马玉隆几个儿子的情况,然后又从礼部、宣文院乃至西洋事务部挑选精干的人员组成专门的上书房教师团队,来完成自己的使命。
九月二十日,高雅琼为马玉隆生下了一个儿子,起名为马鸿邺。
高雅琼生下马鸿邺之后,身体极度削弱。马玉隆下令给予诸多赏赐,还赐给了他诸多补品,毕竟在他的这几个后妃当中,高雅琼已经四十五岁,虽然不是年龄最大的,但身体是最为虚弱的。毕竟在当年跟随王冰茹的手下中,她是干活干的最累的,最辛苦的。而生下这个孩子后身体更弱了。
天凤七年十一月五日,郑舒丹终于为马玉隆生下了一个孩子,也是一个女儿,马玉隆起名为马姿琳。
虽然马玉隆的后妃无论生下的是儿子还是女儿,马玉隆都很高兴,但是郑舒丹生下这个女儿后,马玉隆却更高兴,给予了很多的赏赐,卫长庆作为郑舒丹的堂姐夫,也跟着沾光,这多少还是让人有些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