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凤二年二月底,马玉隆等人终于返回了兴京府。
返回兴京府后,接连十几天,马玉隆的心情极度悲伤,时刻想再度北上反击。因为不久前他得知燕朝皇帝重病,认为有机可乘。而且虽然反攻失败,但是五万主力实际损失的不足万人,其余都撤了回来,所以实力还在。但是王子师、袁汝阳都不赞同,卫长庆也持保留意见。
马玉隆反攻失败,精心准备和御驾亲征的北伐虽然没有损失太多的兵力,但却险些成为元嘉草草的结局。多少也让他的威望受到一些损失。所以他还想北伐,靠胜利重新获得威望。
然而在裴振虎建议下,可不必大举反攻,以海军宁河舰队和思岭县海军为主力,不断袭扰海山洲和东南沿海,招揽民众南下,以增加人口和财富,并对海山洲及内陆沿海进行暗杀和破坏,尤其是要不惜一切代价除掉他最为痛恨的张仲春、梁成峰二人,同时等待时机再大举反攻。
马玉隆最后同意了裴振虎的提议,下令对海山洲与东南进行袭扰作战。
除此之外,郑舒丹也曾和他说:“陛下如果反攻海山洲成功了,那么是在海山洲称帝还是在兴京府称帝呢?”
马玉隆:“有何差异乎?”
郑舒丹:“若陛下在兴京府称帝,多年经营根本已固名正言顺,必无大乱。而在海京府称帝,南洋距离悬远,谁可留守之。且陛下在海山洲无有威望,且燕贼经营多年难免人心不服。且海山洲居民一百三十多年,虽名为特殊藩属行省,然百姓早已习惯为燕朝治下之特殊臣民。您若贸然称帝,百姓必有不服者。且燕朝视海山洲为行省,为囊中之物,如您称帝,必将使其拼命讨伐,我们如何御之。如若陛下贸然在海京府称帝,南洋堪忧为一,百姓生疑为二,燕贼大举进剿为三。相反,以陛下在兴京府近二十年之经营,以及高宗数十年和列祖列宗数百年之宽松、自由教化,在兴京府自立基业,则民心归顺,燕贼亦可接受。则陛下可将家业传之万世,不亦可乎。”
马玉隆听后,震惊、大喜又默然,最后决定事实上放弃大举北伐,但名义上依然声讨之。
其实,郑舒丹的那些话才是马玉隆内心的真实写照,只不过这些话别人不能说也不敢说,而只有她可以。
马玉隆想称帝,想名正言顺地称帝,同时拥有海山洲和南洋,然而海山洲民心不顺且燕朝绝不接受。而燕朝的底线他也是清楚的,如果想自立基业,那仅止于南洋,则可接受之。而如果要同时拥有两地,则只能是遵循先前的内帝而外王故事。另外如今的局面,他兵败南归,原先的故事他也做不到了,为此安心在南洋是他唯一的选择了。
三月,王子师与苏威兰国东方总督区的代表就二十年到期的条约再次进行谈判,最后达成。还有就是苏威兰国在当年王室更迭,国号也随之变更。晋国的翻译,也随之改变,新的翻译名称为英威利国,经常简称英国。新的条约与当年的基本一样,但有所变化,主要内容是:
晋国与英国为平等和睦友谊之国;
英国承认晋国的独立自主与主权;
英国承认马玉隆的大晋帝国皇帝之位;
英国支持晋国对海山洲的立场;
英国的商品在南海不必缴纳除关税之外任何形式的费用;
英国承认晋国在南海的特殊利益;
晋国支持英国在东方的特殊利益;
晋国每年优先向英国提供一定数量的茶叶和蔗糖;
英国每年优先向晋国提供一定数量的布匹和机械设备;
英国愿为晋国培训机械和海陆军事技术人员;
双方势力范围一如既往,彼此互不侵扰;
晋国愿为英国进入内陆提供一切便利;
晋国允许英国在纳福岛设领事馆;
双方在各自都城互设公使馆;
条约有效期二十年。
此次谈判,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王子师等在深通西洋外交的商人和官吏的建议下,让英国承认了晋国对南洋的主权和对海山洲的立场,并互设公使馆,这是西洋外交的新名词,但意义却十分重大。
签约后不久,英国驻兴京府总领事约瑟尔被任命为驻晋国公使,晋国则派西洋事务部的沈雄飞出任驻英国东方总督区的公使。因为晋国目前主要是和东方总督区打交道。
英国一直密切关注着海山洲的局势,对于被燕朝驱逐十分不满,因此需要借助马玉隆的实力继续北上,但是失去了海山洲的晋国实力毕竟有所下滑,其价值也在减弱。可毕竟晋国还有相当的实力,故而至少在条约文本上还是照顾到了晋国的体面,至于实际情况,则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燕朝方面,老皇帝于当年冬季驾崩,新皇帝即位,年号是宁道。
虽然北伐失败,但救自己出来的官吏和北伐将领的功劳不容抹杀,尤其是卫长庆。反攻若无他,晋军损失会更大。
回到南洋后,马玉隆在三月初下令结束南洋的战时状态名义,同时进行官制改革,也恢复到平常的制度,大行台尚书省、大行台元帅府被取消,行军元帅和晋国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也被悬空。
卫长庆一直还挂着大元帅府行军司马的身份,在取消大行台等一系列衙门后,卫长庆主动请求免去自己的大元帅府行军司马的职务。但是马玉隆拒绝,并不允许他辞职。
马玉隆这样说:“卿乃勋臣,与朕年龄相差无几。看到你就想起了朕当年随同高宗一同平乱的场景,那个时代真是最自由的时代。所以给你留着这个位子,既是你的荣耀,也是朕的念想和回忆。”
卫长庆听后赶紧下跪说:“臣何德何能能让陛下如此器重,臣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新的官制在三月中旬正式出笼了,这是马玉隆根据他的贴身侍读学士郑云华建议来而来的,并有自己读书和执政十几年的体验。
郑云华是郑云柯的同宗堂兄,时年已经五十二岁,二十一岁就中进士,去过燕朝生活过多年,还做过燕朝州官的幕僚。三十岁返回晋国后,历任永晋巡抚的幕僚,还做过实缺的宁远县知县、铭英府同知,知州、兴京府通判、内阁学士、东宁行省巡抚。可以说对政务是非常熟悉的,嘉归七年以尚书衔被调任到马玉隆身边出任内阁大臣。
新的官制被称为天凤改制。此次改制基本不涉及地方,主要是中央。中央衙署基本以晋国海山洲时代的宰辅体制兼杂内阁制度,并参杂武国时代和燕朝的部分体制,在不影响并加强皇权的前提下尽力恢复宰辅制度。
皇帝之下设多个最重要的但品级不一却又直属于皇帝的衙门,即中书门下省、内阁、枢密院、御史台、大理寺、宣文院等。另有完全直属于皇帝的内事厅、仪仗司、三军、京畿和各地的都督府等。
中书令、尚书令、侍中这三个传统的三省最高长官均为正一品上,但不过是虚衔,同平章事为从一品,以尚书省左右仆射分别加同平章事方可为名副其实的左右相。
中书令与尚书令、侍中、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的俸禄和待遇要比宰执甚至亲王更高,与王爵和公侯伯爵一起划为超品官,高于正一品,每年俸禄银一万三千两,高出左右相整整三千两,也高于亲王的一万二千两,仅次于准皇储的晋王、晋阳王。
原来在海山洲时代的东南诸路安抚制置使、宁远军节度使等特殊官职无有重大特殊原因不再设立。不再设立的职位还有大行台尚书令、大行台枢密使、兵马大元帅等。
正一品官职有尚书左右仆射、内阁的三院三殿大学士等,每年俸禄银一万两。
尚书左右仆射本为虚职,但可例加同平章事衔,成为实际上真正的左右丞相。内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等若干人。只有内阁大学士和钦定的大臣可以称呼为内阁大臣,内阁的办公场所距离皇宫最近,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是成为宰执以上的后备人选,且有内廷行走之权,具有特殊的影响力。但内阁除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外,其余的内阁大臣均无品级和定员。内阁里面的大学士可以由宰执兼任或者独任,内阁大臣最多不得超过十人,大学士为当然的内阁大臣,其余无定员,可专任也可以兼任。
内阁大学士分三馆三殿,三馆即昭文馆、集贤馆、资政馆,三殿大学士为观文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馆三殿大学士均为正一品,大学士可独任可兼任。大学士无高低之分但有先后之分,待遇品级均比肩宰相高于参知政事及枢密使。虽然没实权,但仅次于三公三师三孤这些虚衔,地位很高。但是内阁大学士不一定会全额满员。
枢密院最高长官为从一品的枢密使,次之为正二品的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从二品的签书枢密院事和正三品的枢密直学士等。但枢密院只管军令调动、作战计划的拟定、搜集情报和协调陆海军行动,军官任命的提名权也需会同陆海军部,不过名义上枢密院在前。实际上枢密院只作为皇帝的军务幕僚衙门,军政事务全部被划分到了陆海军部之中。而枢密使、枢密副使等职位允许文武通除,没有固定的文缺还是武缺。
中书门下作为晋国的最高政务衙门,最高长官为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一品,次之为正二品的参知政事。只有加同平章事衔方是实际上的真宰相,一般为两人,最多不超过三人,如由尚书左右仆射兼任的同平章事就是习惯称之为的左右丞相,但同平章事也可以独任,如有尚书左右仆射加衔的宰相,单独的同平章事则位列最后,成为末相。
中书门下地位最高且重获尊崇并又有了署敕之权,但内阁和枢密院的同时存在,且枢密院管军务,实权被大幅度削弱。而且中书门下虽然统领各部,但是中书门下直接掌握的衙门只有舍人院、起居院。通进司、文库房、秘书房等。舍人院专管皇帝及中书门下的诏令起草,通进司专司各地奏疏的收发。秘书房是协助宰执处理日常琐碎杂务,文库房则专司文书的储存。起居院则主要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行。每月以起居注与时政记同送史馆。政事堂则作为中书门下和内阁及各部大臣的决策中枢。
各部分别是:吏部、户部、陆军部、海军部、刑部、工部、礼部、矿部、西洋事务部九个大部,均为正二品,等同于参知政事,但排名靠后,另外还有一个虽隶属于户部但略低一些的从二品的市舶司。市舶司专司关税事务。各部及市舶司均隶属于中书门下省,但是也有单独上奏之权。
按照大卫体制,应有六部九寺五监,但晋国自高祖马文慧以来都以精简为要。故而原来的九寺五监的职能大多并入各部之中。如将作监的职能在兵部,太常的职能在礼部,卫尉的职能在亲军和京畿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的职能在宣文院。中书门下除了九大部和市舶司之外,还管辖的就是大理寺了。而宗正府则是单独的衙门,专管皇族事务,直接隶属皇帝。
各部之中,陆海军部由兵部拆分,主管陆海军日常的军政事务,包括军队兵员兵籍、训练、动员、将领任命、提名、兵备制造、地图测绘等。并可以协助枢密院拟定作战计划,实权获得了极大的扩充。
晋国虽然恢复了中书门下的名义,但实权不少都到了各部当中,中书门下省不过是协调和署敕之权,而具体的办事之权则几乎都下放到了各部之中,互相牵制。且形成了只有同时拥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内阁大学士这两个名分才真正能名实相符,才能真正成为宰相级别,否则只在内阁是华而不实,与在中书门下终究是差一截的。而中书门下的参知政事也都想锦上添花追求两者兼备。
各部尚书均为正二品。虽然各部实际地位低于左右相,但是原有的被内阁、中书门下、枢密院剥夺的权力却被下放各部。如军政权力大多全还给了陆海军部。陆海军部有推荐、任免、升调、训练军队、管理兵籍、绘制地图、制造和储存军备粮草的权力。而枢密院只有调遣军队、制定作战计划、搜集军事情报、协调陆海军作战的权力,虽然品级还高于陆海军部尚书。另外就是人事任免权。六品以下人事任免权归还吏部,四品到六品任免权为中书门下和吏部共同提名由皇帝认可,三品以上为皇帝钦定。可以说,左右相如不兼任各部尚书甚至内阁的名分,则实权也会被很大程度上制约。地方的知府、知州等官员,可以由当地巡抚提名中书省。
署敕之权是宰辅最重要的权力,但是此次宰辅虽重被授予了署敕之权。皇帝重大诏令的颁布必须有中书门下的大印和当日宰执的署敕方可生效。不过因为中书门下权力的削弱及专折、密奏制度的实行,宰辅已经不敢有太过于倔强的能力。而且三品以上官吏的任免权直接全部归于皇帝,即使是宰执也只能建议,而无力反驳。毕竟宰执们也都是一步步起来的。
除此之外另有一院和一房,一院即国史院。国史院监修国史,但例由左相兼任。一房即上书房,上书房下设三阁即龙文阁、武宁阁、永安阁。分别主管总务、传统文武课程、西洋课程的传授。上书房设总师傅、师傅和行走。其中上书房总师傅一到三人不等,官阶为正二品。其余师傅人员不等,根据其本职官阶等级确定。但上书房师傅不过陪伴皇帝左右备顾问和教皇子皇孙读书,不参与具体中书门下政务,但也可由内阁学士人员中抽取兼任。
经过这样的设置,中书门下、内阁、枢密院事实上看似三者并列,但实际上是三者的权力都遭到了极大的虚化弱化,必须有兼职方可有大权,具体实际的执行权反而在九部之中。按规定各部和地方的行省和南方直隶朝廷的府州虽然需要上报中书门下事务且隶属于中书门下省,却也有较高的品级,也可以直接上奏皇帝。
通过这种局面,晋国虽保留有宰相制度,但是宰相的权力却大幅度削弱。除非皇帝信任,否则实权远不如海山洲时代的中书令和左右相。
另外还有御史台。御史台有奏事弹劾之权。对宰相以下官僚皆可弹劾,并可指正皇帝过失等。御史台长官为从一品的御史中丞,次之为正二品的左右都御史。左都御史一人,右都御史人员不等,也可以为巡抚之加衔。下有台院、察院、谏院、各地御史等。大理寺专司对案件的审理,最高长官为正三品的大理寺卿,次之为从三品的大理寺少卿。与御史台、刑部合称为三法司。
散官方面,最高职位为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其余基本都参照大卫国的旧有制度。武将军衔方面不变,仍按照原有的上将到少尉排列。太尉、节度使等同于元帅、大将军衔。不过文官也可以荣膺太尉,但不作为等同元帅的军衔。
地方官职上不变,北部三省设巡抚,均为正二品,为加重权力监督弹劾下属官吏,可加御史台右都御史衔。南部各府州县之上无行省巡抚,一般不加挂御史台职衔。但地位与行省基本等同,直接隶属于中书门下。
马玉隆不喜欢翰林院、国子监还有大学士这些衙门和官员,但是还必须再恢复设立了一些,不过人选的选择却很慎重。他认为职能重叠且培养的都是腐儒。但并不意味着他并不重视教育,反而很重视,而且对西洋之学也很看重。专门设立了一个主管全国教育的最高衙门,即宣文院,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和学校,特别强调要文武并用和东西兼顾。虽然隶属于中书门下,但也可直接上奏皇帝。最高长官为正三品的宣文院掌学大臣,次之为从三品的左右侍郎。
仪仗司内事厅的职能不变,如同以往,主要是保护皇帝仪仗和警卫职能,另有搜集各种情报和专门诏狱的职能。内事厅权力很大,宫中几乎所有事务都归于内事厅,还兼具部分经营和情报搜集职能,但没有监狱。不过内事厅在紧急时刻还可以调动禁军。内事厅的最高官职为提举宫禁一应事务使,从一品,但从不轻易除授,如同当年提举怀远宫事务使多用于追封。日常情况下的最高官职为内事厅知事,次之为同知。但如果皇后、贵妃兼管内事厅时候,则又次之了。
除此,马玉隆很欣赏燕朝的专折和密折奏事制度,也效仿之。他从内事厅、内阁和各部大臣乃至军中选用一些人组建了御前大臣,直属于皇帝。专门收发直接上奏于皇宫中的奏疏,但不过是传递者,并不能拆看奏疏。密折的钥匙由皇帝和奏事人持有,奏事人必须亲自书写装匣封好,然后派亲信送达京城皇宫,皇帝开阅批示后再派专人直接下发。皇帝特许五品以上官员皆可专折奏事,但可密奏之人必须由皇帝钦定,从一品到九品皆有可能。
这样经过多项的举措,虽然中书门下的权力较之于以往的海山洲内阁恢复了不少,但是因为专折、密奏的出现,中书门下的权力实际上是被削弱了。皇帝可以不通过中书门下得到最下面的情况。
军权是最核心的部分,此次军队也做了重大变动。
从殿前军、侍卫亲军左右军、内事厅、仪仗司选拔精锐共三千人充当皇帝护卫侍从。设立侍卫处,由领侍卫大臣管理日常事务。首任领侍卫大臣是马玉隆十分信任的狄羯族侍卫锡博尔出任。
另拆分天雄军和天威军为左右天雄军、左右天威军及左右神武军,共一万八千人守卫宫城。每军编制为三千人,军衔上校。各军共同承担皇宫的警戒守卫,上设六军都指挥司,正职为判六军都指挥使从一品;副都指挥使,正二品。但可不常置。日常管理者称为权知或协管六军事务公事,可设也可不设。不设则由各军分别管理,互不隶属,由皇帝直接亲统六军。而此时的首任权知六军事务公事为田思进。
扩建京师巡防营,守卫外城及京郊一带,共两万余人,设总管大臣一人,正二品,由狄羯族将领华舒台出任。与兴京府尹一起维持外城秩序和驻守城门要津地带,同时互相制约。
巡防营兵力虽多,主要担任警卫和维持治安的职能,多装备轻武器。雄威军兵力较少,但装备重武器,驻扎城外,承担主要的野战职能。同时扩充了殿前军和侍卫亲军左右军,驻防整个兴京府及海东州部分地区,与雄威军一起承担主要的野战职能。互不隶属,如无京畿大都督府的加衔,不可以直接指挥各军。以上主要是充足宫廷禁卫力量,但最核心的还是扩充野战力量。
马玉隆决定自次年开始逐步扩充殿前军,并增设一个近卫军,下辖五个近卫团,每团三千五百人,共一万七千五百人守卫内城地方。另外就是雄威军增加兵力,主要是增加炮兵、山地和海陆混合部队,扩充到一万八千人,并改隶殿前军。同时以雄威军为底子加上殿前军原有的官兵作为基础,扩充三个野战部队和一个直属团。每个野战部队暂定为左中右三路,左右路各一万五千人,中路一万八千人,下属编制基本如同雄威军。另外一个直属团五千人。这样殿前军总兵力高达九万人之多,成为晋军的绝对主力。
殿前军虽然兵力九万人,但真正的重装主力部队还是雄威军和将来新设的殿前军中路军。这两支部队要求极为严格,要海陆兼备。特别强调火炮的大量配备,以增强火力。其余部队相对轻装一些,以配合雄威军和中军。
侍卫亲军左右军兵力也大幅度增加,左军增加到三万八千人,右军增加到三万两千人。左右军下辖左中右三路,每路约八千到一万二不等。同时加强重武器配备和野战训练,提升作战能力。
侍卫亲军左右军最高统帅为总兵官,军衔为上将待遇。但并不常设,一般以权知公事来作为日常的统帅。殿前军最高统帅为殿前诸军都指挥使,军衔等同于节度使的大将,副都指挥使为上将,但二者并不是常设官。如无殿前诸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等统帅后。就设权知殿前军公事来处理日常事务,甚至如果不设此职后,就形成了各军就事实上独立的局面,直属于皇帝,形成了殿前军多分的格局。
殿前军、侍卫亲军左右军各部路以上的军队和各都督区的团以上军队如有战功或者表现出色的可以蒙皇帝赐军号,相应的将帅、士兵待遇和军队的装备就会提高。
殿前军主要驻扎兴京府城郊和西部兼顾南部地区,侍卫亲军左军驻扎于兴京府北部一带,右军驻扎于东部和海东州西部一带。
三军(殿前军、侍卫亲军左、右军)团以上军官全部由皇帝钦定,将帅和陆军部、枢密院可以举荐候选人。团长一般为上校,必要时候可为少将。路的指挥使一般为少将,最高是中将。
京畿大都督为正二品的官吏,文武官吏均可出任,但如有军人出任,军衔一般为上将,最低为中将。直属于皇帝,不归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皇帝直接任命。但可设可不设,不常置。如设立大都督,则兴京府周围的除皇宫六军和京师巡防营等少数武装力量之外的军队,包括殿前军、侍卫亲军左右军则均由京畿大都督统帅。
各地都督府并不隶属于枢密院或兵部,但时常受到两者的监督指导。殿前军、侍卫亲军左右军地位独立,但调兵权仍在枢密院。
京畿都督府、禁军、仪仗司、内事厅都直接隶属于皇帝一个人。不受中书门下、枢密院节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只有对有关人事方面的一些建议权。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仍为从一品,但待遇接近宰相。节度使军号方面可以随意设定,但节度使不得超过八人。太尉为文武官员除三师之外的最高荣誉职位,超品。
官制和军制的重大变革核心是为了加强皇权,虽然马玉隆有绝对的自信和威望,但还是要略作变动。毕竟在称帝前的战时大行台时代,虽然自己身兼几乎所有一把手的职位,但是尚书省左右仆射、枢密副使依然权力很大。而如今称帝后,他必然也必须削弱原来的大行台尚书省、枢密院、内阁和元帅府的权力。
而在爵位方面,马玉隆也进行了一些变动。不论宗亲还是功臣,爵位自上到下依次为国王、亲王、同亲王、郡王、公、侯、伯、子、男,公侯伯子男又分三等。
在原来的亲王、郡王之上设立了地位更高的超品特殊王爵和国王的爵位。晋王、晋阳王的礼仪参比皇太子。以晋王和晋阳王为特殊超品王爵。二者保留特殊地位,但规定除皇帝直系的兄弟和儿子或者立过重大功劳者外,均不得授予。此两王年俸两万两,实际上两王就相当于除明确皇太子地位之外的准皇储地位。
在晋王、晋阳王之下最高者为国王,只从梁、魏、郑、越、卫五字及大国封号中选取,但特别规定生前不授,只为追封。
在国王之下的宗室爵位就是传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每一级又分为一二三共三个等级,不过公爵有封号,之下的侯伯子男只有一二三等,无有封号。
亲王、郡王,只要是皇室成员,理论上在得到皇帝诏令后均可以正式册封授予,亲王级为一字王,年俸一万两千两,同亲王、郡王为二字王,同亲王年俸一万两,郡王年俸为八千两。亲王封号可以从次国、小国国号和寻常喜庆威武的字号中选择,大国国号只能用于国王封号。同亲王仍为郡王,但待遇接近于亲王高于军务,有固定的封号,即安定郡王、安海郡王、河东郡王、庐陵郡王、渤海郡王、琅琊郡王六个封号,也只有六个名额。郡王封号也是两个字,可以从地名和喜庆名号之中选择。而外姓功劳特别巨大的功臣可以死后得到一字王的追封。外姓功臣爵位生前最高者可至郡王。
授予王爵者可以拥有朝廷指定分配的王府,亲王府占地最多上限为三百亩,同亲王府占地最多上限为二百亩,郡王府为一百亩。得授王爵者不再享有永业田,但可以经商,可以由朝廷赏赐内府一些产业,许其经营。得授王爵者可以拥有自己的护卫,亲王最多不超过二百人,同亲王一百人,郡王七最多不超过七十人。
外姓功臣生前官爵一般仍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公侯伯三级为超品。子爵为正一品,男爵为正二品。每个爵位均分三等。而关于爵位的封号,则略作变动,可以次国、小国之国号、地名号或者喜庆字样都可以。
一等男爵俸禄为每年一千两,二、三等为八百、六百两;
一等子爵俸禄为每年两千两,二、三等为一千八百、一千六百两;
一等伯爵俸禄为每年三千两,二、三等为两千八百、两千六百两;
一等侯爵俸禄为每年四千两,二、三等为三千八百、三千六百两;
公爵分三等,三等为县公,每年五千两,二等为郡公,每年五千五百两。而在郡公之上另设带国号字样的一等公,年俸六千两。郡县的名号可从古代及本土存在过的郡县名号中选择。国公封号从春秋时代名号中选择。
爵位不轻易授予,现任大臣非有战功不得轻易授予爵位。而且每级爵位都限定数目,如非特别有令,均不得世袭。尤其为公爵,专门授予为国家立有重大功勋的文武大臣。
一等公爵人数不得超过五人,郡、县公爵不得超过七人。侯爵和伯爵两个超品爵位不得超过十人,子爵、男爵不得超过十五人。总计不得超过三十五人。亲王、同亲王、郡王的人数总计不得超过十人。超品爵位之下的授予没有过多的名额限制,但也必须是军功或者有重大功勋才能获得。
宗室亲王、同亲王、郡王的册封每五年一次,从天凤三年开始为第一次,以后每五年册封一次。另外还特别规定宗王位列左右相之下枢密使之上,除有特旨者例外。还有即宗王不得出任左右相,枢密使,只能参与管理相应的事务,最后签押决定权仍归左右相、枢密使。
虽说宗室理论上都可以被授予超品的王爵,但此次改制明确是以大卫朝体制为主,故而按照大卫朝体制又略作变动。即嫡长子或者有重大军功者可以封郡王、同亲王甚至亲王,但是一般的宗室子弟或者非嫡长子的人,只能是迁转。就是说宗室只是个身份,没有特权,当然宗室同样可以参加科举、做官、经商,也可以经批准后从军。但是即使是嫡长子封王,除有重大军功和特旨及天凤改制前世袭的郡王爵位外,也必须经过一定的迁转方可以而非直接封王,必须先经过节度使-郡公-国公-郡王-亲王这些流程,而且时间不得低于五年。
世袭爵位方面,规定原有的武威郡王、长平郡王、顺诚郡王可以世袭,但又特别做出指示如有对四圣不敬、谋逆、谋反、大不敬、不孝等十恶罪行,则可以革除本人的王爵,并终结世袭罔替的特权,同时还要开除皇室宗籍。事实上就相当于根本没有绝对的世袭罔替。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世袭传承也如同以上规定。
除此在官服方面,整体上延续大卫国时代风格的汉族服饰。三品以上为紫色,五品以上为绯红色,七品以上为绿色,以下为青色。但也参杂了燕朝补服的风格。将燕朝一品到九品的补服图案原样绘制在了官服上,以示区别。
马玉隆的天凤改制标榜崇尚先贤,崇尚大卫国时代体制,宣称要恢复并发扬汉族文化巅峰时代的体制。但也融入了不少武朝和燕朝的集权色彩,还有些西洋风俗。尤其是在爵位方面,形成了事实上鼓励立功尤其是立军功才能得授爵位的风尚,如果他们不愿意立军功,除非世袭罔替者外,只能是靠自己的能力谋生或者享有一定待遇成为普通富户贵族而已。
此次天凤改制给予了宗室看起来优厚的待遇,但实际上宗室不过是有名无实罢了,而且宗室从军必须经过批准,宗室不能在外任实际职务的官员,对宗室的限制非常严格。
他既要加强自己的皇权,也需要加强与文武官僚集团和士商集团的合作。在将左右相权力不断虚化弱化的时候,依然予以保留,更重要的是他恢复了宰执署敕制度。皇帝颁布的重大军政事情敕令,必须有宰执级别的官员署名。不过为了避免有时候遭遇宰相的掣肘,又特别强调只要是宰执级的官员就能,包括是有名无实的中书令或者是加挂节度使名号的使相。此外,特别规定每五天要召见一定数量的官员在延英殿奏事,效法先朝。除君臣外没有任何礼仪和侍从人员在场。
三月三十日,新的中枢格局出炉。
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王子师
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兼集贤馆大学士:袁汝阳
同平章事、资政馆大学士:郑云华
参知政事:
范少雄(观文殿大学士)、
田文元(文华殿大学士)、
李秀峰(武英殿大学士)
内阁大臣:
卫长庆、马鸿慷
枢密使:杜京阳
枢密副使:崔肇庆
各部尚书:
吏部:范少雄(兼)、户部:田文元(兼)、
刑部:庾维昆、工部:林俊涛、
礼部:赵世豪、矿部:安子衡
陆军部:程安通、海军部:洪世贤、
西洋事务部:钱晓松
御史中丞:顾元荣
左都御史:郑泽凯、右都御史:蒲俊松
大理寺卿:邵东阳、
市舶司使:赵永杰(兼)
仪仗司都指挥使:赵南昌
兴京府府尹:何振江
京畿大都督兼雄威军总兵官:卫长庆
内事厅知事:郑舒丹
权判六军诸兵马事:德隆哈
权知侍卫亲军左军事宜:刘安邦
权知侍卫亲军右军事宜:哈德胜
此次新的人事变动,大部分是南洋时代的老人,但也有不少从海山洲归顺而来的官吏,且都被委以重任。如原宁安府通判何振江为兴京府尹,天雄军副将哈德胜被晋升为少将,权知侍卫亲军右军,市舶司主事赵永杰以内阁协办大臣兼市舶司使,吏部参判范少雄晋升为同平章事、观文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秀峰为同平章事、武英殿大学士。随着他们的晋升,王子师不得不开缺了兼任的吏部尚书,但加太子少保衔。
因为大学士比拟宰相,故而此次宰相实际上是六人,占据了满额的大学士位置。王子师、袁汝阳看似是当之无愧的首次相,但马玉隆内心倾向更能干的郑云华,打算以其为左相,不过郑云华坚决拒绝。在目前的情况下他不敢做左相,且自己的身体也不如王子师,最后只能为末相,但马玉隆却更看重他的意见。
武将方面,本拟定给卫长庆以节度使,裴振虎、洪世贤上将军衔,但是王子师认为卫长庆功劳太大,如果此时授予节度使,会让他功高震主,对谁也不好为由而反对。即使是想让他出任陆军部尚书,也遭到了反对。只能让归降的程安通出任陆军部尚书。而郑云华被提拔为末相,王子师等人也不好反对。卫长庆、马鸿慷是如今军功最高的将领,虽未能被超拔,但出任内阁大臣无疑是一种暗示。
军务是重中之重,也是争夺最厉害的。马玉隆对杜京阳、崔肇庆这两个老人的拥立之功是不会忘记的,但是他们二人能力一般。不想让他们掌控军务,希望让他们养老或者有名无实,想让卫长庆等亲信接掌军务,但王子师和二人暗中甚至公开提出反对。王子师公开希望以杜京阳为枢密使兼任陆军部,马玉隆反对。马玉隆最后只能让程安通出任陆军部尚书,但统兵权却都在自己人手中。
五月二十日,马玉隆下令对于劝进有功的宗室进行嘉奖,首先对于宗室内率先劝进的武威郡王马玉慈晋升为信亲王,年俸特别拔高为一万五千两,以其嫡长子马鸿鲍继承武威郡王的爵位,武威郡王仍为世袭罔替。
其次就是给多年作战有功的侄子马鸿慷晋升为定武郡王。
同日,授予卫长庆、裴振虎、洪世贤上将军衔,卫长庆、裴振虎均加尚书衔。洪世贤资格老,且在反攻中主动投诚,且级别较高,因此他地位高一些很正常,故而实授海军部尚书,但免去了统兵权。
卫长庆没有被授予人们以为的节度使,也没出任陆军部尚书。反而不断有人弹劾他作战不力。他倒是淡然,但一些手下极为不爽,但是被卫长庆严厉斥责。
五月二十八日,卫长庆上疏请辞雄威军总兵官,专任京畿大都督。马玉隆不同意,反而很理解他的担忧,也很欣赏他的谨慎和谦逊,不仅没有同意,还在六月十五日,专门下诏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少保,并不许他辞任。
开府仪同三司虽然不是军衔,但却是从一品文职,而太子少保又是从一品,这样卫长庆成为了晋军将领第一人。不过目前他在内阁和中书门下省也没有职位。
不过对于卫长庆加封到这样高的官职,王子师、杜京阳、崔肇庆还是十分不满,但是却没有办法。邵汉武卸任是正常的,杜京阳、崔肇庆虽然接任了枢密使,但在军中的影响力却不及卫长庆,却也只能默认。
卫长庆与王子师同为太子少保,成为朝中仅有的两个有三少荣衔的人,让王子师很不满。而卫长庆还有自己都没有的开府仪同三司衔,虽然只是个虚名且不过是从一品,自己是正一品,但让自恃是从龙首功的王子师总感觉别扭。
卫长庆功勋显赫,郑舒丹的地位就更加稳固,毕竟卫长庆是郑舒丹的堂姐夫,可以说此时的晋国朝堂,文武两大巨头就是王子师和卫长庆,而背后则是王媛薇与郑舒丹。但是双方至少面子上一直和睦,从未红过脸。
在北伐中,虽然失败,但是俘虏了两个燕朝的高级官吏,一个是办事大臣衙门协办大臣刘浩隆,一个是左参赞刘博瀚。两人都是博古通今之人,也都深通晋国史地,尤其以刘浩隆为最,而马玉隆也对他也很熟悉,也非常欣赏,非常希望劝降他。
天凤二年五月底,马玉隆首先前往劝降刘浩隆。
然而在马玉隆刚开口没几句话的时候,刘浩隆就说:“你不是马文慧,我也不做速烈温。”
马玉隆非常震惊他竟然知道这么多,说:“刘大人不愧是晋国通,这速烈温的名字,一般人都很少知道的,佩服。”
刘浩隆:“我但求一死。”
马玉隆:“大人才兼文武,未足五十,岂不可惜啊。”
刘浩隆:“我世受国恩,岂能变节。”
马玉隆:“只要刘大人归降,你提什么条件都好商量,封侯拜相也未尝不可啊。”
刘浩隆笑了笑说:“即使你封我为相,你的小舅子会同意吗,我不照样会被构陷致死啊。在我一个燕朝降臣和盘根错节的大族之间,你肯定会选择抛弃我,倒不如我壮烈就义的好。”
马玉隆没话说了,确实佩服此人。
然而马玉隆还是不想杀他,继续单独关押,没有他的命令任何人不许探望,也是避免有人要杀他。
比起刘浩隆的强硬态度而言,刘博瀚就务实多了。
天凤二年十月,在卫长庆不断劝说下,原海山洲办事大臣衙门左参赞刘博瀚终于同意归降,并变更了服饰,马玉隆大喜,破格任命为刑部侍郎。
马玉隆曾听说过刘博瀚关于他北伐必然失败的那番言论,他听人说后默然良久,内心钦佩,更深爱其才。
在刘博瀚归顺后,刘博瀚奉命多次劝刘浩隆归顺,然而刘浩隆的态度依然是强硬,倒是也让马玉隆颇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