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愚者千思,终有所得;智者千虑,必有所失。”
范雎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成功。
他只知道当初的郑安平是一个为朋友可以舍身忘义的人,而这样的人可谓少之又少。
他原本以为经过这些年的磨砺,郑安平的勇敢和谋略一定有所提升。
然而他没想到这些年来,郑安平除了沾沾自喜,坐享受荣华富贵之外,并没有真正提升军事和政治才能。
范雎本以为只要郑安平到了邯郸,与邯郸的40万大军配合,攻下疲惫不堪的赵军,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但没想到此时各国却开始纷纷倾向赵国,情势出现了奇特的变化。
期间发生了两个著名事件,一个是毛遂自荐,另一个是窃符救赵。
前者在赵国平原君的领导下,带着20多名门客去了楚国。
毛遂通过此次出使楚国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最终得到楚王同意加入赵国发起的合纵联盟。
在楚国的带领下,各国纷纷开始结盟。
其中魏国出动了8万大军,楚国出动了10万大军,很快就突破了秦军在邯郸周围设置的防线。
由于秦军根本没有预料到其他国家敢在秦国强盛时期帮助赵国,致使他们的战略重点一直放在攻打邯郸城上。
猝不及防之下,秦军现在面临的战局,自然急转直下。
秦昭襄王非常着急,正好这个时候,白起传来了一句话:“如果大王早些听取我的计策,怎么会有今天的下场?”
在秦王眼里,白起不仅没有关注秦国的战争形势,反而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幸灾乐祸。
而白起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处境的不利,仍然和往常一样我行我素,还在心中冷笑:“郑安平只是一个草包,对于如何打仗,根本没有什么经验。”
“如今大王离开了自己,秦军肯定准打败仗。”
“没有范雎这个雄辩之士,秦国只是少了一个会说话的人而已,对于国家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白起作为一名战功卓著的大将,其战略眼光敏锐,少有人能及。
就在他说这些话的时候,秦军的40万主力竟然全线溃败,只有郑安平率领的2万秦军还在邯郸城下苦战,最终被魏国和赵国联军包围。
面对秦军的生死存亡危机,秦王决定不再低声下气地向武安君求援。
他直接下了诏令,任命白起为主将,前往前线救援。
此时的白起也确实想要前去打仗了,他那段时间一直在研习兵法,熟悉邯郸城内外的地理,思考廉颇的战术。
他希望自己能够在有生之年,还能与廉颇进行一场真正的较量。
但在这之前,他想要让范雎下台,否则一旦功成身退,仍会受到范雎的中伤,得不到应有的赞赏。
白起试图以这种方式,评估自己和范雎的价值,却不知道这是在挑战秦昭襄王的底线。
即使如此,秦昭襄王仍然没有处置白,因为在他的计划中,白起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关键人物。
现在白起这个关键人物,竟然不听从自己的命令,这让他非常恼火。
秦昭襄王便怒气冲冲地说:“爱卿,无论你是真的生病,还是假称生病,我命令你接受任命,即使是躺在担架上,也必须成为攻打邯郸的主将。”
“如果你立下功劳,就会实现我的愿望,我绝对不会亏待你。”
“反之,不要怪寡人翻脸不认人。”
白起好歹也是秦国的一位重要人物,为秦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与秦昭襄王一起成长。
秦昭襄王怒气冲冲的态度,实在太不给他面子,一个有骨气的男人是不会屈服于别人的威胁。
于是,白起再次展现了他坚决不屈的性格,直言不讳地说:“我知道,如果我去了那里,即使没有功劳,也可以免除我的罪责。”
“如果我不去,虽然不会有罪责,却是免不了被诛杀的结局。”
“然而,我宁愿不去指挥而被秦王杀死,也不愿做一个受辱的将领,请大王明察。”
最终秦王愤然离去,背影中充满了失落,而白起仍然自豪地注视着东方的天空,他似乎明白,也许他这一次彻底失去了秦昭襄王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自己可能会被放逐、废弃、甚至被杀。
无论如何,他将再也无法重现辉煌了。
六国噩梦将在此刻终结,秦国统一天下的梦想,只能留给后人去实现了。
因为即使白起有打败敌人的意愿,也无法扭转局势。
公元前257年十月,随着前线战事的进一步恶化,秦昭襄王也彻底放弃了白起。
一纸诏书宣布,白起的武安君爵位被废除,成为一个士卒。
这也许是好事,白起从一个小士卒开始,到一个小士卒结束,算是一个完美的轮回。
但是在别人看来,当年屈原被贬,最终投身汨罗江,和白起被贬,流放西北苦寒之地,是何其的相似?
但不同之处在于,屈原满腹经纶,能够在青山绿水之间,抒发自己的不满和怨愤。
而白起呢?虽然他有与廉颇一决高下的勇气和灭掉赵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但由于他的固执和偏执,被秦王流放。
所以白起选择假装生病不去,希望有朝一日,秦王能够看到自己的忠诚,能够改变主意。
实际上,秦昭襄王内心经历了无数思索。
从前,他只是为了秦国的长远前途和自己的王位着想,没有想到秦军竟会陷入如此困境,而白起却是一切问题的关键。
白起是秦国的栋梁,也是最危险的存在。
如果秦国失去了他,统一天下的大业将被推迟许多年,但如果秦国继续信任并放任白起,秦国很可能会易主。
因此,秦昭襄王选择继续信任和重用范雎。
只有这样,才能让白起等军事集团相信正是因为范雎,秦王才会如此对待他们的战神。
一旦白起不再构成威胁,或者秦国的战局逐渐好转,那范雎的政治生涯也就到头了。
但是眼下,时机还不成熟。
公元前257年十一月,郑安平的粮草断绝,多次突围失败后,他毅然选择了投降赵国。
赵王非常慷慨地封郑安平为武阳君。
长达三年的邯郸之战,以秦国的失败、赵国的胜利告终。
然而在这次战争中,秦国只是暂时损伤元气,而赵国则一蹶不振。
这使得秦国的军事集团,终于找到了范雎的弱点,准备利用这一点打击他。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实行了连坐之法,根据这一法律,范雎的任人不善,应该收三族(父、母、妻三族)。
可是秦昭襄王心里明白,此时还需要范雎来对抗白起,就下令说:“有谁敢提及郑安平的事情,与郑安平同罪。”
最后不仅没有惩罚范雎,反而加重了他的赏赐。
这引起了秦国军事集团的不满,他们本来就不服从范雎,秦王的做法无疑加剧了这种矛盾。
范雎已经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险,为了自保,他只能先下手为强。
谁知骚乱还未平息,范雎的另一个亲信河东郡太守王稽也出了问题。
信陵君所领导的魏国和楚国的联军,在击败围困邯郸的秦军后,乘胜追击,很快攻打到了河东郡治所的汾城。
这一次,秦军主力选择了不战而退,将烂摊子扔给了王稽。
秦军明显是在针对范雎,他们可以撤退,但王稽作为地方官员,承担着保卫国土的重责,不能轻易退缩。
一旦汾城失守,范雎必然受到连累。
到时候,无论秦王如何保护他,也不敢违背国法与整个秦国为敌。
秦昭襄王非常无奈,这帮秦军完全不听从号令,直接从邯郸退到了河西。
如果以前还只是猜测,那么现在,事实摆在眼前,这一切一定是受到白起的影响。
他们都是白起的老部下,看到白起平白无故受屈辱,就为他伸张正义。
可他们却将秦国的核心利益当作儿戏,这是秦王绝对不能容忍的。
愤怒之下,秦王直接下令白起无论病得有多严重,即使需要躺在担架上,也必须离开咸阳,前去流放之地。
白起本来还打算继续留在咸阳,等待时机变动,但他受不了秦王派人天天催促自己。
于是白起整理好行装,带着几个随从,静静地走向咸阳的西大门。
没想到整个西门布满了秦军,他们的哽咽声会聚起来,感染了整个咸阳城。
那些人中,有白起认识的,也有白起不认识的。
在他们心中,白起永远是不败的战神,值得他们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