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9个月已经过去,时间过得真快。
在这9个月里,赵王将邯郸的防务全权交给了廉颇负责。
与此同时,由于大秦的武安君白起没有出战,致使战争出现了不均衡的状况。
秦昭襄王听说武安君生病了,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因为这次攻打邯郸的将领是五大夫王陵。
这一次出战,秦军只带了10万兵马,信心百倍地进军到赵国境内。
秦昭襄王和范雎经过充分的思考后决定,王陵虽然官位低微,但对付赵国的老弱残兵已经足够了。
秦国一直以来都有众多名将,秦王认为这是培养王陵的好机会,让秦军对白起的依赖程度降低。
白起过于桀骜不驯,很多时候甚至不听从秦王的命令,这让秦王有些不满。
然而,后来事实证明白起的反叛并非没有道理。
王陵虽然顺利地到达了城外,却一直无法攻入邯郸城。
赵国自知经历长平大战,精锐的将士已经所剩无几,如果与秦军正面交锋,就是自掘坟墓。
于是赵军实施了坚壁清野的政策,放弃了秦军进军路线上的城池,转移了人口,收拢了粮草和兵马。
如此一来,秦军一直走过的是一条无人之境,直到到达邯郸,才发现几乎整个赵国的力量都集中在那里。
看来赵国准备与秦军决战到底,目前整个邯郸城内赵军至少有20万人,他们都是特殊的群体,大多数是40岁以上的老人和18岁以下的少年。
这些人的亲人,大多在长平之战中牺牲,所以他们将秦国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对秦军刻骨铭心的仇恨比任何士气和杀气都要可怕。
让王陵更加恐惧的是,邯郸的守将竟然是跟白起实力相当的廉颇。
整个邯郸城内,弥漫着一种同仇敌忾的气氛。
长平之战,白起一举坑杀了40万赵军,给赵人留下了阴影,对秦军充满了仇恨。
所以这次的守城之战,他们都决心死战到底,绝不投降。
由此可见,秦军攻打邯郸,比当初长平之战还要艰难。
廉颇再一次展现了他严密的防守,邯郸简直是固若金汤。
无论秦军如何猛攻,都攻不下来。
三个月过去了,秦军损失惨重,战局没有任何进展。
秦军已经陷入了泥潭,本来赵国已经元气大伤,如果此时还攻不下来,就显得秦国有些不中用,秦军太无能,秦王太愚昧了。
撤军是一个好的办法,但秦昭襄王如何能够接受这样的屈辱。
秦军好不容易取得今天的成就,不可能因为20万老弱残兵,让这支虎狼之师无功而返。
一气之下,秦国便给王陵增兵20万,还下了死命令:务必攻克邯郸,否则就地解职。
公元前 258年,嬴政一岁,他和他的父亲一起焦虑等待着秦军攻打赵国的结果。
此时的嬴政已经能够走路,勉强能说一些话。
但是这个春节,秦军王陵再次让他们失望了。
秦军不顾严寒,昼夜猛攻邯郸城,却一直没有任何结果。
廉颇仍然受到赵王的信任,白天坚守城内,夜晚派遣赵军北军的精锐骑兵袭扰。
不到两个月,王陵损失了5座军营,数万士兵死伤殆尽。
秦王意识到,如果不派遣有智谋的大将过去,不仅攻克不了邯郸,秦军也将受到更大的损失。
就在这个时候,白起听说了前线的战况,他觉得是时候扳倒范雎了。
这不是因为他容不下一个丞相,而是因为不能容忍一个在战场上指手画脚的人,并且还需要时刻防备范雎的暗算。
这种暗算比战场上的战斗,更加难以防备。
这就是所谓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为了安心地攻打六国,白起决定先扳倒范雎。
所以,当秦王去请白起出山的时候,白起直接拒绝了。
秦王当然不会死心,于是询问原因,白起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上回赵国打了败仗,死了四十多万人,全国慌乱,那时候火速进攻,我是有把握的。”
“如今过了两年,赵国已经喘过气来,再说诸侯的援兵即将到达。”
“诸侯对秦国的怨恨已久,虽然秦国在长平战役获胜,但是士兵的伤亡过半。”
“秦国国内空虚,又千里迢迢前去争夺赵国的首都邯郸,如果赵国从里面反击,诸侯从外面夹攻,秦军必败。”
白起这一番话,聪明的秦王自然听得出来,白起很明显是在推脱责任。
回想当年,白起以7万兵力攻打楚国,征服鄢与郢只在弹指之间,致使楚国失去了一半的国土。
现在的邯郸虽然坚固,有名将廉颇守城,但是以白起的才能来看,攻下邯郸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诸侯即将前来援救的说法,更加不能相信,当年长平之战诸侯还不是坐观成败。
如今赵国面临的危险比当初更甚,各国只会坐视不援,甚至还有可能趁火打劫。
燕国最近在北方多次袭击赵国的例子,就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一旦诸侯意识到秦军攻下邯郸的后果,援救也不是不可能,但是以往的例子都明确地表明,诸侯联盟只是虚有其表,一旦秦国稍微动手动脑,联盟就会土崩瓦解。
最后白起提到,秦军的伤亡过半,这也是一个事实。
但是眼前围攻邯郸的秦军有整整30万人马,只要白起出手,就能手到擒来。
想到这些,秦昭襄王立即觉得白起不识抬举,但现在必须以大局为重,找出问题的症结。
白起的态度与范雎有很大的关系,他既然不能容忍范雎,就让范雎解决这个问题吧!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白起不仅没有和范雎达成共识,反而给了范雎一个闭门羹。
范雎本来就不愿意去请白起,于是回到秦昭襄王那里直接告状说:“武安君假称有病,不愿担任主帅。”
白起只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在战场上可以所向披靡,但在政治方面不懂变通。
他以为自己凭借无可匹敌的功绩,绝不会输给一个靠嘴皮子爬上朝堂的外人。
他选择直接与范雎对抗,却不知道范雎此刻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丞相,还代表着秦昭襄王的颜面和秦国的利益。
果不其然,秦昭襄王在听到范雎的报告后龙颜大怒。
就在这时,秦王想到了另一个在长平大战表现出色的人,那就是王龁。
秦王不相信除了白起之外,秦国再无他才可用,便任命王龁为大将,再增援10万大军,星夜兼程赶往邯郸。
秦军威势浩大,如猛虎下山一般凶猛。
秦王相信,只要这支大军到达邯郸,邯郸守军必定会溃不成军。
相信秦军攻占邯郸、平定赵国,如同探囊取物一般,轻而易举。
王龁抵达邯郸后,立即撤掉了王陵的主帅职位。
至此,秦军已派出了40万大军进攻邯郸,是邯郸20万老弱残兵的两倍。
在如此人多势众的优势下,从公元前258年秋天到第二年春天,整整5个月的时间,秦军竟然毫无进展。
这一幕在王龁和廉颇眼中似曾相识,与他们当初在长平之战的对立一样,廉颇处于守势,王龁却依然处于进攻状态,唯一不同的是秦国日益强大,赵国则渐趋衰弱。
不过,最终结果与三年前一样,秦军依旧无法攻克坚守的赵军。
对于这一切,范雎有自己的看法。
一开始,秦军只有十万大军,难以攻破邯郸可以说是数量上的差距,但现在无论是个人素质、军队数量,还是装备,秦军都远远超过赵国。
秦军过去战无不胜,面对邯郸只要全力进攻就可以了,不怕与赵国拼伤亡。
范雎得出一个结论:秦军并非攻不下邯郸,而是不愿意攻下邯郸。
他们这样做无非是用无声的示威,支持他们心目中的战神白起,好让秦王知道,只有白起才是无敌的,秦国除了白起以外,没有人能够攻下邯郸。
范雎将这个猜测告知秦王,秦王顿时感到惊慌,这不是在逼宫吗?
这样下去,白起必然会威胁到他的君王地位。
秦王不会允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哪怕是自毁长城,不惜让秦国的军力一落千丈,他也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范雎意识到,尽管以白起为首的军事集团客观上威胁了秦王的权力,但他们真正威胁的对象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这次作战,无论白起去还是不去,范雎都不会得到他们的宽恕。
与其等待成败,不如进行绝地反击。
范雎便想到了两个人,一个是他的结拜兄弟郑安平,另一个是帮助他进入秦国并向秦王推荐他的王稽。
这两人在范雎崛起之后,都得到了重用。
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范雎决定让郑安平出战,只要他能攻克邯郸,不仅危机可解,自己的地位也会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