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人回到赵国的时候,没有遭受预料中的责难,有的只是哭成一片的哀嚎,整个赵国的青年几乎全军覆没了。
赵国各地基本只剩下妇孺和老人,这样的国家如何不会衰落呢?
白起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效果,赵国派出45万大军出征,却只剩下240年幼的人能够回到家园。
邯郸城中的赵国朝廷,充满了一片恐慌之气。
在悲风苦雨中,子哭父,父哭子,兄哭弟,弟哭兄,祖哭孙,妻哭夫,儿媳与婆婆相拥而泣,相爱之人阴阳两隔。
只看见赵国的孝旗和白幡遮天蔽日,冥币和纸钱四处飘零。
就在这个消息传到赵国,举国震惊,朝野惊恐,万家哀痛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没有流泪,那就是赵括之母。
因为在赵括出发之前,她的眼泪早已流干,赵括出发之前,她早已预料到这样的结局:“自括为将时,老妾已不看作生人矣。”
这是她对赵王最后的警告,对赵括最后的劝诫,可惜他们都没有听从她的建议。
所以还未等到战争结束,赵括之母就改用赵奢封号“马服”为姓,后来简称为“马氏”。
这时的赵孝成王终于醒悟过来,明白了过去赵括之母苦苦劝诫自己的真意,但时光已经无法倒流,再谈这些又有何用呢?
赵王知道,这一切的错误都是因为自己听不进忠言,自作聪明,不信任老臣。
除了承认自己的错误,什么也做不了。
他改过自新了吗?也许下一次他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他责怪赵括了吗?赵括已为国尽忠,战死沙场,他的家人早就劝诫过自己,甚至不惜与赵括划清界限。
赵王知道,赵括之死对其他赵国人来说,伤心的不是他们,而是赵括之母。
最悲愤的不是他自己,而是赵括之母。
这一次,赵王表现得很明智。
他一方面慷慨抚恤赵括的家人,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
另一方面,重新起用廉颇,希望通过廉颇的实力,拯救赵国免于灭亡。
这是一个等待奇迹发生的过程,它既残酷又像奇迹一样少见。
白起准备出手了,他知道自己制定的计划——消灭赵国,即将实现。
一旦赵国灭亡,天下初定,自己率军折回,占领整个三晋地区,然后攻灭楚国,再征燕国和齐国,从而统一天下。
公元前260年十月,长平之战刚刚过去一个月,白起就带领经过调整的30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地攻克了上党地区的其他城池。
至此,上党全境划入秦国的版图。
紧接着,白起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决定将30万大军分成两路,向赵国进攻。
一路由司马梗带领,很快攻占了赵国在山西的太原郡,使得山西全境都归属于秦国,赵国所谓的太行之险几乎变成了摆设。
另一路由王龁率领,沿着太行山向北推进,也在数日之间连续攻占了军事重镇皮牢、武安。
不久,秦国两路大军汇合,直扑赵国邯郸城。
这一刻,赵国真切地感受到了亡国的危机,整个邯郸城充斥着恐惧。
长平大战的惨状历历在目,他们害怕如果邯郸被攻破,白起会直接给赵国来个疯狂的屠城。
由于跟双方实力悬殊,对于赵国而言,目前的战局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应付的。
如今的赵国,只剩下老弱病残,他们被拉上战场只能成为炮灰,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
赵孝成王几乎陷入了绝望,难道赵国几代相传下来,就要在他的手中亡国了吗?他非常不甘心。
不料就在这时,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给赵王带来了希望。
这个人就是大纵横家苏秦的弟弟苏代。
苏代见到群臣束手无策,知道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于是向赵王保证,只要将他送到秦国,让他与范雎说上几句话,秦军必定会不战而退。
赵孝成王如同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赵王顿时喜出望外,赏给苏代大批的金银珠宝,甚至连自己最喜欢的宝贝也送给了苏代,只要能够保住邯郸,他愿意答应任何要求。
于是,苏代在一片期望的目光中,义无反顾地离开了邯郸,前往秦国。
见面之后,苏代直言不讳地向范雎问道:“听说大秦武安君白起,即将攻打赵国的邯郸!”
范睢兴高采烈地回答:“是啊!马上就能灭了赵国。”
苏代冷冷一笑地说:“哼哼!恐怕到时候,你的相位就要保不住了。”
范雎听了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这样说。”
苏代笑着回答道:“武安君白起用兵如神,战功卓著。”
“在他的带领下,秦军无人能敌,成为整个天下最受瞩目的人物。”
“长平之战,白起大获全胜,现在更是围攻邯郸,一旦赵国灭亡,秦国的实力就会大增,白起也因此受封为三公。”
“白起自率军以来,为秦国攻下了70多座城池,斩首100多万敌人,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军,即使是周公、召公、吕望的功绩也难以超越他。”
“如此一来,您必然会位居白起之下,您甘心这样吗?”
“就算您不甘心屈居于他之下,可由于他的盖世功勋,您也不得不退居次位。”
“除此之外,相信丞相也知道,秦国曾攻打过韩国,围困过邢丘,困住了上党,上党百姓纷纷投靠了赵国,可见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成为秦国的居民。”
“即使现在秦军灭掉了赵国,秦国的疆土北至燕国,东至齐国,南至韩、魏,的确是扩大了不少,但是秦国能保证这些地区不发生动乱吗?”
“我认为丞相不妨向秦王建议,让韩、赵割地求和。”
“这样一来,白起就得不到灭赵的功劳,而赵国也渐渐地归附秦国。”
其实,范雎早已考虑到这一点,尽管现在灭亡赵国的实力已经达到,但时机尚不成熟。
加上如果让白起领了头功,自己的地位就会大幅下降,而且白起一直都看不起自己,因此干脆同意韩国、赵国割地求和。
这样一来,既能解除武安君的兵权,又能获得割地的功绩,自己的地位就会牢不可破了。
魏人景春曾说他们:“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由此可见,当时的纵横家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就能达到千军万马的效果。
范雎决定,立即让人接收苏代带来的金银财宝,为他安排住处,自己则迫不及待地前往咸阳宫拜见秦昭襄王。
他对秦昭襄王说:“秦军连年征战,如今已经疲惫不堪,请允许韩国和赵国割地求和,这样士卒可以休整,秦国也可以借此机会休养生息,为将来的战争做好准备。”
秦昭襄王没有察觉到范雎的心思,陷入了犹豫中。
原来他早就和武安君白起商议过,长平胜利之后,立即攻下邯郸,灭掉赵国,进而统一天下。
眼下秦军已经兵临城下,攻下邯郸、灭亡赵国,不费吹灰之力。
但是,秦昭襄王也有不攻的理由。
正如苏代所言,现在的时机还不成熟。
第一,赵国的领土太广,而且秦国刚刚经历了长平大战,赵人肯定不会甘心归附秦国,他们对秦人充满了仇恨。
一旦秦国占领了赵国,肯定难以稳定下来。
要想实现稳定,必然需要调遣大量兵力,这将极大地分散秦军的战斗力。
第二,赵国东北边的土地和齐国、燕国接壤,离秦国的关中有数千里之遥。
一旦赵国灭亡,这些地区要么投降给燕国或者齐国,要么被这两个国家占领,秦国没有必要为他人充当嫁衣。
到时候,秦国不会甘心让燕国和齐国得到好处,但也不能违背远交近攻的战略,对这两个遥远的国家开战。
而且秦国此时的实力,也不允许擅自与第三个国家开战,尤其是强大的齐国。
秦国经历了数年的长平之战,兵源疲竭,国库空虚。
昔日的齐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擅自进攻宋国,结果被其他国家联合进攻,差点国破家亡。
秦昭襄王不敢确定,秦国会不会出现一个像田单那样的人物。
而且即使秦国能够复兴,那个君主也不会再是他秦昭襄王。
第三,秦国还有广大的新占领区,这些地区的居民都是三晋的人,他们一直以来心向韩国、赵国和魏国,现在被迫生活在秦国的版图下,心里自然不甘愿。
第四,白起坑杀了40万赵军的投降士兵,让这些居民心有余悸。
秦国当务之急不是扩张领土,而是稳固已有的占领区,让这些居民能够安定下来。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秦昭襄王明白,身居高位的他们,当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在手中之时,无人能阻挡那种诱惑。
白起忠于秦国,这是不容质疑的,但他是否忠于秦王就很难说了。
也许他只对自己忠诚,如今他已经手握重兵,功劳赫赫,秦军中的权威甚至超过了秦昭襄王。
再加上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展现的残忍手段,秦王无法相信他不会觊觎自己的位置。
纵观历史,功高盖主之人,大都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无论秦王有多么聪明勇武,面对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大臣,也会心存猜忌。
因此不久,白起就收到了来自咸阳的诏令,要求他班师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