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成了两国将士心中的地狱,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士兵在这里丧命。
这是一场可怕的恶战,鲜血染红了土地,汇聚成了河流,鲜红的颜色令人目眩心悸,全身发抖。
因此,后人便根据此战的残酷程度,将这条河命名为“丹河”。
与赵孝成王消极等待、无所作为相比,秦昭襄王主动出击,御驾亲征。
当然,秦昭襄王并非心血来潮,他知道赵国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粮草和援军。
秦昭襄王决定亲自带兵,实施围点打援。
但秦昭襄王也明白,现在秦国已经出尽全力迎战赵军,剩下的士兵只能勉强守卫本国。
秦昭襄王只好将国内一切事宜交给范雎,自己则来到上党南边的秦国新占区河内(即河南东北部太行山与黄河之间的地域),招募兵马,赐予爵位,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都必须应征前往长平。
秦昭襄王亲自率领这支新招募的军队,从太行山北上,快速经过碗子城、天井关一线,很快就到达了长平附近。
当然,这些新兵并不是参与主要战斗任务,打算一部分去支援白起营造壁垒和执行包围任务,另一部分北上插入长平和邯郸之间,分路掠夺赵国的粮草,阻止援军抵达。
白起正为自己几乎没有剩余兵力感到烦恼,如果此时赵军有一路援军到来,秦军将从主动转为被动,受到敌人的夹击。
但是秦昭襄王的带兵行为,帮他解决了这个后顾之忧。
而另外一边,赵军本来就捉襟见肘的粮草兵马,如今都被敌人断掉了。
饥饿的危机、士气的低落、马匹的呻吟,都似乎在预示着,赵军陷入了绝望。
赵孝成王终于开始感到不安,他担心,一旦赵括被围困就难以脱身了,因为要知道,那可是战神白起啊!
如果是王龁,其他国家或许会伸出援手,但要说白起就要深思熟虑了,因为谁也不敢拿着自己国家数十万军士的性命当儿戏。
不久,秦昭襄王率领的援军与白起的大军成功会合。
司马梗和司马梗父子率领的骑兵,以及秦昭襄王派来的援兵夹击了冯亭的上党部队,很快就将其歼灭或俘获。
冯亭在战斗中牺牲,大粮山上的辎重和粮草都被秦军占领。
至此,赵括失去了外援,所有的雄心壮志都化为乌有,只能拼死突围。
战争到了关键时刻,双方大军都已经绷紧了神经。
特别是赵军,45万人马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心态早已扭曲和疯狂。
他们的情绪沉闷而压抑;他们的血性在血腥中一次次喷发,令敌人胆战心惊。
从七月末到九月初的艰苦时期里,赵军每天都在坚持突围,致使双方惨重损失。
那一段时间,赵军的25万将士长埋地下,秦军近20万将士也共赴黄泉。
此时的赵军已经耗尽了士气,剩下的只有绝望的呼喊。
他们吃光了所有军粮,河谷中的鱼虾草木也早就一扫而空,只能靠活人吃死人。
赵括知道,这次可谓九死一生,只要能冲出去,大军还有机会存活,他自己也能活下来,甚至可以扭转整个战争局势。
因此,赵括决定进行最后的困兽之斗。
他明白,对于将领来说,死在战场上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在最后一次冲锋中,赵括将剩余的赵军分成四队,他亲自带领其中一队。
赵括站在主帅的战车上,向敌人呐喊着,身边无数的赵军像潮水一样涌向前方,他们只希望能活下来。
不过,迎接他们的并不是生存的曙光,而是死亡的阴霾。
秦军早已经在营垒中做好迎击准备,最前面是盾牌兵,其后紧随着三排秦国最强大的弓弩兵。
冲过来的赵军无法抵挡三排弓弩兵如雨般的连续射击,纷纷倒在地上。
前面倒下的人,后面的人顶上去。
不知这前仆后继的壮烈场景持续了多久,留下的只有漫天的箭矢和堆积如山的尸体了。
但是赵军已经对此毫不在意,面临死亡的境地,他们没有第三种选择。
他们不顾同伴的尸体,迅速冲至秦军营垒百步之内,与秦军进行近距离搏斗。
秦军的兵器有着惊人的尺寸,戟长高达2.8米,铍长达3.5米,矛更是长达7米。
他们在战斗中,不同兵器的士兵,以分工合作的方式互相保护,既能施展出强大的冲击力,又能提供坚固的防护。
虽然赵兵个个都是勇猛的战士,但他们面对如此可怕的战争机器,也只能是伤亡惨重。
多日的饥饿和疲惫,让赵军的战斗力下降了许多,仅剩的血性和悍勇,也在秦军的无情绞杀下,化作一缕青烟飘向幽冥鬼府。
秦军被赵军的勇猛所震撼,他们从未见过如此顽强的队伍。
如果其他国家的军队,早就选择放弃投降了。
能够在没有任何兵马粮草支援的围困下苦撑46天之后,还能向秦军发起进攻,还给秦军造成巨大伤害的部队,恐怕也只有赵军了吧!
面对赵军的疯狂举动,许多秦军甚至想要放弃。
然而此时,上天将眷顾抛向了秦军。
这时候,秦军的轻骑兵和车战部队摧毁了冯亭上党军,然后带领全军发起了进攻,将胜利的天平狠狠地压向了秦军一边。
只听闻刹那之间,闷雷般的蹄声响起,大地开始晃动。
继面看见在赵军的两翼,黑压压的轻骑兵与车战部队迅速地席卷而来,车如疾风,马如闪电。
秦军的骑兵先战车一步,率先来到赵军百步之内,准备好弩机,疯狂地射击那些毫无防备的赵军。
很快,数千人马就这样永久地倒在了血泊之中。
随着战车的进攻,秦军借助战车的速度,快速地用长矛刺穿了赵军的甲胄,随即转向下一个目标。
秦军骑兵们也毫不顾忌生死,拔出刀剑,疯狂地袭击赵军的军阵。
不久,赵军乱作一团,士兵们纷纷开始溃逃。
但是只要赵括还活着,他们的心中就存有一丝能够创造奇迹的机会。
看着赵军节节败退,白起欣喜若狂,但他现在想要的,却只有赵括的性命。
一支锐利的羽箭呼啸而至,赵括重重地倒在地上,同时重重摔碎了赵军众将士的希望。
赵括第一次独自领军出征,就被白起斩杀。
一个年轻而充满梦想的生命,就这样陨落了,只留下四个耻辱的大字在史册上讨论——纸上谈兵。
一切都被深深地埋没在悲伤之中,战争也在赵括倒下的那一瞬间终结。
白起对那些群龙无首的赵军说:“只要你们投降,可以给你们一条活路。”
于是,筋疲力尽的赵军放下了手中仅剩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