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到达长平后,秦军表面上看起来一切照旧,没有丝毫变动。
但实际上,就在这几天,秦军加派了许多人手,投入对赵军东西两侧的侦察。
根据收集回来的情报,白起分析说:“赵括此次前来是急于立功,正是这种急功近利,让赵军军心不稳。”
“赵括为了快速取得胜利,必然会采取中央突破的战术。”
“根据种种迹象表明,赵括厌恶防守,他认为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想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发起连续不断的攻击,迫使秦军全线崩溃。”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经过对赵括及其军事策略的详细分析后,白起制定了一个宏大而详细的计划。
此时的赵军数十万人马,在白起眼中,已经成了自己的盘中餐、板上肉了。
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诱敌深入。
白起派遣了3000人马,渡过丹河,进入赵军营地。
当然这3000人马只是个诱饵,白起就是利用这个诱饵,让赵括人马走出营垒。
赵括对白起的计谋毫不知情,他毫不犹豫地率领几万人马出去迎战。
转眼之间,秦军只剩下几百人,局势惨不忍睹。
看到剩下的残兵仓皇逃到丹河西岸,赵括高兴极了。
他心想:“这王龁果然是个浪得虚名的人,竟然以区区几千士兵来挑战赵营,难道不知道这等于以卵击石吗?”
“现在不去追击秦军,更待何时呢?”
于是,赵括命令军队追击秦军的残部。
很快,他们到达了秦军大营,却发现秦军严阵以待,赵括只能派人送上战书。
就在这个时候,白起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通知赵军,明天将与他们决战。
另一件事,则是吩咐王龁准备明天撤军。
第二天,这两件事同时完成了。
当然,与赵军交战的并不是秦军主力,而是由王贲和王陵指挥的一万人的小部队。
秦军主力早已撤退,准备了一个大大的口袋阵。
白起给王贲和王陵下了死命令,战败有功,战胜有罪。
只要能引诱赵军深入秦军营地,此事就成了一半。
与此同时,白起让司马梗和司马梗父子分别率领一万五千人,从山间小道悄无声息地绕到赵军背后,彻底切断他们的粮道。
而大将胡伤则率领两万人马,驻守在秦军和赵军交战的两翼之间,等待双方战斗激烈之时,趁机发动进攻,以确保能够将赵军分割成两部分。
为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白起还吩咐蒙骜和王翦各自率领五千轻骑兵机动作战,静观其变。
白起和王龁则静静地待在中军大帐中,一切准备就绪。
赵括对这一切一无所知,即使他知晓其中一些,也已无法收手。
上党冯亭多次劝谏赵括不要擅自更换大将、合并营地,但是赵括已经听不进去了。
因为他相信只要自己亲自出战,赵军一定能取得胜利。
就如赵括所预料的那样,到了第二天,傅豹率领着数万先锋大军,还未走到五里地界,便遇到了王贲的军队。
双方立刻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王贲惨败逃跑,赵括非常高兴,命令军队继续前进。
大约走了五里地,赵军前锋又遇到了王陵的军队,结局依然是秦军惨败而逃。
赵军连战连捷,让赵括兴奋不已,他认为自己建立功业的机会到了。
冯亭等人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劲,因为每次小小的胜利,似乎都像是被预先安排的。
这些无关紧要的胜利,让赵军渐行渐远离自己的大本营。
冯亭为了顾全大局,不惜冒着犯上的罪责,再次劝告赵括。
可惜此时的赵括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去忠言逆耳。
赵括命令冯亭指挥的上党军,留在东垒大本营看守粮草和装备,然后自己亲自率领45万赵军渡河向秦国的西垒发起进攻。
到了秦军的防区,王贲和王陵却躲了起来,坚决不肯出来交战。
直到这时,赵括仍然不知道对手根本不是王龁,而是他自己也害怕敬畏的白起。
他更没有想到,这是秦国军队布置好的计策,出其不意地给赵军来个口袋阵。
要知道,赵军可是整整45万人,想要将他们包围起来,不仅仅需要驾轻就熟的指挥才能,还需要拥有至少百万兵马的强大实力。
很显然,王龁并没有如此统帅的才能,秦军也没有如此雄厚的实力。
此外,赵军的进攻和秦军的撤退,一切都进展顺利。
丹西山下的秦军迎战即溃,溃不成军地逃跑。
对于赵括来说,号称秦国最强大的虎狼之师,现在在他眼里简直成了个笑话。
实际上,此时的秦军最高统帅已经是白起了。
白起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为了一举决定胜负,他不计代价准备用50万秦军包围45万赵军。
此刻,虽然秦军营地看似不敌赵军,就像一潭死水。
但是在那死水的背后,却是暗流涌动。
司马梗和司马靳率领的3万将士,沿着小东仓河向北迅速穿插,然后折向东南,绕过赵军大营的背后,切断了赵军与邯郸之间的联系,让赵括大军没有了粮草相继。
另外一边,由蒙骜和王翦率领的1万轻骑兵,轻松地绕过了丹河河谷内的45万赵军,迅速地渡过了丹河,从正面朝冯亭防守的赵东垒大本营发起进攻。
秦军充分利用轻骑兵的机动灵活性,给赵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除此之外,由胡伤率领的两万大军,从战略枢纽端氏(今山西沁水)一带,星夜兼程地沿着秦川河床,向东北而去。
没几天,他们便到达了秦川源头东峪(今山西高平),威胁仙公山(今山西高平长子界山)的赵军,让赵军首尾难以顾全。
不久之后,这支秦军沿着赵国的百里石长城北侧一线,扑向故关和马鞍壑。
这样一来,秦军将赵军成功分割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赵括带领的拥有45万大军,却没有粮草的赵括部队。
另一部分是冯亭留守部,他们虽然拥有大量粮草和辎重,却只有5万人马。
等到王翦骑兵稳定了局势后,白起开始在两个战线上不断增兵。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秦军最终占领了丹河东岸,正式完成了对赵军的分割合围。
见到这一幕,白起松了口气,只要不出什么意外,大局已定。
这时的赵括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孤军深入的错误,因为按照王龁保守作战的做法,是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手笔。
难道秦军的最高将领早已不是王龁,而是白起?想到这里,赵括心中涌过一股凉气。
如今之计,赵括只有一个办法扭转败势,就是速战速决。
在粮草用尽之前,击败丹河东岸的秦军主力,然后再返回与冯亭的部队合力夹击秦军。
根据白起以往的作战风格和当前的战局,秦军必定分兵去抄赵军的后路,而且数量一定不少。
现在只要赵军全力进攻丹河西岸,在数量上就能占据优势。
到那时候,只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秦军必将战败。
然而在之前的战役中,人们只见识了白起风驰电掣般的进攻,却没有见识到他坚守城池的神勇。
不可否认,白起是一个完美的天才,无论是在攻城还是守城战斗中。
他以相同数量的部队,成功包围了拥有45万大军的赵国,这成为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当赵括率领山崩海啸般的军队冲来时,白起却紧闭城池,内心没有动摇。
他吩咐将士日以继夜地修筑壁垒,让丹河西岸的防御无懈可击,甚至超过了之前的廉颇。
赵括没有想到,他今天所率领的赵军,竟然陷入了秦军的包围之中。
眼看着无法攻下丹河西营,加上赵军的粮草短缺成为最大的问题。
无奈之下,赵军只能转移到东岸夺取秦军的据点。
没想到,白起再次展现了“穷寇必追”之能,他等的就是赵军支撑不住的时刻。
秦军手持长矛,从丹河西岸阵地出击,进攻赵军的后背,以达到牵制赵军对东岸阵地攻势的目的。
东岸阵地的秦军数量较西岸要少得多,他们只能筑垒据守,依靠弩骑兵在侧翼发动袭扰。
正好这时,西岸的秦军援军也杀到了。
一时之间,赵括身陷敌军夹击之中,腹背受敌,首尾难顾,赵军军心也开始乱作一团。
最终,赵括率领的赵军被夹在了丹河河谷之间,陷入了绝境。
而冯亭率领的上党军,则被困守在大粮山上。
直到这时候,秦军才传出白起的命令,要求赵括尽快投降。
赵括长叹一声,果然是白起!不甘失败的他,下令死战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