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
书名:天堂 ·地狱 作者:锲而不舍 本章字数:2313字 发布时间:2023-11-15

四十三

从王浩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出王浩开始的志向并不是做官。

从读初中开始,他就对文字感兴趣。热爱读书,对名言佳句还专门抄录一个笔记本上,就是文摘本。陈晓明看到,他的第一篇文摘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解放人类而斗争’。

在古城大学时,中文系开设有外国文学课,王浩还专门设了一个文摘本,别出心栽的用清初纳兰性德的词句“故园无此声”给文摘本命名,还被老师表扬,号召全班学生学习。王浩写到,他的文摘本已经积累了20多本。从初中到大学,他的作文都文达词雅,多次成为全班的范文。在高中时,语文课本有白居易的《琵琶行》,王浩还结合词的意境,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了意境悠远的散文《琵琶行》,被当做全班的范文在墙上张贴了好长时间。在大学,王浩在校刊和《辽宁青年》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散文、小说等,是中文系公认的秀才。韩教授就非常喜欢他这一点。

陈晓明明白,王浩的文学才能做官后被压抑了,公文的要求和纯文学作品格格不入。王浩也写到,进入官场后。没有写过一篇文学作品,积累多年的文摘本也因搬家丢失了,但王浩并不可惜:“丢就丢了吧,写公文也用不着。”

在古城报社,王浩的文字功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没两年,一个“名记”就脱颖而出。王浩写到,他想一辈子当记者,不仅要闻名全市,还要走向全省,甚至全国。王浩没有告诉过陈晓明,到报社的第二年假期,顺应孔雀东南飞,王浩还到南部沿海城市一家大报应聘过。报社出的考题是就“毛主席率共产党机关从西柏坡进京”写评论,王浩文思敏捷,结合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写了标题为《不当第二个李自成》的评论。评论文采飞扬,切中肯綮,报社同意聘用。但王浩正巧提拔副主任,思来想去,就放弃了。陈晓明想,这也许是他以后做官的基础,只是当时他还没有意识到。

王浩最喜欢当时香港《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梦想有一天也成为凤凰卫视的吴小莉等那样的记者和主持人。当看到报道,香港凤凰卫视的闾丘露薇奔赴伊拉克前线采访时,除了敬佩,也梦想自己也成为战地记者。陈晓明到报社后,和王浩一起到香港学习,王浩在凤凰卫视虽然没有见到吴小莉、闾丘露薇等“偶像”,但还是很激动。陈晓明记得王浩在那里流连忘返,车开出老远还回头张望。

王浩当官的明显欲望是到市委办公室后表现出来的,也可以说,被熏陶出来的。这也很正常,不是有句俗语吗?到那座山唱那首歌。

一进官场,官大一级压死人,王浩开始并不适应。第一次起草领导讲话稿,秘书科长批评“学生味太重。”王浩还不服气:“我已经尽量按领导讲话的标准写了。”但交上去还是被打回来,一个文学才子的自尊心深深受到打击。王浩痛下决心,完全忘了名言佳句,彻底改写,写了三遍,开会前的晚上领导才满意。王浩也学能了,领导讲话无论怎么写,都有修改的空间,特别是从科长、副主任、主任到副秘书长、秘书长多个领导审阅,一个人一个想法和思路,永远不会和谐统一,直到会前领导急用,就没有异议了。所以,王浩也形成习惯了,领导讲话不到最后不交稿。但他的转变还是很快的,很快“学生腔”就不见了,并得到领导的充分认可。陈晓明记得,刚到市委办公室,王浩也是这样教他的。

从材料到意识,王浩的“官念”越来越强。王浩写到,搬到市委办公楼后,有两件事对他刺激最大。

一是一个星期天,应邀到一位下县当副县长的办公室的同事的家里玩,看到人家家里装修地金碧辉煌,暖气都是中央空调,电视都是当时最流行的等离子的宽屏幕彩电,沙发都是香港进口的,六万多元一套。自己家和人家比,不说家徒四壁,也是破破烂烂。当时月工资就是一千多元钱,王浩奇怪同事的乍富。同事笑着说:“老弟,今后你也下去工作两年,什么都有了。”

二是用车。市委办公室有规定,副县干部才车接车送,王浩开始就是科级干部,都是蹬自行车上下班,接孩子。但接孩子的次数少,孩子在韩红红所在高中的附属小学,一墙之隔,一般去韩红红那里,和母亲一起回家。可是有一天,韩红红打电话,毕业班要额外辅导,可能回家要很晚,就要王浩接孩子。那天很冷,还下起了鹅毛大雪。王浩蹬着自行车,顶风冒雪回到家,刚好一位市委的副秘书长从车里拉着放学的孩子钻出来。两个孩子是同班同学,王浩的孩子一脸羡慕,对爸爸说:“爸爸,你们都在一起上班,为什么他有车你没有?”王浩无言以对,脸上热辣辣的,突然感到:官的级别就是身份,级别不够就是待遇低,不仅被人看不起,自家的孩子都瞧不起。晚上,受了一路风雪“洗礼”的孩子还感冒发烧。当时出租车刚刚兴起,尤其是风雪天,很难拦得住。没有办法,王浩等着自行车又把孩子送到医院,在病房外的座椅上,王浩咬紧牙关:“一定要出人头地。”

出人头地的最佳途径就是领导欣赏、认可,在市委办公室正好有这个条件,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从此,王浩更加勤奋地工作,很多夜晚都写到深夜,包括人民日报社论等文章,不说都能背下来,但主要内容,特别是里面的最新用语都记得一清二楚。所以,王浩很快成为市委办公室的“第一支笔”。

陈晓明惊奇地发现,王浩思想写的很深入。坚决邀请陈晓明进市委办公室,王浩除了和陈晓明的友谊外,还是考虑自己的升官。提拔副主任后,秘书科仍是王浩分管的主要工作,如果不能保持水平,领导不满意了,很大程度上影响升迁,所以,才对陈晓明百般拉拢。

读到这里,陈晓明心里五味杂陈,但也哭笑不得,不管怎么说,王浩都是好意。为自己着想也正常,“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至少,王浩对自己的文字能力是充分认可的。

 

往下读下去,陈晓明看到了王浩心理更隐秘的一面。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天堂 ·地狱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