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派王龁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上党和韩国都城的联系,致使上党孤立无援。
眼看形势岌岌可危,上党的统帅冯亭,只好对将士们说:“与其向秦国投降,不如投降赵国。”
“赵国若得到上党,秦军必定前来攻打。”
“这样一来,赵国就不得不与韩国联合抵抗秦国。”
冯亭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他随即派使者带着上党的地图,前去投降赵国。
此时,赵惠文王已经去世,继位的是赵孝成王,蔺相如因病告退,平原君赵胜成为相国。
赵孝成王一听,就派平原君带领五万人马,前去接收上党,依然让冯亭担任上党太守。
几天后,接收完毕,平原君离开的时候,冯亭对他说:“上党归了赵国,秦国一定会来进攻。”
“请您回去之后,请赵王派大军前来,以便我们能够击退秦军。”
平原君回到邯郸,将一切经过向赵孝成王汇报。
赵孝成王听了很高兴,每天喝酒庆祝,反倒把抵抗秦国的事情暂时搁置了。
没过多久,秦国的大将王龁将上党团团包围。
冯亭坚守了两个月,一直未见赵国的援军。
将士们和百姓急得没办法,只好打开城门,拼命地逃向赵国。
冯亭带着上党的难民,一直逃到了山西高平西北的长平关,这时候才遇见了赵国的大将廉颇率领二十万大军前来救援上党,然而上党已经丢失了。
廉颇和冯亭会合后,准备进行反攻,却被随后赶到的秦军一举击败。
廉颇匆忙退回据点,守卫阵地,吩咐士兵增高堡垒,加深壕沟,准备与远道而来的秦军长期对峙。
王龁多次向赵军发起挑战,赵军说什么也不出来。
就这样耗了四个多月,王龁还是想出进攻的办法。
他派人向秦昭襄王报告,说:“廉颇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不轻易出战。”
“我们远道而来,如果长时间对峙下去,粮草无法供应,该怎么办呀?”
秦昭襄王一听,赶紧问范雎:“你说说,咱们应该怎么办?”
范雎说:“如果我们想要打败赵国,就必须先想个办法,让赵国将廉颇那老家伙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话虽如此,可这不好办啊!”
范雎说:“那就让我试试吧!”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议论纷纷,说:“廉颇太老了,怎么还敢和秦国交战呢?”
“如果换成赵括这个年轻有力的将领去,秦国的军队早就被打散了。”
赵孝成王一听,就派人去催促廉颇赶快跟秦国交战。
但是廉颇依然坚守阵地,这可把赵孝成王气坏了。
他立即召见赵括,询问他有没有能力击退秦军。
赵括说:“如果秦国派来的是白起,我得考虑一下。”
“而现在来的是王龁,他只不过是廉颇的对手,不足为虑。”
“如果碰上我,不是我吹牛,简直就像秋天的树叶遇见大风,全部都得被刮走!”
赵孝成王听了,非常高兴,立即拜赵括为大将,让他取代廉颇的位置。
蔺相如得了重病,正在家中养病,一听说赵王要让赵括替代廉颇,便顾不上养病,请求见赵孝成王。
蔺相如见到赵孝成王,对他说:“大王只听虚名就任用赵括,就像用胶漆粘住琴弦再弹琴一样,准靠不住。”
“赵括那小子只会念念兵法,根本不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纸上谈兵罢了!”
赵孝成王没有听进去,说道:“你已经老了,还是赶紧回家养病吧!赵国有我们就行了。”
蔺相如没办法,只好退了出去。
赵括还没有动身,他的母亲写了一道奏章,请求赵孝成王不要派她的儿子去。
赵孝成王将她召来,叫她说一说理由。
赵括的母亲对赵孝成王说:“孩子的父亲赵奢,弥留之际,再三嘱咐,说战争变化莫测,必须步步为营,不能有丝毫疏忽。”
“可是赵括这个臭小子,却将打仗当作一种嬉戏般对待,一谈起兵法,就目中无人。”
“大王任用他为大将,我们一家大小遭了灾祸倒还在其次,怕的是连国家都要断送在他手里。”
“因此,我请求大王万万不要任用他。”
谁知赵孝成王听了,怒气冲冲地说:“我已经做好了决定,你一个妇道人家,就不要多嘴了。”
于是,他让赵括带领着二十万兵马,一路向长平关开去。
公元前260年,赵括来到长平关,向廉颇展示自己的兵符,办妥了交接事宜,廉颇就返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领着四十多万大军,声势浩大。
他下令说:“如果秦国前来挑战,咱们必须迎头痛击;若是打败了敌人,也要追击到底,不杀他们个片甲不留,决不罢休。”
冯亭劝阻他,解释了廉颇故意消耗秦国兵力的策略。
赵括一听,很不耐烦地说:“那个老家伙又懂什么呢?只知道做个缩头乌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