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用土地换战争
书名:诸侯纷争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730字 发布时间:2023-11-15

其实在触龙来此之前,赵太后就已经决定让长安君去历练一番。


她认为根据当时的形势发展,齐国暂时不敢对长安君怎么样。


此外,赵国在齐国配置了大量的情报人员,可以随时向赵太后报告长安君的情况。


一旦有变化,他们将设法营救他回国。


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争即将爆发,赵国没有时间犹豫,否则赵国将面临灭顶之灾。


可是像赵太后这样掌权的人,通常非常注重面子。


赵太后曾表示不允许派遣长安君去齐国做质子,这些话仍然记在心中,如果立即推翻自己的言论,将显得自己言而无信。


而触龙的一番话,恰好给了她一个解决的办法。


于是,赵太后顺水推舟地说:“爱卿的话很有道理,关于长安君的事情,就全权交给你去办吧!”


触龙听到这话,非常高兴,终于凭借自己的口才,让太后同意长安君去齐国。


为了展示赵国的实力和对长安君的重视,触龙特意为质子准备了100辆马车。


长安君到达齐国后,齐国就派出人马援助赵国。


当时在赵太后非常愤怒、坚决拒绝劝告的情况下,触龙没有直接挑战太后的颜面,而是选择了绕道而行的方式。


他先从自己开始说起,然后指出太后对幼子的爱,远不如对燕后的爱深厚,以此引起太后的兴趣,再将话题引向长安君。


他巧妙地引导,让赵太后立刻觉醒。


触龙的做法,不仅平息了国内的争议,也解决了赵国的困境。


实际上,触龙能够成功说服赵太后,一方面说明他确实能言善辩、足智多谋,另一方面也证明赵太后聪明睿智。


如果赵太后不顾大局、不明事理,即使触龙再巧舌如簧,也无法改变她的初衷。


触龙说服太后的事实,恰好证明赵太后既有自己独立的主张,又有虚心纳谏的风范。


可惜的是,两年后,赵国的最后一位杰出政 治家赵太后去世了。


之后的40多年里,虽然赵国在军事上出现了像李牧这样的传奇人物,但没有出现一个能在政 治上引领赵国辉煌的人物。


赵太后在赵国执政期间,不仅在政 治上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外交上也有独特的见解。


有一次,齐国使者来到赵国慰问赵太后。


赵太后见到齐国使者,就问了他三个问题:“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齐国人民生活得好吗?齐国国王过得怎么样?”


赵国太后主动向齐国使者问候了齐国的收成、人民和国君。


齐国使者本应该感到高兴,但赵太后故意打乱了这三者的次序,把国君放在最后的位置。


齐国使者不禁认为,赵太后是不尊重齐国,有意贬低齐国的人民。


他面色一沉,向赵太后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赵太后摇了摇头,说道:“你误解了,请你想想看,如果齐国没有收成,人民将如何生活?如果齐国没有人民,国君将依靠什么?”


赵太后的话虽然有道理,但在当时却不合时宜。


因为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正在不断强化,王权逐渐凌驾于一切权力之上。


齐国自然也不例外,齐王的地位无论是考虑到维护中央集权,还是整个齐国,都是第一位的。


赵太后之所以这么说,实际上表明了赵国和齐国在当时关系相对密切,所以太后才会如此肆无忌惮地开玩笑。


那个时期,齐国的经济实力在东方排名第一,而赵国的军事实力也是东方第一。


他们的结盟无疑是强强联合,对秦国有一定的威慑作用。


赵国和齐国的良好关系,即使在赵太后去世后依然保持着。


其中最典型的事情,就是赵国从齐国请来了能帮助齐国复国的第一大将田单。


赵太后去世的时候,燕国趁机率领全国军队攻击赵国边境城池。


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新任赵孝成王竟然不相信赵国的将领,认为他们一旦掌握了军权,就会背叛自己。


赵孝成王不使用像廉颇这样经验丰富、战略战术高明的将领,而是向齐国求援。


当然,仅仅依靠赵王还不足以下定决心办理此事,还有一个始作俑者——平原君赵胜。


为了维护他们叔侄二人的利益,赵王不惜割让济东三城、高唐、平陵等57座城池给齐国。


赵奢对此非常不满,实在难以忍受。


赵国拥有百万雄兵,名将如云,竟然因为一个小小的燕国而向齐国求救,仅仅求救就罢了,赵王竟然还卖国求安。


这简直是饮鸩止渴的行为。


赵奢激烈地指责平原君说:“赵国地广物博,区区一个燕国,你们居然要依靠卖国来保全一时的平安。”


“这样做,如何对得起赵国历代先王,如何对得起赵国的百姓,如何对得起忠心耿耿的文武百官?”


赵奢接着质问平原君说:“如果赵国找不到合适的年轻将领,派遣老将也是义不容辞的。”


“想当年,我曾经在燕国抵罪,做了燕国的上谷守卫,对燕国的通谷要塞和每一处地方都了如指掌,根本不需要麻烦田单出手。”


“我在这里郑重地立下军令状,在百天之内,天下诸侯还来不及反应,就能率领赵国的精锐男儿,攻占燕国。”


当时的平原君也是一时兴起,他担心赵太后去世后,自己的权力会削弱,甚至赵王的权力也会被架空。


面对赵奢这样的质问,平原君无言以对,只能把责任都推到赵王身上。


他还向赵奢保证,自己会向赵王反映一切事实,保证赵王会认真考虑自己的意见,让赵奢少安毋躁。


平原君这一招叫做借力打力,他把赵奢的怨愤都转嫁到了赵王身上,自己则不用承担一点责任。


更令人不敢相信的是,平原君告诉赵奢,赵王坚持要用田单,我也没办法啊!


赵奢尽管是一名武将,却对官 场上的尔虞我诈,非常了解。


虽然官 场上很复杂,但赵奢并不害怕,因为他在战场上的功绩,足以让自己在政 治上有底气。


纵观整个战国历史,赵国与秦国打了上百次仗,赵国负多胜少。


在当时,只有赵奢在和秦军的战斗中取得过大胜,这种功绩以让他位列赵国名将的前茅,即使是号称打遍匈奴无敌手的燕国,也会退避三舍,对他畏惧三分。


平原君叹了口气,他让田单去打击燕国,不仅是为了限制赵奢、廉颇等人的权力,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当时燕国和齐国为了争夺中原北方的土地,不断征战,因此积下了患难。”


“只要田单参战,整个齐国很可能参与进来,到时候赵国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平原君考虑到了这一点,赵奢也有自己的判断。


实际上,能够理解平原君真实意图的人寥寥无几,赵奢正好是其中之一。


但赵奢不赞同平原君的做法,对他说:“我了解你的心思,但你仅仅凭主观意愿猜测事态发展趋势,却没有考虑如果田单不行,赵国必定会丧师失地的下场。”


“如果田单智勇双全,必定会耗尽赵国的国力和军力,与燕国打一场持久战。”


“到那时候,渔翁得利的国家,恐怕就不是赵国,而是齐国。”


这一点显示赵奢可以算得上是个文武全才,可惜他生错了时代。


当初赵惠文王在世时候,秦国用15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双方斗智斗勇,最终成为佳话。


然而如今,赵孝成王却因为不信任赵奢等人,愿意为了田单这样一位对赵国有威胁的人,以三个“和氏璧”的城池进行交换。


最后,虽然燕国被赵国打败,丟失了3座城池,但这3座城池非常小,只有百雉高。


赵奢非常聪明,他对整个战局以及赵国未来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


可惜的是,赵孝成王无能且轻信小人,对赵国面临的困境毫无察觉。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赵奢当初的预见,可这样的结果并不是赵奢所想要的,所以他并不以此为荣。


这样的浪费和排挤人才,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外战略,盲目遵循先王的教诲,赵国的未来令人担忧。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诸侯纷争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