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立足于南洋(二)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9424字 发布时间:2023-11-14


和宁五年十二月,马玉隆设立南洋御史台和南洋市舶司,并以田文元出任南洋户部副判兼市舶司使,以顾元荣为御史中丞。

田文元是顶级勋贵大族田家的代表人物,以善于理财闻名,他本人的立场是中立的。在凤翔四十七年就出任了户部参判,但是之后的几年里,他被张仲春、梁成峰多次暗中使坏,不仅阻挠他进入内阁协办大臣,也阻挠他顺利接任户部,还私下向马廷传进言,说他和马玉隆及南洋大臣来往。马廷传信以为真,也就多次将他止步于户部正判之外。

田文元不满于二人的专横,和宁五年二月主动请辞。

三月,他根据子女的意愿任由他们留在海山洲或者南洋。结果大多数人都选择留在海山洲,田文元也不再强求家人,只和次子田星耀等少数亲随前往南洋。成为了和宁元年来主动请辞前往南洋的级别最高的大臣。

而田文元去了南洋后,马玉隆十分高兴,立即任命为南洋户部副判兼市舶司使,享受的待遇地位仅次于袁守阳、王子师。

同年七月,在袁守阳的建议下继续扩建兴京府城,得到了马玉隆的同意。

马玉隆明确要求新的兴京府城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海山洲海京府城的规模,甚至要超出一些。

不过许多人认为扩建府城耗费太大,且兴京府目前规模已经不小,而且在兴京府东北部不远还有一座华阳宫,附近的城池规模也与兴京府差不多,没必要再大兴土木。但是马玉隆坚持为之。

因为定的要求高,自然难度大,耗费时间也要多,耗费的钱粮肯定也不会少了,但是南洋木材比海山洲的好,且更加方便,加上与西洋的关系不错,也可以从西洋进口,整体看会比当年在海京府增修大城要相对便宜一些,但是估计也得十五年以上的时间,甚至会更长。

扩建是需要的,但是围绕在哪里扩建,意见不一。

王子师等一些人认为如今的府城所在之地出于西部的安海湾和东部的大湖之间,地形狭窄,而且中间有一条河流通过,将府城和各县隔河而治。认为此地不宜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可在河北岸纵深的内陆地带进行扩建。

王子师的意见,马玉隆比较赞同。

但是袁守阳、卫长庆认为必须沿着河流的两岸都进行扩建,但主要是扩建河北岸,而不是太靠近某一个地方。

袁守阳认为河北岸地势广袤,适合扩建。而内陆虽然更加广袤,但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运费都不少。

卫长庆是军人,从军人和作战角度考虑必须在河流的南北岸都建城,并修建跨河大桥,最好在河桥上也建城。并加固河流南北两岸的城防炮台等。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河北大兴土木来建城。

卫长庆说:“我晋国南洋之地四面邻海,东西窄而南北长。南方尚有各岛林立,虽距离不大远,然海上风浪终不比内陆。且我国的根基和财赋人口都在于兴京府以北的河北岸的广袤腹地,且是陆路相通。在河北建城,可方便得到整个南洋本土的增援,而河南岸没有腹地且多是零散的岛屿,如被有海上优势的敌军拦腰切断,危险极其可怕。且晋国自世祖经略南洋都是以北制南,稳扎稳打,方有今日根基。相反如在河流南岸建城,则得到的补给是极为有限的,而且零散岛屿众多,会被继续分割包围,根本无法应对有着广袤腹地之河北的势力。”

卫长庆的这番意见,让袁守阳也自叹不如,马玉隆听后深以为然,决定按照卫长庆的办法进行筑城。而且首先是加固南北两岸的城防和炮台,然后是加固翻新南部城池,但重点则放在了河北岸。

除此,卫长庆还建议说:“以臣愚见,华阳宫可同时扩建,但华阳宫地处相对的内陆地区,且有河流,可连接兴京府南北两岸之大河。而华阳宫城也在河畔之地。故而臣认为可继续增扩华阳城,使之成为兴京府府城万一有变的备用中枢。但是此地相对处于内陆,可缓建。且主要作用可为民用居住使用之。而兴京府府城地处海口附近,扩充为急务,然增扩应主要考虑军务,兼顾民生。简言之,臣认为应两处南北同时修建,待建成之后,南北两大城同时呼应,则社稷可安。”

马玉隆深以为然,极为赞同。而袁守阳也经此对卫长庆刮目相看,虽然年轻,但文武兼备,目光长远,可为统帅之才,甚至是宰辅之才。

和宁五年十一月,马玉隆将贯穿兴京府的这条河流赐名为安宁河。

除此之外,马玉隆还特别希望将新修的宫城与华阳宫一带的城池连接起来,形成一座空前宏大规模的巨型城池,如果能连接起来,那么整个幅员将达到十余万甚至是数十万亩。不过这必将对沿安晋河流域造成更大的破坏,为此这个计划暂时不便提出,即使提出了也是很难实施的。

从和宁六年开始,马玉隆因为在南洋已经站稳脚跟,从当年开始就以南洋需要剿匪和剿灭海盗为由导致经费紧张为由,已经不再向海山洲缴纳任何赋税,和海山洲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和宁六年,马玉隆做的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对军队进行了全方位的彻底的改革,而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效法西洋,让晋军向西洋全面的学习。而他因为在军中有巨大的威望,也能够让他顺利推行。

首先是兵部被分解为陆军部和海军部,专管军队训练和日常行政事宜。枢密院仍然保留,仍管理军队调动事宜。

兵部被分解后,老迈的杜诚铭出任陆军部正判。较为年轻的亲信崔肇庆则出任海军部正判。

其次是参照西洋军衔对晋军的军衔进行了改革。

太尉、节度使作为武将最高军衔予以保留,等同于西洋的元帅、大将。

太尉、节度使本来就是荣誉性的职位,此番更加荣誉化,但依然是武将乃至部分文臣的追求,毕竟传统是很难改变的。

在太尉、节度使以下设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因为设立了这些军衔,原有的提督到外委把总的军衔等一律废除。

提督等同于中将,上将也不轻易授予。只有加兵部尚书衔的军官或者立有卓越的战功,才可得到上将军衔。并加等同正一品文官待遇。加节度使的职业将领可获得大将待遇,另加享等同公爵待遇,加太尉、枢密使的职业将领可获得元帅军衔待遇,另加享等同郡王一级待遇。雄威军地位特殊,仍以总兵官为最高军职,左右副将军副职。总兵官等同于从一品提督衔,中将军衔。左右副将军为正二品,少将军衔。并将军人的薪俸提高到与文官同样的标准上,使得军队更加效忠于自己。

其三是海军原南洋舰队一分为三,为南方舰队、东部舰队和北部舰队。

晋国本来有海山舰队、南洋舰队和汉宁舰队三大舰队。但是海山舰队,马玉隆无法控制,汉宁舰队也是鞭长莫及,在王道彪手中。故而马玉隆只有南洋舰队,但这支舰队是晋军的精锐和主力。

这样一支主力,马玉隆当然不放心也不能放在一个人手里,故而当年将南洋舰队一分为三。

南方舰队驻扎兴京府及以南地方;北部舰队驻扎宁河港及思岭县、三屿县、永宁港及保宁行省西部沿海地方;东部舰队驻扎在南洋东部海域;南方舰队是主力,驻扎于兴京府以南地方。

思岭县、三屿县都不是马玉隆驻防区域,但在和宁三年时候,两地因为海盗猖獗,为就近平乱,马玉隆请命快速平定,故而得以在此驻军,并进而在实际上控制了此地。

其四就是对各省提督区域也重新划分,原有提督改名为都督,为武官从一品。各地都督区域分别划分为保宁都督、东宁都督、永晋都督、西南都督、东南都督、汉宁都督,都督军衔一般为中将,最低为少将。兴京府为直属地区,设京畿都督府,以大都督为都督府最高军职,另有副都督,资历浅的可为权知京畿都督府事务。西南都督管辖天雄府和巴望岛,东南都督管辖东海州和东昌府。各地都督府皆隶属于大行台枢密院,京畿都督府地位特殊,同时隶属于大行台枢密院、大行台将军府和晋阳王府。但实际上就是只隶属于马玉隆一个人。因为三个衙门的一把手都是晋阳王府马玉隆兼任的。

而伴随着军制和辖区的改革,地方军队也进行了改编。部分战斗力太差的军队被裁汰,还可以的军队及保甲武装编入地方驻军,归巡抚管辖,专司处理日常行政和治安事务,命名为巡防营。原来专门用于作战的巡抚提督直属兵力和战时招募的部分精兵,全部归属于都督,这些军队一般不得介入地方行政事务,巡抚无权节制,如有需要巡抚可边奏请边调动。兴京府也设立巡防营,专司治安、缉捕盗贼和防火等事宜,约万人。

其五就是设立勋章,以奖励有功的将领士兵、官吏与平民百姓等。

颁授给平民的由低到高依次骑士勋章、忠勇勋章、宁海勋章。主要是奖励勤于耕作的百姓、致力于经商致富的商民和发明创造者。

颁授给将领士兵的为宁晋勋章、汉宁勋章、海山勋章,分类也最为详细。

每个勋章都分一二三共三个等级。

三级为颁授给上尉以下,二级为校级军官,一级为将军以上。

宁晋勋章主要颁授在晋国本土内部平乱作战的将士;

汉宁勋章主要颁授在晋国对外作战中的将士;

海山勋章主要颁授给保卫晋国的将士。

颁授给文官的为汉海勋章、宁安勋章、昌晋勋章。

颁授给文官的主要是奖励发现人才,增加国家财赋和为国家对外交往中建立功业的官吏。

颁授给外洋使臣的为友谊勋章,只一种。

最高勋章为永晋勋章,特别颁授给为晋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将领、官吏、宗室等成员,必要时候也可以授予皇帝本人。

每个勋章的颁发都有极其严格的程序。

平民的颁授需要首先经过当地地方官的审核,然后上报省府,并经过吏部和内阁的同意,最后由皇帝决定。

颁授给文官的需要经过吏部、内阁审核同意,皇帝裁决。

颁授给使臣的需经过海外事务部的提名,内阁的同意,皇帝决定。

颁授给军人的需要根据战功,经过所在军队的同意提名,上报陆海军部、枢密院,然后与内阁联名复核上奏,最后皇帝决定。

最高勋章则必须内阁、枢密院、宗室成员一律同意,皇帝裁定。

勋章的图样外形为圆,中间有不规则形状,内环根据所授名称书写文字,背面为五爪黄龙的图案。

在和宁六年底,马玉隆对将领进行了第一次的任命,上将因最为重要,没有人能够获得,故而当年授予的军衔最高就是中将,而中将也只有三人,分别是:卫长庆、裴振虎、文次谦。

而三人也分别得到了新的官职,卫长庆因是林文隆部下,属于马玉隆嫡系中的人员,被任命为京畿大都督兼雄威军总兵官。裴振虎被任命为南方舰队总兵官,执掌最精锐的海军主力。文次谦被任命为保宁都督,驻守刚刚定乱后的保宁行省。

马鸿慷论军功也可以名列中将,但他以自己是王族成员,不以有军职为由婉拒了,同时自请北上驻军宁河港、三屿县一带练兵,得到了同意,命其为安北将军,驻守北方,等同中将待遇。

在当年底,也就是授予三名中将之后,马玉隆正式下令废除了南洋三军留守司,留守司总管大臣邵汉武出任南洋大行台枢密副使。殿前军、侍卫亲军左军、侍卫亲军右军则隶属于马玉隆新成立的大行台元帅府,元帅府最高军职为马玉隆兼任的大元帅,但枢密院也可以奉命调动。

大行台元帅府既属于大行台的下属,同时又隶属于晋国兵马大元帅府的下设衙门,马玉隆以兵马大元帅继续兼任大行台行军元帅。

不过如今因为雄威军战斗力强悍,更受马玉隆器重,地位更为重要,三军的将领无论是级别上还是影响力上均不如雄威军。

和宁六年,对马玉隆而言也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南洋的实力正式超越了海山洲。

当年底,海山洲人口六百二十万,赋税收入六百八十万两。南洋人口六百七十五万,赋税收入七百三十八万两。

军队方面,海山洲燕军一万五千人,晋军海陆军五万一千人,其中骑兵两千人,战船一百五十七艘,无五级以上战列舰。南洋各地海陆军九万三千人,骑兵八千人,战船三百七十五艘,五级以上战列舰二十五艘。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

因为有了绝对的实力,马玉隆才敢于在当年进行变革,并不再向海山洲缴纳任何赋税,虽然马玉隆还挂着南洋留守的名义,但也只剩下名义了,也只是马玉隆对父亲的尊敬罢了。

同时在和宁六年,马玉隆以谋反的名义将西平郡王马玉溪抄家灭族并赐死,田地全部分封给普通百姓;家产三百多万两纳入府库。

威塞郡王马玉密党同马玉溪也被抄家,但因为打点了王子师,加上同宗的武威郡王马玉晨求情,免于灭族和死亡,但是被流放南部依特岛。马玉密所经营的航运业的各种船只、码头等被在南洋的海山远方贸易公司和邵博麟家族共同瓜分。

这样到和宁六年,南洋境内再无敢于反抗马玉隆的宗亲、匪患势力。留下的三位郡王也主动交出了包括一万亩的永业田在内的绝大多数家产,守着一年几千两银子的俸禄在王府之中生活。

这六年马玉隆在南洋的所作所为在南洋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尤其是被解放的佃户和山民,还有获得了实际利益的新兴大族,同时还有靠贸易起家的大商人。而这些在马廷传及海山洲的亲燕派、保守派和朝廷看来则是离经叛道。在王冰茹等人看来,则是比较复杂的感受。

一方面,王冰茹真的发自内心的佩服这个义子,在马怀锡十余年南下经营奠定的基础上,马玉隆仅用了六年就得以稳固并加强了自己的权力,还推行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然而在另一方面,王冰茹也知道伴随着马玉隆实力的增强,马玉隆已经是天高皇帝远,没有任何人能够影响和控制他了。王冰茹希望这个义子能成为一代英主,然而却不希望有朝一日父子反目乃至兵戎相见,即使父子不兵戎相见,也不希望他和马玉晓之间手足相残,然而这都是她无法决定和影响的,这就是命运。

在这样特殊、矛盾且复杂心理的作用下,王冰茹及林明凯、戴文琮艰难地调和着马廷传、马玉隆父子的矛盾,调和着海山洲与南洋的矛盾,调和着晋国与朝廷的矛盾。

和宁七年,军队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同年,雄威军的将领刘安邦外放为西南都督,节制天雄府及巴望岛地方,同时领有秘密任务,即向西巴斯鹰国北境进行渗透。

当年十月,为安抚汉宁行省总督兼提督的王道彪,马玉隆授予王道彪陆军中将衔,还晋封为少师。

王道彪曾任仪仗司都指挥使,与王冰茹是同宗,算是远亲的堂弟。此人勇而有谋,对海山洲的亲燕派也不满,但是又对年轻的马玉隆有些许成见,利用汉宁行省更加天高皇帝远的优势,在汉宁行省也做起了实际上的土皇帝。如果不是因为与王冰茹的亲属关系,加上马玉隆有马怀锡授予的处置之权,王道彪恐怕早就也自成一体了。

和宁八年五月,勋章的第一批铸造完毕,并授予了第一批的人员,主要是和宁四年、五年的平乱有功将士。

三级宁晋勋章全军获得者五十人,二级宁晋勋章获得者十二人,一级宁晋勋章获得者只有三人,即卫长庆、裴振虎、文次谦。同时追授林文隆、赵锦秀一级宁晋勋章,还追授二人为上将。

兴京府的造船厂在晋国原有西洋战船的基础上进行略加改进,自行建造了一艘全新的七十四门火炮的双甲板主力风帆战列舰。

这艘新型战列舰长十六丈二尺,宽四丈五尺,吃水两丈三尺。在下层甲板搭载的都是三十六磅的重炮,有二十八门。上层甲板有三十门十八磅火炮,船的艏艉有二十门八磅的轻炮。火力丝毫不亚于三甲板战列舰。

马玉隆对这型战船十分欣赏,下令继续建造,并拆解或者出售旧的战船,以腾挪出经费来建造这种新式战船。

和宁八年、九年、十年,马玉隆继续下令建造新的战船,同时加大火炮的制造和购买,并下令淘汰或者出售旧式枪炮,建造新的枪炮并储存。到和宁十年底,南洋储存的各型步枪已经有十七万支,火炮五千多门。而且基本淘汰了旧式火枪,全部是自产的或者是购买的西洋自发火枪。

而这些费用多半来自于专卖和保护费。

从和宁六年开始,马玉隆下令对燕朝商人南下经商收取高额保护费,否则一律查抄。对于海山洲南下的商人,则奉行不同的区别待遇。如果他们效忠于自己,则可以享受优待,如果倾向于燕朝或者海山洲方面,则就难说了。

总会有铤而走险的,但是一旦被抓就是灭顶之灾。

和宁八年七月,西南都督刘安邦在天雄府西部外海抓获了三艘没有缴纳保护费的燕朝商船,而这三艘船上的商品都是十分名贵的西南木材、茶叶和江南布匹,甚至还有古董、瓷器等,总价值高达二百多万两。

被抓获,那就毫不客气地笑纳了。

马玉隆这些行为虽然都是秘密进行的,但这么大的动作,根本无法隐瞒,海山洲也早已知晓。

张仲春、梁成峰及燕朝将领不断建议马廷传将马玉隆调回,趁现在还有些可能,否则必将为患,但是王冰茹、林明凯、戴文琮等竭力反对,马廷传也没有同意。

和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马玉隆和王媛薇的长子出生了,起名为马鸿纬。

和宁九年十二月十八日,王燕霖因病去世,临终前极为担心儿子及海山洲的未来,她希望看到马玉隆来继承大位,但是她已经坚持不到那一天了。死后,被追赠为昭慈王后。自然也没有见到孙子马玉隆和才一岁的曾孙马鸿纬,成为了终生的遗憾。

王燕霖去世后,马玉隆在南洋也为祖母祭奠,同样国丧。

王燕霖去世后,马廷传的病情也不断加重,在次年二月之后,更是不断家中。这几年谢侑芯掏空了他的身体,内部不断的斗争摧毁了他的精神。

整个和宁十年间,海山洲维持了一种凤翔晚年的特殊平衡与平稳。马廷传及其亲信张仲春、梁成峰等获得了处理日常事务和对燕交涉的权力,改革派仍掌握兵权、宫廷、关税和外交大权。

虽然如此,马廷传和亲信仍然不顾朝廷上下多方反对,十年间向朝廷累计输送了粮食上百万石,白银五百七十万两。虽然不是名正言顺的赋税,但已经也差不了许多。同时地方各级官员也大力用亲燕人士担任。更为重要的是燕朝及张、梁二人大肆在自己控制的辖区内尤其是宁阳府、海京府部分地区推广内陆一些陋习,最典型的如缠足。同时还大力招募、诱骗海山洲的失业、无地男女去内陆,而这些人有的确实是就业了,而不少成为了达官显贵的奴隶,甚至有的被直接送入宫中和王府中成为宫女和太监或者妓女,划入了贱籍序列。这些都加速了海山洲内向的步伐。而这些措施让海山洲内崇尚东西方兼容和加强与西洋贸易的改革派大臣及富商和士大夫也越来越感觉到海山洲的局面难以逆转。

田文元南下之后,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百姓、士绅也都不断南下南洋,无疑进一步削弱了海山洲。

和宁十年五月底,马廷传病重,这也意味着王位争夺战的开始,并直接进入了白热化。

马廷传有三个儿子,长子、次子都是崔露苑所生。长子马玉凯年长马玉隆三岁,但体弱多病,实际上已经排除在外。而次子就是马玉隆,也是内部许多人的支持对象,但是这几年的海山洲亲燕派掌权,他要回去即位也最艰难。而小儿子马玉晓虽然年幼,才十二岁,但马廷传、谢侑芯很是宠爱,还有亲燕派的支持。故而马玉晓是马玉隆最大的对手。

更为重要的是马玉晓的母亲谢侑芯在和宁五年刘欣虞去世后被马廷传册立为王后,成为了嫡子。谢侑芯被册立为王后,则让马玉隆变成了庶子。

刘欣虞虽然是燕朝重臣之女,但温良恭俭让,马玉隆及其生母崔露苑都对其尊敬有加。而刘欣虞去世后,王后本该就是崔露苑的,且得到了王冰茹及大批朝臣的支持。然而马廷传执意不从,坚决立谢侑芯为王后。以至于部分朝臣私下将谢侑芯称为妖后或者婊子王后。而另外一些正直得罪过谢侑芯及其亲属的大臣也害怕遭到陷害,不断向南洋转移,以求避祸,这都在无意间增强了南洋的人口和实力。

虽然如此,谢侑芯毕竟是名正言顺,故而马玉隆有实力,但却没有多少的机会,马玉晓则实力和机会都有,何况海山洲尚有数万燕军的支持。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王冰茹等仍然要试一试。为了海山洲和整个晋国,王冰茹、戴文琮、林明凯极力主张以马玉隆继位。并密信给马玉隆,让他做好准备随时北上,同时已经秘密调兵在宁安府、海京府及安心园一带。

他们的计划很明确,如果马廷传不公开宣布,那么就草诏让马玉隆继位。因为草诏的权力在内阁林明凯手中,并计划让马玉隆在七月五日前返回宁安府,十日抵达海京府。

与此同时,马玉隆在五月底也得知了王冰茹等人带来的消息,下令调兵。到六月底,已经调集海陆军三万驻扎在了保宁、东宁两省的北部地方,并派出一部分战船驻防到了思岭、三屿,并在宁西、宁安外海游弋。

王冰茹、马玉隆在调兵,燕军也不甘示弱,也进行了准备。

燕军也在海京府、宁安府和宁西一带进行调动和戒备,准备万一时候支持马玉晓。燕军福海一带也进行了备战,准备随时东进宁西和海山洲,摆出了甚至不惜一战的架势。

面对王冰茹等人的压力,马廷传一度曾有所松口,但他深知马玉隆如果继位,会让海山洲内属朝廷的计划中断,而且担心谢侑芯和马玉晓母子的安全,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廷传被迫提前决断。

和宁十年六月十五日,马廷传突然下令,公开宣布立年仅十二岁的幼子马玉晓为王世子,并提拔亲信亲燕派大臣张仲春和梁承峰为内阁协办大臣和大学士。同时下令马玉隆继续留守南洋,无令不得擅自北上。

同时提前下令次年晋国改年号为嘉归。

马廷传再怎么说也是朝廷授封的晋王、海山行省总督,这道命令就是权威,就是律法。而这也让王冰茹的计划被彻底打乱。

马玉隆在六月二十二日也得到了父亲的命令,这让他十分光火,却又无能为力,因为他一旦北上夺位,就是抗命。从现实的实力对比来看,如果只有海山洲的晋军,那么他手下这些军队是有把握的,但是几万燕军也已经准备好了,此时北上,他着实没有把握,反而会损失这十年来培养的精锐。

另外虽然他可以对父亲的命令不当一回事,但那毕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如果就此贸然北上,在传统观念上那就是谋反、谋逆和不孝,他将丧失道义上的优势。而且母亲尚在海山洲,如果出兵,母亲极有可能性命难保。

王冰茹也不得不接受这个既成事实,另外为了平衡以防万一和避免海山洲内战,王冰茹也给马玉隆以密信,让他留守南洋,再等待时机吧。

马廷传虽然下令让马玉晓即位,但在六月十八日又下令,继续延续父亲留下来的大体格局,不进行太大的变动。

这个格局就是仍然以王冰茹继续执掌内事厅和禁军及与西洋交涉,林明凯执掌内阁,戴文琮主管枢密院。

张仲春、梁承峰则主要办理具体海山洲的内部行政事务和对燕交涉,升任协办大臣。

六月二十日,马廷传去世。

马玉隆对没有接任晋王极度不满却也无能为力。

八月十六日,马玉隆奉命北上吊丧参加出殡。

期间,马玉隆和王冰茹仍谋划是否可以推翻马玉晓,但海山洲的燕军警戒森严,无机可乘,大多数臣子也不愿发生战事,马玉隆为了不使后方生乱也为了避免燕朝对他进行软禁,于九月十日就匆忙启程返回南洋。

和宁十年的机会对马玉隆是最好的,然而父亲执意立弟弟,他也无可奈何,只能是默默接受了。

马廷传去世前,遗令自己死后不必追赠庙号,由朝廷赐谥号即可。他内心深感这几年的艰难,也预知了海山洲的未来,也许是内心深感对不住父亲和先祖,不配进入宗庙。还是他已经真的心甘情愿地成为燕朝的臣子,认为让下属选择庙号是僭越,这已经无人知晓了,只有他自己知道。

九月初,朝廷正式同意了马廷传的奏议,以十二岁的马玉晓为晋王,海山行省总督,众臣共同辅佐,王冰茹的职权如故,并特加封为安定长公主,仍节制原有事宜。

马玉晓对自己成为晋王、总督,并不高兴,虽然还是个半大的孩子,但他也知道他根本没有实权,母亲和那些大臣们才是真正的掌权者。远在南洋的哥哥也因为其生母的原因对他很不满。

对于马廷传的这十年,朝廷还是嘉奖的,追封他为太保,谥号恪敏。

一句众臣共同辅佐,无形之中让张仲春、梁成峰的地位提高,而王冰茹等人的地位有所削弱,但实际上就现实情况而言,暂时影响并不大。毕竟名义上她依然地位最高,而且实权很大。可是张、梁二人已经控制了不少实权衙门,加上燕军的鼎力支持,王冰茹、戴文琮已经很难有所制约。且马玉隆的生母还在海山洲,被谢侑芯、张、梁二人严加看管,王冰茹等想借外力也是用不上啊。

马廷传去世后,南洋也进行了祭奠,再怎么说都是自己的父亲,而且也需要宣传方面的考虑,但对父亲的祭奠,无论在时间还是规模上,都不及对马怀锡当年去世时候的祭奠,毕竟马玉隆对父亲的感情远不及祖父,加上内外政见上的极大差异,这都是可想而知的。

同年底,马玉隆在南洋下令,从明年开始若非十分必要的情况,南洋境内一律不得使用嘉归的年号,改用祖父的凤翔年号。

马玉隆对嘉归这个年号非常不满,私下和袁守阳、王子师说:“嘉归,嘉归,怎么不叫当归呢,看来他们已经决心要在马玉晓身上下功夫,要让海山洲彻底内地化为普通之郡县,要断绝我家在海山洲数百年的根基。”

伴随着马廷传的去世,马玉隆在南洋可以更加的自由,海山洲已经无人可以压制他,他对海山洲的感情也更加淡薄,相反对海山洲的那些亲燕派也更加的仇恨。仅有的能够制约并严重影响马玉隆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他的生母崔露苑尚在海山洲,一个就是对他恩情深厚的义母王冰茹。除此之外,在马玉隆看来一切皆不足虑。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