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嬴稷、武安君白起、丞相范雎,这三位权势熏天的人物,正在大殿上激烈辩论,焦点是上党问题。
早在赵胜到达上党城门外的时候,秦国的密探就将韩国冯亭投降赵国的消息,通报给了秦王。
秦昭襄王看了密信,有些惊慌失措。
上党对于秦国来说至关重要,是击败赵国和获取战争主导权的关键所在。
但赵国并不容易对付,因此秦军必须找到所有有利的因素才能与之交战。
如果赵国得到上党,显然增加了秦国打败它的难度。
情况如此严重紧急,秦昭襄王只能召集朝中大臣一起商讨对策。
庶长王龁勇敢善战,性格也比较暴躁,看到大家都在思考,还没有发表意见,就率先开口说:“在我看来,商量完全没有必要。”
“秦军最终都会与赵军交战,如果现在不去攻打,等到赵国站稳了脚跟,秦军就会陷入被动状态。”
“现在关键是攻下上党,一旦咱们拿下,赵军的优势将转为劣势。”
“如今赵军率先动手,咱们正好名正言顺地收拾他们,不让别人小瞧大秦的将士。”
秦昭襄王何尝不知道秦军即将发动进攻?上党之战不可避免,但是对于赵国、秦国、三晋之地、甚至整个中原来说,此战都非常重要。
因为这一战,秦国只能取胜,不能失败。
为了万无一失,秦国必须选择合适的将领,采取最有效的战术。
王龁和范雎关系密切,加上将才出众,范雎对他很器重。
范雎见王龁平时少言寡语,此时却主动发言,看来他想要获取这个伟大的功劳。
而且范雎和白起之间没有太多的接触,甚至将其视为最大的政治敌手,所以与其让白起承领功劳,还不如顺水推舟推荐王龁。
这样一来,王龁就会心生感激他,同时也能打击白起。
范雎便说:“王龁的勇猛,整个秦国众所周知,即使在其他国家,也是如雷贯耳。”
“我认为王龁是此次攻打上党的最佳人选,大王可以派遣他前去。”
听完范雎的话,白起顿时脸色一变,范雎让王龁担任主帅,明显是要排除自己,不让自己发挥。
如果秦军胜利的话,自己最多没有功劳;但是如果失败的话,那就关乎秦国千秋万世的宏伟事业,那时候再反思也晚了。。
秦昭襄王也是心存顾虑,见白起面色不好,就试图缓和气氛说:“王龁资历尚浅,将来还有更多让他展示才能的机会。”
“依我看来,只有武安君白起出马,我们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上党一战,关系着秦国未来的战略计划的成败,咱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范唯笑了笑,说:“杀鸡焉用牛刀?”
“武安君连年作战,早已经疲惫不堪,大王何不念在武安君立下赫赫战功的份上,给他机会好好地休息一阵,同时也算是给年轻人一点机会,为秦国的未来储备人才。”
听到这番话,白起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作为一名军人,如果不参与战争,那将是一生的遗憾,范雎却希望他休息。
如果王龁取得胜利,以后就不再需要白起出手了。
这并不是要将白起像神一样供起来,而是抛弃他。
于是,白起终于忍不住辩解道:“丞相的关心,白起铭记于心。”
“只是丞相久居朝堂,对于打仗的事情,远远不如我们这些军人清楚。”
“赵国的军力强大,韩、魏两国无法相比。”
“再说赵国还有赵奢、廉颇等名将,和他们相比,我白起也只能算是中等水平。”
“所以此次出征,非我白起莫属。”
“王龁的才能我自然了解,只是这次战役关系重大,王龁可以做我的副将,随军前往,到时我会给他斩将立功的机会。”
范雎以为自己辩才无敌,没想到白起这小子平时不怎么说话的人,竟然说了一大堆道理,让他刮目相看。
然而,范雎既然决定不让白起担任主将,就不会轻易改变主意。
范雎继续说:“武安君不必如此谦虚谨慎,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赵奢曾经击败过秦军,甚至打得我们的精锐溃不成军。”
“但据我所知,赵奢几个月前已经病死,对秦军已经没有实质性的威胁。”
“虽然廉颇还在,但他始终没有和秦军正面交战,只和齐国、魏国等实力弱小的人马打仗。”
“很可能是因为害怕秦军,所以武安君可以不必担心。”
“凭借王龁的才智,击败赵军并不难,武安君可以放心。”
见范雎不死心,白起也暗自和他较劲,他知道此时必须冷静下来,才能让这个以辩才著称的范雎心服口服。
白起沉思片刻,然后有条不紊地说道:“丞相所言,白起怎能不知道呢?”
“可是丞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赵奢擅长攻城,廉颇擅长守城,如果赵奢被派出来,对秦军而言其实是好事。”
“既然赵奢已经死了,廉颇必定前来,赵军会在他的领导下坚守不出。”
“根据秦军当前的状态,只能与赵国速战速决,一旦廉颇出战,本来应该是一场遭遇战,就会演变成消耗战。”
“这样下去,会耗费多长时间,谁也不知道。”
“秦军孤军深入,离自己的腹地有千里之遥,前方有几十万大军需要供养,秦国的国力必然难以支撑。”
“虽然我大秦的国力比赵国强盛一些,但是东方其他几个诸侯国却虎视眈眈,一旦他们回过神来就会落井下石。”
“到那时候,即使赵军被秦军击败,秦军也会因为耗费过多人力物力而自身受损,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秦昭襄王自然明白事态的严重性,也明白白起所说的情景很有可能会发生,这也是秦王最不愿看到的事情。
但是范雎所言也不无道理,让我们听听范雎如何进一步阐释。
范雎知道白起的担忧,可他不以为然地说:“武安君未免太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了。”
“稍有见识的人都知道,廉颇不过是虚名而已,绝非我大秦劲旅的对手。”
“退一万步说,如果真如将军所言,那将军就更不能去了。”
“大家都知道,武安君白起名震四海,天下谁不知道武安君的名字,只要听到是您出马,六国的将帅必定束手就擒,没有一个人敢接受统帅的职务。”
“廉颇也一样,一旦得知是白起率军,他会更加发挥自己的长处,不会轻易出击。”
秦昭襄王也知道范雎的言论,可以说是在混淆视听。
白起的分析才是有根据的,但无可奈何,与范睢相比,秦昭襄王对白起的信任不够。
因为白起之前是魏冉的手下,虽然逐渐离开了魏冉的阵营,但他终究不是秦王亲自提拔的亲信。
白起是一个被誉为战神的人,可以在战场上游刃有余,决胜千里,却不懂得在朝堂上的风云激荡。
君主需要他的时候,他是座上宾,但必须懂得进退,否则就会引起君主的猜疑。
过了一会儿,秦昭襄王站起来认真地说:“诸位爱卿,请不要急躁,我觉得武安君和丞相都说得有道理。”
“经过寡人再三考虑,姑且按照丞相所说的做,派王龁前去试探一下赵军的实力。”
“如果赵军真的很强大,秦军无法匹敌,那武安君正好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
无论白起如何能征善战,在政治上也无法与范雎的巧舌如簧相比。
同样的道理,无论白起有多么卓越的战功,他也会受到君主的猜忌。
最终,白起只能听从秦昭襄王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