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非常懂得用人之道,在整个战国历史中,只有他在选拔人才和文武搭配方面表现得最出色。
自从魏冉等人淡出秦国的政 治舞台之后,白起就不再是宣太后政 治集团的人,他忠于的只有秦国本身。
但是秦王不仅需要人民对国家忠诚,也需要他们对自己忠诚。
只有这样,秦国才能不断强大,君主才能保持权力。
范雎的出现,致使秦王实现了这个愿望。
白起和范雎之间的争斗,更像是忠于个人,还是忠于国家的争斗。
那个时代,君权高于国家权力,因此几乎可以确定范雎和白起的结局会有所不同。
范雎在重视国家利益的同时,也更注重维护秦王和自己的利益。
而白起则不同,他全心全意致力于攻灭六国,实现天下一统的目标。
赵国成为阻挠白起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大障碍,他也知道自己和赵国之间,注定会有一场决定战国未来命运的战略大战。
如果秦国获胜,战国时代必将终结;相反,如果赵国获胜,赵国将主导未来的战国局势。
至少在这场战役之后,秦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恢复生机。
当时,魏国伤亡惨重,韩国空有其名,楚国已无威胁,齐国与秦国建立了友好关系,正是秦国进攻赵国的最佳时机。
白起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因为他能够在战前做好充分准备。
以前,白起之所以能够带领区区10万将士横扫天下,屠杀成千上万的敌人,是因为其他国家在很多方面都无法与秦国相比。
但是赵国的实力却不可小觑,当时赵国的军事实力与秦国相当,在兵力、兵源配置和战略策略等方面与秦国不相上下。
白起一直希望与赵国军队交战,但一直未能实现,原因之一是未遇到强大的对手。
白起与赵国打过几次仗,但从未与他内心最大的对手廉颇交手,等到白起成为天下名将时,廉颇已经淡出赵国的军事舞台。
其次是未遇到合适的地点,白起注重出其不意、掩其不备,但常常与魏国、韩国的兵力胶着在一起。
因此,白起一直在等待天时、地利和人和。
所谓天时,就是恰当的时机出击,现在已经具备。
所谓地利,需要占据有利的位置,目前秦国和赵国各自拥有坚固的城池,秦国在地理上并无优势。
所谓人和,秦国需要团结一致打击赵国,目前赵国已被孤立,只是赵国内部民心稳定,人和上的优势还不太明显有效。
只有天时、地利和人和三者齐备,白起才会选择对赵国给予致命一击。
白起知道自己所等待的大战,关系到他个人的名誉和秦国的地位,所以必须非常谨慎。
白起的战略和战术在阙与之战、华阳之战、攻灭楚国等战役,表现得非常明显。
第一,白起坚持的是打歼灭战的思想,他的目标不仅仅是攻城夺地,还要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白起擅长野战进攻,战争中必然追求歼敌。
这一点与后来的历史名将李广、卫青以及李靖等人的作战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白起非常善于打歼灭战,并且能够出色地运用围歼战术。
第二,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白起更加强调追击战,不顾兵书中所说的“穷寇莫追”。
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完全的准备,即使敌人有伏击,他也能够应对。
每次作战后,白起会不断地追击敌人,与商鞅提出的“追击败军无过十里”不同。
第三,白起非常重视野战时的筑垒工事。
在战争中,他经常需要诱敌军走出营垒,继而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布置重兵以防止敌军突围。
这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方法,可以说前无古人。
第四,白起在战前进行精确的料算,这是军事家最神往的境界——料敌于先。
无论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国内局势如何,白起都会对其进行精确的推测和分析。
他往往能够准确地指出关键所在,能在战前就知道胜败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白起被称为战神实至名归,并且这个名号远远不止于简单的一个称号,它带来了巨大的连锁反应。
一提到白起亲自领兵作战,许多将领就会闻风丧胆,最终不战而逃。
而白起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追击。
在战场上,一方丢盔弃甲,狼狈逃窜,一个个倒地,尽管所剩无几,仍然被屠戮,而另一方则不顾一切地收割敌人的人头。
最终,所有国家的部队,都成了白起选择的猎物。
然而,白起首要选择的目标是韩国。
他打击韩国不仅可以占领有利的地形和肥沃的土地,还能够对赵国构成威胁。
如此一来,战争的主动权就掌握在秦国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