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范雎侮辱须贾、赚杀魏齐之后,白起意识到范雎的心胸狭窄。
白起和范雎不同,作为一个将军,白起只需要建立威信,百战百胜即可。
而范雎则处在权谋的中心地带,他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心胸狭窄,最终发展到嫉贤妒能的程度,使他的形象变得不光彩。
相比之下,白起是一个豪放的人,对于玩弄政 治手段的阴谋毫无兴趣。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白起对政 治一无所知,也不代表他在军事方面有勇无谋。
白起始终相信:“兵者,诡道也。”
他在政 治上保持简单纯粹,而在军事上灵活机动,这使得白起成为战国时期无人能及的神话。
军事上的权谋间接地影响了白起的政 治观念,他不会甘心屈服或被政 治漩涡吞噬。
他清楚自己的处境,魏冉当初提拔他,不仅因为他具备非凡的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成为魏冉等人达到不可告人政 治目的的重要筹码。
他知道,随着秦昭襄王的崛起,尤其是范雎的加入,秦国必将面临激烈的竞争,胜负无关紧要,甚至他更倾向于支持秦王,因为秦昭襄王才是合法的国君。
致使最终白起决定与魏冉划清界限。
当然,除了上述因素之外,白起还有更简单的政 治思考。
第一,白起忠于的不是魏冉,也不是秦昭襄王,而是秦国,他只会做对秦国有利的事,这是他的做事原则。
第二,白起一直遵循秦人排斥外人的传统,对于魏冉、宣太后等人,他一直抱着看待外人的态度。
战国时期,确实是非凡的时代,军事上运筹帷幄,政治上纵横捭阖,学术上百家争鸣,甚至选拔人才也是一波三折。
尽管重视人才的作用,但决不会因为一个重要人物而停滞不前。
对于那个时代最辉煌的秦国而言,政治舞台上有许多非秦国人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每个人在大放光彩之后,都难以有好的结局。
商鞅、张仪如此,魏冉、范雎如此,吕不韦、李斯也如此。
有的被分尸,有的逃亡,有的被放逐,有的服毒自杀。
结果看似不同,但实际上都是不得善终,而秦国仍然生机勃勃地向前迈进。
秦人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独特的族群,代表了战国时期的典范。
一方面,秦国积极吸纳各国人才,利用他们的才能为秦国服务。
另一方面,他们内心深处却对来自六国的人才,持着抵制的态度。
因此每次关键时刻到来,秦国人都毫不犹豫地选择和老秦人一起高歌:“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魏冉对白起有知遇之恩,但白起始终认为魏冉并不是真正的秦国人。
在老秦人、白起、秦昭襄王甚至整个秦国眼里,魏冉都是一个外人。
所以白起最终选择离开魏冉,并不是因为他知恩不保,而是受到了秦国人传统思维的影响。
除此之外,白起是一个军事家,只有战争才是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舞台。
而且后来魏冉攻打齐国的策略,正与白起的主张相左。
要知道,白起最想对付的敌人是赵国,他一生中最大的对手不是秦昭襄王,不是魏冉,更不是范雎,而是赵国的老将军廉颇。
尽管廉颇年老,但还有另一个人赵奢脱颖而出,因为此人战胜了秦国大将胡伤。
所以在白起看来,赵奢已经成为他当前的对手。
高手常常都是寂寞的,为了与同等高手一较高下,他们宁愿放弃一切,只求一败。
然而白起并不知道,最危险的敌人并非显而易见,而是隐藏在身后,看似最亲近的人,随时准备给予致命一击。
就像当初的魏冉一样,白起也没有预料到这个从茅厕中爬出来的人,竟然会成为自己走向死亡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