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禄住在客栈里已经有一年多了,但秦昭襄王从未召见他一次,这让他感到非常失望。
有一天,他在街上行走,听到人们议论着穰侯要去攻打齐国的刚寿。
张禄拉住一位老人询问:“为什么要远赴齐国攻打刚寿呢,毕竟秦国与齐国相隔较远,中间还有韩国和魏国的呀?”
老人小声告诉他说:“难道你不知道吗?我们秦国的实权都掌握在太后和魏冉丞相手中。”
“刚寿与魏丞相的封邑陶邑紧挨着,丞相打下刚寿,不就增加了自己的地盘吗?”
张禄回到客栈后,当天晚上,就给秦昭襄王写了一封信,表示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告知。
秦昭襄王看完信件,定下一个时间,约他到离宫见面。
到了那天,张禄前往离宫的途中,遇到秦昭襄王正在坐车过来。
他既不迎接,也不躲避,大大方方地继续走他的路。
左右的人叫他躲开,说:“你小子还不赶紧到一边去,大王来了!”
张禄回答:“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
就在两人争吵之际,秦昭襄王到了。
张禄还在那里嚷嚷着说:“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哪里还有什么大王啊?”
这句话正好触动了秦昭襄王的内心,他连忙下车,恭敬地请张禄上车,一同来到离宫。
秦昭襄王让左右的人退下,向张禄鞠躬致意,说:“我非常敬佩先生的才华,真诚地向先生请教。”
“不管是什么事,无论是说太后还是朝廷大臣,先生尽管直言不讳,我都愿意倾听。”
张禄说:“大王能给我这样的机会,我就算是死,也无憾了。”
说完,他行了一礼,秦昭襄王也向他回礼。
随即,君臣两人开始交谈。
张禄说:“就秦国的地理位置来说,哪个国家能拥有如此天然的屏障呢?”
“就秦国的兵力来说,哪个国家拥有这么多战车和勇猛的将士呢?”
“就秦国的百姓来说,哪个国家的人民比他们更守法呢?”
“除了秦国,还有哪个国家能够管理诸侯、统一中原呢?”
“尽管秦国一直想要一统天下,但这几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其实并不大。”
“因为秦国没有一个明确的策略,只知道一会儿与这个诸侯签订盟约,一会儿又与那个诸侯开战。”
“听说最近大王又上了魏冉丞相的当,要派兵去攻打齐国。”
秦昭襄王问道:“对啊!这有什么问题吗?”
张禄回答说:“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还有韩国和魏国,如果派出的兵马太少,可能会被齐国打败,让其他诸侯国取笑。”
“若是派出的兵马太多,可能会引发国内的混乱。”
“就算我们成功打败齐国,大王也无法将齐国与秦国连接起来,将来又如何管理呢?”
“之前魏国越过赵国,打败了中山国,但中山国最终被赵国吞并。”
“原因不就是因为中山国离赵国近、离魏国远吗?”
“所以我建议大王最好与齐国、楚国保持友好关系,然后进攻韩国和魏国。”
“与偏远的国家建立关系,他们就不会远道而来干涉与他们无关的事务。”
“打下附近的国家,就能扩张秦国的领土,一寸一寸地扩大。”
“韩国和魏国被吞并后,齐国和楚国还能守得住吗?这种由近到远的策略,就叫做“远交近攻”。”
秦昭襄王拍着手说:“如果秦国真能统一六国,统一中原,完全归功于先生的远交近攻之计策。”
秦昭襄王便拜张禄为客卿,按照他的计策行事,将攻打齐国的兵马撤回。
从那以后,秦国将韩国和魏国作为主要攻击目标。
秦昭襄王非常信任张禄,经常私下里与他讨论朝政大事。
过了几年,张禄知道秦昭襄王已经完全信服自己,就详细告诉他如何确立君王的实权,如何削弱太后和贵族的势力。
秦昭襄王一听,就小心翼翼地布置自己的人马。
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收回魏冉的相印,命他返回陶邑。
魏冉带走了他多年来搜刮的财宝,其中有很多宝物,就连秦国国库都没有的。
几天后,秦王又打发最有势力的三家贵族,前往关外居住。
最后,他迫使母亲宣太后退隐,不允许她参与朝政。
紧接着,他拜张禄为丞相,把应城(今河南平顶山)封赐给他,称其为应侯。
秦昭襄王按照丞相张禄的计策,准备进攻韩国和魏国。
魏安僖王得到这个消息,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魏公子信陵君说:“秦国无缘无故地来攻打我们,简直欺人太甚,我们应该守住城池,狠狠地还击一次。”
相国魏齐说:“秦国强大,魏国弱小,我们打不过他们。”
“听说秦国丞相张禄是魏国人,对故国应该有些情谊,我们不如先与他交好,请求他为我们说情。”
魏安僖王接受了魏齐的建议,派遣大夫须贾前去秦国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