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1年,秦昭襄王已经做了36年有名无实的君王。
尽管他知道自己是合法的国君,但宣太后的领导下,秦国的势力不断增强。
特别是在白起带领下,秦军不断攻打楚国,夺取了鄢、郢两座重要城池,使楚国陷入绝境,不敢与秦国抗衡。
秦国向东方进军的时候,齐国虽然实力强大,但也在秦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
就连曾经威震天下、震慑九州的魏国、韩国和赵国(即是三晋之兵),也无力抵挡秦军的攻击,致使魏、韩两国臣服于秦国。
除了赵国外,秦国几乎无敌于天下。
这些迹象不仅显示了秦国的强大,也间接证明了宣太后政 治势力的稳固。
秦国虽然人才辈出,在战国时期的政 治舞台上非常活跃,可实际上由于泾阳君、华阳君、高陵君和魏冉四位权臣掌权,内部充满了风波。
为了独揽朝纲,独霸朝局,他们多次打击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甚至连秦昭襄王的亲信也不得善终。
秦昭襄王为了避免与宣太后等人的冲突,稳定秦国的政治局势,决定韬光养晦,积蓄力量。
于是,他整日深居宫中,甘心受到权臣贵族的掣肘。
只有在国家面临重大事件,或者需要大王亲自出马的时候,他才勉强出面应付。
与此同时,战国时期政治舞台上涌现出了许多谋士和说客,如过江之鲫般多,很难分辨是非。
有些人确实具有才能,能够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胜利;而有些人只是虚有其名,甚至为了混口饭吃,四处骗取钱粮。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说会道,能言善辩。
如果没有这个才能,估计很少有人会接受他们。
因此不仅是秦王,许多秦国上层统治集团的重要人物,对来自诸侯国的客人和辩士并没有太多好感,认为其中大多数都是无能的人。
范雎了解秦国的情况,因此对于前途的艰难,也做好了心理准备。
范雎之所以很难在第一时间得到秦王的召见和重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王稽。
因为相比一般的王公大臣,王稽在秦国的地位微不足道。
派他去魏国出使,足以显示秦国对待魏国的不重视。
王稽很少有机会接近秦王,范雎也知道这个情况,只能默默接受。
他心里暗自想着,只要自己想办法进入秦王的视线,只要秦王能够赏识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一定能够让秦王刮目相看。
正当范雎准备亲自努力、自力更生之时,秦王发布谕令召见王稽。
王稽随后向秦王报告了他前往魏国出使的情况。
说完以后,见到王稽还不肯离开,秦王有些疑惑。
王稽解释说:“此次出使秦国,虽然我在外交上平平淡淡,但并非没有收获。”
“因为我在旅途中见过不少人物,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天下奇才,名叫张禄。”
“大王,只要秦国重用他,秦国的国力必将蒸蒸日上。”
这番话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之处,所以没有引起秦王的兴趣。
为了不失王稽的面子,秦王决定让他给范睢安排一个住处,然后有时间再去召见他。
因此范雎决定安心等待下去,然而这样的等待过程,竟然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
范雎觉得,当初秦王只是敷衍王稽,自己这样继续等下去是徒劳的,只能冒险一试,用言辞激励秦王亲自召见。
有一天,范雎托人向秦昭襄王告知,说:“来自魏国的张禄先生,他才华出众、思维敏捷、智谋卓越,是天下顶尖的辩士,他特地来朝见秦王,辅佐秦国完成千秋霸业。”
“秦国若失去张禄,将处于危险之中;若得到张禄,将会如虎添翼。”
秦昭襄王听了,有些吃惊地说:“哦!还有这样的人才,你详细说说看?”
那人说:“大王,张禄说天机不可泄露,更不适合外人知晓。”
“因此张禄的大部分关键内容,只能亲自向秦您阐述,不允许他人代为转达。”
秦昭襄王说:“那好吧!让我再考虑考虑。”
可惜的是,范雎的苦心不得到回应,因为秦昭襄王对于天下的谋士辩客缺乏信任,认为他们都是欺世盗名之辈,所以无论你有多少奇妙计策,他都不愿听闻。
就这样,范雎投效的愿望再次落空。
跟以往一样,范雎继续住在下等客舍,过着简单的生活,在焦虑和不安中度过了漫长的日子,转眼又一年过去了。
公元前270年,这是范雎来到秦国的第二年,也是周赧王四十五年。
尽管这两年范雎都在艰难的等待中度过,但他并没有白费时间。
他利用这段时间,阅读天下典籍,通过王稽的介绍和自己的观察,对于天下局势了如指掌。
他经常与王稽辩论,每一次都让王稽感叹不已。
可惜的是,在这两年中,王稽很少见到秦王。
即使他多么希望向秦王推荐人才,但秦王不给他机会,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