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家求学到社会工作再到现在,粗略一算的话也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了,回过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一步步的历程刻满了回忆的墙壁,斑斑驳驳的缝隙,指尖永远不停的划过时间,手捏的再紧都回不到过去。
遇到了很多的人,密密麻麻的相遇相识从未有一天的缺席,有的入驻沿路有的只是挥手而过,我喜欢崭新的感觉,总以为新的总是充满生机与朝气的开始。早晨醒来,拉开隔绝阳光的窗帘心情顿时满满。
每天的工作和生活,按部就班的排列在钟表上,这一刻那一刻,清清楚楚的罗列出日常任务。我觉得生命随遇而安,随心而性,生活因快乐而快乐。像溪流融入江河,会有方向但不会限定必须走哪里。快乐也好生活也罢本来就都是自己的事情。
很多时候都在纠结旁边那么多的十万个为什么。从小学的时候老师教导的举一反三到后来的融会贯通,没有完美的计划只有完美的变化。
有一段时间很烦躁别人动不动问为什么,该怎么做,即使被问的人不是自己依然会有条件反射性的不舒服,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矫情,连带着美好的心情都会被打个大大的折扣。
我们都走在前人走过的路上去寻找或延伸,走过了一片叶子就再也找不到另一片相同的,所以当某一天和凯子聊起工作的时候突然蹦出一句:生活里没有标准答案。让手机那边的兄弟瞬间的不知所措。
想起一句话:世界上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种东西,这四个字最多可以用来形容一下。说的真好,没有一个人会因为一件事情而出现一模一样的感受,哪怕经历的事情一样也不可能几十年的一致,就算成长的环境相同,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性格也无法忽视。所以每个人的路都是不可复制的,既然不可复制又哪里来的标准答案?人生不是造个零件。
记得刚刚开始独立的处理工作上的事情的时候总会不自信的问大炮师傅说:这件事该怎么办?师傅总会反问我你觉得应该怎么办?然后我就会问:师傅怎么做?然后就会得到一个回答:我怎么做是我怎么做,现在是你自己得做,所以你要问你自己该怎么做!当时感觉真悲哀,觉得师傅不好好教自己,甚至恶毒的想这个师傅好不称职。但是到现在想起来师傅真的是一个哲学家呀,这就是我跟阿凯说的没有标准答案就是相同的境界呀。
每个人都有独立的处事风格,总是模仿别人只能是邯郸学步,最后徒增笑料。我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小时候学的那个成语,那个可怜的燕国人最后连走路都忘记了。成功从来都是可以学习但不可复制的,都只能是例子而仅供参考罢了。
可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舒舒服服的而不愿意去开发大脑去思考问题了,所以每天遇见很多人,也挺多这件事该怎么做的发问,或者您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知道答案照着去做当然是很轻松的,但是你又不是机器,你的生活和工作靠别人赐予你指令才会动作么?而且这种现象总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该怎么做都成了好多年轻人的口头禅,完全不再想去问自己。
从一件事情该怎么做,到一个地方该怎么去,到一个东西放在哪里……不管知不知道答案,准会习惯性的问一句应该怎样。问题是被问者哪有那么多时间告诉你他知道的?你所必须要做的你自己都不知道别人又凭什么知道?答案从来都是自己告诉告诉自己来的最贴切真实,最符合自我。
什么事情都有着标准答案,那么标准答案又是从哪里来的?世界上还会有那么多的才子佳人,有那么的惊叹么?或者你告诉我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每个人都会经历迷茫,什么都不知道,感觉什么都看不见,对待一切充满恐惧和好奇,总希望可以从别人的嘴里听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又或者对自己的不自信深深的否定着决定,开始习惯性的寻找外界的求助而不是自我的肯定。但是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由别人告诉你答案。就像成长的蜕变不可能由别人代劳一样。我很喜欢老高跟我说那句话:你要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就泡杯茶坐那里然后自己去好好想就好了,你如果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那别人告诉你该那样做的时候,你心里不犯嘀咕么,就能一下子明白了?每个人告诉你的答案都是他们自己的答案,要不然一千个哈利波特是克隆出来的么?
在我的印象里老高是一个很潇洒的人,和我完全的是两个样子的,他基本上不会问别人这件事情该怎么做,知道很多方法,而我总是习惯性的向他求解答案。所以感觉我和他的差距就是知道与不知道的区别,在老高当兵退役回来之后,这种感觉很轻易的达到了最高值。老高很有点唯心主义的味道。
有时候想想自己确实是很不争气,。确切的说是思维的懒惰让我开始觉得自己很无能很无奈。不喜欢思考,这真的是一种大麻烦,就算别人告诉我,然后我照做了,所得的成果永远刻着别人的印子。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另外一副栩栩如生的清明上河图,就算有也可以很轻易的知道那是临摹的。
艺术没有标准答案,学习没有,生活没有,社会更没有。
突然想起小的时候去参加学校的军乐队,拿着小号吹不出完整的曲子,按下一个音符往往就忘了接下来的该怎么按,然后偷偷去看那些吹的好的同学,但是发现自己跟着吹出来的声音完全就是两个味道,然后不甘心再去看另一个大神,结果发现,和之前的同学相比两个人按的次序根本不一样,每个人吹出来的调子都是不同的组合但是却汇成同样的声音。
每个人的记忆与手法都不尽相同,我与其问你是怎么按的音节倒不如自己多练习,背熟谱子,吹出自己好听的组合,一直想着他们是怎么按的,怎么吹出来的,到最后我就成了有限的几个不会吹完整曲子的人,想想都觉得惭愧。
以前的同事有一个唤作阿健的小伙子,遇到事情总会问师傅该怎么做,接下来该怎么做,也会记下师傅的每一个步骤,但是等到自己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两眼一抹黑,站在那里暗自嘀咕:我明明跟他做的一模一样啊,为什么不行。我想他师傅知道的为什么总不会平白无故的跑到他的脑子里吧,旁边的人静静的看着。
在工厂里做品质的都知道标准这个词的含义,但是哪怕即使是再精确的零件的标准总是有一个上下限的差别的,最大值最小值,更何况是别人告诉你的方法。
父母长辈经常会教育:求人不如靠己。老师告诉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要学会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去求助,帮得了的只是一时不会是一世。
师傅常常对我说:不要总想着让我们告诉你该怎么做,我怎样做出来的事情我知道原因你知道吗?你要学会自己做,自己告诉自己答案,总有一天你是要独立的,或者有一天我们都有事不在,你又能去问谁,别人问你的时候打电话给我们么?后来果真一一应验。
我跟老郭说起的时候,老郭说没错呀,哪里有什么标准答案,谁知道你遇上的是什么样的情况什么样的人。答案都在自己心里,随机应变罢了。
标准答案或许只能在学生的卷子上的选择题和判断题里找的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