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
。。。。。
正式群体: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如:班级、少先队等。
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内,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形成的学生群体。
。。。。。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班级管理建设。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对班级发展有阻碍。
。。。。。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一定的组织机构。
3.严格的组织纪律与共同生活准则。
4.成员之间平等、相容的气氛。
5.良好的班风。
。。。。。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
。。。。。
课堂管理的功能(选择题):
1.维持功能:维持学习环境,减少干扰。
2.促进功能:提升教学效果、环境。
3.发展功能:给学生行为准则,使学生自律。
。。。。。
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选择题):
1.行为主义取向:强化适宜的行为,根除不宜的行为。
2.人本主义取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爱与被爱,认可)
3.教师效能取向: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提高。
。。。。。
班级群体的功能(选择题):
1.归属功能:获得安全感。
2.认同功能:某人赞同自己的看法。
3.支持功能:得到肯定、鼓励、支持。
4.塑造功能。
。。。。。
课堂气氛的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
2.消极的课堂气氛;
3.对抗的课堂气氛(教师无法控制课堂)。
。。。。。
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指导帮助下形成的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集体舆论和压力作用下形成的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要求。(如牺牲自己的时间参加比赛)
4.自我促成的纪律:自律、自我约束,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要求。
。。。。。
课堂纪律发展阶段:(科尔伯格)
1.反抗行为阶段(4-5岁):学生行为表现出反抗性,拒绝服从管教,不听话。
2.自我服务行为阶段(5-7岁):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3.人际纪律阶段:建立相互人际关系,注重自己在别人心中形象。
4.自我约束阶段:约束自我,自我管理。
。。。。。
教师职业倦怠特征:
1.情绪耗竭:慢性疲劳,力不从心,丧失工作能力。
2.去人性化:漠视学生存在,否定的态度对待学生。
3.个人成就感低:贬低工作意义与价值,消极评价自己。
。。。。。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育。(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专用教室)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提出:经验+反思=成长)
。。。。。
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5.班主任是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骨干力量。
。。。。。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选择题):
1.强硬专断型:学生无条件接受一切命令。
2.仁慈专断型:表扬关心学生,受大部分学生喜欢。
3.放任型:学生爱怎样就怎样。
4.民主平等型:共同制定目标,鼓励集体活动。
。。。。。
班主任应具备的条件:
1.思想道德素质;
2.知识素质;
3.能力素质;
4.身心素质。
。。。。。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进行个别教育工作。
5.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评定学生操行。
8.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
课外活动的形式:
班会、科技活动、文体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
。。。。。
教师劳动的特点(选择题):
1.复杂性与创造性。(教育内容、方法等不断更新)
2.长期性与间接性。(周期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间接创造财富)
3.主体性与示范性。(言行举止被学生仿效)
4.连续性与广延性。(无交接班时间,无具体劳动场所)
5.个体性与群体性。(个体劳动,群体劳动,多方影响)
。。。。。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识能力和性格特征。
3.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4.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行为习惯的养成。
5.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
教师的教学能力(选择题):
1.教学认知能力。(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原理的掌握)
2.教学操作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3.教学监控能力。(计划、检查、控制、调节)
。。。。。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十分满意、自信)
。。。。。
教师的行为特征(选择题):
1.罗森塔尔效应/马利翁效应:教师给予学生期望。
2.社会刻板效应:对男护士、男保姆不理解。
3.晕轮效应:以偏概全,只能看到一面。
4.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影响最大。
5.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最大。
6.投射效应:自己的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
7.木桶效应:短板。
。。。。。
教师成长发展的阶段(福勒、布朗):
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该阶段教师关注生存适应性,将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上。
2.关注情境阶段:还阶段教师关注提高学生成绩、班级的大小,教学的时间压力、备课材料上。
3.关注学生阶段:关注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